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前古地貌对油藏成藏的有利条件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子午岭地区下侏罗统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敏 王多云 +3 位作者 刘军锋 孟祥宏 李树同 焦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6-481,共6页
根据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运用印模法(延9段+延10段+富县组的地层总厚度)对鄂尔多斯盆地子午岭地区侏罗系沉积前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地貌形态丰富多样,主要为高地、斜坡、冲沟、梁地和河谷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根据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运用印模法(延9段+延10段+富县组的地层总厚度)对鄂尔多斯盆地子午岭地区侏罗系沉积前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地貌形态丰富多样,主要为高地、斜坡、冲沟、梁地和河谷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与延10油藏、延9油藏和延8油藏的有利成藏关系,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斜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古地貌形成的有利成藏条件为下切河谷提供了来自延长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通道,斜坡控制着储层砂体的类型和分布规模,以及坡咀、沟间梁和残丘所产生的差异压实形成了后期构造圈闭的相对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恢复 印模法 成藏分析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盆缘古地貌控砂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华蕊 邢凤存 +4 位作者 齐荣 王超 刘晓晨 陈林 陈孝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7,507,共8页
使用井震资料,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古地貌进行了恢复,探讨了古地貌演化及其沉积和砂体响应。该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1段沉积期,古地貌具有东西向两隆三洼格局,垂向上... 使用井震资料,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古地貌进行了恢复,探讨了古地貌演化及其沉积和砂体响应。该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1段沉积期,古地貌具有东西向两隆三洼格局,垂向上划分出太原组—山1段沟谷超覆充填、山2段—盒1段隆洼继承性填平、盒2段—盒3段均一平整等3个古地貌演化阶段。不同地貌演化阶段控制了砂体结构演化,沟谷超覆充填阶段,太原组仅分布在泊尓江海子断裂南部,反映了该断裂的控制性,北部沟谷输砂、南部低洼区聚砂明显,砂体以垂向加积样式分布于隆起分隔的沟谷及低洼区域;隆洼继承性填平阶段,地貌逐渐平整化,断裂控制不明显,砂体连片且具有一定的侧向摆动,3个继承性低洼区为主砂体区;均一平整阶段,物源北退,地貌平整,形成了“泥包砂”且横向摆动的孤立砂体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致密砂岩 晚古生代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夷平面研究评述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金良 崔之久 +1 位作者 朱立平 刘耕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共13页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研究和演化的机制研究仍是最基本的问题。"夷平面"定义的混乱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不同气候和构造环境下,夷平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需科学地概括和抽象。在研究实践中,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精确解释成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类型夷平面的地貌特征(海拔高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和面积)仍待明确或半定量、定量表示;而另一方面,夷平面的定年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夷平面的确认过程中,一些地貌学原则和规律应当遵循,如齐一山顶面地貌学成因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地貌单元内,准平原型夷平面的出露具有唯一性等。夷平面的相关堆积是夷平面定年和古地貌重建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相关堆积与夷平面的关系,如夷平面的原地相关堆积———风化壳的年龄只能够对夷平面的形成时代给予约束,而不能指示其确切的形成时间。更为困难的是,在古地貌的重建过程中,起始时刻某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参数仍然无法精确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概念 地貌特征 演化模式 相关堆积 定年 古地貌重建
下载PDF
陆相盆地古源-汇系统定量重建、级次划分及耦合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红涛 徐长贵 +3 位作者 杜晓峰 刘强虎 孙中恒 曾智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9-552,共14页
陆相盆地古源-汇系统定量重建、级次划分及耦合模式是还原深时盆地剥蚀和沉积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陆相盆地古源-汇系统物源区定量重建难点主要包含古地貌重建和古水系重建。古地貌重建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基于剥蚀区、超剥区(剥蚀和超... 陆相盆地古源-汇系统定量重建、级次划分及耦合模式是还原深时盆地剥蚀和沉积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陆相盆地古源-汇系统物源区定量重建难点主要包含古地貌重建和古水系重建。古地貌重建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基于剥蚀区、超剥区(剥蚀和超覆作用共同作用区)和超覆区为框架,残余地貌重建、差异沉降校正、超剥区恢复、剥蚀区恢复和沉积古地貌恢复流程的“三区五步”恢复方法。古水系重建方面提出了基于ArcGIS系统的古水系定量恢复和拾取方法。陆相盆地古源-汇系统级次划分的代表方法是“三线三级”法,关键是拾取分水岭、分水线和脊线,进而划分一级、二级、三级古源-汇系统。基于重建的古源-汇系统物源区流域单元与沉积区沉积体的面积、形态组合、配置关系,建立了“哑铃型”“球拍型”“奖杯型”和“标枪型”4种古源-汇系统耦合模式。研究成果对古源-汇系统定量化研究和勘探目标评价、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次划分 耦合模式 古源-汇系统 定量重建 古地貌恢复 古水系重建 陆相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