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射/烧蚀交替型柔性防热复合材料 被引量:7
1
作者 罗丽娟 梁馨 +2 位作者 邓火英 方洲 毛科铸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24,共4页
通过优化防热方式,提高柔性防热材料的烧蚀防热性能,设计制备了一种辐射/烧蚀交替型柔性防热材料,该柔性防热材料由多层复合防热布叠合构成,复合防热布是一种烧蚀体表面附着辐射层的复合材料,并通过氧乙炔烧蚀试验评价了其热防护性能。... 通过优化防热方式,提高柔性防热材料的烧蚀防热性能,设计制备了一种辐射/烧蚀交替型柔性防热材料,该柔性防热材料由多层复合防热布叠合构成,复合防热布是一种烧蚀体表面附着辐射层的复合材料,并通过氧乙炔烧蚀试验评价了其热防护性能。通过辐射层表面处理方法提高辐射层与烧蚀层的粘接性,用T型剥离试验、SEM评价了其粘接性能。结果表明,较烧蚀型防热材料,辐射/烧蚀交替型柔性防热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热防护性能,烧蚀后防热层完好数更多,背温更低;表面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剥离强度,在处理剂浓度为5%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防热 辐射 烧蚀 硅橡胶 T型剥离 氧乙炔烧蚀
下载PDF
2D C/SiC-ZrB_2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童长青 成来飞 +1 位作者 刘永胜 张立同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4,共6页
用ZrB2微粉对2D C/SiC基体进行改性,研究了化学气相渗透结合浆料浸渍及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制备2DC/SiC-ZrB2复合材料在氧-乙炔焰和1800℃甲烷风洞环境中的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氧-乙炔环境中,2D C/SiC-ZrB2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 用ZrB2微粉对2D C/SiC基体进行改性,研究了化学气相渗透结合浆料浸渍及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制备2DC/SiC-ZrB2复合材料在氧-乙炔焰和1800℃甲烷风洞环境中的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在氧-乙炔环境中,2D C/SiC-ZrB2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6.1×10-2mm/s和1.0×10-2g/s,相对2D C/SiC复合材料而言,ZrB2微粉并没有提高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在1800℃甲烷风洞环境中,涂层致密度起主要作用,涂层致密度相同时,复合材料的开气孔率越大,质量烧蚀率越大,ZrB2微粉的渗入对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ZrB2复合材料 氧-乙炔焰 甲烷风洞 烧蚀性能
下载PDF
氧乙炔与等离子烧蚀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康智 李春 +4 位作者 倪立勇 杨震晓 曲栋 文波 李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5-249,共5页
针对航天用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考核应用需求,本工作搭建了氧乙炔及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测试平台,系统评价了影响烧蚀热流密度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两种烧蚀方式热流密度的差异,建立了烧蚀条件与热流密度的数学物理模型,提出了烧蚀热流密度的... 针对航天用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考核应用需求,本工作搭建了氧乙炔及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测试平台,系统评价了影响烧蚀热流密度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两种烧蚀方式热流密度的差异,建立了烧蚀条件与热流密度的数学物理模型,提出了烧蚀热流密度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氧乙炔烧蚀及等离子烧蚀的热流密度均随烧蚀距离的缩短而增大,与烧蚀距离的倒数呈抛物线关系。距离较远时,氧乙炔烧蚀热流密度较大;距离较近时,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超过氧乙炔。F4等离子喷枪烧蚀热流密度的变化规律与9M喷枪规律类似,但随着烧蚀距离、电流及辅气流量的变化更为显著。此外,辅气(H_(2))流量增加及电流增大均使等离子烧蚀热流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乙炔烧蚀 等离子烧蚀 热流密度 距离 H_(2)流量 电流
下载PDF
Gr/Al防热材料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武高辉 刘祥 +2 位作者 陈苏 武练梅 白雪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4,共3页
通过对Gr/Al防热材料进行氧乙炔烧蚀实验,测定其在烧蚀过程中的升温特性曲线。发现在烧蚀过程中Gr/Al中Al的熔化和蒸发有效地减缓了材料的升温速率,起到很好的热防护作用,并根据Gr/Al的传热特性,建立了传热模型,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 通过对Gr/Al防热材料进行氧乙炔烧蚀实验,测定其在烧蚀过程中的升温特性曲线。发现在烧蚀过程中Gr/Al中Al的熔化和蒸发有效地减缓了材料的升温速率,起到很好的热防护作用,并根据Gr/Al的传热特性,建立了传热模型,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l 氧乙炔烧蚀 传热特性 传热模型
下载PDF
SiC-Al2O_3-SiO_2复合陶瓷涂层组织结构及抗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世杰 马壮 +3 位作者 柳彦博 刘玲 高丽红 朱时珍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7,共8页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方法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Al_2O_3-SiO_2(SAS)复合陶瓷涂层,并选用氧-乙炔在1500℃对涂层进行抗氧化烧蚀性能考核。利用XRD、SEM、EDS等检测分析手段,对团聚粉末和球化粉体以...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方法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Al_2O_3-SiO_2(SAS)复合陶瓷涂层,并选用氧-乙炔在1500℃对涂层进行抗氧化烧蚀性能考核。利用XRD、SEM、EDS等检测分析手段,对团聚粉末和球化粉体以及烧蚀前后涂层的成分及组织进行检测。结果经过等离子球化处理后,三种粉体流动性为90 s/50 g左右,粉末松装密度为1 g/cm^3左右。与团聚的SiC-Al_2O_3-SiO_2粉体相比,粉末流动性提升了20%左右,松装密度提高了20%,更加适宜等离子喷涂工艺。采用球化处理SiC-Al_2O_3-SiO_2粉体制备得到的涂层组织明显优于采用团聚粉体制备的涂层,涂层致密区域明显增大,内部缺陷数量和尺寸减少。在1500℃烧蚀600s后,SiC-36%Al_2O_3-4%SiO_2涂层具有最佳的抗烧蚀效果,涂层整体完整,质量烧蚀率为1.62×10^(-4) g/s。结论 SiC-Al_2O_3-SiO_2体系解决了等离子喷涂制备SiC涂层过程中沉积率低、SiC分解的问题。SiC-Al_2O_3_-SiO_2涂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烧蚀效果,烧蚀过程中SiO_2和Al_2O_3形成的莫来石相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抗热震性以及较低的热膨胀率和氧扩散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涂层的抗氧化烧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l2O3-SiO2复合陶瓷涂层 大气等离子喷涂 氧乙炔 抗氧化烧蚀 莫来石
下载PDF
RMI法制备穿刺C/C-SiC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及烧蚀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小军 刘明强 +2 位作者 张兆甫 谢栋 郭春园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23-4030,共8页
以无纬布/网胎0°/90°叠层穿刺三维四向预制体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VI)、树脂浸渍碳化(polymer infiltration carbonization,PIC)与反应熔渗(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RMI)复合工艺制... 以无纬布/网胎0°/90°叠层穿刺三维四向预制体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VI)、树脂浸渍碳化(polymer infiltration carbonization,PIC)与反应熔渗(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RMI)复合工艺制备穿刺C/C-SiC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组织及在C_(2)H_(2)-O_(2)焰中的烧蚀行为。结果表明:无纬布、穿刺纤维束由CVI+PIC制备的碳基体填充而形成致密C/C区域,RMI生成的SiC主要位于网胎层中,其含量为37.3%(质量分数)。复合材料表面因过量硅化而形成了SiC富集层。当烧蚀距离为20 mm、O_(2):C_(2)H_(2)=2:1时,烧蚀600 s后材料X-Y、Z向线烧蚀率分别为0.8×10^(-4)、3.6×10^(-4) mm/s,比先驱体浸渍裂解(polymer infiltration pyrolysis,PIP)工艺制备C/C-SiC材料烧蚀率小1个数量级。烧蚀面SiC富集层保护及被动氧化作用是材料具有优异抗氧化烧蚀性能的主要原因。随烧蚀距离由20 mm向10 mm减小,复合材料烧蚀率先缓慢变化后快速增大,烧蚀率快速增长阶段复合材料发生主动氧化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熔渗 C/C-SIC复合材料 氧乙炔烧蚀 微结构
原文传递
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抗氧化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曲栋 倪立勇 +2 位作者 卢鹉 杨杰 杨玉茹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136,共7页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高温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低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石墨基体表面制备出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采用氧-乙炔火焰烧蚀试验对涂层的抗烧蚀性能进行测试,并通过SEM、EDS、XRD分析了烧蚀前后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高温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低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石墨基体表面制备出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采用氧-乙炔火焰烧蚀试验对涂层的抗烧蚀性能进行测试,并通过SEM、EDS、XRD分析了烧蚀前后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了涂层的抗烧蚀机理。结果涂层在1800℃烧蚀60、180、300 s后均保持良好的涂层状态,线烧蚀率分别为1.2×10^(-3)、0.4×10^(-3)、0.3×10^(-3) mm/s。烧蚀300 s后,涂层截面呈现三个区域,分别为表面烧蚀区、阻挡层和未烧蚀区。结论通过添加Mo Si2作为第二相可显著提高ZrC涂层的抗烧蚀性能,涂层在烧蚀过程中形成三个区域,其中表面烧蚀区和阻挡层能够有效地阻隔烧蚀的进行,未烧蚀区发生的烧结致密化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Mo-Si-C复合涂层 第二相 氧-乙炔火焰烧蚀 氧化作用 烧蚀机理 低压等离子喷涂
下载PDF
硅橡胶涂覆织物的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毛科铸 梁馨 +2 位作者 罗丽娟 张鹏 孙宏杰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611,共6页
为优化硅橡胶涂覆织物的防隔热效率,在硅橡胶基体中添加新型耐烧蚀填料,采用新型骨架材料,制备出耐烧蚀硅橡胶涂覆织物;分别研究了纤维织物、耐烧蚀填料对硅橡胶涂覆织物的柔性、拉伸性能和烧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硅橡胶涂覆织... 为优化硅橡胶涂覆织物的防隔热效率,在硅橡胶基体中添加新型耐烧蚀填料,采用新型骨架材料,制备出耐烧蚀硅橡胶涂覆织物;分别研究了纤维织物、耐烧蚀填料对硅橡胶涂覆织物的柔性、拉伸性能和烧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硅橡胶涂覆织物的柔性和拉伸性能主要由纤维织物决定;M40J碳纤维织物作为骨架材料的硅橡胶涂覆织物烧蚀性能更优;当添加短切黏胶基碳纤维作为耐烧蚀填料时,硅橡胶涂覆织物在较高热流条件下(480 kW/m 2、120 s)的防隔热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涂覆织物 柔性 拉伸性能 防隔热效率 氧乙炔烧蚀
下载PDF
用热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复合材料烧蚀性能
9
作者 魏莉萍 林景雪 马月琴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9-42,共4页
对复合材料氧乙炔烧蚀试验及其系列热分析试验的结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证明了热分析性能值和烧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的若干一元和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论证了方程的可靠性。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热分析 烧蚀性 玻璃纤维增强 增强塑料
下载PDF
复合材料线烧蚀率计算模型实验研究
10
作者 周燕萍 孟祥艳 +3 位作者 王雪蓉 王康 甄丽红 王倩倩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3,共3页
通过对碳纤维增强S–157酚醛树脂复合材料进行氧–乙炔烧蚀试验,得到了烧蚀试验中的重要表征参数即线烧蚀率,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得到线烧蚀率(D)与热流密度(q)和烧蚀时间(t)两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即D=0.612q0.0512 t0.0... 通过对碳纤维增强S–157酚醛树脂复合材料进行氧–乙炔烧蚀试验,得到了烧蚀试验中的重要表征参数即线烧蚀率,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得到线烧蚀率(D)与热流密度(q)和烧蚀时间(t)两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即D=0.612q0.0512 t0.0242–1。经检验,该回归模型适用性较好,预测精度较高,为复合材料线烧蚀率的评估建立了快速、有效、可靠的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乙炔烧蚀 多元回归 线烧蚀率 热流密度 烧蚀时间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环境下的吸热机理 被引量:16
11
作者 时圣波 梁军 +2 位作者 刘志刚 丁小恒 方国东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通过分析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的吸热机制,结合表面烧蚀理论和边界层空气动力学关系,应用质量引射影响系数的半经验公式,建立了烧蚀环境下吸热机理的理论预报方法,并利用氧乙炔焰动态烧蚀实验对该理论预报方法进行了验证。根... 通过分析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的吸热机制,结合表面烧蚀理论和边界层空气动力学关系,应用质量引射影响系数的半经验公式,建立了烧蚀环境下吸热机理的理论预报方法,并利用氧乙炔焰动态烧蚀实验对该理论预报方法进行了验证。根据烧蚀过程达到稳态时烧蚀材料表面的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各吸热机理与总吸热量的比重关系,在给定的烧蚀环境工况下,预报了各吸热机理占总吸热量的比重。结果表明,熔融高硅氧纤维的蒸发吸热对总吸热量的贡献最大,所占比重为44.9%,是主要的吸热机制;材料的热容吸热和烧蚀材料向外界环境的热辐射占总吸热量的比重分别为22.3%和20.1%;树脂热解吸热所占比重很小,仅为1.0%,但热解气体引射进入边界层产生热阻塞效应占总吸热量的比重较大,为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氧 酚醛复合材料 吸热机理 热解反应 热阻塞效应 氧乙炔焰动态烧蚀实验
下载PDF
SiC涂层对C/C复合材料高温氧乙炔焰烧蚀性能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苏哲安 杨鑫 +4 位作者 黄启忠 黄伯云 李建立 张明瑜 谢志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38-2845,共8页
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抗氧化SiC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分析手段,研究涂层的结构;通过氧乙炔焰烧蚀试验考察SiC涂层对C/C复合材料高温耐烧蚀性能影响。结果表明:SiC涂层可明显提高C/C复合材料的高... 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抗氧化SiC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分析手段,研究涂层的结构;通过氧乙炔焰烧蚀试验考察SiC涂层对C/C复合材料高温耐烧蚀性能影响。结果表明:SiC涂层可明显提高C/C复合材料的高温短时耐烧蚀性能,经过20 s的高温氧乙炔焰烧蚀后,C/C复合材料试样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13μm/s和6.6 mg/s,SiC涂层试样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22μm/s和0.5 mg/s;在烧蚀中心区,涂层试样的烧蚀以升华分解为主,同时还伴有氧化烧蚀和微区机械剥蚀;在烧蚀过渡区,涂层的烧蚀机制以热氧化和燃气冲刷为主;而在烧蚀边缘区,涂层的烧蚀则主要表现为弱氧化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抗氧化涂层 SIC 氧乙炔焰烧蚀
下载PDF
C/C-ZrC复合材料高温氧乙炔焰烧蚀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鑫 苏哲安 +1 位作者 黄启忠 陈建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32-39,共8页
采用基体改性技术将ZrC引入C/C复合材料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C-ZrC复合材料。通过氧乙炔焰烧蚀实验,研究了ZrC含量及烧蚀时间对C/C-ZrC复合材料高温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用XRD和TEM对烧蚀后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r... 采用基体改性技术将ZrC引入C/C复合材料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C-ZrC复合材料。通过氧乙炔焰烧蚀实验,研究了ZrC含量及烧蚀时间对C/C-ZrC复合材料高温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用XRD和TEM对烧蚀后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rC被氧化的主要生成物为ZrO2,伴有少量ZrC和C,含26.46%ZrC的C/C-ZrC复合材料,在氧乙炔焰烧蚀50 s后,在材料表面生成致密的ZrO2膜,阻挡了氧对基体的扩散,并有隔热作用,有效保护复合材料被烧蚀和冲刷。实验表明,复合材料在高温氧乙炔焰烧蚀20 s后,线烧蚀率和质量饶蚀率分别为0.012 mm/s和0.003 3 g/s,比C/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7.6%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基体改性 ZRC 氧乙炔焰烧蚀
下载PDF
酚醛树脂基泡沫碳材料的烧蚀与隔热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殷忠义 雷玥 郑金煌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考察纳米孔径的酚醛树脂基泡沫碳材料的烧蚀与隔热性能,以酚醛树脂为碳源,环戊烷为发泡剂,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磺酸为固化剂,采用发泡固化碳化工艺制备了低密度泡沫碳材料。所制备的泡沫碳材料密度为0. 3 g/cm^3,压缩强度达到了... 为考察纳米孔径的酚醛树脂基泡沫碳材料的烧蚀与隔热性能,以酚醛树脂为碳源,环戊烷为发泡剂,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磺酸为固化剂,采用发泡固化碳化工艺制备了低密度泡沫碳材料。所制备的泡沫碳材料密度为0. 3 g/cm^3,压缩强度达到了11. 7 MPa。采用LFA457激光导热仪考察了泡沫碳材料在不同温度下(25、200、400、600℃)的导热性能,25℃下热导率为0. 141 W/(m·K),600℃下热导率为0. 344 W/(m·K);通过氧乙炔试验(30 s/60 s)对泡沫碳材料与C/C复合材料在同样的气流条件下隔热性能进行了比较,在材料正面烧蚀峰值温度泡沫碳材料比C/C复合材料高出约400℃的情况下,背面峰值温度比C/C复合材料仍低出150℃;通过氧乙炔试验考察泡沫碳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氧乙炔烧蚀60 s的线烧蚀率为0. 031 mm/s。试验结果证明低密度的泡沫碳材料同时具备优异的隔热与高温抗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碳 氧乙炔 线烧蚀率 热导率
下载PDF
热解炭涂层对C/C复合材料高温氧乙炔焰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鑫 苏哲安 +3 位作者 黄启忠 柴立元 殷腾 房啸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5-593,共9页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热解炭涂层,利用扫描电镜以及能谱仪等分析手段研究涂层的结构,通过氧乙炔焰烧蚀试验考察热解炭涂层对C/C复合材料高温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C复合材料表面沉积热解炭涂层可显著提...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热解炭涂层,利用扫描电镜以及能谱仪等分析手段研究涂层的结构,通过氧乙炔焰烧蚀试验考察热解炭涂层对C/C复合材料高温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C复合材料表面沉积热解炭涂层可显著提高材料的短时高温耐烧蚀性能。经过20 s的高温氧乙炔焰烧蚀后,与无热解炭涂层的C/C复合材料试样相比,涂层试样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下降26.92%和75.76%。在烧蚀中心区,热解炭涂层完全被烧蚀损耗掉;在烧蚀过渡区,涂层表现为局部烧穿;而在烧蚀边缘区,涂层表面烧蚀后形成了众多的烧蚀孔洞,呈现出蜂窝状的结构形貌。烧蚀过程中,涂层的烧蚀机制以热氧化和燃气冲刷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C复合材料 耐烧蚀涂层 热解炭 氧乙炔焰烧蚀
下载PDF
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6
作者 罗楚养 蒋嘉瑞 +3 位作者 程功 黄益民 蔡钰伟 李晓升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12期58-70,共13页
详细梳理了当前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领域的四大主流技术,包括氧-乙炔/等离子烧蚀技术、激光辐照技术、石英灯辐射技术以及高焓风洞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在模拟真实飞行条件、评估热防护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每种技术... 详细梳理了当前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领域的四大主流技术,包括氧-乙炔/等离子烧蚀技术、激光辐照技术、石英灯辐射技术以及高焓风洞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在模拟真实飞行条件、评估热防护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每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关键技术,可以对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氧-乙炔/等离子烧蚀 激光辐照 石英灯辐射 高焓风洞
下载PDF
纤维织物和耐烧蚀填料对硅橡胶涂覆织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科铸 梁馨 +2 位作者 罗丽娟 方洲 唐一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0-35,共6页
为研制防隔热效率更高的耐烧蚀硅橡胶涂覆织物,采用不同种类的纤维织物和耐烧蚀填料制备出多种新型硅橡胶涂覆织物,并分别研究了纤维织物种类、耐烧蚀填料种类和用量对硅橡胶涂覆织物力学性能和烧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选用碳... 为研制防隔热效率更高的耐烧蚀硅橡胶涂覆织物,采用不同种类的纤维织物和耐烧蚀填料制备出多种新型硅橡胶涂覆织物,并分别研究了纤维织物种类、耐烧蚀填料种类和用量对硅橡胶涂覆织物力学性能和烧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选用碳纤维布(T300)作为增强骨架材料时,硅橡胶涂覆织物的烧蚀性能最优;随着耐烧蚀填料添加量的增大,硅橡胶涂覆织物的邵氏A硬度逐渐增大,其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力学性能,耐烧蚀填料的最佳用量为2 g/100 g;耐烧蚀填料能有效提高硅橡胶涂覆织物的烧蚀性能,其中酚醛纤维和黏胶基碳纤维的增强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烧蚀防热材料 硅橡胶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氧乙炔烧蚀
下载PDF
ZrC-HfC-TaC改性C/SiC复合材料的循环氧化烧蚀行为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昊然 刘伟 +6 位作者 孙娅楠 冯士杰 杨彤 杨良伟 张宝鹏 宋环君 孙同臣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429-4435,共7页
难熔金属碳化物改性是提升陶瓷基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有效途径。然而,ZrC-HfC-TaC改性对循环氧化烧蚀性能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利用前驱体浸渍裂解结合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构筑了ZrC-HfC-TaC改性C/SiC复合材料,剖析了1600℃/5 h循环静态氧... 难熔金属碳化物改性是提升陶瓷基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有效途径。然而,ZrC-HfC-TaC改性对循环氧化烧蚀性能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利用前驱体浸渍裂解结合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构筑了ZrC-HfC-TaC改性C/SiC复合材料,剖析了1600℃/5 h循环静态氧化后材料的力学强度、化学组成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根据表征结果提出了改性后材料的抗氧化机理,并利用1700℃/4000 s循环氧乙块焰烧蚀试验验证了ZrC-HfC-TaC改性对提升循环氧化烧蚀性能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经过ZrC-HfC-TaC改性的C/SiC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高温循环氧化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熔金属碳化物 陶瓷基复合材料 循环静态氧化 循环氧乙炔焰烧蚀
原文传递
HfC-SiC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高温耐烧蚀性能研究
19
作者 张瑞涛 杨鑫 +3 位作者 王秀飞 黄启忠 禹正华 刘嘉琦 《炭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2,55,共6页
通过高温化学反应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HfC-SiC复合涂层,利用氧乙炔火焰研究了涂层的高温耐烧蚀性能,并对烧蚀前后涂层进行了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HfC-SiC复合涂层由粗大的SiC颗粒和细小HfC颗粒组成,颗粒呈现出镶嵌式堆积... 通过高温化学反应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HfC-SiC复合涂层,利用氧乙炔火焰研究了涂层的高温耐烧蚀性能,并对烧蚀前后涂层进行了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HfC-SiC复合涂层由粗大的SiC颗粒和细小HfC颗粒组成,颗粒呈现出镶嵌式堆积结构且连续致密,厚度约30μm。经过20 s的氧乙炔火焰烧蚀后,涂层试样的线烧蚀率为0.0065 mm/s,质量烧蚀率为0.0003 g/s。烧蚀后涂层表面形成了一层疏松多孔状的HfO_(2)氧化层,并包裹在SiC颗粒周围形成镶嵌式结构;而内涂层仅发生轻微氧化,且涂层与基体结合紧密,界面未发生氧化破坏痕迹,表明HfC-SiC复合涂层在高温下可以对C/C基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抗氧化涂层 HfC-SiC 氧乙炔烧蚀
原文传递
透烧率的测定
20
作者 张安荣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54-55,共2页
本文介绍的透烧率的测定方法采用计算机控制与测量,以直径02mm铂铂铑丝作传感器元件,计算机控制以毫秒为单位计时,利用这种方法测定透烧率具有准确、快捷、精确度高、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
关键词 透烧率 测定 材料 绝热材料 氧-乙炔烧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