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碱对p-eNOS/eNOS和RhoA/ROCK1的调控及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文成 付岩 +5 位作者 魏世杰 戴贵东 张文萍 郑婕 高华 党宏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95-599,共5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对p-eNOS/eNOS和RhoA/ROCK1的调控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皮下注射ISO(5 mg·kg-1·d-1)共7 d,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苦参碱(50,100,200 mg·kg-1)于IS...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对p-eNOS/eNOS和RhoA/ROCK1的调控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皮下注射ISO(5 mg·kg-1·d-1)共7 d,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苦参碱(50,100,200 mg·kg-1)于ISO注射前1 h灌胃给药,共7d。观察不同剂量苦参碱对ISO致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对左心室p-eNOS、eNOS、RhoA和ROCK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苦参碱(100,200 mg·kg-1)可减轻ISO致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性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及心肌组织间质水肿程度等心肌病理学结构的异常变化,增加左心室p-eNOS(Ser1177)和eNOS蛋白表达,并降低RhoA和ROCK1蛋白表达。苦参碱(50 mg·kg-1)对ISO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肌p-eNOS(Ser1177)/eNOS和RhoA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单用苦参碱(200 mg·kg-1)对正常大鼠心肌结构及左心室p-eNOS(Ser1177)/eNOS和RhoA/ROCK1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苦参碱对ISO致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控p-eNOS/eNOS和RhoA/ROCK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慢性心力衰竭 异丙肾上腺素 p-enos enos RHOA ROCK1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通过Akt/eNOS途径改善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心功能 被引量:6
2
作者 朱乔燕 王光宇 +2 位作者 毕亚光 张庆勇 魏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75-1379,共5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应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模拟急性心肌梗死(AMI),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和辛伐他汀组(Sim,20mg·kg-1·d-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应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模拟急性心肌梗死(AMI),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和辛伐他汀组(Sim,20mg·kg-1·d-1),另设假手术组(Sham组)。Sim组连续灌胃7 d,MI组和Sham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7 d后,观察心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检测血脂及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钙蛋白I(c-Tn I)和乳酸脱氢酶(LDH)变化;ELISA法检测心肌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Akt/p-e NOS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明显降低心肌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血清c-Tn I和LDH水平,降低SOD及GP水平,降低p-Akt和p-e NOS蛋白表达。Sim组能明显改善急性期心功能恶化,减低血清c-Tn I和LDH水平,增加SOD及GP水平,增加p-Akt和p-e NOS蛋白表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应用Sim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抗氧化系统活性,减少心肌坏死,这可能与提高p-Akt和p-e NOS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心肌梗死 心功能 氧化应激 急性期 p-AKT p-enos
下载PDF
猪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伍校琼 蔡维君 罗学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研究猪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其活性。方法:猪股动脉行单侧结扎术,另一侧行假手术,两周后处死动物。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eNOS表达,用抗磷酸化的eNOS抗体(P-eNOS)检测eNOS的活性。用... 目的:研究猪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其活性。方法:猪股动脉行单侧结扎术,另一侧行假手术,两周后处死动物。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eNOS表达,用抗磷酸化的eNOS抗体(P-eNOS)检测eNOS的活性。用Le 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 ilicon G raph 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小动脉血管中eNOS的表达非常低,呈弱阳性;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显著上调,呈强阳性。在正常血管和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都定位于内皮细胞。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P-eNOS表达水平非常高,免疫双重染色证实eNOS和P-eNOS的表达共同定位于内皮细胞。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eNOS的表达被上调,并具有生物活性,高水平和具有活性的eNOS可能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移动及对炎症的控制,从而对侧支血管的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生成 一氧化氮合酶 磷酸化的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人静脉移植物eNOS和P-eNOS的表达
4
作者 伍校琼 蔡维君 +2 位作者 罗学港 童建斌 黄菊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检测人静脉移植物中eNOS的表达及其活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狭窄标本中eNOS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抗磷酸化的eNOS抗体(P-eNOS)检测eNOS的活性。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 Octane... 目的检测人静脉移植物中eNOS的表达及其活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狭窄标本中eNOS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抗磷酸化的eNOS抗体(P-eNOS)检测eNOS的活性。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 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静脉血管中,eNOS在内皮细胞不表达;在病变静脉血管,在内膜增生早期,eNOS在管腔面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上调,在外膜小血管的表达也增加,随着内膜增生的不断发展,eNOS在管腔面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外膜小血管逐渐从外膜向中膜延伸。免疫双重染色证实eNOS和p-eNOS的表达共同定位于内皮细胞。结论eNOS在静脉移植物中的表达模式提示其可能参与了中膜毛细血管的生成以及新内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os p-enos 静脉移植物 共聚焦免疫荧光术
下载PDF
Genistein后处理通过激活eNOS保护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 被引量:2
5
作者 涂静宜 朱莹 +3 位作者 周彩凤 张茜 杨方 王瑞敏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4-738,共5页
目的研究Genistein后处理(GPC)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eNO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4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GPC组(尾静脉注射)、抑制剂L-NAME... 目的研究Genistein后处理(GPC)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eNO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4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GPC组(尾静脉注射)、抑制剂L-NAME组(脑室注射)、溶剂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eNOS、p-eNOS的表达;NeuN染色和TUNEL法分别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存活和凋亡样损伤。结果与I/R组相比,GPC后再灌注30 min和3 d p-eNOS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eNOS蛋白表达在各个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激光扫描共聚焦结果显示,GPC组与I/R组相比较,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明显增加(213.0±21.0 vs 45.0±15.0,P<0.05),而凋亡样损伤的神经元显著减少(29.0±6.0 vs 192.0±31.0,P<0.05);NOS抑制剂L-NAME不但可显著减弱GPC诱导的神经保护作用(P<0.05),而且有效降低p-eNOS水平(1.149±0.218 vs 1.583±0.155,P<0.001)。结论 Genistein后处理可抑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eNOS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istein后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 p-enos 海马CA1区
下载PDF
蟾蜍皮肤提取物QUB2419的降压作用及机制初探
6
作者 刘瑞民 王海慧 +4 位作者 施维 徐霁雪 徐丽诗 于扬 徐成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考察QUB2419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前后血压的变化;采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考察QUB2419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VS... 目的:考察QUB2419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前后血压的变化;采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考察QUB2419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Western Blot方法考察QUB2419对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激酶B (AKT)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QUB2419给药后2 min即显著降低SHR和RHR的血压,且降压作用呈剂量依赖性。QUB2419能够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的增殖。QUB2419能够显著增加HUVECs中p-eNOS,p-AMPK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论:QUB2419可显著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降压机制可能与增加HUVECs中p-eNOS,p-AMPK和p-AKT的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B2419 细胞增殖 高血压 p-enos p-AMpK p-AKT
原文传递
吲哒帕胺和牛磺酸联用的降压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莹莹 王海慧 +3 位作者 徐霁雪 徐丽诗 刘峥 徐成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5-1051,共7页
目的考察吲哒帕胺(Indapamide,Ind)和牛磺酸(Taurine,Tau)联用对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并对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通过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考察Ind与Tau联用的最佳配伍剂量;采用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 目的考察吲哒帕胺(Indapamide,Ind)和牛磺酸(Taurine,Tau)联用对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并对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通过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考察Ind与Tau联用的最佳配伍剂量;采用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鼠,连续ig给药7和14 d,观察给药前后血压变化;采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考察Ind和Tau对由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动脉环的舒张作用;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考察Ind和Tau对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pe NOS)表达的影响。结果 Ind与Tau联用的最佳剂量配伍为0. 25 mg·kg-1+100 mg·kg-1; Ind和Tau单用和联用均能明显降低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且联合用药的降压作用优于单药;Ind和Tau单用和联用对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大鼠胸主动脉环有舒张作用,且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Ind和Tau能增加HUVECs中p-e NOS的表达。结论 Ind和Tau联用能降低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作用机制与舒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p-e NOS的表达相关,且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达帕胺 牛磺酸 血压 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白藜三醇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史彤彤 程明月 +2 位作者 张超群 张卓琦 王志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究白藜三醇(Res)对正常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UVEC,实验分为:DMEM高糖(〈4500 mg/L)培养基培养组(正常组)、白藜三醇组(药物组)、白藜三醇+磷脂酰肌醇3-激... 目的:探究白藜三醇(Res)对正常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UVEC,实验分为:DMEM高糖(〈4500 mg/L)培养基培养组(正常组)、白藜三醇组(药物组)、白藜三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阻断剂组(LY294002,药物阻断剂组1)、LY294002组(阻断剂组1)、白藜三醇+NG-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组(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L-NAME,药物阻断剂组2)、L-NAME组(阻断剂组2),其中LY294002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阻断剂。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蛋白的表达;亚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水平;迁移小室(transwell chamber)检测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体外小管形成能力。 结果:①药物组(1、5μmol/L)与正常组相比细胞增殖增加(P〈0.01);药物组(5μmol/L)与药物组(0.2、10、20μmol/L)相比细胞增殖增加(P〈0.01);药物组(20μmol/L)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药物组(5μmol/L )较正常组p-Akt、p-eNOS蛋白表达增加(P〈0.05~0.01),NO水平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药物阻断剂组1 p-Akt、p-eNOS蛋白表达与药物组比较均减低(P均〈0.01),NO水平减低(P〈0.05);药物阻断剂组1(5μmol/L)较阻断剂组1 p-Akt蛋白、p-eNOS蛋白及N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实验:药物组(5μmol/L)内皮细胞迁移率及体外小管形成数量大于正常组(P〈0.01),药物阻断剂组2内皮细胞迁移率及体外小管形成数量小于药物组(P〈0.01)。 结论:白藜三醇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eN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三醇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