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被引量:161
1
作者 孙卫东 凌明星 +4 位作者 汪方跃 丁兴 胡艳华 周继彬 杨晓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板块俯冲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87
2
作者 李娟 舒良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531,共7页
松辽盆地发育在大陆内部古生宙—元古宙基底之上 ,出现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后缘 ,经历了晚侏罗世地幔上隆、陆壳坳陷 ,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 ,晚白垩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多阶段的构造演化 .研究表... 松辽盆地发育在大陆内部古生宙—元古宙基底之上 ,出现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后缘 ,经历了晚侏罗世地幔上隆、陆壳坳陷 ,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 ,晚白垩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多阶段的构造演化 .研究表明 ,发生在松辽盆地的从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挤压增厚再到拉伸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是中生代伊泽奈崎大洋岩石圈朝东亚陆缘俯冲—碰撞作用的结果 ,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洋壳运动方向、俯冲角度、俯冲速率的变化、俯冲带位置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松辽盆地 板块俯冲 构造演化 新生代 中生代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贵池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段留安 杨晓勇 +2 位作者 汪方跃 邓江洪 孙卫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1-3254,共14页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定,其...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定,其成岩年龄为146.8±2.4Ma和141.3±1.0Ma(2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铜金成矿事件时间一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为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轻稀土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较高的锆石Ce4+/Ce3+和EuN/EuN*显示抛刀岭含矿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特征。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这套含矿岩石属火山弧花岗岩(VAG),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即太平洋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和地幔楔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刀岭金矿 英安玢岩 锆石U-PB定年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琼颖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各坳陷新生代期间的总拉张系数为1.28~2.39,渤中坳陷和辽东湾坳陷的总拉张系数最大,而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的拉张系数最小.盆地基底热流在古近纪中、晚期达到峰值71~100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现今.盆地西部热流峰期出现的时间早于东部.由盆地拉张系数和基底热流的研究结果得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拉张有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与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太平洋板片新生代期间的幕式向东后撤可能是造成渤海湾盆地幕式拉张及拉张中心向东迁移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构造-热演化模拟 热流 构造演化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贵池李湾铜多金属矿区岩浆岩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段留安 古黄玲 +2 位作者 杨晓勇 严志忠 孙卫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43-1961,共19页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高场强元素(Zr、Hf、Nb和Y),亏损Ba、P、Ti,轻稀土富集、亏损重稀土等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前者形成于123.4±2.4Ma,后者形成于122.6±1.3Ma,这与长江中下游125±5Ma岩浆活动及成矿事件一致。两者的锆石稀土元素配分均显示典型的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Eu负异常特征。前者相对后者锆石的Ce4+/Ce3+要高,其均值为345,显示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锆石Ti温度计计算显示两者形成温度大体一致,为703~748℃范围内。同时钾长花岗岩锆石均具有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均值为-4.7,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18~1356Ma,较高的εHf(t)值,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该区闪长岩可能是板块后撤过程中残留的洋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而附近的钾长花岗岩则是陆壳部分熔融与地幔混溶的结果,两者均位于太平洋板块125Ma前后俯冲后撤形成的拉张背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 李湾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浅谈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海斌 田小波 +1 位作者 白志明 张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1-797,共17页
本文旨在厘清中生代中国东缘受泛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下,其可能形成的地质记录的时空分布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前者主要从岩浆、构造、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等角度出发,后者的运动学参数集中在俯冲角度、速度、方向等维度。结果... 本文旨在厘清中生代中国东缘受泛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下,其可能形成的地质记录的时空分布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前者主要从岩浆、构造、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等角度出发,后者的运动学参数集中在俯冲角度、速度、方向等维度。结果显示:俯冲角度、速度以及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形成与之对应的地质事件;但是中国东缘(东北、华北和华南)区域地质记录间的差异也表明,即使都可能遭受俯冲作用,由于个体特殊的构造背景,最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对于中国东缘中、新生代的这一特殊构造现象进行了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三联点力学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在华北和华南碰撞拼合后,中国大陆东缘可能存在TTT、TTR或者TFT的三联点,而不是简单的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另外,中国华南早、中侏罗世近东西向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法拉隆板块和伊泽奈岐板块洋中脊俯冲有关;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板片后撤由NWW向的伊泽奈岐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洋中脊扩张作用所致;而华北克拉通东部记录侏罗纪伊泽奈岐板块俯冲的证据不足,可能并没有发生板块俯冲作用,表现为板块运动与作为中国东部最为薄弱地区的郯庐断裂带的强烈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缘 太平洋板块 板块俯冲 中、新生代 郯庐断裂 三联点
下载PDF
华南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体年代学及氧逸度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占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华南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钨锡成矿活动十分剧烈。采集了南岭地区清湖岩体、姑婆山岩体(锡矿)、雪花顶岩体、骑田岭岩体(锡钨矿)和九峰岩体5处出露花岗岩锆石样品,并进行锆石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年龄主要... 华南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钨锡成矿活动十分剧烈。采集了南岭地区清湖岩体、姑婆山岩体(锡矿)、雪花顶岩体、骑田岭岩体(锡钨矿)和九峰岩体5处出露花岗岩锆石样品,并进行锆石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年龄主要集中在146~166 Ma之间,与前人所测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其锆石Ce^4+/Ce^3+值总体偏低(低于200),EuN/EuN^*值均小于0.4,无论是与锡(钨)矿有关的花岗岩还是普通花岗岩,都显示较低的氧逸度特征,明显低于年龄较老的大宝山铜钼矿、德兴斑岩铜矿的锆石Ce、Eu异常。因此,南岭地区中生代时可能离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较远,受到俯冲流体影响较弱,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 SW向俯冲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氧逸度 锆石U-PB年龄 钨锡矿 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 南岭地区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东北深浅震影响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慧 焦明若 刘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本文采用与深度有关的不同分层结构模型,并考虑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差异等特征,建立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地区俯冲的2D纵向静力学模型。以太平洋板片俯冲速度为约束条件,通过变化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数值模拟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 本文采用与深度有关的不同分层结构模型,并考虑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差异等特征,建立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地区俯冲的2D纵向静力学模型。以太平洋板片俯冲速度为约束条件,通过变化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数值模拟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探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于我国东北深浅震的影响,得到不同俯冲角度模型的深浅部应力场分布,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断裂带局部特性,并讨论了活动断裂带以及邻近区域对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应力场的响应。结果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对于中国东北地区深浅震的地震活动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断裂带构造环境是浅源地震孕育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俯冲 深震与浅震 孕震机理 数值模拟 中国东北
下载PDF
He and Ar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pyroxene megacrysts and mantle xenoliths in Cenozoic basalt from the Changle–Linqu area in western Shandong 被引量:5
9
作者 Fei Su Yan Xiao +3 位作者 Huaiyu He Benxun Su Ying Wang Rixiang Zh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396-411,共16页
We performed a combined study of He–Ar isotopes and element geochemistry for pyroxene megacrysts and mantle xenoliths from Cenozoic basalt in the Changle–Linqu area in western Shandong.The results are used to trace ... We performed a combined study of He–Ar isotopes and element geochemistry for pyroxene megacrysts and mantle xenoliths from Cenozoic basalt in the Changle–Linqu area in western Shandong.The results are used to trace the evolution of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after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3He/4He ratios of pyroxene megacrysts,websterite,and dunites are 7.0–7.7 Ra,7.4 Ra,and 7.0–7.7 Ra,respectively.They are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host basalts,and a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mid-ocean ridge basalts(MORB).Their40Ar/36Ar ratios are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MORB and close to that of air.The lherzolites and wehrlites represent the fragments of the newly accreted lithospheric mantle,and their REE and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that they experienced melt metasomatism and partial melting.The3He/4He ratios of their olivine a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MORB,but3He/4He ratios of their clinopyroxene are low(2.3–7.1 Ra)and display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ith(La/Yb)N.The40Ar/36Ar ratios of these clinopyroxene are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MORB and close to the air ratio.Combining existing studies of petrology,Sr–Nd–Pb isotopes,O isotopes,trace elements,and Mg isotopes,we infer that the juvenile lithospheric mantle in the Changle–Linqu area was metasomatized by oceanic crust-derived melts,which transfer the supracrustal Ar isotope signatures to the mantle sources.The low4He abundance and low3He/4He ratios of clinopyroxene in the lherzolites and wehrlites are ascribed to metasomatism by crustal melts from the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洋中脊玄武岩 辉石巨晶 地幔捕虏体 氩同位素 新生代 西部 山东
原文传递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福安堡钼矿区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立仕 孙丰月 +4 位作者 李碧乐 钱烨 张雅静 王力 王琳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71-2492,共22页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北段、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和西环太平洋外带交汇部位,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运动,使得该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域转换以及构造作用叠合成矿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小兴安...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北段、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和西环太平洋外带交汇部位,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运动,使得该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域转换以及构造作用叠合成矿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南段的福安堡钼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福安堡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72.5±0.8 Ma,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72.8±1.1 Ma,二者形成时代均为中侏罗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类岩石具有高硅(66.62%~71.21%)、高钾(2.55%~4.49%)、准铝质的特征,显示出高钾钙碱性岩石的特点。岩石整体相对富集Rb、Th、K、U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Yb、Y、P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比明显且富集轻稀土((La/Yb)N=10.70~34.04),与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的微量元素特征一致。Sr-Nd-Hf同位素显示样品具有低的I_(Sr)值(0.7044~0.7070)、正εNd(t)值(+1.77~+3.54)和年轻的t_(DM2)年龄(816~671 Ma),锆石ε_(Hf)(t)值为+6.1~+9.5,t_(DM2)=699~523 Ma。综合研究表明,福安堡花岗质岩石是亏损地幔物质通过部分熔融形成新生下地壳后,经再次熔融形成了酸性侵入岩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构造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形成这套花岗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太平洋板块俯冲 福安堡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
下载PDF
安徽铜山铜(金)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良范 毛丽达.尼合买提 +2 位作者 古黄玲 褚庚 杨晓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 U-Pb定年和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 Hf模式年龄分布在1184.51~1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矿床 Hf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早白垩世 太平洋板块俯冲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安徽
下载PDF
Study on Late Cretaceous-Cenozoic exhumation of the Yanji area,NE China: insights from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12
作者 Xiaoming Li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815-833,共19页
The Yanji area,northeastern China,a part of the orogenic collage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 the south and the Jiamusi-Khanka Massifs in the northeast,is the most likely location where the Pacific Plate subductio... The Yanji area,northeastern China,a part of the orogenic collage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 the south and the Jiamusi-Khanka Massifs in the northeast,is the most likely location where the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c activities and subsequent exhumation processes occurred.Here,we report new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of apatite and zircon data from the granitoid samples in the Yanji area.The exhumation rates of Tianfozhishan,Yanji area,were〜0.049 and〜0.073 mm/year,interpreted from the elevations and apatite and zircon fission track ages,respectively.The exhumation,integrated with the geological setting,suggested that the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of the Tianfozhishan,even extending to the Yanji area,was possibly to be greater than 35℃/km in the Late Cretaceous.The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of the data indicates a basically similar pattern,but the various timing for different samples between th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and the Middle Miocene in the Yanji area.We hence conclude that a fourstages of cooling,from〜6.7℃/Ma(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to〜0.8℃/Ma(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he Oligocene-Early Miocene),then to〜2-3℃/Ma with varied styles(between th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and the Middle Miocene),and finally to<0.2℃/Ma(since the Middle Miocene),has taken place through the exhumation of the Yanji area.The maximum exhumation is>3 km under a reasonable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35℃/km),speculated from the possible exhumation rate of Tianfozhishan.Combined with the tectonic setting,this exhumation,including two stages of pronounced tectonic uplift and denudation and two stages of weak exhumation driven by the low regional erosion rate,is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This study used more robust evidence to propose higher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35℃/km),reflecting exhumation of>3 km in the Yanji area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EXHUMATION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Yanji area Late Cretaceous-Cenozoic
下载PDF
切穿兴蒙造山带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
13
作者 慕倩 韩江涛 +6 位作者 刘立家 侯贺晟 刘文玉 刘国兴 梁宏达 吴懿豪 辛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3-1617,共15页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约13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81个长周期测点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获得了兴蒙造山带东西向完整的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性,额尔古纳地块岩石圈整体呈低阻特征;兴安地块岩石圈呈高阻特征;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和小兴安岭岩石圈分别呈低阻-高阻特征;佳木斯地块岩石圈呈高、低阻交替的特征.在软流圈尺度,兴安地块和松辽地块存在大规模高导异常C2、C3,呈"U"型状与上方岩石圈相连,连接处对应东北地区盆山结合部位或主要的缝合带.研究表明兴蒙造山带岩石圈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岩石圈改造模式:在地幔转换带处水平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持续扰动兴蒙造山带下方的软流圈,导致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古缝合线的活化,形成的薄弱带为软流圈物质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深刻影响着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贵池铜铃坡岩体地球化学研究及对区域Cu-Au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古黄玲 杨晓勇 +2 位作者 邓江洪 段留安 陈林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5-224,共20页
长江中下游贵池矿集区是我国铜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铜铃坡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该区含矿石英闪长玢岩锆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48.4±1.0Ma。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铜铃坡石英闪长玢岩SiO ... 长江中下游贵池矿集区是我国铜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铜铃坡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该区含矿石英闪长玢岩锆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48.4±1.0Ma。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铜铃坡石英闪长玢岩SiO 2含量为58.5%~62.8%,具有高Al2O3(>15.8%)、相对高MgO含量(2.66%)、高Ba(>1000×10^-6)和Sr含量(>500×10^-6)、高Sr/Y(>42)和(La/Yb)N(>8.8)比值、低Yb和Y含量、低K2O/Na2O(0.55~0.82)比值,显示埃达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18.5~12.4,两阶段模式年龄t DM2=1.0~2.6Ga。少量的正εHf(t)值,指示源区可能有亏损地幔物质的贡献。部分较老的继承锆石(2095Ma)指示了古元古代基底物质的存在。铜铃坡含矿石英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相似,来源于有限俯冲沉积物贡献的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在上升过程中不仅与富集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同时混染了古老地壳物质。锆石氧逸度的研究表明,铜铃坡岩浆岩具有很高的氧逸度。石英闪长玢岩中磷灰石结晶时流体中HF、HCl的活度分别为0.00049mol/L和0.018mol/L,表明岩浆结晶早期分异的初始岩浆流体中HF和HCl的含量特征,暗示铜铃坡花岗质岩浆分异的初始岩浆流体富含挥发性组分Cl,能与成矿元素Cu形成稳定络合物,从而有利于Cu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板块俯冲 氧逸度 铜铃坡地区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辽东半岛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15
作者 李琛 何俐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22年第2期97-108,共12页
根据辽东半岛岫岩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U-Pb与Rb-Sr年龄测试结果,表明三道沟岩体为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I型花岗岩。在埃达克岩成因图解中,三道沟岩体落入加厚下地壳成因区域,且高K、低Mg^(#)和Ni等地球化学特征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 根据辽东半岛岫岩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U-Pb与Rb-Sr年龄测试结果,表明三道沟岩体为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I型花岗岩。在埃达克岩成因图解中,三道沟岩体落入加厚下地壳成因区域,且高K、低Mg^(#)和Ni等地球化学特征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形成于压力较高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晚侏罗世红石砬子、骆驼砬子及早白垩世杨家堡子岩体明显Nb、Ta异常,Ta/Th值较低,应与板块俯冲有关,且与高山提出的由拆沉作用形成的岩浆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即LREE与HREE分异明显,高Sr/Y、Th/U、Mg^(#),低Lu/Hf,表明岩浆形成与由板块俯冲导致的拆沉作用有关。晚侏罗世三道沟岩体、红石砬子、骆驼砬子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因此,辽东地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晚侏罗世 锆石 U-PB 年龄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被引量:63
16
作者 周建波 韩杰 +3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郭晓丹 曾维顺 曹嘉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6-398,共13页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 黑龙江蓝片岩带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 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和地幔柱 被引量:31
17
作者 赵海玲 狄永军 +4 位作者 刘振文 李剑 邓晋福 何恭算 刘清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1-788,共8页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 ,东南沿海地区从沿海→内陆 (牛头山→闽清→明溪 )新生代玄武岩的年龄逐渐变小 ,具有火山链的特征 ;微量元素和 Sr- Nd同位素特征与洋岛玄武岩 (OIB)类似 ;上地幔具有过热状态和扰动的热结构 ;地球物理具有低的 Vs...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 ,东南沿海地区从沿海→内陆 (牛头山→闽清→明溪 )新生代玄武岩的年龄逐渐变小 ,具有火山链的特征 ;微量元素和 Sr- Nd同位素特征与洋岛玄武岩 (OIB)类似 ;上地幔具有过热状态和扰动的热结构 ;地球物理具有低的 Vs 异常及提供了在该区下面具有地幔柱的 CT模式 ;火山岩具有较高的 3He/4He同位素比值 ,因此提出了研究区下面存在地幔柱。进一步根据火山岩的热动力学参数 ,从沿海→内陆 ,随火山岩年龄变小 ,火山岩的碱性程度逐渐增加 ,岩浆起源的深度逐渐变深 ,局部熔融程度逐渐变小等特征 ,提出了地幔柱的形成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 ,地幔柱位于俯冲带上面 ,南海的扩张和新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是地幔柱作用的结果 ,并提出地幔柱成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火山岩 新生代 火山作用 玄武岩 上地幔 ND同位素 熔融 热动力学参数 研究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 被引量:12
18
作者 夏炎 刘磊 徐夕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9-1119,1070-1071,共11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的分布和成因的研究进展。按其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将该区的A型花岗岩类分为4个带,即赣南-闽西南带、湘桂粤带、赣杭带和沿海带,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 本文综述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的分布和成因的研究进展。按其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将该区的A型花岗岩类分为4个带,即赣南-闽西南带、湘桂粤带、赣杭带和沿海带,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4个分带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俯冲和后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部 晚中生代 A型花岗岩类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俯冲板片后撤
下载PDF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证据——以河北武安固镇杂岩体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霍延安 苏尚国 +1 位作者 杨誉博 顾大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9-1014,共26页
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固镇侵入杂岩体(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Sr-Nd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进而探讨其形成时代、源区和成因,以期得到关于华北克拉... 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固镇侵入杂岩体(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Sr-Nd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进而探讨其形成时代、源区和成因,以期得到关于华北克拉通中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新启示。研究区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有一定关联性,总体来看,等粒结构的岩体形成时代早于似斑状结构岩体,研究区岩浆活动可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次岩浆活动形成等粒结构的深成岩体,包括中细粒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形成时代约为130~135Ma;第二期次岩浆活动形成浅部的似斑状岩体,包括似斑状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形成时代约为127Ma。结合野外观察、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特征,讨论分析了固镇杂岩体的成因:固镇闪长岩富镁,高Mg~#值,Cr、Ni含量较高,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铕异常不明显,具有高镁安山岩(HMA)性质,是与其相对应的侵入岩。固镇高镁闪长岩是被俯冲板片熔体和流体交代后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在上升途中与地壳发生了较弱的同化混染。固镇正长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部分熔融,地壳厚度约为40~67km。固镇二长岩是由区内正长岩和高镁闪长岩混合形成。研究区石英二长岩是区内高镁闪长岩与另一种更富硅的岩浆混合形成。俯冲板片物质(流体+熔体)对固镇高镁闪长岩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显示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也涉及到了NCC中部,但受影响的程度小于NCC东部;正长岩形成于加厚陆壳部分熔融,显示出拆沉作用在中生代NCC中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角闪石温压计的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可以推测,NCC中部大规模拆沉作用发生的时间节点为12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镇侵入杂岩体 岩石成因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拆沉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东北深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傅维洲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16-321,共6页
概述了中国东北深震的时空分布、主应力优势方向以及深震区内的火山活动等特征。依据日本海沟到中国东北东部地震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俯冲板块的温度结构以及东北深震与海沟浅震的关联等大量资料,论述了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 概述了中国东北深震的时空分布、主应力优势方向以及深震区内的火山活动等特征。依据日本海沟到中国东北东部地震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俯冲板块的温度结构以及东北深震与海沟浅震的关联等大量资料,论述了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讨论了中国东北深震的板块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西太平洋 板块俯冲 震源机制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