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37
1
作者 陈雷 徐兆礼 +4 位作者 姚炜民 张钊 陈胜 蔡圣伟 鲍旭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71-1577,共7页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 研究2007年4月瓯江口海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盐和其他水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DIP和DIN分布特征均是近河口最高,由近河口向外数量逐渐减少。在灵昆岛南侧和东南侧近口门水域,是DIP和DIN的高值中心,但该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在口门外侧海域,悬沙浓度已经明显降低,因而是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内海向外海数量逐渐递减;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瓯江口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下行控制,从而使水域生态系统在此季节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营养盐 悬沙 瓯江口
下载PDF
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8
2
作者 寿鹿 曾江宁 +5 位作者 廖一波 赵永强 江志兵 陈全震 高爱根 杨家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58-1964,共7页
对瓯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2006年5月)、冬(2007年1月)两季的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5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小头... 对瓯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2006年5月)、冬(2007年1月)两季的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5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小头虫的优势度最高,冬季,红带织纹螺的优势度最高;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为河口区<邻近海域、冬季<春季;该区大型底栖动物两季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66g·m-2和131ind.m-2,春、冬季的密度差异显著,但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春冬两季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差异不显著.春季,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有机碳和溶解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典型对应分析
原文传递
瓯江口夏、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高倩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48-2055,共8页
依据2007年6和9月瓯江口水域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索水团等因素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不含18种浮游幼体和仔鱼),隶属于7... 依据2007年6和9月瓯江口水域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索水团等因素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不含18种浮游幼体和仔鱼),隶属于7门8纲20目41科,其中桡足类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主要由亚热带种构成;就盐度适应而言,浮游动物种类数以外海种居多,而近海种在浮游动物总丰度中占有明显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显著高于夏季;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89)明显高于夏季(2.23),这与秋季物种数较高有关;夏季水团交汇处的大门岛邻近水域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该水域多样性指数呈现从河口到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浮游动物 多样性 群落 生态类群
原文传递
瓯江口拦门沙航道回淤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顺中 李浩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对瓯江口拦门沙航道3次疏浚后的回淤分析,以及从瓯江口的水流动力条件、风浪、盐度分布对含沙量影响等的初步分析,得出了拦门沙航道回淤的原因.
关键词 疏浚 回淤 含沙量 治理工程 拦门沙航道 瓯江口
下载PDF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初步调查 被引量:17
5
作者 沈盎绿 徐兆礼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2007年6月和9月对瓯江口海域通过拖网和张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2纲12目33科55属72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2目2科2属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5.6%;硬骨鱼纲10目31科53属68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4.4%。根据其适... 2007年6月和9月对瓯江口海域通过拖网和张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2纲12目33科55属72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2目2科2属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5.6%;硬骨鱼纲10目31科53属68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4.4%。根据其适温性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27种,占总种数的37.5%;暖温性鱼类有41种,占总种数的56.9%;冷温性鱼类有4种,占总种数的5.6%。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37.5%;近底层鱼类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1.7%;中上层鱼类共有15种,占总种数的20.8%。渔获物中海洋性鱼类占绝大多数,共有59种,占总种数的81.9%;河口性鱼类11种,占总种数的15.3%;洄游性鱼类2种,占总种数的2.8%。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瓯江口海域具有我国亚热带北部河口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海域 鱼类区系 种类组成
下载PDF
瓯江口海域春秋季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颜文超 宋伟华 +5 位作者 俞存根 周青松 郑基 邓小艳 张平 谢旭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141,共10页
根据2013年5月(春)、2013年10月(秋)在温州瓯江口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数据,利用渔获率作为数量分布的指标,对瓯江口海域的鱼类生态类群和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目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 根据2013年5月(春)、2013年10月(秋)在温州瓯江口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数据,利用渔获率作为数量分布的指标,对瓯江口海域的鱼类生态类群和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目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鱼类66种,隶属12目37科51属,其中暖温性鱼类29种,占44%,暖水性鱼类37种,占66%,种类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有银鲳Pampus argente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棕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 4种,而秋季为花鲈、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 3种;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种类数春季沿岸区域高,秋季岛礁区域高,生物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相似,均为江口外部海域高于内部,近岸和岛礁处高于中部,地形、台湾暖流和瓯江淡水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种级和属级之间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ABC曲线 鱼类 瓯江口海域
原文传递
瓯江口海域悬浮泥沙输运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伟波 王义刚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基于无结构网格海洋模型,建立了瓯江口三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模型水平方向采用三角形网格,使得能够更好地拟合瓯江口外众多岛屿和复杂曲折的不规则岸线边界,垂向采用σ坐标。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较好地模拟了瓯江口潮流... 基于无结构网格海洋模型,建立了瓯江口三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模型水平方向采用三角形网格,使得能够更好地拟合瓯江口外众多岛屿和复杂曲折的不规则岸线边界,垂向采用σ坐标。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较好地模拟了瓯江口潮流场和悬沙场的时空分布。运用通量机制分解的方法,通过三维水体长期输运速度和悬沙输运速度来分析瓯江口的悬沙输运特性,表明瓯江口内主要受控于潮汐作用,泥沙向陆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三维水沙模型 瓯江河口 通量机制分解 悬沙长期输运速度
原文传递
瓯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郜钧璋 张树刚 +1 位作者 邱进坤 陈锋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8-163,共6页
分析了瓯江口海域采集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d、Hg、As)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瓯江入海口灵昆岛两侧海域;用单因子评价法以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显示,该海... 分析了瓯江口海域采集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d、Hg、As)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瓯江入海口灵昆岛两侧海域;用单因子评价法以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显示,该海域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主要受到As和Cu的轻微污染;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该海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Hg>As>Cd>Cu>Pb>Zn,沉积物对水域具有低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Migration patterns and habitat use of the tapertail anchovy Coilia mystus in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China 被引量:5
9
作者 Tao Jiang Hongbo Liu +1 位作者 Honghui Huang Jian Y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35-40,共6页
Habitat use of the tapertail anchovy(Coilia mystus Linnaeus, 1758) from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was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signatures of Sr and Ca in otoliths us... Habitat use of the tapertail anchovy(Coilia mystus Linnaeus, 1758) from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was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signatures of Sr and Ca in otoliths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Individuals from the Oujiang River had higher and varied Sr:Ca ratios(expressed as(Sr:Ca)×1 000, 3.83–13.0 average) in the otolith core regions, 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born in brackish or sea waters, and that a freshwater habitat might not be necessary for egg hatching and larval growth.While, individual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had lower Sr:Ca ratios(0.39–2.51 average) in the core regions,suggesting a freshwater origin. After hatching, anchovie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migrate downstream to the river estuary close to brackish wate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varied habitat use for spawning during stages of early life history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and suggested that such variations are promoting diversity of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of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lia mystus oujiang river estuary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HABITAT use OTOLITH MICROCHEMISTRY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n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at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China 被引量:4
10
作者 Yichun Li Jingui Li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40-50,共11页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ORE)is a macrotidal estuary with drastic variation of river discharge and large tidal range.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unstructured grid,Finite-Volume,primitive equation Community Oce...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ORE)is a macrotidal estuary with drastic variation of river discharge and large tidal range.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unstructured grid,Finite-Volume,primitive equation Community Ocean Model(FVCOM)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tidal and intertidal variations of salinity with an extremely upstream river boundary and large computational domain.The dynamic equation of potential energy anomaly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stratification and mixing processes from model results.Meanwhile,the stability of estuarine stratification on different timescales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are studied using estuarine Richardson number and stratification parameter.The critical values of tidal range and river discharge that determine the stratification state are obtained.The critical values exhibit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ce.The north branch of the ORE exhibits well-mixed conditions when the tidal range exceeds 3.8,4.0 and 4.6m at upper inlet,middle segment and the river mouth,respectively.When river discharge is below 280 m^3/s or exceeds 510 m^3/s,the upper part of the north branch is well-mixed sustainably.Near the river mouth,river discharge of 280 m^3/s is a rough critical value that separates well-mixed and stratified states.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periodic stratification exists in the North Channel.The lower estuary appears to be partially stratified at early ebb or early flood tide,and well-mixed in other tidal stages.The stratification only develops during early ebb in the upper segment.The enhancement of stratific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longitudinal advection and lateral velocity shear,while turbulent mixing and longitudinal tidal strain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stratification atten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FICATION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FVCOM MACROTIDAL estuary potential energy ANOMALY
下载PDF
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成业 水玉跃 +4 位作者 田阔 张春草 覃胡林 冀萌萌 水柏年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2-428,共7页
为了解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红树林、互花米草及光滩3种生境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8种,隶属于5纲15目31科40属。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红树... 为了解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红树林、互花米草及光滩3种生境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8种,隶属于5纲15目31科40属。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红树林生境最高,互花米草生境次之,光滩生境最低。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发现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高于互花米草生境和光滩生境。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而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生境间差异显著。人工恢复红树林有助于提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G-F多样性 大型底栖动物 红树林 互花米草 光滩 瓯江口
下载PDF
瓯江口细颗粒泥沙沉速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伟波 孔德雨 罗锋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利用2005年6月23日-2005年7月1日期间瓯江口测点实测潮流、悬沙浓度和盐度垂向分布资料,选取大中小潮涨落急代表时刻,由垂线流速对数分布公式拟合求得各测点不同时刻底部摩阻流速u*,通过Rouse公式拟合,计算了与悬沙浓度垂线分布曲线相... 利用2005年6月23日-2005年7月1日期间瓯江口测点实测潮流、悬沙浓度和盐度垂向分布资料,选取大中小潮涨落急代表时刻,由垂线流速对数分布公式拟合求得各测点不同时刻底部摩阻流速u*,通过Rouse公式拟合,计算了与悬沙浓度垂线分布曲线相对应的细颗粒悬沙沉降速度,考虑河口悬沙沉速受到悬沙浓度、盐度和摩阻流速的影响,拟合推求所得的河口悬沙沉速的计算公式与悬沙浓度、盐度和摩阻流速的指数次方成正比。并用2002年7月12日-2002年7月20日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动力学 悬沙沉速公式 罗斯公式 瓯江河口 流速对数分布
原文传递
近岸典型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以瓯江口、洞头列岛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胜华 廖一波 +4 位作者 曾江宁 寿鹿 黄伟 高爱根 汤雁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140-7151,共12页
为更好了解和估算河口及岛屿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以近岸两个典型生态系统河口-瓯江口、岛屿-洞头列岛为例,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3种Brey经验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并... 为更好了解和估算河口及岛屿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以近岸两个典型生态系统河口-瓯江口、岛屿-洞头列岛为例,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3种Brey经验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并分析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重(ash-free dry weight,AFDW)计,Brey经验公式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48 g(AFDW)m^(-2)a^(-1)和0.70 g(AFDW)m^(-2)a^(-1),Brey模型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51 g(AFDW)m^(-2)a^(-1)和1.55 g(AFDW)m^(-2)a^(-1),Brey模型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25 g(AFDW)m^(-2)a^(-1)和0.99 g(AFDW)m^(-2)a^(-1)。(2)3种经验模型反映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一致:瓯江口海域有1高值区,位于瓯江口南部;洞头列岛海域有2高值区,分别位于洞头本岛东北部的三盘岛与花岗岛之间和东黄岛东南部的岛屿之间。(3)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主要贡献种为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异蚓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焦河篮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薄云母蛤Yoldia similis、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 braunsi,它们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超54.2%;洞头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主要贡献种为双鳃内卷齿蚕、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Raphidopus ciliatus、隆线强蟹Eucrate crenat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它们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超57.1%。(4)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是影响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而环境因子与洞头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相关关系不显著。(5)瓯江口海域Br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大型底栖动物 洞头列岛 瓯江口 Brey经验模型
下载PDF
Modeling Residual Circul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Oujiang River Estuary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伟波 王义刚 +1 位作者 阮晓红 徐群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2年第2期351-362,共12页
A 3D, time-dependent, baroclinic, hydrodynamic and salinity model was implemented and applied to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ine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model was driven by the forcing of tidal elevations along ... A 3D, time-dependent, baroclinic, hydrodynamic and salinity model was implemented and applied to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ine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model was driven by the forcing of tidal elevations along the open boundaries and freshwater inflows from the Oujiang River. The bottom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vertical eddy viscosity were adjusted to complete model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in simulation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observe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the water surface elevation and longitudinal velocity, presenting skill coefficient higher than 0,82. This model was th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reshwater discharge on residual current and salinity intrusion under different freshwater inflow conditions in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The mode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iver channel presents a two-layer structure with flood currents near the bottom and ebb currents at the top layer in the region of seawater influenced on north shore under high river flow condition. The river discharge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in the estuarine system, The water exchange is mainly driven by the tidal forcing at the estuary mouth, except under high river flow conditions when the freshwater extends its influence from the river's head to its m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DYNAMICS CIRCULATION saline intrusion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oujiang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瓯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王雨航 李尚清 +7 位作者 叶深 唐未 秦松 范青松 邱文致 艾龙威 郑春芳 刘伟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10,共13页
为探究瓯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2021年3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瓯江口海域的浮游动物及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 为探究瓯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2021年3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瓯江口海域的浮游动物及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8种,其中包括16种浮游幼虫,隶属于8门14大类,夏季物种数最丰富(47种),冬季物种数最低(23种),优势种(Y≥0.02)有17种,其中桡足类占8种,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62.95±310.96)ind./m^(3),年平均生物量为(118.85±62.80)mg/m^(3),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差异,春季丰度和生物量最高,秋季最低;冬季丰度比夏季高,生物量低于夏季。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年平均值分别为1.500±0.702、0.656±0.270和2.301±1.087。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瓯江口海域浮游动物优势丰度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为瓯江口环境季节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为瓯江口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瓯江口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瓯江口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悦 江志兵 +4 位作者 刘晶晶 寿鹿 黄伟 徐旭丹 高月鑫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4-332,共9页
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河口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2015年4月(春季)、11月(秋季)两个航次对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拖网调查及环境因子,研究其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如下:1)两季共鉴定出浮... 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河口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2015年4月(春季)、11月(秋季)两个航次对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拖网调查及环境因子,研究其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如下:1)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6属208种,其中硅藻门60属157种、甲藻门17属29种,其余门类(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和定鞭藻门)偶有检出.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2 443.05个/L)明显高于春季(160.35个/L).2)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两季绝对优势种,此外春季主要季节性优势种为弯菱形藻(Nitzschia sigma)和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秋季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氮磷比、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温度,秋季为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盐度、透明度和氮磷比.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及瓯江径流.4)聚类分析、多维尺度排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在时间、空间上均呈显著差异.5)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得到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赤潮藻种旺发和群落结构改变与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调查中瓯江口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环流变化等的影响,季节和区域差异显著,但其响应过程还有待结合水文、地理和化学等多学科数据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瓯江口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冗余分析 蛇目圆筛藻
原文传递
瓯江口温州区域开发建设的规划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傅金龙 徐伟金 +1 位作者 朱李鸣 朱磊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B07期97-104,共8页
瓯江口温州区域地处瓯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主要包括正在开发的灵昆岛、温州浅滩、洞头列岛及相应海域,是温州市海洋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随着国际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等为代表的产业转移进入高峰期,国内沿海地区兴起以重... 瓯江口温州区域地处瓯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主要包括正在开发的灵昆岛、温州浅滩、洞头列岛及相应海域,是温州市海洋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随着国际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等为代表的产业转移进入高峰期,国内沿海地区兴起以重化产业发展为动力的新一轮开发热潮,浙江着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区域的开发建设条件日趋成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建设热点,温州城市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战略要地,必须要从更高层面的战略视角上加以审视和谋划。要确立科学的发展定位,从沿海地区重组整合、省域开发总体格局、温州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明确中国民营经济创新试验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开放门户、浙江省临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温州大都市的滨海城市拓展区等四大功能。要构筑高效的开发框架,把握"一提升、二先导、三强化、四联动"的发展方针,构建"一轴两圈"的空间开发格局,即"聚力一轴",集中力量建设灵昆岛—温州浅滩围垦—状元岙港区发展轴,主要布局优特钢、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瓯江口温州区域开发和温州大都市东拓的"主骨架";"做特两圈",北部临港产业发展圈要充分发挥大、小门岛深水岸线长、产业发展空间大、环境自净能力强和毗邻国际国内主航道优势,着力引进大型石化和钢铁工业项目,配套发展炼化、物资储运配送等临港产业,成为国内沿海产业带的重要基地;南部海洋旅游休闲圈要以洞头本岛为中心,联合周边岛屿,依托优越的海岛生态环境和独特滨海景观,形成以海景房产、滨海休闲、中心渔港为特色的海洋休闲产业圈,成为浙南沿海重要的海岛旅游休闲基地之一。要培育临港型产业体系,把握国际产业转移高级化趋势,着眼温州现有产业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地区 开发建设 规划探索 瓯江口 温州
下载PDF
基于无结构网格的瓯江口三维盐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伟波 王义刚 朱明敏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5,138,共9页
基于无结构网格海洋模型(FVCOM),建立了瓯江口三维潮流和盐度数学模型。模型水平方向采用三角形网格,使得能够更好地拟合瓯江口外众多岛屿和复杂曲折的不规则岸线边界,垂向采用σ坐标。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较好地模拟了瓯... 基于无结构网格海洋模型(FVCOM),建立了瓯江口三维潮流和盐度数学模型。模型水平方向采用三角形网格,使得能够更好地拟合瓯江口外众多岛屿和复杂曲折的不规则岸线边界,垂向采用σ坐标。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较好地模拟了瓯江口潮流场和盐度场的时空分布。水平潮流以往复流为主,流速受地形影响,瓯江口附近海域的Euler余流表层流向外海,在峡道和岛周围内余流速较大。瓯江河口和乐清湾的水动力交换主要受潮流驱动,河口附近的盐度在垂线分布上呈部分混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与海岸动力学 三维水动力模型 瓯江河口 有限体积 盐度
原文传递
温州浅滩二期围涂开发对瓯江河口演变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敬云 陈永灿 麦苗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4-118,136,共6页
围涂开发势必改变河口水域的潮流动力条件,系统分析围涂开发对河口冲淤演变的影响,能为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温州浅滩泥沙淤积环境特性,分析了温州浅滩二期围涂开发对瓯江河口冲淤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州浅... 围涂开发势必改变河口水域的潮流动力条件,系统分析围涂开发对河口冲淤演变的影响,能为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温州浅滩泥沙淤积环境特性,分析了温州浅滩二期围涂开发对瓯江河口冲淤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州浅滩的走向与瓯江南、北口潮流的主方向基本一致,围涂开发将局部改变河口的潮流动力,不会强制改变瓯江河口潮流的动力轴线,不会引起其潮流结构的总体调整,围涂开发符合河口自身演变规律;同时,温州浅滩二期围涂区域总体呈冲淤动态平衡状态,开发应采取必要的工程促淤措施,防止局部冲刷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温州浅滩 围涂开发 滩涂演变 瓯江河口
原文传递
瓯江口凤鲚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霞芳 蒋日进 +5 位作者 芮银 王雅丽 孙浩奇 印瑞 李凯 胡忠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93-1401,共9页
根据2015、2018—2020年瓯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1359尾凤鲚的体长、全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进行测定,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凤鲚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等。结果表明,瓯江口凤鲚体长为5.2—21.9 cm;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W=0.0035... 根据2015、2018—2020年瓯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1359尾凤鲚的体长、全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进行测定,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凤鲚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等。结果表明,瓯江口凤鲚体长为5.2—21.9 cm;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W=0.0035×L^(3.0783)。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_(∞)=26.60 cm,k=0.47及t_(0)=–0.55 a;Z=2.30,M=1.00,F=1.30,E=0.56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凤鲚的首次捕捞体长Lc=15.35 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为1.28 a,小于临界年龄(1.3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1.85 a),表明当前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在瓯江口凤鲚目前的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率,并加强对凤鲚栖息环境的保护,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凤鲚群体,以控制开捕体长为主,根据Beverton-Holt动态模型,建议开捕体长为15.50 cm,对应开捕年龄为1.31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参数 最适开捕体长 瓯江口 凤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