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强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异常震例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荆凤 申旭辉 +2 位作者 康春丽 孟庆岩 熊攀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文章利用NOAA提供的1°×1°长波辐射产品对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三次地震(2008年8月25日仲巴6.8级地震、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进行了研究。通过滑动平均,标准方差阈值等方法分析了各地震震前2个月和... 文章利用NOAA提供的1°×1°长波辐射产品对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三次地震(2008年8月25日仲巴6.8级地震、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进行了研究。通过滑动平均,标准方差阈值等方法分析了各地震震前2个月和震后2个月的长波辐射日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40余天到震前几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波辐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与地震相关,并且异常的幅度和震级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 6.5级以上地震 热异常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被引量:18
2
作者 施宁 朱盛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3-62,共10页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季节这种低频振荡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热带低频振荡的不同阶段,ITCZ、北半球副热带以及西风带环流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并查证了低频振荡作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过程的背景事实。因此本研究工作也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中、长期可预报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背景和较为长远的时间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OLR 低频振荡 连阴雨
下载PDF
奇异谱迭代插补的改进算法及其在缺损数据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辉赞 张韧 +2 位作者 刘巍 王桂华 金宝刚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27-1236,共10页
基于奇异谱分析(SSA)迭代插补的基本思想,针对该方法在参数确定(主成分个数K和嵌入维数M)上存在较大随意性和计算效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的新算法——区间四分法,该方法在误差曲线存在局部波动情况下仍能有效搜索到全局最优参... 基于奇异谱分析(SSA)迭代插补的基本思想,针对该方法在参数确定(主成分个数K和嵌入维数M)上存在较大随意性和计算效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的新算法——区间四分法,该方法在误差曲线存在局部波动情况下仍能有效搜索到全局最优参数解,且迭代插补精度和计算效率可得到显著提高.采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逐日资料进行的插补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区间四分法改进的SSA迭代插补方案的缺损数据恢复的效率和精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谱分析 外逸长波辐射 缺损数据插补 区间四分法
下载PDF
地震红外长波辐射的短期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康春丽 李志雄 +6 位作者 孟庆岩 荆凤 李美 闫伟 申旭辉 刘德富 李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83-89,共7页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如何能够在震前及时准确地识别出红外异常,从而对可能的地震活动做出有效的短期或短临预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据此提出了开展区域性短期预测指...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如何能够在震前及时准确地识别出红外异常,从而对可能的地震活动做出有效的短期或短临预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据此提出了开展区域性短期预测指标研究的思路,即对某一确定地区,结合地震活动开展红外信息的短期及短临预测指标研究。本文以川滇地区为例,通过大量的震例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与区域地震活动密切相关的红外短期异常判识指标,这一成果的获取对于有效开展地震的短期预测、实现防震减灾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 地震红外异常 短期预测 川滇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OLR场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康善福 吴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8-103,共6页
青藏高原OLR明显偏低。季节变化特点是1月到5月不断增值,3—5月增值迅速。5—8月高原北部继续增值,但南部云量增多,出现了低值区。低值区5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然后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越过喜马拉雅山,7月低值轴线到达31°N附近;8月... 青藏高原OLR明显偏低。季节变化特点是1月到5月不断增值,3—5月增值迅速。5—8月高原北部继续增值,但南部云量增多,出现了低值区。低值区5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然后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越过喜马拉雅山,7月低值轴线到达31°N附近;8月开始自西北向东南撤;9月退到喜马拉雅山南侧;10月开始下降,西北部下降迅速,东南部下降缓慢。年变化曲线特点是:高原北部为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8月;南部为双峰型,高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0月,低值出现在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射出长波辐射 气象卫星 OLR资料 季节变化 地气系统
下载PDF
2010年新西兰M7.1地震前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荆凤 申旭辉 +2 位作者 康春丽 熊攀 孙珂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79-986,共8页
以2001—2011年美国NOAA长波辐射数据为背景数据,利用涡度背景场法研究2010年9月3日新西兰南岛M7.1级地震前后卫星长波辐射数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当月在震中西南侧出现显著的长波辐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在全年各月及2001—2011年1... 以2001—2011年美国NOAA长波辐射数据为背景数据,利用涡度背景场法研究2010年9月3日新西兰南岛M7.1级地震前后卫星长波辐射数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当月在震中西南侧出现显著的长波辐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在全年各月及2001—2011年11年历年同月变化中都是最为显著的,认为其是本次地震的1次映震表现。用同样方法对区内2001—2011年11年间发生6次7.0级以上地震的长波辐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3次陆地地震发震前都检测到了长波辐射异常变化,而海域地震前则未发现这种现象。检索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仅有2次海域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8.7级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前有长波辐射异常变化的报道,而根据全球云量分布资料显示,这2个地震所发生的区域是全球洋面云量分布最少的2个区域,而新西兰地震发生的区域位于全球洋面云量分布最多的区域。因此,认为由于水汽和云层对地表红外辐射的强吸收作用,长波辐射捕捉陆地地震红外辐射异常变化更加灵敏,对陆地地震的映震效能要强于海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卫星红外 长波辐射
原文传递
中国地区云与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柏林 张晓黎 朱元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本文通过十年气象卫星系列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观资料,分析云与辐射的关系。由此得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云量与地球行星反射率,与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的关系和经验公式。由此估算出地气系统净辐射随云量的变化率,以及云的反射率... 本文通过十年气象卫星系列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观资料,分析云与辐射的关系。由此得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云量与地球行星反射率,与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的关系和经验公式。由此估算出地气系统净辐射随云量的变化率,以及云的反射率效应和温室效应之比。本文综合讨论地球一大气系统辐射过程。云对辐射平衡及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衡 气候 地气系统 中国
下载PDF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 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永云 周晨 刘骥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3-44,共12页
How the Hadley circulatio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its change impacts upon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s has generated a lot of interest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is pap... How the Hadley circulatio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its change impacts upon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s has generated a lot of interest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is paper, consistent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is demonstrated, using independent observational datasets as proxy measures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Both observational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atasets show an annual average total 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ells of about 3.6° latitude. Sea level pressure from observational and reanalysis datasets show smaller magnitudes of poleward expansion, of about 1.2° latitude. Ensembl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imulations forced by observed time-vary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were found to generate a total poleward expansion of about 1.23°latitude. Possible mechanisms behind the changes in the horizontal extent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 circulatio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sea level pressure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青藏高原出射长波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苏文颖 毛节泰 纪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 1月、4月、7月和 1 0月高时空分辨率的出射长波辐射 (OLR)时间序列进行了谱分析。将各点的功率谱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日变化 (周期≤ 1d) ,另外两类分别为天气过程 ( 2d≤周期≤ 1 0d)和低频 (周期 >1 0d)变化 ;将... 对青藏高原地区 1月、4月、7月和 1 0月高时空分辨率的出射长波辐射 (OLR)时间序列进行了谱分析。将各点的功率谱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日变化 (周期≤ 1d) ,另外两类分别为天气过程 ( 2d≤周期≤ 1 0d)和低频 (周期 >1 0d)变化 ;将高原分为 6个区域 ,对区域平均的各季节OLR时间序列进行功率谱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 :1、4、1 0月份高原上以日变化为主 ;而 7月份日变化、天气尺度变化和低频变化的贡献相当。显著性分析表明高原上最为显著的周期为 1d周期 ,2~4d的天气尺度振荡也较明显。 6~ 8d和 1 0~ 1 3d处虽有明显的谱峰 ,但只有少数地区和个别季节其谱值能超过 95%的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射长波辐射 谱分析 青藏高原 显著性检验
下载PDF
东亚地区汛期OLR季节内振荡型的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秋明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7,共5页
分析了1979—2005年5—8月东亚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LR)主要的空间模态和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各个模态主要ISO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5—8月东亚地区OLR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模态:西太平洋偶极型(WPD),西太平洋经向... 分析了1979—2005年5—8月东亚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LR)主要的空间模态和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各个模态主要ISO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5—8月东亚地区OLR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模态:西太平洋偶极型(WPD),西太平洋经向型(MWP)和东亚中纬太平洋波列(MEAP),其时间变化表现为10~20,20~30和30~70d的周期振荡,其强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年际变化,由东亚夏季风区加热强迫和大气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WPD的主要ISO型之间相互独立,MWP和MEAP的不同ISO型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这3个模态的20~30和10~20d振荡变化特征,对于东亚地区夏季10~30d延伸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R 季节内振荡 东亚地区 年际变化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中国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翁笃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87-195,共9页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强迫作用及纬度、大气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分析了OLR场与500hPa及地表有效辐射场的相似问题。阐述了OLR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指出冬季OLR场大致呈纬向型.夏季为一不对称的...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强迫作用及纬度、大气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分析了OLR场与500hPa及地表有效辐射场的相似问题。阐述了OLR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指出冬季OLR场大致呈纬向型.夏季为一不对称的鞍形场。年分布与1月的相似。最后还就各区域的OLR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长波射出辐射 气候特征 地气系统
下载PDF
2021年四川泸县Ms6.0地震临震长波辐射变化检测
12
作者 孙学霞 崔静 +3 位作者 姜文亮 马未宇 康春丽 李强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65-2275,共11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县发生MS 6.0地震,利用FY-2H地面长波辐射数据产品(OLR)分析研究区8月27日至10月1日长波辐射异常分布及变化。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中东北部最先出现异常,异常整体呈北西—南东分布;时空演化呈现出初始增温—异常...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县发生MS 6.0地震,利用FY-2H地面长波辐射数据产品(OLR)分析研究区8月27日至10月1日长波辐射异常分布及变化。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中东北部最先出现异常,异常整体呈北西—南东分布;时空演化呈现出初始增温—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特征,与岩石受力应变破裂所经历的微破裂—破裂—加速破裂—破裂过程演化特征吻合。结果表明,天体引潮力对此次地震具有诱发作用,长波辐射异常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应变的辐射变化。之后,利用NOAA卫星长波辐射产品数据追踪验证异常时段(9月11日—17日),发现两者结果表现特征较为一致,进一步说明了FY-2H卫星长波辐射数据可较好地应用于地震异常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FY-2H 短临异常 泸县地震 长波辐射 引潮力
原文传递
风云三号双星联合反演日平均OLR能力评估
13
作者 张婉春 刘健 +2 位作者 徐娜 陈林 徐寒列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00-2610,共11页
大气顶射出长波辐射(OLR)是大气顶辐射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风云三号D星和E星(FY-3D和FY-3E)上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SI)均可用于OLR反演。为研究日变化特征对OLR日平均精度的影响,基于美国Aqua CERES OLR瞬时观测数据,采用等经... 大气顶射出长波辐射(OLR)是大气顶辐射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风云三号D星和E星(FY-3D和FY-3E)上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SI)均可用于OLR反演。为研究日变化特征对OLR日平均精度的影响,基于美国Aqua CERES OLR瞬时观测数据,采用等经纬度投影匹配统计方法,分别对FY-3D和FY-3E MERSI瞬时OLR反演精度进行一致性比对。结果表明:两颗星OLR反演精度基本一致,FY-3D和FY-3E MERSI OLR与Aqua CERES OLR相比,RMSE均在6—7 W/m^(2);相比于单颗星每日两次计算的日平均OLR,基于两颗卫星每日四次观测计算的日平均OLR的精度提高3—4 W/m^(2)。因此,利用两颗极轨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可更精确地反映OLR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 多星联合 大气顶射出长波辐射 日变化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
原文传递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热红外异常研究
14
作者 钟美娇 张元生 +1 位作者 廖洪月 郭晓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0-887,共8页
应用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相对功率谱法和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提取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的热红外信息。结果表明,震前存在显著的热红外异常现象。相对功率谱法提取到的热红外异常现象分为两个阶段:(1)在2023年10月以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 应用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相对功率谱法和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提取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的热红外信息。结果表明,震前存在显著的热红外异常现象。相对功率谱法提取到的热红外异常现象分为两个阶段:(1)在2023年10月以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交汇处为核心区,出现了沿北东向展布的热红外异常(功率谱最高值超过8);(2)在2023年11月,冷龙岭断裂和金强河断裂交汇处至日月山断裂和拉脊山断裂交汇处出现了较弱的热红外异常(功率谱最高值不到7),异常的空间演化逐步向震中靠近。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的计算结果显示出背景性异常的特征,9月在祁连山中东至甘东南段出现了显著的长波辐射异常,两种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的结果起到了互相佐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亮度温度 长波辐射 地震
下载PDF
西藏日土—改则6.1级地震前的OLR值异常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卫英 王琼 +1 位作者 温和平 高歌 《内陆地震》 2007年第4期311-315,共5页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于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异常形态呈孤立的"V"字形,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地震前的热动力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土-改则6.1级地震 长波辐射 辐射异常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红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荆凤 申旭辉 +2 位作者 王辉 康春丽 熊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9-437,共9页
本文利用改进的红外异常鲁棒估算(RETIRA)法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区2007年1月—2015年8月共104个月的NOAA长波辐射日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该地震前后的红外辐射变化.结果显示,在长达3 158天的时间尺度内,尼泊尔地震破裂面区域的... 本文利用改进的红外异常鲁棒估算(RETIRA)法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区2007年1月—2015年8月共104个月的NOAA长波辐射日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该地震前后的红外辐射变化.结果显示,在长达3 158天的时间尺度内,尼泊尔地震破裂面区域的长波辐射值仅在震前半年内呈现显著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对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分段研究表明:震前长波辐射异常出现在尼泊尔地震震中以西区域,说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喜马拉雅构造带西侧的应力积累高于东侧,这与前人利用GPS观测资料所得到的该区域应变积累特征一致;长波辐射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构造带南部,这一结果与地震震源机制所显示的发震断层南部区域为断层压缩区、北部为断层拉张区的应力状态相吻合.因此,综合考虑检测到的长波辐射异常所呈现的空间和时间特征,本文认为该异常与尼泊尔MS8.1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s8.1地震 长波辐射(OLR) 地震红外异常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对流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阮成卿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4-28,共5页
利用1985年1月~2009年7月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和代表局地对流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局地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气候平均意义下,南海对流增强所需的SST阈值为27℃,即当SST低于27℃时,南海OLR值高于2... 利用1985年1月~2009年7月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和代表局地对流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局地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气候平均意义下,南海对流增强所需的SST阈值为27℃,即当SST低于27℃时,南海OLR值高于240 W/m2,并且随SST的升高变化不大;SST超过27℃后,随着SST的升高,OLR迅速减小,对流强度不断增强。与一般热带海洋不同之处在于SST超过29.5℃后对流仍加强。冬季风阶段(10月~次年4月)SST值较低,对流受到抑制,即使在3、4月SST高于27℃时对流强度仍较弱;5月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月,SST较4月仅升高1℃,但对流强度显著增强;夏季风阶段(6~9月)南海的高温暖水使对流在平均意义上维持高值,但对流的变化与局地SST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对流 海表面温度 对外长波辐射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建秋 任保华 +1 位作者 李根 杨成昀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3-860,共8页
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最新发布的海气热通量和相关气象场、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和表面风场等数据,研究了暖池区域(144~154°E,1~6°N)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并探讨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最新发布的海气热通量和相关气象场、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和表面风场等数据,研究了暖池区域(144~154°E,1~6°N)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并探讨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外强迫。结果表明,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在3月显著表现为受ENSO影响的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在6月则显著表现为以局地作用为主的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当海洋强迫大气占主导时,海温趋势(dSST/dt)的年际变化的数值小于海温;而当大气反馈海洋占主导时,海温趋势的年际变化数值大于海温。ENSO会减弱暖池区域3月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6月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受ENSO影响不大;去除印度洋偶极子(IOD)影响后海气关系基本维持不变。3月ENSO通过增强暖池上空的对流,减少短波入射,从而使海温呈降低趋势,减弱海洋对大气的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气相互作用 回归分析 暖池 海温 向外长波辐射
下载PDF
新疆OLR基本特征及强震前的异常现象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卫英 王琼 +1 位作者 高歌 高小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进行数据的月距平、涡度场计算等处理,总结分析了新疆地区长波辐射场的基本特征。对2003年以来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震进行研究,发现在部分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出现较...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进行数据的月距平、涡度场计算等处理,总结分析了新疆地区长波辐射场的基本特征。对2003年以来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震进行研究,发现在部分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出现较明显的高值辐射异常,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强震前的地-气系统变化有关。应用OLR资料进行新疆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兆台网监测能力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长波辐射 年变特征 地震前兆 异常现象
下载PDF
小波极大值法在长波辐射地震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攀 申旭辉 +2 位作者 毕亚新 康春丽 荆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98-104,共7页
小波方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已经应用于地震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小波极大值法提取长波辐射值中的地震异常信息,即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计算小波极大值,依据长波辐射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得出研究区的... 小波方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已经应用于地震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小波极大值法提取长波辐射值中的地震异常信息,即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计算小波极大值,依据长波辐射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得出研究区的小波极大值分布,通过分析图中小波极大值的分布形态来识别地震异常,并以汶川地震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小波极大值法提取长波辐射中的地震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方法 小波极大值 长波辐射 地震异常 热红外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