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田建广 陆峰 +3 位作者 解炯 李明华 董钧 谢兰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P〉0.05),均呈偏态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平均78岁。女性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②复苏成功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占45%,显著高于复苏无效组(17%,P〈0.05)。③复苏成功组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平均10.2min发出呼救,呼救时间显著短于复苏无效组(平均为21.7min,P〈0.05)。④复苏成功组现场施行CPR的占5%,复苏无效组2.3%(P〉0.05)。⑤从接到调度指令至到达现场施救的时间两组都平均在7min左右(分别为7.25min和7.83min,P〉0.05)。结论患者家属现场自救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心肺复苏反馈装置对复苏按压质量考核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龚峥 赵燊 +6 位作者 李燕春 官志明 范建明 邱长胜 王晓萍 陈锋 林才经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研究实时反馈装置对非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按压质量考核的影响。方法纳入志愿者120人,按照《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培训,以模拟人为对象,进行单人连续按压6min考核。操作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40人... 目的研究实时反馈装置对非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按压质量考核的影响。方法纳入志愿者120人,按照《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培训,以模拟人为对象,进行单人连续按压6min考核。操作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40人,其中A组无反馈,B组按压过程根据实时反馈装置(LinkCPR)对按压质量(包括按压深度、频率、回弹)进行修正,C组应用节拍器指导按压,均通过无线网络信号传输并收集按压数据。结果三组学员在按压深度方面,B组优于A、C组,按压深度分别为(5.38±0.483)cm坩.(4.42±0.572)cm,(4.25±0.84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频率方面,B、C组优于A组,按压频率分别为(113.4±5.9)次/min,(109.0±6.8)次/min vs.(129.6±8.3)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弹方面,B、C组优于A组,表现为滞留次数的减少,分别为(56.10±32.3vs,(68.30±28.8)次w,(174.30±38.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按压频率和滞留次数呈正相关(r=0.776,P〈O.01);各组问正确率比较,(9.8%vs.72.9%Ⅷ.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反馈装置在心肺复苏考核过程中,通过修正操作者按压深度及频率,并减少按压过程中滞留情况的发生,有助于提高考核者按压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培训 反馈装置 按压质量
原文传递
郑州市院外心搏骤停普查及CPR预后相关因素:2016至2018年病例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岑颖欣 张思森 +1 位作者 舒延章 鲁利斌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分析郑州市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急救情况,探讨影响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接收的OHCA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旁观者、旁观者质量(医护... 目的分析郑州市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急救情况,探讨影响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接收的OHCA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旁观者、旁观者质量(医护人员、非医护人员)、120接诊时间段(白天/夜晚)、心搏骤停地点(居住地、公共场所、酒店、其他)、急救医疗服务(EMS)反应时间、CPR持续时间、首次监测到的心律、除颤、通气方式(球囊面罩、喉罩、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用量、心搏骤停原因、复苏结果〔自主循环恢复(ROSC)或死亡〕。对影响CPR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普查结果:2年间郑州市OHCA患者共计7728例,其中3891例在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时已临床死亡,1413例放弃抢救,2424例经积极抢救后仅有51例ROSC。07:01至23:00接诊量达73.71%(5696/7728),23:01至07:00接诊量占26.29%(2032/7728);从120指挥中心接到求救电话至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所用时间,即EMS反应时间为(9.36±6.75)min;心搏骤停多发生在患者居住地〔占61.61%(4761/7728)〕,其次是公共场所〔占16.19%(1251/7728)〕;男性发生心搏骤停概率大于女性〔63.11%(4877/7728)比36.89%(2851/7728)〕;60岁以上者占54.94%(4246/7728);心搏骤停原因以心源性为主〔占38.63%(2985/7728)〕,其次为创伤〔占19.16%(1481/7728)〕。②CPR预后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旁观者、120接诊时间段、CPR持续时间、首次监测心律、肾上腺素用量、心搏骤停原因与OHCA患者ROSC有关〔年龄:优势比(OR)=0.450,95%可信区间(95%CI)=0.257~0.787;旁观者:OR=6.446,95%CI=4.695~8.851;120接诊时间段:OR=1.941,95%CI=1.114~3.382;CPR持续时间:OR=0.163,95%CI=0.074~0.360;首次监测心律:OR=0.080,95%CI=0.042~0.155;肾上腺素用量:OR=0.423,95%CI=0.241~0.740;心搏骤停原因:OR=1.901,95%CI=1.091~3.31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海南省多中心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宋维 刘元税 +14 位作者 吴世畅 符家传 邢柏 覃少强 吴国平 王丽艳 王龙 曾德伟 李相生 王秀川 黄韬 王林明 吴开毅 林春海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4-910,共7页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海南省13家医院急诊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注册登记。通过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1125例心搏骤停患者男性占73.8%,女性26.2%,年龄为(53.9±13.1)岁,既往病史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其次为高血压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3.8%,成活出院为7.4%。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的患者中发病1min内获得心肺复苏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9.4%。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和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ROSC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8例(16.7%),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8.0%,21.8%。心源性心搏骤停448例(39.8%);其中院内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非心源性心搏骤停677例(60.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69.8%和30.2%,成活出院率分别为7.4%和7.3%。结论心搏骤停更常见于男性。慢性疾病在本组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最为多见。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及成活出院率高于其他类型初始心律的患者。缩短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 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浙江省院外心搏骤停流行病学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费敏 蔡文伟 +1 位作者 高峰 陈长水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9-1103,共5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为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宁波市急救中心和绍兴市急救中心接诊的493例...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为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宁波市急救中心和绍兴市急救中心接诊的493例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发生地点、初始心律、有无目击者、有无目击者CPR、有无院外除颤、有无院外气管插管、有无院外使用肾上腺素、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现场/途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急诊室ROSC、存活入院、存活出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等。分析与OHCA患者30d存活率相关的因素。结果人选493例OHCA患者中男性342例,女性151例;年龄(58.8±21.4)岁;心源性疾病219例,创伤155例,呼吸系统疾病22例,溺水19例,电击8例,其他70例。大部分患者OHCA发生在家里(65.1%)和公共场所(22.7%);55.2%的OHCA患者有目击者,但只有2.6%由目击者进行CPR;初始心律为心室停搏者有78.7%,心室纤颤(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者仅有5.5%;院外除颤率只有6.9%;16.4%在院外接受了气管插管;56.4%在现场或急救车上使用了肾上腺素。急救反应时间为(13.6±8.0)min。4.5%的OHCA患者在现场/途中ROSC,7.7%在急诊室ROSC;只有9.7%存活人院,1.2%存活出院,0.8%在30d时仍在院。30d存活率为2.0%(10/493),0.8%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级(CPC)1-2级]。有目击者(3.31%比0.45%)、初始心律为室颤或室速(7.41%比1.72%)、目击者CPR(15.38%比1.67%)、院外除颤(8.82%比1.53%)、急救反应时间〈10min(3.57%比0.74%)均能改善患者30d存活率(均P〈0.05)。结论浙江省OHCA的复苏存活率不高,“院外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外 心肺复苏 流行病学 预后 急救反应时间
原文传递
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 被引量:23
6
作者 郑杨 赵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2-294,共3页
文章总结并解读了《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中的关键问题和部分内容变更。指南中强调了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体系的重要性。对于非专业施救者,指南强调识别心脏骤停征象、及时打急救电话并立即开始徒手CPR(心脏按压频率为... 文章总结并解读了《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中的关键问题和部分内容变更。指南中强调了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体系的重要性。对于非专业施救者,指南强调识别心脏骤停征象、及时打急救电话并立即开始徒手CPR(心脏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对于急救医护人员,指南强调了给予高质量CPR的重要性: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5~6cm)按压胸部,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该指南更新对我国临床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院外心脏骤停
原文传递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梁实 陈清 +7 位作者 张文武 张豪 周文 肖建鹏 陈宏标 贾清旺 赵小斐 余益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变量为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CPR效果的因素。结果对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tdation,ROSC)——第一目击者急救是保护因素,OR=2.21(P〈0.01,95.0%CI=1.356.3.602);与女性比较男性是危险因素,OR=0.515(P〈0.01,95.0%CI=0.320~0.826);20~29岁组较≥81岁组ROSC可能性大,OR=3.241(P〈0.05,95.0%CI=1.146~9.138);CPR术前心跳骤停时间是危险因素,OR=0.913(P〈0.01,95.0%CI=0.887。0.948);与心脏静止比较,室颤是保护因素,OR=5.092(P〈0.01,95.0%CI=2.927~8.861);电击是保护因素,OR=3.384(P〈0.01,95.0%C/=2.033~5.635);肾上腺素0~4mg组ROSC可能性高于≥5mg组,OR=3.255(P〈0.01,95.0%CI=1.606~6.597)。对生存到院——2~12岁和13~19岁组生存到院可能性分别比≥81岁组高,OR=12.818(P〈0.05,95.0%CI=1.299~126.508)和OR=10.505(P〈0.05,95.0%CI=1.161-95.058);CPR前CA时间是危险因素,OR=0.862(P:〈0.01,95.0%CI=0.821~0.906);室颤患者生存到院的可能性较心脏静止患者高,OR=7.330(P=〈0.01,95.0%CI=3.962~13.560)。结论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性别、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年龄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上海市闵行区院外心脏骤停旁观者心肺复苏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葛英军 蔡美香 +3 位作者 孙克玉 李响 姜丽静 陆一鸣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院外心脏骤停病例中旁观者心肺复苏( by-stander CPR, BCPR)的现状及其对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04-01~2013-03-31上海市闵行区急救中心接诊的104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资料进行BCPR回顾性分析研... 目的:探讨院外心脏骤停病例中旁观者心肺复苏( by-stander CPR, BCPR)的现状及其对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04-01~2013-03-31上海市闵行区急救中心接诊的104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资料进行BCPR回顾性分析研究。对BCPR实施率、复苏成功率和旁观者特征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CPR实施率为5.87%。获得BCPR的院前心脏骤停病例复苏成功率和1个月存活率显著高于未获得BCPR的病例( P<0.05),旁观者单纯胸外按压的复苏成功率与传统CPR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BCPR群体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经济能力、获取CPR知识的渠道等社会特征之间具有相似性。结论提高BCPR实施率可以提高院前CPR成功率和1个月生存率;简化CPR操作流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具备一定能力和意愿的社会特征的人群作为培训目标,可能获得更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 心脏骤停 旁观者CPR(BCPR)
下载PDF
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在院外心脏骤停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淳君 陈国锋 +6 位作者 叶森 李子龙 方雅 俞夏娣 史科佳 徐杰丰 曹庆清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人工胸外按压 机械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机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及提升策略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赵彦叶 顾乃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升CPR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天津市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行CP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有自主循环恢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升CPR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天津市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行CP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有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基础疾病、第一目击者、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指导CPR、急救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心律类型、实施CPR医生性别及现场处置方式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同时对比分析天津市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投入增加前后OHCA患者CPR成功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151例患者,男性106例,女性45例;年龄15~92岁,平均(63.03±16.20)岁;ROSC患者60例,非ROSC患者91例.151例患者中,发病地点多在家庭(占80.8%),且90.7%患者发病时有第一目击者,54.3%基础疾病为心源性疾病,MPDS调度电话指导第一目击者CPR占43.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5.47±11.84)min;首次心电图心律类型主要为心脏停搏(占58.3%),其次为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占26.5%)和室性自主心律(占15.2%);实施CPR的医生多为男性(占70.2%);治疗过程中33.1%给予现场除颤,34.4%实施气管插管,60.3%建立静脉通路,45.7%使用肾上腺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基础疾病、第一目击者、MPDS指导CPR、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实施CPR医生性别、建立静脉通路、呼吸支持方式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急救反应时间<14 min或<5 min、首次心电图心律类型、现场除颤、使用肾上腺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救反应时间<5 min〔优势比(OR)=0.117,95%可信区间(95%CI)为0.3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院前急救
下载PDF
基于乌斯坦因模式的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维 陈实 +4 位作者 刘元税 何宁宁 莫德番 蓝宝琼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心肺复苏U... 目的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511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价本组患者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结果。结果注册登记的511例心肺复苏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患者以40—70岁等年龄段心搏骤停发生率较高。既往史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0例,37.2%)、脑血管疾病(48例,9.4%)及呼吸系统疾病(39例,7.6%)等慢性疾病较为常见。173例(33.9%)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其中109例(21.3%)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15.7%)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为心室纤颤。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47.0%和13.5%,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为16.7%和4.7%。结论本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最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为最常见心搏骤停病因。院内心搏骤停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均高于院外心搏骤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基于Utstein模式下秦皇岛地区院外心搏骤停旁观者心肺复苏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重阳 张风云 +2 位作者 王耀辉 孙伟 李浤岠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的现状及其对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秦皇岛市Utstein模式CPR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秦皇岛市卫生应急调度中心接诊的1162例OHCA患者的数据资料,并依据是...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旁观者心肺复苏(BCPR)的现状及其对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秦皇岛市Utstein模式CPR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秦皇岛市卫生应急调度中心接诊的1162例OHCA患者的数据资料,并依据是否获得BCPR分为两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参数(性别、年龄)、心搏骤停前参数(心搏骤停发生地点)、CPR实施参数(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搏骤停原因初步诊断、初始心律)、CPR结果参数〔现场是否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30 d存活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BCPR与现场ROSC的关系;同时分析实施BCPR旁观者的社会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学历、CPR知识的获取途径).结果1162例OHCA患者中,剔除发生在养老院、医院等有专业医护人员的场所以及院前急救人员目击的病例,最终纳入852例OHCA患者,其中仅24例(占2.8%)获得BCPR,其余828例未获得BCPR(占97.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搏骤停发生地点、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搏骤停原因初步诊断和初始心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BCPR组比较,BCPR组患者现场ROSC率和30 d存活率均明显升高〔现场ROSC率:16.7%(4/24)比5.2%(43/828),30 d存活率:8.3%(2/24)比1.3%(11/82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PR〔优势比(OR)=32.132,95%可信区间(95%CI)为11.129~65.471〕、心搏骤停发生地点(OR=0.080,95%CI为1.212~3.125)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OR=0.121,95%CI为0.174~0.816)是OHCA患者现场ROSC的重要因素(均P<0.01).共计30名旁观者参与实施OHCA患者BCPR,其中失访2名,有效回访28名.28名旁观者以男性为主(占85.7%);年龄集中在18~40岁(占57.1%);职业主要为旅游服务行业人员(占21.5%)、学生(占17.9%)、军人(占14.3%)和公交司机(10.7%)等;学历主要为专科及以上(占85.7%);CPR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新媒体与APP(占42.9%)和讲座(占21.4%)等.结论秦皇岛市OHCA的BCPR实施率仅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观者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院外生存链 存活率
原文传递
机械联合徒手胸外按压在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璇 周满红 +3 位作者 朱妮 廖雪丽 陈琦 陈碧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采用机械联合徒手胸外按压与单纯徒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CPR)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心脏骤停、心搏骤停、心脏停搏、猝死、人工复苏、人工按压、人工胸外按压、徒手心肺复苏、徒手复苏、徒手... 目的系统评价采用机械联合徒手胸外按压与单纯徒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CPR)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心脏骤停、心搏骤停、心脏停搏、猝死、人工复苏、人工按压、人工胸外按压、徒手心肺复苏、徒手复苏、徒手按压、徒手胸外按压、徒手、人工、复苏仪、复苏机、复苏器、心肺复苏、LUCAS、Autopulse、Thumper、MSCPR-1A"为检索词,检索从建库开始至2019年3年11日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和以"heart arrest、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Resuscitation、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compression、mechanical、automatic、automated、load distributing band、LBD、Autopulse、LUCAS"为主题词检索从建库开始至2019年3月11日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科学网(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馆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机械联合徒手胸外按压在IHCA患者CPR中应用效果的文献.结局指标包括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由2名评价者独立提取文献资料,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的观察性研究按照文献质量评估表(NOS)评估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其中RCT 11篇,观察性研究10篇;共纳入研究对象20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徒手胸外按压组比较,联合胸外按压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均明显升高〔ROSC率:优势比(OR)=2.50,95%可信区间(95%CI)=2.03~3.09,P<0.00001;出院存活率:OR=2.71,95%CI=1.91~3.85,P<0.00001〕;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30,95%CI=0.13~0.68,P=0.004).漏斗图提示,ROSC无明显发表偏倚;出院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因纳入研究较少,无法评估漏斗图的对称性.结论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机械胸外按压 徒手胸外按压 院内心搏骤停 META分析
下载PDF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803-806,810,共5页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存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对成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庄燕 戴林峰 +2 位作者 程璐 陈秋华 王醒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78-883,共6页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心肺复苏(ECPR)与传统/机械心肺复苏(CCPR/MCPR)对成人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差异,评价ECPR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荷兰...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心肺复苏(ECPR)与传统/机械心肺复苏(CCPR/MCPR)对成人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差异,评价ECPR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荷兰爱思唯尔ScienceDirect数据库、美国斯坦福大学HighWire数据库、Cochrane 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 2000 年1月至2018年10月发表的比较ECPR与CCPR/MCPR对成人OHCA患者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按照标准筛查文献,由2名研究员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 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绘制漏斗图,分析文献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 519例患者,其中接受ECPR 615例,接受CCPR/MCPR 1 9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PR/MCPR相比,ECPR不能提高OHCA患者短期(出院或1个月内)生存率〔优势比(OR)=2.26,95%可信区间(95%CI)=0.95~5.41,P=0.07〕,但长期(3个月以上)生存率(OR=3.56,95%CI=1.65~7.71,P=0.001)、出院神经功能良好率〔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1~2分为神经功能良好;OR=3.39,95%CI=1.73~6.62,P=0.000 4〕及长期神经功能良好率(OR=3.45,95%CI=2.24~5.32,P<0.000 01)均明显升高.敏感性分析显示,无论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各效应指标的差异,还是排除研究对象少于50例的1项研究后重新进行数据分析,总体结果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结果较稳定.漏斗图显示,纳入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但由于文献较少,故不能排除发表偏倚.结论 ECPR对OHCA患者出院或1个月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与CCPR/MCPR无差异,但是3个月以上的长期生存率以及出院和长期神经功能良好率均较CCPR/MCPR患者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体外心肺复苏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静 祝益民 +9 位作者 王露平 张兴文 樊麦英 曹才文 肖慧英 刘丽蕾 徐一笑 刘绍祖 刘涛 韩小彤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ECPR的干预时机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ECPR的29...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ECPR的干预时机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ECPR的29例患者。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为生存组(n=13)及死亡组(n=16),分析两组常规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时间(开始心肺复苏到体外膜肺氧合运转的时间)、ECPR前初始心律、院外及院内心搏骤停的构成比、外院转运病例构成比。按CCPR时间分为≤45 min组、45-60 min组及>60 min组分别比较其出院存活率及持续自主循环恢复(sustained returm of spontancous circulation,ROSC)率。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按心搏骤停(cardiac arest,CA)发生地点分为本科室亚组和其他科室亚组,比较其存活率。结果29例患者总体生存率44.83%,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平均辅助时长114(33.5,142.5)h,CCPR平均时长60(44.5,80)min。生存组ECMO辅助时间(140.15±44.80)h较死亡组长(P=0.001),生存组CCPR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0)。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组生存率更高(P=0.010)。OHCA较HCA患者病死率高(P=0.020)。外院转运病例病死率高于本院病例P=(0.025)。CCPR时间≤45min、45-60 min、>60 min三组患者出院生存率依次递减(P=0.001),ROSC率依次递减(P=0.001)。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CA发生地点在本科室(急诊医学科)组与其他科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结论ECPR出院存活率高于国内外报道的CCPR存活率,ECPR对难治性心搏骤停是有效的。ECPR的预后跟CCPR时间、CA初始心律、CA发生地点明显相关,提高ECPR存活率需加强宣教及团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常规心肺复苏时间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可除颤心律
原文传递
Impact 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 outcomes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被引量:14
17
作者 LIU Hong-wei PAN Wei +3 位作者 WANG Lan-feng SUN Yan-ming LI Zhu-qin WANG Zhong-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05-1409,共5页
Background Cardiac arres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especially in the out-of-hospital patients.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as to wheth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 Background Cardiac arres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especially in the out-of-hospital patients.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as to wheth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 In our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PCI in treating STEMI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OHCA through observing their clinical conditions in hospital; including total mortality, adverse cardiac events, stroke, acute renal failure, 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ev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827 STEMI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where 81 were STEMI with OHCA.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OHCA, and the OHCA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CI,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cluding total mortality and incidences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stroke.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patients without OHCA, the OHCA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P 〈0.05) and a faster heart rate (P〈0.05), an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Killip class IV or Glasgow coma scale (GCS) 〈7 on admission (P 〈0.001). And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higher in the OHCA patients (55.6% vs. 2.4%, P 〈0.001). Comparing the OHCA patients without PCI to the patients with PCI,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f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the percentage of Killip class IV and GCS -〈7 on admission, but the incidences of cardiogenic shock, strok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with-PCI group during hospitalization (P 〈0.001, P 〈0.05). And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of the OHCA patients receiving PC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36.7% vs. 84.3%, P 〈0.001). Conclusion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mortality are higher in the STEMI with OHCA patients, comparing with the STEMI without OHCA. Emergency PCI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OGNOSIS
原文传递
我国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贾昊男 李敬群 +4 位作者 房慧莹 李雨泽 李元亨 孙贺 焦明丽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56,共4页
院外心博骤停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公共场所的配备和使用可有效地提高院外心博骤停者的存活率。AED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利用率较高,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城市在公共场所配置了AED,且... 院外心博骤停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公共场所的配备和使用可有效地提高院外心博骤停者的存活率。AED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利用率较高,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城市在公共场所配置了AED,且数量很少。我国公共场所推行AED面临公民急救素养较低,推行成本较髙,缺乏培训机制,急救免责法落实有待加强等问题。应普及宣传急救知识,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利用公众利益取向带动急救培训,加强急救免责法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博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田建广 陆峰 郭永钦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院前急救中连续胸外按压与间断胸外按压临床效果与生存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丰建胜 楼炳恒 陈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0,共8页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将进行CCP的患者纳入CCP组(70例),将进行ICP的患者纳入ICP组(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相比ICP组,CCP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更高(0.85±0.05比0.75±0.06,t=9.868,P=0.000)、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更少[(3.5±1.6)次比(6.9±3.8)次,t=-10.669,P=0.000]。而两组患者到达急救点至CPR启动时间、CPR持续时间、电除颤次数、送往医院前气道建立人数、气管插管时间、各种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ICP组,CCP组患者转移到医院的人数更少(42.8%比56.8%,χ~2=0.198,P=0.032)、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更少(28.5%比47.7%,χ~2=0.191,P=0.038)、复苏成功率更少(20.0%比38.6%,χ~2=4.470,P=0.029)、出院存活人数更少(8.6%比22.7%,χ~2=0.487,P=0.041)。两组患者ROSC时间、1个月存活人数、半年存活人数、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的患者中,2例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从心跳骤停到CPR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4.7%(HR=1.047,95%CI=1.003~1.093,P=0.034),从CPR到ROSC间隔的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HR=1.021,95%CI=1.003~1.038,P=0.020),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的患者比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分的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55.1%(HR=1.551,95%CI=1.022~2.355,P=0.039)。结论从心跳骤停到CPR的时间间隔越长、从CPR到ROSC的时间间隔越长、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是患者出院18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按压方式 院前急救 心跳骤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