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烤炉成为圣坛——评《乐园》中历史的重构 被引量:7
1
作者 冯平 朱荣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5,共5页
历史及其重构是托妮·莫里森小说《乐园》的重要主题。作家通过两条线索描述了鲁比镇的男性和女性对历史不同的认识,以及历史被神圣化之后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小说由此揭示出历史会被男性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写、重构并强加于人。同时... 历史及其重构是托妮·莫里森小说《乐园》的重要主题。作家通过两条线索描述了鲁比镇的男性和女性对历史不同的认识,以及历史被神圣化之后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小说由此揭示出历史会被男性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写、重构并强加于人。同时作家又指出,女性应参与历史的评价与建构,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消解男性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乐园 历史重构
下载PDF
古尔纳《天堂》中的商旅叙事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79,共12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天堂》通过少年优素福的成长和参与的商旅活动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非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古尔纳从东非两千多年商旅活动的传统性、目的性、运动性、反思性特征出...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天堂》通过少年优素福的成长和参与的商旅活动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非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古尔纳从东非两千多年商旅活动的传统性、目的性、运动性、反思性特征出发,发展出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和不断深入的叙事层次,以《古兰经》《圣经》故事和诸多斯瓦希里旅行文本为基础,描绘了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时空跨越度大的广阔商旅世界图景,引领读者随商旅队从印度洋到非洲内陆,从蒙巴萨到俄罗斯,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旅行,并对东非贸易、奴隶制、欧洲殖民、伊斯兰和印度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反思,展示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商旅叙事
原文传递
论《乐园》的叙述话语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晋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乐园》是一部人物众多、内涵深刻的作品。托妮·莫里森采用多维的非线性布局、跳跃的空间结构、间接内心独白和多视角叙述等叙述技巧完成了《乐园》复杂的主题意蕴和结构形态。
关键词 《乐园》 非线性 空间 内心独白 多视角
下载PDF
疏离、记忆与倾诉——解读《乐园》中的“创伤之家” 被引量:8
4
作者 朱云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6,共8页
托尼·莫里森的《乐园》书写了鲁比人及其先辈寻求和建造家园的历程,赋予了女修道院五位女性获享乐园的体验。本文认为莫里森在关注女性治愈创伤、获得精神家园的同时,更慎思了以鲁比小镇为代表的黑人群体历经创伤后建构的封闭家园... 托尼·莫里森的《乐园》书写了鲁比人及其先辈寻求和建造家园的历程,赋予了女修道院五位女性获享乐园的体验。本文认为莫里森在关注女性治愈创伤、获得精神家园的同时,更慎思了以鲁比小镇为代表的黑人群体历经创伤后建构的封闭家园,主张破除创伤心理束缚,构建包容开放的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园》 莫里森 创伤之家
原文传递
托妮·莫尼森的《天堂》 被引量:4
5
作者 嵇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3,共7页
《天堂》是托妮·莫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 ,莫尼森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天堂》没有性别的栅栏、没有种... 《天堂》是托妮·莫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 ,莫尼森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天堂》没有性别的栅栏、没有种族的藩篱 ,它鞭笞的是人性的弱点 ,高扬的是人性的精华 ,疾呼的是理性的思考 ,召唤的是同乐同喜的人间天堂。同时 ,《天堂》再次向我们展现了诗意的璀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尼森 语言 文学评论 美国 小说 人性
下载PDF
居住区环境营造中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以南宁市都市桃花源A组团景观设计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科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087-7089,共3页
创建优美的现代人居环境是景观设计者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承担的核心责任。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注重人文要素及环境生态元素的正确切入,通过良好的设计方法融入于特定的人居环境里,以体现设计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关注。该研究以南宁都市... 创建优美的现代人居环境是景观设计者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承担的核心责任。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注重人文要素及环境生态元素的正确切入,通过良好的设计方法融入于特定的人居环境里,以体现设计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关注。该研究以南宁都市桃花源楼盘为例,探讨在居住区环境构建中如何实现生态与文化的交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和文化 人居环境 桃花源 设计
下载PDF
寻找黑人女性的天堂——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天堂》 被引量:3
7
作者 沈艳燕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59-62,共4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为冲破“叙事困境”所做的努力。尽管距离黑人女性理想的生存天堂和黑人女作家向往的自由...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为冲破“叙事困境”所做的努力。尽管距离黑人女性理想的生存天堂和黑人女作家向往的自由书写天堂还很遥远,但莫里森通过各种文学技巧的娴熟运用,突破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女性将支离破碎的声音变为齐声呐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天堂》 自我价值 叙事风格 语言
下载PDF
超越性别,重塑民族历史——评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 被引量:3
8
作者 方红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反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个发展阶段之后,在当代社会表现出新特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乐园》)超越单纯对女性经历的关注,开始把目光投向黑人群体和民...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反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个发展阶段之后,在当代社会表现出新特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乐园》)超越单纯对女性经历的关注,开始把目光投向黑人群体和民族历史。莫里森以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内涵的“爱”的追求为主线,以黑人群体为主角,对白人的官方历史进行解构和颠覆。在重述黑人历史的同时,莫里森也开始对黑人社区自身的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历史”三部曲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宠儿》 《爵士乐》 《乐园》 黑人社区
下载PDF
从模糊性看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文化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曹玉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反映了非洲流散作家试图在“寻根”与“流散”中赋予非洲文学以更旷阔的世界和民族属性的文学创作趋势。其次,古尔纳描写了非洲反天堂的本质,通过对天堂意象进行多重释义和认知,真实地描写非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及阶级固化分层、多种宗教混杂的格局,从阶级和宗教等维度展现了非洲文化的混杂特性。此外,古尔纳刻画两组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主体存在,通过展现花园中“享受与剥削”和“自由与奴役”并存的矛盾现实,展现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困境和非洲被殖民前后的矛盾与冲突,揭露了非洲内部自身的脆弱性和欧洲殖民者虚伪的面纱,从社会主体层面表现了非洲文化在经济与制度中的矛盾性。由此,通过语言载体、文化意象及社会主体三个维度的模糊性书写,小说分别从语言与文学、阶级与宗教、商业与奴隶制层面展现了非洲本土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非洲文化流散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模糊性 流散性 天堂意象
下载PDF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之遐想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莹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年第5期134-137,共4页
回顾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与图书馆的深厚情缘,阐述了"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名言对于今天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天堂 图书馆
下载PDF
“天堂”的困惑和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章汝雯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9-73,106,共6页
《天堂》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群黑人因不堪种族歧视而举家西进、创建纯黑人社区的故事。这个纯黑人社区就是他们心目中来之不易的天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区中出现了许多令黑人居民们困惑的事:肤色深浅决定... 《天堂》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群黑人因不堪种族歧视而举家西进、创建纯黑人社区的故事。这个纯黑人社区就是他们心目中来之不易的天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区中出现了许多令黑人居民们困惑的事:肤色深浅决定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动摇、新旧势力矛盾尖锐、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来自外界的困扰不断增加等。创建"天堂"的初衷是不再遭受种族歧视之痛,但为了维持"天堂"的纯洁性,鲁比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世隔绝、闭塞落后、愚昧无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困惑 种族歧视 与世隔绝
下载PDF
《山海经》乐园神话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贾雯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2-415,共4页
《山海经》中沃之野、诸夭之野实即羌之野、诸羌之野,它们和昆仑、岷山、都广之野本是一地。古人相信,昆仑和都广之野的建木不但是天地的中心,而且还是连接天地的天梯。实际上,沃(羌)之野和昆仑都是古蜀族中的蜀山氏和蚕丛氏以岷山为原... 《山海经》中沃之野、诸夭之野实即羌之野、诸羌之野,它们和昆仑、岷山、都广之野本是一地。古人相信,昆仑和都广之野的建木不但是天地的中心,而且还是连接天地的天梯。实际上,沃(羌)之野和昆仑都是古蜀族中的蜀山氏和蚕丛氏以岷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乐园 都广之野 建木 昆仑
下载PDF
论英剧《天堂一刻》对左拉小说《妇女乐园》的松散改编
13
作者 王欣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5-61,共7页
英剧《天堂一刻》从左拉小说《妇女乐园》中获取灵感,以松散改编的手法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现代零售业诞生之后的社会变革。在保留小说《妇女乐园》基本情节和人物的同时,英剧《天堂一刻》借助肥皂剧元素和“小妞电影”创作技巧对小说内... 英剧《天堂一刻》从左拉小说《妇女乐园》中获取灵感,以松散改编的手法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现代零售业诞生之后的社会变革。在保留小说《妇女乐园》基本情节和人物的同时,英剧《天堂一刻》借助肥皂剧元素和“小妞电影”创作技巧对小说内容进行了重新“编码”。英剧《天堂一刻》在改编过程中为迎合当代观众,遮蔽了左拉小说中以欲望为核心的自然主义成分,突出了对“美好的旧时光”的怀念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一刻》 《妇女乐园》 英剧 小说 松散改编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古尔纳《天堂》中的他者书写
14
作者 张艳玲 邱旭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6,86,共6页
小说《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优素福十二岁离家为父抵债的悲惨生活,描绘了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诸多“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被殖民他者、女性他者、少数族裔他者,阐述了主人公自我... 小说《天堂》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优素福十二岁离家为父抵债的悲惨生活,描绘了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诸多“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被殖民他者、女性他者、少数族裔他者,阐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揭示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天堂》 他者身份
下载PDF
重绘斯瓦希里的空间:古尔纳《天堂》中的嗅景书写
15
作者 严萌萌 许庆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古尔纳在《天堂》中借由嗅觉景观重绘了斯瓦希里的地理和政治空间。地域性的嗅觉景观随着小说中“气味捕手”优素福的不断移动,逐渐演变成标记性的气味坐标,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斯瓦希里嗅觉地图。嗅觉是一种连接场所、社会和情感的空间—... 古尔纳在《天堂》中借由嗅觉景观重绘了斯瓦希里的地理和政治空间。地域性的嗅觉景观随着小说中“气味捕手”优素福的不断移动,逐渐演变成标记性的气味坐标,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斯瓦希里嗅觉地图。嗅觉是一种连接场所、社会和情感的空间—情感媒介,具有串联人、事、物的功能。通过对嗅觉景观的书写,古尔纳呈现了斯瓦希里弥漫气味中的空间地理风貌,投射了隐匿于气味编码之下的微观政治场域,并让嗅觉主体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反抗了气味中暗含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古尔纳的这种嗅景书写不仅赋予叙事以空间质感,还揭示了文学如何通过嗅觉媒介探索并挑战社会政治权力的复杂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嗅觉景观 空间 气味书写
下载PDF
重构历史: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叙事
16
作者 赵秀兰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天堂》中将被殖民文学边缘化的非洲人置于中心位置,让欧洲殖民者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历史,展现殖民主义对非洲(人)的影响,以及一战前东非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变迁。本...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天堂》中将被殖民文学边缘化的非洲人置于中心位置,让欧洲殖民者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历史,展现殖民主义对非洲(人)的影响,以及一战前东非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变迁。本文从逆写帝国、嵌套结构、旅行叙事和多元文化杂糅四个方面,分析古尔纳重写非洲历史、重塑非洲形象的方式。小说采用嵌套结构,以个体历史为经,以地方史与民族/国家历史为纬,钩沉殖民时期的非洲历史,拓展了文本的历史维度。古尔纳将旅行叙事与成长、身份建构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位移表征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和“混杂性”,揭示非洲文化多元主义的历史渊源,呈现出一种世界主义与共同体的历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逆写帝国 嵌套结构 旅行叙事 多元文化杂糅
下载PDF
《西游记》中的神话原型解读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姗姗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8-79,共2页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原型 乐园
下载PDF
莫里森《乐园》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春晖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87,共4页
《乐园》将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探讨推向了高潮。莫里森聚焦黑人女性对主体身份不懈追求与建构的过程,指出黑人女性从个体到群体、从家庭到社区,在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中,成为黑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前进的有力推动者,并为整个... 《乐园》将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探讨推向了高潮。莫里森聚焦黑人女性对主体身份不懈追求与建构的过程,指出黑人女性从个体到群体、从家庭到社区,在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中,成为黑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前进的有力推动者,并为整个黑人民族探求自我身份、追求民族解放提供了行动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园》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主体意识
原文传递
乐园·憩园·精神家园——鲁迅心中“野草”意象的深刻蕴含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雪飞 杨光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5-38,共4页
鲁迅对于"野草"有着一份特别的挚爱,在他心中,"野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或自己喜爱的一部杂文集的称谓,更成为了鲁迅的一个长久不变的心理意象,有着深刻的蕴含:它是鲁迅时刻不忘的童年的乐园、战斗求索的... 鲁迅对于"野草"有着一份特别的挚爱,在他心中,"野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或自己喜爱的一部杂文集的称谓,更成为了鲁迅的一个长久不变的心理意象,有着深刻的蕴含:它是鲁迅时刻不忘的童年的乐园、战斗求索的憩园、人生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野草"这一意象,记录着鲁迅最真实的心声和最雄壮的人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意象 乐园 愁园 精神家园 心理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