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侨认同意识的形成及其动态——以广东粤海湾华侨农场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奈仓京子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23-33,共11页
基于田野调查的内容,选择粤海湾华侨农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归侨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为理论视角,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的形成、归侨认同意识的动态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归侨社区内... 基于田野调查的内容,选择粤海湾华侨农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归侨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为理论视角,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的形成、归侨认同意识的动态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归侨社区内部高度复合性的群体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部传统调适和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移民社区 多元社区 华侨农场 归侨群体 认同意识 “中国系移民”
下载PDF
社会人类学视野中的松坪华侨农场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明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1-3,共3页
华侨农场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 ,因特殊历史事件 ,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本研究以松坪华侨农场为个案 ,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探讨归侨群体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 。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华侨农场 归侨
下载PDF
一个特殊社区的历史轨迹:松坪华侨农场发展史 被引量:11
3
作者 俞云平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4-10,共7页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到 70年代末 ,我国先后在广东、福建等省区建立、扩大华侨农场 ,以安置归难侨 ,福建省的松坪华侨农场即为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社区 ,它在人口构成、对外联系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形成...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到 70年代末 ,我国先后在广东、福建等省区建立、扩大华侨农场 ,以安置归难侨 ,福建省的松坪华侨农场即为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社区 ,它在人口构成、对外联系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华侨农场逐步转型 ,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各项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 ,但是 ,华侨农场如何与时俱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归国华侨 社区发展史
下载PDF
难民认同:基于苦难历史记忆、政策及现实利益的想象——以广东省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孔结群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43-53,共11页
本文选择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档案资料,阐释了在特殊迁移经历、政府倾斜性扶持政策及现实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下,华侨农场越南归侨实现和巩固了对难民身份的想象与认同。
关键词 华侨农场 越南归侨 难民认同 文化差异 身份建构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重建家园:松坪华侨农场印尼归侨群体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以生活在松坪农场的印尼归侨群体为个案 ,追溯其在特殊情境下跨国迁徙、安家农场的历史过程 ,从记忆、现实与向往三个层面 ,探讨该群体对于“家”
关键词 印尼归侨 华侨农场 家园
下载PDF
制度型族群聚集与多向分层融入——基于广州南涌华侨农场两个归难侨群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黎相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5,共10页
以广州南涌华侨农场的两个归难侨群体作为比较个案,探讨其产生多向分层融入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同难侨群体所形成的聚集状况与亚群体网络内部形成的资源及文化价值观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马来亚归难侨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履历"... 以广州南涌华侨农场的两个归难侨群体作为比较个案,探讨其产生多向分层融入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同难侨群体所形成的聚集状况与亚群体网络内部形成的资源及文化价值观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马来亚归难侨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履历"形成了强势聚集,其亚群体网络所主导的价值观及内部资源能够引导归第二代绕开农场亚文化的负面影响,顺利融入进本地主流社会中。而越南难侨及其第二代则是一种弱势聚集,其所形成的与主流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亚文化以及网络内部贫乏的资源使个体更易于融入本地社会的边缘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族群聚集 多向分层融入 归难侨 华侨农场 南涌街
原文传递
越界:广州H华侨农场越南归侨跨国流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姚俊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62,共6页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H华侨农场YH社区越南归侨归国早期的跨国再流动事件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该事件对越南归侨社会结构产生的特殊影响及越界的人类学意义。认为这场跨国再流动表现为越南归侨这一特殊族群在空间层面上对国与国边界的跨越...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H华侨农场YH社区越南归侨归国早期的跨国再流动事件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该事件对越南归侨社会结构产生的特殊影响及越界的人类学意义。认为这场跨国再流动表现为越南归侨这一特殊族群在空间层面上对国与国边界的跨越。他们的社会关系也跨越了国界。同时这场跨国再流动在心理的层面上,也使越南归侨跨越了身份认同的边界,使得其身份认同出现了多重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越南归侨 跨国流动 族群边界
原文传递
“乡音”未改:归侨的语言适应与群体认同——以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媞媞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40-51,共12页
论文以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个案,以调研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归侨回国后的语言适应和语言选择状况;语言作为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在归侨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侨农场作为一种特殊的移民社区,语言生活多言多语并... 论文以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个案,以调研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归侨回国后的语言适应和语言选择状况;语言作为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在归侨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侨农场作为一种特殊的移民社区,语言生活多言多语并存。共同的侨居地生活和归国经历以及相同的侨居地语言,构建了归侨的群体认同。侨二代大多仍能熟练掌握父辈的侨居地语言,但工作和学习常用语以普通话和当地方言为主;侨三代的祖辈侨居地语言和方言水平则明显衰退,普通话是他们的常用语。归侨社区呈现“侨居地语言→本地方言→国家通用语言”的代际语言转移趋势。华侨农场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是侨乡文化的特殊标签和宝贵资源。深入开展华侨农场语言生活调查,做好归侨社区语言规划、保护与传承侨乡语言资源,有利于深入挖掘侨乡特色语言文化,助推侨乡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归侨 华侨农场 语言适应 群体认同 侨居地
下载PDF
厦门竹坝华侨农场体改及转型对策探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许金顶 姜泽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1-29,共9页
华侨农场是新中国特定时期集中安置归难侨的特殊政策的产物,要彻底解决当前华侨农场的发展问题也必然要倚重政策的调控。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和适时的制度安排,才能消除影响华侨农场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推进农场社区化转型,实现区域社会... 华侨农场是新中国特定时期集中安置归难侨的特殊政策的产物,要彻底解决当前华侨农场的发展问题也必然要倚重政策的调控。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和适时的制度安排,才能消除影响华侨农场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推进农场社区化转型,实现区域社会的同步发展。以厦门竹坝华侨农场为个案,考察华侨农场自身贯彻推行特定政策的运作模式及其效果,以期正确理解当前华侨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发展方向,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某种参考,使华侨农场尽快融入社区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体改 对策
下载PDF
回归移民侨居国认同变迁研究——以广东P华侨农场为例
10
作者 黄文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58-66,共9页
论文以广东P华侨农场为例,探讨了归侨群体在侨居国认同方面呈现出的淡化现象。研究显示,随着国家意识的构建、地方政策的安置、农场体制的改革以及个人观念的转变,归侨群体对于侨居国的认同逐渐淡化。通过针对来自印尼、越南、新加坡、... 论文以广东P华侨农场为例,探讨了归侨群体在侨居国认同方面呈现出的淡化现象。研究显示,随着国家意识的构建、地方政策的安置、农场体制的改革以及个人观念的转变,归侨群体对于侨居国的认同逐渐淡化。通过针对来自印尼、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多国归侨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论文探讨他们在交往、婚姻、家乡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通过分散安置和吸纳劳力等方式,P华侨农场的归侨群体形成了新的社区人际关系,从而淡化了侨居国认同。归侨群体在择偶时不再局限于同一侨居国,而是更多地考量年龄和情感等因素,与本地居民和外省人结婚的现象日益增多。此外,归侨群体对祖籍地和侨居国的认同逐渐模糊,转而将华侨农场及其周边地区视为新的家乡。本研究不但揭示了当下华侨农场归侨群体在身份认同方面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全国华侨农场的发展趋向,对于理解归侨群体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归侨群体 侨居国 择偶观念 家乡观念
下载PDF
华侨农场社会化转型探析——以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对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晶盈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2-48,共7页
华侨农场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以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集中考察和探讨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的社会化转型过程,进而反思以华侨农场为主的集中安置模式带来的问题,提出归难侨的安置不仅... 华侨农场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以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集中考察和探讨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的社会化转型过程,进而反思以华侨农场为主的集中安置模式带来的问题,提出归难侨的安置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性安排,更要建立使归难侨能够融入安置地社会的体制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归难侨 社会化转型
下载PDF
厦门竹坝华侨农场社会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桂娟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14,共4页
以厦门同安竹坝华侨农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为标的,成文过程查阅了竹坝农场1960年以来四十多年的相关档案资料,并做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对农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总体描述,揭示了不... 以厦门同安竹坝华侨农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为标的,成文过程查阅了竹坝农场1960年以来四十多年的相关档案资料,并做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对农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总体描述,揭示了不同阶段不同的特征表现,尤其突出了现时特征;其次提出了改革至今仍存在的问题,诸如历史旧帐不清、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等等,并揭示其原因;最后对于农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社会保障 改革路径
下载PDF
福建省华侨农场养老保险改革评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赛群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42-48,共7页
福建省在政策安排上对华侨农场养老保险改革有所优待,并体现了灵活务实、以人为本等政策特点。政策颁布后,经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如今福建省华侨农场职工已基本纳入省级统筹。当然,资金紧缺、层次较低、发展... 福建省在政策安排上对华侨农场养老保险改革有所优待,并体现了灵活务实、以人为本等政策特点。政策颁布后,经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如今福建省华侨农场职工已基本纳入省级统筹。当然,资金紧缺、层次较低、发展不平衡等后续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养老保险 改革成效
下载PDF
北部湾丽光华侨农场转型发展规划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志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76,共7页
文章基于农业现代化背景,深入分析北部湾丽光华侨农场的现实发展困境和比较优势,以"农业+"为发展理念,提出农城一体、错位发展、精准定位的农场转型策略;通过优化农场空间布局、细化用地布局规划、亮化景观资源条件营造特色&q... 文章基于农业现代化背景,深入分析北部湾丽光华侨农场的现实发展困境和比较优势,以"农业+"为发展理念,提出农城一体、错位发展、精准定位的农场转型策略;通过优化农场空间布局、细化用地布局规划、亮化景观资源条件营造特色"三生"空间;以规划实施为导向,深化产品、招商和运营策划,以促进新常态下华侨农场的转型升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农场转型 场部规划 北部湾
下载PDF
从档案看文革期间的武夷华侨农场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旖旎 《南平师专学报》 2007年第1期70-75,100,共7页
本文以华侨农场和归侨为研究对象,以文书档案为基本资料,关注在文革期间,在武夷山区建立的特殊社区的过程。并从档案入手,剖析归侨群体是如何经历一个从华侨到归侨的角色转变。在其内部组织建构中,笔者所观察的是一个社群如何在文革特... 本文以华侨农场和归侨为研究对象,以文书档案为基本资料,关注在文革期间,在武夷山区建立的特殊社区的过程。并从档案入手,剖析归侨群体是如何经历一个从华侨到归侨的角色转变。在其内部组织建构中,笔者所观察的是一个社群如何在文革特殊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面对诸多压力,归侨群体又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另一方面从农场与外部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归侨群体的自我意识是如何通过他者的群体认同建立起来并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档案研究 文化适应 认同
下载PDF
关于华侨农场的研究成果综述
16
作者 姜振逵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9期89-92,共4页
华侨农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我国安置归难侨的主要模式,为归难侨安定生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侨农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回顾我国接待和安置归难侨过程及华侨农场变迁历程;关注政策体制,希冀寻找破局... 华侨农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我国安置归难侨的主要模式,为归难侨安定生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侨农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回顾我国接待和安置归难侨过程及华侨农场变迁历程;关注政策体制,希冀寻找破局之路;以多学科视角审视归难侨群体,开启以“人”为核心的研究。但是,当前归难侨群体间的对照研究尚显薄弱,代际研究尚未展开,今后应在这些方面深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农场 归难侨群体 社会融入 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侨乐村:南京国民政府救助难侨措施的新尝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世慧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76,共11页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推广侨乐村,从根本上实现对归国难侨的救济。侨乐村的创办具有救助难侨、开垦荒地繁荣经济的双重目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运行中,却过度注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垦民诉求;加之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侨乐村最终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垦荒安置难民的思路和举措被社会各界认同。侨乐村模式对抗战时期难侨、难民救助及后世华侨农场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排华运动 归国华侨 难侨安置 侨乐村 华侨农场
下载PDF
新常态背景下广西华侨农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钦州市丽光华侨农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慧方 毛蒋兴 +1 位作者 潘新潮 王辛宇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华侨农场作为极具战略意义的存在,急需实现后发赶超,"新常态"为其提供契机。以钦州市丽光华侨农场为实例,对广西华侨农场在"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战略选择、优化路径及战略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丰富华侨... 华侨农场作为极具战略意义的存在,急需实现后发赶超,"新常态"为其提供契机。以钦州市丽光华侨农场为实例,对广西华侨农场在"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战略选择、优化路径及战略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丰富华侨农场研究内容并为广西华侨农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华侨农场 产业发展战略
下载PDF
广东华侨农场安居工程的特点及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国兴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居者有其屋"是民众"安身乐命"的追求,"安居"是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广东华侨农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把安居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工程,不仅改善了归难侨的居住条件,而且提升了华... "居者有其屋"是民众"安身乐命"的追求,"安居"是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广东华侨农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把安居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工程,不仅改善了归难侨的居住条件,而且提升了华侨农场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在当今世界因住房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美国因房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提出十大措施刺激经济并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大视野下,探析广东华侨农场的"安居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视野 华侨农场 安居工程
下载PDF
从“印尼村”现象看华侨农场归难侨的文化再适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修雷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5-82,共8页
"印尼村"是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建立的带有印尼饮食、舞蹈、建筑等风情的聚集区,这些归难侨强调他们旅居在外的文化记忆,形成了侨居地文化在中国传统侨乡的集中展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文化再适应,是国际移民大潮下人们经历社会变... "印尼村"是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建立的带有印尼饮食、舞蹈、建筑等风情的聚集区,这些归难侨强调他们旅居在外的文化记忆,形成了侨居地文化在中国传统侨乡的集中展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文化再适应,是国际移民大潮下人们经历社会变动和文化融合过程中衍生出的课题,归难侨们在回国后展现出的异域文化色彩,是文化多元和时代选择的结果,成为侨乡文化的一种特殊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难侨 华侨农场 印尼村 文化再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