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BL-2H3和P815细胞用于建立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0
1
作者 彭博 贺蓉 +3 位作者 徐启华 高杰 路艳丽 李建荣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活细胞15-60min,比色法检测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及类胰蛋白酶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率。结果:C48/80刺激P815、RBL-2H3细胞15-60min后组胺释放率均明显增加,并且相同刺激条件下,两种细胞模型的组胺释放率基本相当。C48/80刺激P815细胞15min以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类胰蛋白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但相同浓度的C48/80需刺激RBL-2H3细胞30-45min以上,上述指标才出现显著增加。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过敏介质释放率、AnnexinV阳性率和脱颗粒率均高于RBL-2H3细胞。结论:同RBL-2H3相比,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活化后脱颗粒时间出现更早、程度更高。提示除RBL-2H3细胞,P815细胞也可作为一种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体外模型 RBL-2H3细胞 p815细胞
原文传递
香丹注射液中致类过敏反应成分筛选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9
2
作者 庞菲 王弯弯 +3 位作者 郝瑞瑞 周甜雨 陈世忠 靳洪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500-6508,共9页
目的 筛选香丹注射液中可能存在的致类过敏成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Auto Dock Tools Vina软件,以人类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X2(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X2,MRGPRX2)和小鼠MRGPRb2为目标蛋白,对香丹注射液中的水... 目的 筛选香丹注射液中可能存在的致类过敏成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Auto Dock Tools Vina软件,以人类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X2(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X2,MRGPRX2)和小鼠MRGPRb2为目标蛋白,对香丹注射液中的水溶性酚酸类物质进行分子对接,并将香丹注射液及与MRGPRX2和MRGPRb2有较高结合(≤-25.10k J/mol)的组成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迷迭香酸、紫草酸与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孵育1 h,检测组胺(histamine,His)和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osaminidase,β-Hex)释放率,筛选出致类过敏成分,进一步观察丹酚酸B及紫草酸刺激P815细胞胞内Ca^(2+)动员及细胞脱颗粒情况,最后进行小鼠后爪外渗实验验证。结果 P815细胞分别给予香丹注射液(1:25、1:250)及丹酚酸B(100μg/mL)和紫草酸(100μg/mL)刺激后,His、β-Hex释放均显著升高(P<0.01)。P815细胞分别给予丹酚酸B(100μg/mL)和紫草酸(100μg/mL)刺激后,胞内Ca^(2+)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并有脱颗粒现象。丹酚酸B(43.5、21.7μg/kg)和紫草酸(43.5μg/kg)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后爪伊文思蓝渗出程度(P<0.05、0.01)。结论 香丹注射液诱导的类过敏反应可能与丹酚酸B和紫草酸有关,且丹酚酸B和紫草酸诱导的类过敏反应可能与动员Ca^(2+)内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丹注射液 类过敏反应 分子对接 丹酚酸B 紫草酸 p815细胞
原文传递
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汉成 吴青业 +2 位作者 傅钧庭 罗佳波 谭晓梅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过敏反应 p815细胞 腘窝淋巴结
原文传递
1,25-二羟基维生素 D3对尘螨引起的 P815肥大细胞 TLR4表达和 IL-4分泌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如霞 侯进飞 +3 位作者 周瑾思 王琼艳 姜晗丹 李孟荣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屋尘螨抗原(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Der p)直接作用的P815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屋尘螨抗原(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Der p)直接作用的P815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分泌的影响,探讨1,25(OH)2D3在肥大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Der p、1,25(OH)2D3单独或联合激发P815细胞,收集激发细胞和上清。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P815细胞TLR4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4浓度。结果(1)P815细胞表达TLR4;不同浓度Der p均可上调P815细胞TLR4表达,且36 h组TLR4表达有明显浓度依赖性上调;(2) Der p可促进IL-4释放(P<0.05);(3)不同浓度1,25(OH)2D3单独激发对P815细胞TLR4表达及IL-4分泌均无明显影响(P>0.05);(4)10-8 mol/L 1,25(OH)2D3可增强Der p对P815细胞TLR4表达的促进作用(P<0.01),1,25(OH)2D3可抑制Der p引起的IL-4的分泌(P<0.05或P<0.01),且1,25(OH)2D3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结论(1)尘螨抗原可通过上调肥大细胞TLR4表达,增加IL-4分泌,促进炎症及过敏反应的发生。(2)1,25(OH)2D3对尘螨抗原引起的肥大细胞免疫应答的干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L-4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抑制Th2型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肥大细胞 p815细胞 尘螨抗原 TOLL样受体4 TLR4 1 25(OH)2D3
原文传递
类过敏反应体外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伟 陈梦 +2 位作者 黄芝瑛 姜华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649-1660,共12页
目的:以C48/80为阳性药物,比较3种细胞系(RBL-2H3,P8l5和Ku812细胞)及其指标在评价药物类过敏中的敏感性;并采用聚山梨酯80对3种细胞模型评价类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不同浓度的C48/80分别作用于3种细胞系30和60 min,测定β... 目的:以C48/80为阳性药物,比较3种细胞系(RBL-2H3,P8l5和Ku812细胞)及其指标在评价药物类过敏中的敏感性;并采用聚山梨酯80对3种细胞模型评价类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不同浓度的C48/80分别作用于3种细胞系30和60 min,测定β-氨基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以及IL-4和TNF-α释放量。然后,用聚山梨酯80进行模型的适用性考察,同时对不同浓度的聚山梨酯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C48/80可引起3种细胞系的β-氨基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IL-4释放量和TNF-α释放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除了RBL-2H3细胞,其他2个细胞系检测到的IL-4释放量非常少,且3种细胞系检测到的TNF-a量亦非常少;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的增加程度较其他3项指标明显;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和Ku812细胞的β-氨基糖苷酶释放率和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的突增较RBL-2H3细胞发生时间早,突增效果更明显。聚山梨酯80的结果与C48/80给药时基本吻合。此外,还发现聚山梨酯80≥0.05 mg·m L^(-1)时,即存在引起类过敏反应的风险。结论: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和Annexin V阳性细胞率是评价类过敏反应的2种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检测指标;IL-4释放量和TNF-α释放量较适合作为辅助检测指标;Annexin V阳性率可较敏感地、较早地提示类过敏反应的发生。P815和Ku812细胞较RBL-2H3细胞更适合作为一种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用于致类过敏反应药物的早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过敏反应 RBL-2H3细胞 p8l5细胞 Ku812细胞 体外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及其成分对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玲 王红 +2 位作者 朱星宇 郭志花 崔永伟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2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及其含有的10种化合物对P815细胞脱颗粒、组胺和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P815细胞作为体外过敏模型,通过CCK-8法测定各组分的IC10作为给药浓度,C48/80作为阳性药,采用中性红染色,计算出各组脱颗粒百分率...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及其含有的10种化合物对P815细胞脱颗粒、组胺和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P815细胞作为体外过敏模型,通过CCK-8法测定各组分的IC10作为给药浓度,C48/80作为阳性药,采用中性红染色,计算出各组脱颗粒百分率;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分上清液中组胺的释放量;采用底物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蒿本内酯、咖啡酸、丹酚酸B和血必净组细胞的脱颗粒百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绿原酸、咖啡酸对组胺释放量的影响最大,且显著增加细胞中的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会刺激P815细胞释放过敏相关物质,该反应很可能与其含有的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醛、蒿本内酯和丹酚酸B等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p815细胞 脱颗粒 组胺 氨基己糖苷酶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药注射剂对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 被引量:1
7
作者 谭晓梅 傅钧庭 +2 位作者 罗佳波 汤庆发 蒙瑞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3-487,共5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方法。采用C18柱(4.6 mm×100 mm,3.5μm)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0.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3%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方法。采用C18柱(4.6 mm×100 mm,3.5μm)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0.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3%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化模式下,采用多离子反应检测方式(MRM)进行检测;检测离子对为m/z 112>95、112>68。在优化条件下,样品可在6 min内完成分析,细胞液中组胺在4.0~128.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9)。定量下限(S/N>10)为1.2μg/L,检出限(S/N=3)为0.3μg/L。在加标水平为16、64、128μg/L时,细胞上清液中组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0%~94%,相对标准偏差(n=6)为4.1%~5.9%。该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注射剂对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中药注射剂 p815细胞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全楚 申德林 +2 位作者 许丽芝 冯志华 周永兴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与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融合作为肿瘤疫苗免疫小鼠后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Balb/C小鼠DC与P815细胞体外融合 ,形成的杂交瘤分 2次免疫接种同基因小鼠皮下 ,然后用P815细胞攻击免疫的小鼠 ,观察肿瘤...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与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融合作为肿瘤疫苗免疫小鼠后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Balb/C小鼠DC与P815细胞体外融合 ,形成的杂交瘤分 2次免疫接种同基因小鼠皮下 ,然后用P815细胞攻击免疫的小鼠 ,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免疫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功能。结果 DC P815融合率为 3 0 %,杂交瘤接种小鼠能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 ,其拮抗P815细胞攻击的能力明显强于用灭活的死P815细胞与DC混合 ,和单用死亡P815细胞免疫的小鼠及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小鼠。DC P815杂交瘤免疫接种小鼠的脾细胞特异性CTL ,杀伤活性强于其它各组小鼠。结论 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作为肿瘤疫苗接种可在体内产生明显的抗肿瘤免疫 ,其机理主要是特异性CTL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小鼠 特异性CTL 抗肿瘤效应 杂交瘤 DC 树突状细胞 脾细胞 细胞融合 基因 介导
下载PDF
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9
作者 杨翠兰 郑健 +2 位作者 罗冰 刘艳君 富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24-526,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了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在mRNA水平的表达及膜表面TLR2与抗体TSP-2的结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TLR2... 目的观察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了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在mRNA水平的表达及膜表面TLR2与抗体TSP-2的结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P815细胞在mRNA水平以及膜表面均有TLR2表达,抗体TSP-2能有效抑制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反应所致的形态学改变与钙流出。结论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可与P815细胞膜表面TLR2结合,并能抑制C48/80诱导的P815肥大瘤细胞脱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2 抗体 p815肥大瘤细胞 脱颗粒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肥大细胞瘤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10
作者 王全楚 冯志华 +2 位作者 周永兴 聂青和 白雪帆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9-560,共2页
该研究利用聚乙二醇将相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小鼠的肥大细胞瘤系P815融合在一起,形成治疗性DC瘤苗,并对这种树突状细胞瘤苗免疫小鼠后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肥大细胞 树突状细胞 瘤细胞 抗肿瘤效应 T细胞 介导 诱导 融合 DC 机制
原文传递
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抗变态反应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虹 红琳 +1 位作者 李卫东 许丽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3,共5页
将蝉蜕超微粉组、蝉蜕水提物组、蝉蜕醇提物组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实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实验,观察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三种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对PCA、ACD实验中... 将蝉蜕超微粉组、蝉蜕水提物组、蝉蜕醇提物组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实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实验,观察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三种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对PCA、ACD实验中的小鼠过敏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肥大细胞的聚集情况.同时制备各给药组的含药血清,检测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体外培养的小鼠P815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的影,比较蝉蜕的超微粉、水提物、醇提物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得到产物抗变态反应的差异性,探讨其初步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小鼠PCA、ACD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全身过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制品对体外培养的P815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蝉蜕超微粉较其他两种方法处理的蝉蜕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迟发型变态反应 化合物48/80 p815肥大细胞
下载PDF
蝉蜕超微粉抗变态反应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仙灵 红琳 +2 位作者 贾红梅 李卫东 许丽萍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5,311,共5页
为了探讨蝉蜕超微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试验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试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试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试验,选择健康Balb/c小鼠,设置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蝉蜕超... 为了探讨蝉蜕超微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试验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试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试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试验,选择健康Balb/c小鼠,设置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蝉蜕超微粉高剂量组(100 mg/kg)、中剂量组(50 mg/kg)和低剂量组(10 mg/kg),观察不同剂量蝉蜕超微粉对三种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对PCA、ACD试验中的小鼠过敏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肥大细胞的聚集情况,并制备各组含药血清,观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P815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蝉蜕超微粉对小鼠PCA、ACD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全身过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蝉蜕制品对体外培养的P815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有一定抑制作用。说明蝉蜕超微粉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且该作用与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迟发型变态反应 化合物48/80 p815肥大细胞
原文传递
稳定表达HBsAg的P815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凤娟 戴建新 +1 位作者 胡振林 孙树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筛选并建立稳定表达亚洲人常见的 adr亚型 HBsAg的 P815细胞株,为乙肝DNA疫苗的效果评价提供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用 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CDNA3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 P815细胞,G418筛选。结果:构建了... 目的:筛选并建立稳定表达亚洲人常见的 adr亚型 HBsAg的 P815细胞株,为乙肝DNA疫苗的效果评价提供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用 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CDNA3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 P815细胞,G418筛选。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HBsAg(S),转染细胞及其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g(S)的存在,PCR扩增也证实HBSAg(S)基因已稳定整合于p815细胞的染色体中。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HBsAg的P815细胞株,为今后在小鼠体内检测乙肝DNA疫苗激发的CTL反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DNA疫苗 体外细胞感染 pCR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ADR亚型 p815细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