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0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总苷对肝癌细胞凋亡及wt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1
1
作者 杨雁 陈敏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 研究黄芪总苷 (TA)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两种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和Bel 740 4细胞分别与TA(2 0 ,40和 80mg·L-1)共培养 6d ,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峰以及p5 3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TA(2 0 ,40和 80mg·... 目的 研究黄芪总苷 (TA)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两种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和Bel 740 4细胞分别与TA(2 0 ,40和 80mg·L-1)共培养 6d ,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峰以及p5 3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TA(2 0 ,40和 80mg·L-1)可明显促进人肝癌HepG2细胞和Bel 740 4细胞的DNA亚G1峰 (凋亡峰 )升高 ,分别使HepG2细胞凋亡率由 4 1%增至 2 5 4%、5 7 0 %、74 6 % ;使Bel 740 4细胞凋亡率由 4 5 %增至 43 6 %、48 1%、5 0 5 %。TA(80mg·L-1)可促进人肝癌HepG2细胞野生型 p5 3(wtp5 3)的表达 ,还可促进Bel 740 4细胞的wtp5 3癌基因表达 ,并有降低突变型 p5 3(mtp5 3)表达的趋势。 结论 TA具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肝癌细胞的wt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苷 肝癌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WTp53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喉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及追踪观察 被引量:60
2
作者 韩德民 黄志刚 +6 位作者 张伟 于振坤 王琪 倪鑫 陈晓红 潘锦华 王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29-2032,共4页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对喉癌患者的毒理、药理作用。方法将 12例各期喉癌患者随机平分成 3个剂量组 (1× 10 1 0 VP、1× 10 1 1 VP、1× 10 1 2 VP) ;局部注射rAd p5 3,1次 隔日× 5次× ...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对喉癌患者的毒理、药理作用。方法将 12例各期喉癌患者随机平分成 3个剂量组 (1× 10 1 0 VP、1× 10 1 1 VP、1× 10 1 2 VP) ;局部注射rAd p5 3,1次 隔日× 5次× 2个疗程 ,经 3年以上的追踪 ,通过症状、体检 (含喉镜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其副作用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 1× 10 1 2 VP组 1例患者出现自限性发热 ,余 11例无异常。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常规和重要脏器等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rAd p5 3特异性抗体在治疗后 2~ 3周后转阳性 ;rAd p5 3治疗患者肿瘤组织p5 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2例患者治疗后SIL 2R水平异常和T细胞亚群失调指标好转 ;所有患者随访 3年以上示无瘤生存。结论 rAd p5 3局部治疗喉癌安全、有效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p53腺病毒 喉癌 临床试验 毒理学 药理作用 p53基因 基因疗法
原文传递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c-erbB-2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9
3
作者 郭长青 王玉萍 +3 位作者 刘国永 马社旺 丁贯一 李继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p53,cerbB2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浅表性胃炎16例,肠上皮化生22例,异型增生14例,早期胃癌18例及进展期胃癌40例作... 目的探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p53,cerbB2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浅表性胃炎16例,肠上皮化生22例,异型增生14例,早期胃癌18例及进展期胃癌4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WarthinStary银染色法检测Hp,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和cerbB2的基因表达产物.结果Hp,p53,cerbB2在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各为500%,00%,00%;在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各为591%,227%,136%;在异型增生的检出率各为857%,643%,286%;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各为167%,333%,111%;在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各为50%,525%,550%;在癌旁粘膜的Hp检出率为867%;在癌前病变中,Hp阳性组的p53,cerbB2表达率均高于Hp阴性组.结论Hp感染参与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Hp感染可引起野生型p53基因失活和cerbB2基因激活,从而导致胃粘膜的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 p53基因 C-ERBB-2基因
下载PDF
抑癌基因p53、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54
4
作者 朱玉侠 赵明星 +1 位作者 姜登鸽 时永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53、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探讨三种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对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9例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90例异型增生患者、113例胃...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53、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探讨三种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对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9例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90例异型增生患者、113例胃癌患者的p5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p5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伴肠上皮化生组(P<0.01);胃癌组Bax阳性表达率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在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发病部位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53的过度表达是胃癌发生过程较早期事件,Bcl-2的表达逐渐增加,而Bax的表达逐渐下降,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凋亡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BCL-2 BAX 基因表达 胃癌
下载PDF
p53基因网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5
作者 祝峙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7-551,共5页
肿瘤抑制基因p53与其上、下游功能相关基因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基因网络。p53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7q13.1区带,编码的野生型p53蛋白包含N-末端的转录激活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四聚体化结构域和C-末端调节域。p73、p51、p63等基因由于在结... 肿瘤抑制基因p53与其上、下游功能相关基因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基因网络。p53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7q13.1区带,编码的野生型p53蛋白包含N-末端的转录激活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四聚体化结构域和C-末端调节域。p73、p51、p63等基因由于在结构上与p53基因具有同源性,因而被归为p53基因家族。p53是联系不同遗传应急和细胞应答的中间环节,离子辐射、化疗药物及异常的细胞生长信号均能刺激p53基因表达。p53表达升高后,可通过p53-mdm2、p14ARF-mdm2环路对p53表达水平进行精确调节,p53功能的发挥还同时需要p33ING1b基因的协同作用。磷酸化和乙酰化是细胞内调节p53活性功能的主要途径。p53可以调控下游多种基因表达,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四个方面。认识p53基因网络的功能将有助于理解p53及其相关基因间的具体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研究进展 基因网络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Apoptosis,proliferation and p53 gene expression of H.pylori associated gastric epithelial lesions 被引量:46
6
作者 Zhong Zhang~1 Yuan Yuan Hua Gao Ming Dong Lan Wang Yue-Hua Gong 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1 Liaoning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6期779-782,共4页
AI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and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possible pathogenesis by H. pylori. METHODS: DNEL techniqu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I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and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possible pathogenesis by H. pylori. METHODS: DNEL techniqu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ate of apoptosis, proliferation and p53 gene expression. A total of 100 gastric mucosal biopsy specimens, including 20 normal mucosa, 30 H. pylori-negative and 30 H. pylori-positive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along with 20 gastric carcinomas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re were several apoptotic cells in the superficial epithelium and a few proliferative cells within the neck of gastric glands, and no p53 protein expression in normal mucosa. In gastric carcinoma, there were few apoptotic cells, while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proliferative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significantly was increased. In the phase of metaplasia, the apoptotic index (AI, 4.36%+/-1.95%), proliferative index (PI, 19.11%+/-6.79%) and positivity of p53 expression (46.7%) in H. pylori-positiv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mucosa (P【0.01). AI in H. pylori-positiv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H. pylori-negative group (3.81%+/-1.76%), PI in H. pylori-positiv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H. pylori-negative group (12.25%+/-5.63%, P【0.01). In the phase of dysplasia, AI (2.31%+/-1.10%) in H. pylori-positive group was lower (3.05%+/-1.29%) than that in H. pylori-negative group, but PI (33.89%+/-11.6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22.09+/-8018%, P【0.01). In phases of metaplasia, dysplasia and gastric cancer in the H. pylori-positive group, AIs had an evidently graduall decreasing trend (P【0.01), while PIs had an evidently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P【0.05 or P【0.01), and there was also a trend of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p53 gene. CONCLUS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 proliferation of gastric mucosa can be greatly increased by H. pylori, and H. pylori can induce apoptosis in the phase of metaplasia, but in the phase of dysplasia H. pylori can inhibit cell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gene Expression Helicobacter pylori Cell Division Gastric Mucosa genes p53 Helicobacter Infections Human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tomach Diseases
下载PDF
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被引量:40
7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7 位作者 张梅 季晓平 林晨 朱永锋 张伟 王荣 刘彦 姚桂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动物模型。方法  6 4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组 (5 4只 )与B组 (1 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 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 0周。于 8周末将A组随机分为A1和A2两个亚组 ,...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动物模型。方法  6 4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组 (5 4只 )与B组 (1 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 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 0周。于 8周末将A组随机分为A1和A2两个亚组 ,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分别转染携带人野生型 p5 3基因或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2周后A1 (p5 3基因 )和A2 (LacZ基因 )组各处死1 0只 ,观察斑块自发破裂情况。分别给予余下的兔中国斑点蝰蛇毒 (CRVV)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 ,然后将兔处死取出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实验开始及处死前进行血脂检查。结果 A1组转染 p5 3阳性细胞数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加 (分别为 32 4 %± 1 0 2 %,1 5 8%± 3 6 %,1 6 2 %± 6 7%,P均 <0 0 0 1 ) ,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分别为 2 5 %± 0 8%,1 0 %±0 3%,0 9%± 0 4 %,P均 <0 0 1 ) ,斑块纤维帽显著变薄 (P <0 0 5 ) ,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少 ,巨噬细胞聚集 ,药物触发后有 1 2只共 2 0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A2组中 ,药物触发后仅 5只 7处发生斑块破裂。B组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论 应用外源性人野生型p5 3基因转染动脉硬化兔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人野生型基因 p53基因 基因转染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人子宫平滑肌肿瘤的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蛋白表达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靖华 姚先莹 +3 位作者 王新玲 成娘 杨光华 张贤良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1997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了解p53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肌瘤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方法:直接荧光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化法。结果: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为65.52%,高于子宫肌壁的雌、孕激素受体3...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了解p53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肌瘤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方法:直接荧光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化法。结果: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为65.52%,高于子宫肌壁的雌、孕激素受体36.36%的阳性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60例子宫平滑肌瘤p53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18.83%,良性平滑肌瘤组、富细胞型及子宫肉瘤组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3.33%、15%和40%。肉瘤组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肌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雌、孕激素对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均有一定作用。人子宫平滑肌瘤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女性生殖道上皮源性肿瘤,而与人纤维源性肿瘤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p53基因 雌激素 孕激素
下载PDF
癌基因c─erbB─2、抗癌基因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胡勇 饶慧蓉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10,共5页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核分裂计数、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呈负相关,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因而c─erbB─2表达的检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有力指标。p53表达的阳性率为24.7%,髓样癌阳性率较高(38.5%);p53表达与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呈正相关;阳性率随肿瘤体积增大和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在ER或PR阴性者中p53阳性率高于ER或PR阳性者。本文未发现c─erbB─2与p53表达的相关性;两者表达均阳性者与仅一种阳性者在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C-ERBB-2 p53 乳腺癌 预后 病理学
下载PDF
中国人食管癌及肺癌发病风险与p53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健慧 李琰 +3 位作者 王瑞 温登瑰 吴明利 何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 比较中国北方人对食管癌及肺癌的易感性与p5 3基因第 72密码子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 ,以PCR方法检测 173例食管鳞状上皮癌、9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 136例健康对照者的p5 3基因第 72密码子的基因型。结果 食... 目的 比较中国北方人对食管癌及肺癌的易感性与p5 3基因第 72密码子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 ,以PCR方法检测 173例食管鳞状上皮癌、9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 136例健康对照者的p5 3基因第 72密码子的基因型。结果 食管癌与肺癌组p5 3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食管癌和肺癌组的Pro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 0 .0 2 4及0 .0 2 7)。Pro/Arg及Arg/Arg基因型频率在两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食管癌和肺癌组的Pro/Pro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 0 .0 4 1及 0 .0 2 6 )。Pro纯合子患食管癌与肺癌的风险较Arg纯合子高 2倍左右 [校正比值比分别为 2 .12 (95 %CI=1.13~ 4 .0 1)和 2 .30 (95 %CI =1.13~ 4 .93) ],且与吸烟无协同作用。结论 Pro/Pro基因型为中国北方人患食管癌及肺癌的独立易感因素 ,两种肿瘤的发病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肺癌 遗传易感性 p53基因 pro/pro基因型
原文传递
乳腺癌C-erBb-2、p53、ER和PR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静贤 高琨 +2 位作者 刘毅强 陈柯 张秋君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3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 分析研究C-erBb-2、p53、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92例原发乳腺癌各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C-erBb-2阳性率为39.1%(75/192),p53阳性率为32.3%(62/192),ER阳性率为47.9%(92/192),PR阳性率... 目的 分析研究C-erBb-2、p53、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92例原发乳腺癌各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C-erBb-2阳性率为39.1%(75/192),p53阳性率为32.3%(62/192),ER阳性率为47.9%(92/192),PR阳性率为54.2%(104/192)。C-erBb-2、p53随临床分期的递增和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其阳性表达率随之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则与C-erBb-2、p53呈负相关,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erBb-2、p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erBb-2、p53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ER、PR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但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ERBB-2 p53 ER pR 表达 免疫组化法 测定
下载PDF
腺性膀胱炎中肿瘤相关指标的改变和临床分型的探讨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志强 位志峰 +1 位作者 叶章群 杨为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842-1844,共3页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良恶性及癌变可能性,并探讨临床分型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膀胱镜下表现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低危型及高危型。25例腺性膀胱炎新鲜组织,其中低危型12例,高危型13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38例腺性膀胱炎蜡块组织,其...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良恶性及癌变可能性,并探讨临床分型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膀胱镜下表现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低危型及高危型。25例腺性膀胱炎新鲜组织,其中低危型12例,高危型13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38例腺性膀胱炎蜡块组织,其中低危型20例,高危型1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突变型p53、p21ras、bcl2及Rb等的表达。结果正常二倍体DNA指数为1.00±0.03,低危型腺性膀胱炎组为1.01±0.05,高危型组为1.05±0.07,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9,P=0.115);PCNA及p53在低危型组均表达阴性,在高危型组分别表达5例(27.8%)及4例(22.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41);p21ras、bcl2及Rb在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和低危型腺性膀胱炎同为良性病变。高危型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因此将腺性膀胱炎分为高危型及低危型具有合理性。p53基因可能在高危型腺性膀胱炎的恶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临床分型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关指标 p21RAS 流式细胞术检测 bcl-2 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突变型p53 高危型 DNA含量 DNA指数 p53基因 统计学 镜下表现 新鲜组织 蜡块组织 0.05 表达差异 良性病变 恶变过程
原文传递
Expression of IGF-Ⅱ,p53,p21 and HBxAg in precancerous events of hepatocarcinogenesis induced by AFBI and/or HBV in tree shrews 被引量:37
13
作者 Qin LL Su JJ +3 位作者 Li Y Yang C Ban KC Yian RQ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8-139,共2页
INTRODUCT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cogeneexpression and HCC generation,we observed theprecancerous hepatic GGT loci,IGF-Ⅱ,p53 andp21 expression during hepatocarcinogenesis of treeshrew induced b... INTRODUCTION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cogeneexpression and HCC generation,we observed theprecancerous hepatic GGT loci,IGF-Ⅱ,p53 andp21 expression during hepatocarcinogenesis of treeshrew induced by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oraflatoxin B1 (AF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 heading liver neoplasm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hepatitis B virus IGF-Ⅱ p53 gene p21 gene HBXAG aflatoxin B1
下载PDF
食管癌高发区HPV检测及与p53的关系 被引量:32
14
作者 陆哲明 陈克能 +5 位作者 郭梅 李涛 邢海平 梅强 杨怀华 柯杨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爱泼斯坦 巴尔病毒 (EBV)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 ,并初步研究HPV感染与p5 3过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设计了多对引物进行PCR、原位杂交及原位PCR、免疫组化 ,并对 30例高发区食管癌进行检测...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爱泼斯坦 巴尔病毒 (EBV)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 ,并初步研究HPV感染与p5 3过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设计了多对引物进行PCR、原位杂交及原位PCR、免疫组化 ,并对 30例高发区食管癌进行检测。结果 用PCR检出HPV L1阳性率10 .0 % ,HPV 16 E6阳性率 6 0 .0 % ,HPV 16 E7阳性率 6 3.3% ,HPV 18 E6及EBV的检出率分别为 6 .7%和 0 ,p5 3蛋白的检出率为 73.3%。用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检出HPV 16 E6阳性率均为 5 3.3%。HPV L1的低检出率及HPV 16 E6、HPV 16 E7基因的较高检出率可能提示 ,在肿瘤细胞中HPV常以部分丢失的形式整合 ,而E6、E7常在整合中保留。结论 HPV 16型可能与高发区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 ,而HPV 18、EBV则关系不大。p5 3突变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但其与HPV感染之间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p53基因 原位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生长抑素类似物对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3
15
作者 龚自华 袁耀宗 +3 位作者 楼恺娴 涂水平 翟祖康 徐家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1期964-966,共3页
目的 探讨( 生长抑素类似物) 善宁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时对胰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 ,p53 的影响‘.方法 以caerulein 诱导CD1 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 并应用TUNEL 染色、免疫组化SP 技术等检测... 目的 探讨( 生长抑素类似物) 善宁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时对胰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 ,p53 的影响‘.方法 以caerulein 诱导CD1 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 并应用TUNEL 染色、免疫组化SP 技术等检测胰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 ,P53 的蛋白表达以及善宁治疗后对胰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 ,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 染色观察到胰腺组织中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形成. TUNEL 结果显示非治疗组胰腺炎诱导后5 ,14 h 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善宁治疗组( P< 0-01) . 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胰腺组织未见凋亡调控基因Bax ,p53 的表达,善宁治疗组治疗后5 ,14 h 胰腺细胞Bax 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治疗组( P< 0-01) ,而非治疗组和善宁治疗组5 ,14 h 的胰腺细胞p53 染色阳性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善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诱导损伤的胰腺细胞凋亡以减轻炎症反应,而且该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凋亡调控基因Bax 的表达有关而与p53 的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细胞凋亡 生长抑素类似物 基因 p53
下载PDF
p53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文娟 潘庆杰 李美玉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4年第2期282-285,共4页
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野生型p53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其编码的蛋白P53相对分子质量为53×103,可刺激Cipt基因产生相对分子质量为21×103的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促使细胞通过细胞周期进入有丝分裂的酶的活性,... 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野生型p53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其编码的蛋白P53相对分子质量为53×103,可刺激Cipt基因产生相对分子质量为21×103的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促使细胞通过细胞周期进入有丝分裂的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胞生长表达而调控细胞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管癌、肝癌、胃癌等疾病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此简要阐述国内外对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作用机制、检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p53蛋白 癌症
下载PDF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和HPV16/18的关系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文淼 帅茨霞 +4 位作者 郑飞云 黄引平 王群姬 朱华 何秋香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缺失与p53的过度表达和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或)18(HPV16/18)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CC中的FHIT基因和p53的表达,以原...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缺失与p53的过度表达和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或)18(HPV16/18)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CC中的FHIT基因和p53的表达,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并以18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中呈阳性表达;FHIT在宫颈CIN组中的阴性率为30.8%,在CIN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Ⅰ、Ⅱ期(P<0.01);在CC组中阴性率为66.7%(46/69),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组(P<0.01),且随细胞分化的降低,FHIT阴性率上升。p53和HPV16/18在CC组的阳性率分别达56.5%(39/69)和84.1%(58/69),均高于CIN和正常组(P<0.05),且CC组的p53阳性率随细胞分化的降低而升高(P<0.01)。CIN和CC组的FHIT阳性和阴性者,p53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也显示无相关关系;但两组FHIT阴性者的HPV16/18感染率明显高于FHIT正常表达者(P<0.01),FHIT与HPV呈负相关关系。结论FHIT基因缺失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它在CIN中的缺失可能可作为高危型CIN人群的筛选和宫颈癌早期诊断指标。CIN和CC中的FHIT缺失常与p53过度表达同时存在,但两者间无相关性。HPV16/18可能是引起FHIT和p53异常的共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HIT基因 p53 HpV16/18感染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原文传递
中国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
18
作者 陈世晞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3-656,共4页
从传统意义上讲,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大致可分为经血管的化疗栓塞术和非血管的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中国的肝癌介入治疗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2011年,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已将介入治疗列为无法手术切除肝细胞癌(hepatoc... 从传统意义上讲,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大致可分为经血管的化疗栓塞术和非血管的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中国的肝癌介入治疗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2011年,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已将介入治疗列为无法手术切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最常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从实质上看,肝癌的介入治疗尚未能超出姑息治疗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索拉菲尼 p53基因
原文传递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调控及Fas基因突变的筛选 被引量:27
19
作者 鲁峰 高建华 黎小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09-712,共4页
目的 从细胞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不同生长特性及瘢痕疙瘩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1)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 6例为标本 ,通过细胞培养 6~ 10代后 ,应用流... 目的 从细胞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不同生长特性及瘢痕疙瘩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1)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 6例为标本 ,通过细胞培养 6~ 10代后 ,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5 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 (2 )取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及外周血标本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特异性扩增Fas分子外显子 9的编码区 ,扩增产物经银染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 )筛选 ,最后可疑阳性的PCR样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1)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主要分布在静止期 (G0 、G1期 )且p5 3蛋白的表达最高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p5 3蛋白的表达最低 ,大量细胞处于增殖状态 (G2 期、S期和M期 ) ;瘢痕疙瘩周边部较中央部 ,成纤维细胞大量分布于增殖期 ,p5 3蛋白表达也较低 ;(2 )经PCR SSCP检测 ,2 0 % (2 / 10 )的瘢痕疙瘩组织中发现异常电泳带 ,经DNA测序证实这两例突变均为位于FascDNA的 75 5bp处的“A”缺失而导致的移码突变。结论  (1)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及p5 3蛋白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央部及周边部呈现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p53 FAS 基因突变 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53 gene therapy combining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被引量:31
20
作者 Yong-SongGuan YuanLiu LongSun XiaoLi QingH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4期3803-3805,共3页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But this method has some shortages. p53 gene, which was found to be mutant in many hum...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But this method has some shortages. p53 gene, which was found to be mutant in many human tumors, has been proved with broadspectrum anti-tumor effects. We reported a 23-year-old patient with recurrent HCC after irregular hepatectomy. The p53 gene was applied to this patient. We injected percutaneously and infused transcatheterally p53 gene (Gendicine, Shenzhen Sibiono Bentech, China) into his recurrent nodules in liver respectively and 4 d later, the patient received TACE therapy. In the 2 mo follow-up, the patient was in good clinical condition with normal liver function and no recurrence was identified. The case report proposed that recurrent HCC could b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p53 gene therapy combining T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p53 ge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