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泛道德主义社会视角下“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刑法评价
1
作者
郭旨龙
许浩然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年第6期55-69,共15页
互联网“人肉搜索”由来已久,而对其致人自杀死亡结果的刑法评价却争议不断。基于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基本视角,通过群体极化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符号暴力理论,反思“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发现该行为产生的“暴力”本质在...
互联网“人肉搜索”由来已久,而对其致人自杀死亡结果的刑法评价却争议不断。基于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基本视角,通过群体极化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符号暴力理论,反思“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发现该行为产生的“暴力”本质在于道德话语权力关系下被害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以刑法教义学的视角观之,在“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全流程中,参与者依其介入时机和行为性质有主次之分,其实行行为之心态为故意,侵害客体为被害人的名誉权、个人信息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然而,在互联网技术与泛道德主义双重力量的异化下,该行为对被害人的实质风险在于剥夺了其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和继续正常生活的资格和自由,进而导致自杀死亡的结果。鉴于当前立法无法完整评价这一行为及其结果,应当在排除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参与者的刑事责任后,依照“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机制,设立单独罪名予以处罚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主义
人肉搜索
群体极化
批评话语分析
符号暴力
刑事治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特色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延国
熊宝莲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4-19,共6页
本文通过对梁晓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比较,概括出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四个特征:世俗化、现实性、批判性的平民形象;泛道德化倾向;概念化、理念化的创作倾向;炫耀的矫情的自我暴露、自我剖析。
关键词
平民形象
泛道德化
理念化
自我暴露
自我剖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
被引量:
11
3
作者
黄明理
李婉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4,共12页
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是在互联网的虚拟社群里出现的极端平民化思潮,它具有平民性、自发性、非理性和方法论上片面性等特点。它存在着以个体利益僭越合理道德和以人道同情绑架法律之倾向。经济生活中弱势群体获得感相对不足、大众与精...
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是在互联网的虚拟社群里出现的极端平民化思潮,它具有平民性、自发性、非理性和方法论上片面性等特点。它存在着以个体利益僭越合理道德和以人道同情绑架法律之倾向。经济生活中弱势群体获得感相对不足、大众与精英日益增加的隔阂与误解以及权宜性维稳思维是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思维生成的主要原因。对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思潮要理性而宽容,避免标签化,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批评之声视为认识真理和精神净化的必要力量。同时,主流舆论自身应当恪守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并主动"入场",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去,引导与影响网络舆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粹化
网络空间
道德批判
网络泛道德批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的越位与复位
被引量:
5
4
作者
冯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1,共8页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这些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必然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道德观念。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和基本的诉求,因而道德评判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道德批判成为一切批判的前奏,同时也成为净化道德生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如果将道德评判推向极端,形成泛道德化批判,由此就会产生诸多非伦理问题伦理化等伦理越位现象。因此,新时代道德建设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明确道德边界,即道德实践与实践主体的有限空间明晰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批判观,将道德批判作为科学批判的价值引领,使道德批判真正发挥其积极引领功能,在差异性社会中寻求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为重建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边界
道德越位
道德复位
道德秩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泛道德主义社会视角下“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刑法评价
1
作者
郭旨龙
许浩然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年第6期55-69,共15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数字社会的刑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3JHQ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互联网“人肉搜索”由来已久,而对其致人自杀死亡结果的刑法评价却争议不断。基于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基本视角,通过群体极化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符号暴力理论,反思“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发现该行为产生的“暴力”本质在于道德话语权力关系下被害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以刑法教义学的视角观之,在“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全流程中,参与者依其介入时机和行为性质有主次之分,其实行行为之心态为故意,侵害客体为被害人的名誉权、个人信息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然而,在互联网技术与泛道德主义双重力量的异化下,该行为对被害人的实质风险在于剥夺了其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和继续正常生活的资格和自由,进而导致自杀死亡的结果。鉴于当前立法无法完整评价这一行为及其结果,应当在排除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参与者的刑事责任后,依照“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机制,设立单独罪名予以处罚与治理。
关键词
泛道德主义
人肉搜索
群体极化
批评话语分析
符号暴力
刑事治理
Keywords
pan
-
moralistic
"human
flesh
search"
group
polariza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mbolic
violence
criminal
law
governance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特色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延国
熊宝莲
机构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4-19,共6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梁晓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比较,概括出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四个特征:世俗化、现实性、批判性的平民形象;泛道德化倾向;概念化、理念化的创作倾向;炫耀的矫情的自我暴露、自我剖析。
关键词
平民形象
泛道德化
理念化
自我暴露
自我剖析
Keywords
Common
people
pan
-
moralistic
Conceptual
abstract
Self-
exposure
self-analysis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
被引量:
11
3
作者
黄明理
李婉婧
机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博士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4,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坚定‘三个自信’与泛道德化批判哲学思维制约研究"(15BKS014)阶段性成果
文摘
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是在互联网的虚拟社群里出现的极端平民化思潮,它具有平民性、自发性、非理性和方法论上片面性等特点。它存在着以个体利益僭越合理道德和以人道同情绑架法律之倾向。经济生活中弱势群体获得感相对不足、大众与精英日益增加的隔阂与误解以及权宜性维稳思维是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思维生成的主要原因。对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思潮要理性而宽容,避免标签化,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批评之声视为认识真理和精神净化的必要力量。同时,主流舆论自身应当恪守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并主动"入场",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去,引导与影响网络舆情。
关键词
民粹化
网络空间
道德批判
网络泛道德批判
Keywords
populism
cyberspace
moral
critique
pan
-
moralistic
criticism
on
the
Interuet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的越位与复位
被引量:
5
4
作者
冯茜
机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1,共8页
文摘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这些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必然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道德观念。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和基本的诉求,因而道德评判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道德批判成为一切批判的前奏,同时也成为净化道德生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如果将道德评判推向极端,形成泛道德化批判,由此就会产生诸多非伦理问题伦理化等伦理越位现象。因此,新时代道德建设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明确道德边界,即道德实践与实践主体的有限空间明晰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批判观,将道德批判作为科学批判的价值引领,使道德批判真正发挥其积极引领功能,在差异性社会中寻求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为重建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边界
道德越位
道德复位
道德秩序
Keywords
pan
-
moralistic
criticism
limits
of
morality
abuse
of
morality
restoration
of
morality
moral
order
分类号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泛道德主义社会视角下“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刑法评价
郭旨龙
许浩然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梁晓声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特色
张延国
熊宝莲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
黄明理
李婉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的越位与复位
冯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