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l-1,ANXA2和PRPH在SD大鼠耳蜗核的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璐 李晓璐 +2 位作者 李宛桐 徐莹 刘鹏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5-579,共5页
目的 :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i)技术分析耳蜗核(cochlear nucleus,CN)区域特异性膜蛋白。方法 :出生60 d的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是CN、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目的 :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i)技术分析耳蜗核(cochlear nucleus,CN)区域特异性膜蛋白。方法 :出生60 d的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是CN、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上橄榄核(superior oliver complex,SOC)、大脑其余部位(Rest)。提取这4个部位组织的细胞膜蛋白,再采用iTRAQi技术检测出CN区域特异性蛋白。通过Uniprot检索这些蛋白的功能和参与的生物代谢过程。结果:本实验最终得到17种CN区域特异性膜蛋白。对CN区域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生物调节与发育。UNIPROT检索发现3种蛋白与神经系统功能相关,即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Gal-1)、膜联蛋白A2(annexin-A2,AXNA2)和外周蛋白(peripherin,PRPH)。Gal-1与神经生长发育相关;AXNA2参与多种生物调节过程;PRPH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其中,Gal-1可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突触可塑性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AXNA2可能参与了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且有神经营养作用;PRPH在高表达时具有神经毒性,和神经丝蛋白共同参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结论:Gal-1、ANXA2和PRPH在耳蜗核中高度表达,可能与中枢信息处理相关,这为进一步研究中枢听觉处理障碍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 CN Gal-1 ANXA2 prph
下载PDF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不同基因新突变与临床表型分析
2
作者 房心荷 朱艳 +5 位作者 袁仕琴 容维宁 王晓光 芮雪 马美娇 盛迅伦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8-674,共7页
目的明确3个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4例LCA患者和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4例患者来自3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 目的明确3个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4例LCA患者和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4例患者来自3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细收集患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通过蛋白质预测软件和保守性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结合家系图与先证者进行共分离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18岁。眼球震颤3例;指压眼征伴夜视力差1例;全视野视网膜电图重度下降4例。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边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黄斑区椭圆体带隆起强反射信号1只眼;视网膜层间隐约可见弱反射信号2只眼;血管分支增多、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区伴毛细血管渗漏1只眼;黄斑区环状强自身荧光4只眼。家系成员表型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Ⅱ-1)携带PRPH2基因c.640T>A(p.C214S)(M1)纯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Ⅱ-2)携带TULP1基因c.1256G>A(p.R419Q)(M2)、c.1A>C(p.M1L)(M3)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Ⅱ-1)及其妹妹(Ⅱ-2)携带GUCY2D基因c.1943T>C(p.L648P)(M4)、c.380C>T(p.P127L)(M5)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父母、姐姐(Ⅱ-1)及家系3先证者父母均为相应杂合变异携带者。其中,M1、M3、M4、M5为新发现突变。家系内基因型和疾病表型呈共分离。根据系谱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3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发现,M1、M2、M3、M4、M5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发现并证实PRPH2基因M1、TULP1基因M3和GUCY2D基因M4、M5为LCA的新发现突变位点,扩大了LCA的突变位点和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先天性黑曚 基因 突变 临床表型 prph2基因 TULP1基因 GUCY2D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