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a Late Permian Angara-Cathaysia mixed flora from Acheng of Heilongjiang,China,with discussions on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被引量:22
1
作者 DENG ShengHui1,2, WAN ChuanBiao3 & YANG JianGuo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Beijing 100083 +1 位作者 China 3 Daqing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Daqing 164712,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1746-1755,共10页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Callipteris obese Huang, Callipteris shenshuensis Huang, C. tangwangheensis Huang, C. heilongjiangensis Huang, C. zeilleri Zalessky, C. sp., Comia yichunensis Huang, C. tenueaxis Huang, Iniopteris sibirica Zalessky, Supaia teiliensis Huang, Compsopteris tchirkovae Zalessky, C. cf. adzvensis Zalessky, Nilssonia sp. 1, Nil. sp. 2, Taeniopteris cf. densissima Halle, T. cf. nystraemii Halle, T. sp. and 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ii Neub. It is dominated by Angara species but mixed with some typical Cathaysian elements. The age of the flora is assigned to late of the Late Permian 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the known species and the comparisons of it with the similar floras. The new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Siberian Plate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long the Xar Moron River-Changchun-Yanji sutured zone, and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finally closed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ERMIAN mixed Angara-Cathaysia FLORA paleoasian ocean plate collis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原文传递
中亚褶皱区构造演化问题———俄罗斯学者近年研究成果评价 被引量:15
2
作者 唐克东 邵济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8,共8页
俄罗斯地质学者把中亚褶皱区划分为两类构造区:镶嵌构造区和线状构造区。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前者是由于陆缘增生作用而形成的,增生作用发生于晚里菲,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和中—晚志留世;后者包括华力西和印支褶皱带,是大陆碰... 俄罗斯地质学者把中亚褶皱区划分为两类构造区:镶嵌构造区和线状构造区。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前者是由于陆缘增生作用而形成的,增生作用发生于晚里菲,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和中—晚志留世;后者包括华力西和印支褶皱带,是大陆碰撞的产物。镶嵌构造区和线状构造区的演化分别与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有关。由于对我国地质文献缺乏较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某些结论例如内蒙古洋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存在和古亚洲洋的性质及演化等问题都是不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褶皱区 大陆碰撞 古亚洲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西南地区枕状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进 李锦轶 +3 位作者 刘建峰 李岩峰 曲军峰 张义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6,共10页
报道了新近在华北北缘西段狼山地区发现的枕状玄武岩的初步定年工作。前人将其时代定为早古生代。对选自玄武岩的32颗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的锆石大量为捕获基底的锆石,其年龄和锆石内部结构复杂多样。根据锆石... 报道了新近在华北北缘西段狼山地区发现的枕状玄武岩的初步定年工作。前人将其时代定为早古生代。对选自玄武岩的32颗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的锆石大量为捕获基底的锆石,其年龄和锆石内部结构复杂多样。根据锆石内部特征将其划分为4类,其中的板状锆石被定为玄武岩的自生锆石,年龄为晚古生代末期—早三叠世早期。其余均为来自阿拉善地块基底的锆石,主要为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和古生代锆石。狼山晚古生代末期的玄武岩可能产自古亚洲洋封闭后由于岩石圈拆沉导致的伸展环境,该期伸展贯穿华北北缘直至阿拉善地块,暗示华北板块与阿拉善地块至少在晚古生代之前就已经拼合在一起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 枕状熔岩 古亚洲洋 锆石LA-ICP—MS
下载PDF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辉长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磊 吴泰然 +1 位作者 罗红玲 贺元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地区发育了一套由角闪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组成的混杂堆晶岩系,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电子探针数据分析表明,角闪辉长岩中的辉石为透辉石区,而斜长石An平均为86,属倍长石。这些岩石表现为...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地区发育了一套由角闪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组成的混杂堆晶岩系,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电子探针数据分析表明,角闪辉长岩中的辉石为透辉石区,而斜长石An平均为86,属倍长石。这些岩石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Sr,Ba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相对亏损。根据AlZ-TiO2,Wo-En-Fs以及An-Mg′图解,结合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断角闪辉长岩类形成于岛弧环境。橄榄辉长岩中橄榄石Fo平均为74,属贵橄榄石,斜长石An平均为80,属倍长石,辉石全部落入顽辉石区。这些岩石表现了贫SiO2高Mg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Ba和轻稀土(LREE),个别高场强元素Nb亏损,兼具大洋中脊与岛弧的特征。根据Wo-En-Fs以及An-En图解推测橄榄辉长岩产于弧后盆地环境。温更混杂辉长岩的形成与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是研究古亚洲洋演化历史的一个重要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特中旗 辉长岩 岩石结构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呼和恩格尔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磊 吴泰然 +2 位作者 罗红玲 贺元凯 荆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8,共10页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白音珠日和苏木以南呼和恩格尔附近出露一套杂岩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出现角闪橄榄岩、角闪辉长岩和闪长岩,具有环状分布的特征,并以闪长岩为主。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根据K-Ar同位素表观年龄...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白音珠日和苏木以南呼和恩格尔附近出露一套杂岩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出现角闪橄榄岩、角闪辉长岩和闪长岩,具有环状分布的特征,并以闪长岩为主。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根据K-Ar同位素表观年龄,呼和恩格尔杂岩体形成于242~287Ma之间。电子探针数据分析表明,角闪辉长岩中的辉石为透辉石,斜长石An值平均为90.6,属倍长石。杂岩体的各类岩石均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Sr,Ba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相对亏损。根据AlZ-TiO2,An-Mg,Hf/3-Th-Ta以及Hf/3-Th-Nb/16图解,结合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断呼和恩格尔杂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是二叠纪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下部俯冲事件的直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橄榄岩-闪长岩型杂岩体 地球化学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岩浆阶段及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沈龙 李媞 赵寒冬 《地质与资源》 CAS 2011年第6期420-425,共6页
以火成岩构造组合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以近几年在嘉荫、伊春、鹤岗、鸡西、牡丹江等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调研究为基础,基于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划分出与洋壳俯冲事件有关的火成... 以火成岩构造组合的概念和方法为指导,以近几年在嘉荫、伊春、鹤岗、鸡西、牡丹江等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调研究为基础,基于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构造岩浆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划分出与洋壳俯冲事件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5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早中奥陶世、中志留世,华力西期晚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与大陆碰撞有关的火成岩构造组合有两期,分别为加里东期早寒武世和华力西期中二叠世.造山后A型花岗岩二期.据此划分出加里东构造岩浆阶段和中华力西—印支构造岩浆阶段.指出其与传统观点不同,为重新认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构造组合 构造岩浆阶段 加里东期 中华力西-印支期 兴蒙造山带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内蒙古阿巴嘎旗乌和尔楚鲁图地区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唐文龙 付超 +2 位作者 张苏江 曾威 周勇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内蒙古阿巴嘎旗乌和尔楚鲁图地区发育的印支期二长花岗岩呈北东向展布,与围岩界限截然,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低钙、低镁、铁准铝到弱的过铝质的钙碱性A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分布平坦、强负铕异常的右倾型海鸥式... 内蒙古阿巴嘎旗乌和尔楚鲁图地区发育的印支期二长花岗岩呈北东向展布,与围岩界限截然,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低钙、低镁、铁准铝到弱的过铝质的钙碱性A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分布平坦、强负铕异常的右倾型海鸥式模式,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Pb明显富集;而Ba,Sr均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中P,Ti明显亏损。通过区域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岩体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环境,是印支期岩石圈伸展减薄诱发地幔来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使得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地球化学 伸展 古亚洲洋 乌和尔楚鲁图
原文传递
黑龙江科洛杂岩变形特征、阶段和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赵衡 张进 +1 位作者 王艳楠 张北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637,共21页
兴蒙造山区东段的科洛地区,自古亚洲洋关闭之后,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陆内变形,每一期变形都具有不同的机制,均是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板块边缘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三叠纪中晚期,科洛杂岩经历了上盘指向NNE方向的韧性挤压变形,相关变形分... 兴蒙造山区东段的科洛地区,自古亚洲洋关闭之后,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陆内变形,每一期变形都具有不同的机制,均是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板块边缘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三叠纪中晚期,科洛杂岩经历了上盘指向NNE方向的韧性挤压变形,相关变形分布在整个科洛杂岩地区,大量低角度石英拉伸线理以及A型褶皱枢纽均指示了松嫩地块NNE向的运动,科洛杂岩也在此时形成。科洛杂岩并不是松嫩地块的基底,而是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变质产物,该期事件不是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造山带伸展,而与来自东侧和南侧的挤压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科洛地区左行韧性走滑是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所致,其变形集中在科洛杂岩的西部边界剪切带上。白垩纪时科洛杂岩受到伸展构造的改造,以一系列向南东倒伏、走向NNE-SSW的相似褶皱为特征,褶皱的倒伏向不随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其伸展不是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新生代科洛杂岩又受到了近SN向的挤压,发生区域性的宽缓褶皱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洛杂岩 晚三叠世 陆内变形 古亚洲洋 松嫩地块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辉长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长勇 葛文春 +1 位作者 吴福元 ABDEL Rahman A A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塔河辉长岩是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辉长岩体。该岩体主要由橄榄辉长岩、浅色橄榄辉长岩、淡色辉长岩(斜长岩)、橄长岩及辉长岩组成,以橄榄辉长岩和橄长岩为主。其主要造岩矿物由斜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及少量角闪石组成,... 塔河辉长岩是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辉长岩体。该岩体主要由橄榄辉长岩、浅色橄榄辉长岩、淡色辉长岩(斜长岩)、橄长岩及辉长岩组成,以橄榄辉长岩和橄长岩为主。其主要造岩矿物由斜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及少量角闪石组成,具反应边结构和包含嵌晶结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橄榄石Fo平均为77,属贵橄榄石。单斜辉石全部落入透辉石区。斜长石 An平均为 85,为倍长石。岩相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典型的堆晶辉长岩体。根据An-Fo及AlZ-TiO2图解可以判别该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的构造环境中,属于 I型弧堆晶辉长岩,其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板块俯冲-流体交代作用有关,是研究古亚洲洋闭合历史的一个重要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 堆晶辉长岩 电子探针 古亚洲洋闭合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大石寨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晓飞 刘俊来 +5 位作者 冯俊岭 周毅 滕超 张华川 曹军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6-775,共10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MSWD=3.1),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高铝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Ba、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结合大石寨组岩石学及地质学特征,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或弧间)盆地,是早二叠世早期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锡林浩特 大石寨组 早二叠世早期 弧后盆地 古亚洲洋闭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