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形态发生蛋白-7复合纤维蛋白对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盛俊东 顾九君 +3 位作者 刘兴炎 杜军旺 刘瑾 刘新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局部应用BMP-7纤维蛋白复合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雌性SPF级8月龄SD大鼠54只,随机选取36只,经去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并...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局部应用BMP-7纤维蛋白复合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雌性SPF级8月龄SD大鼠54只,随机选取36只,经去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分为A、B组,每组18只;另18只行伪手术,在背部卵巢周围切除等体积脂肪,作为对照组(C组)。术后3个月所有动物采用L5椎体手术开窗刮除术区内松质骨方法建立骨折模型,A组骨折区内放入含BMP-724μg和纤维蛋白20mg的凝胶状混合物,B组和C组于同部位放入等体积小牛血清,盖好窗口骨瓣。建立骨折模型后4、6、8周,每组处死动物3只,取L5椎体切片行HE染色;6、8、12周时每组处死动物3只,行L5椎体力学性能测试(载荷能力、弹性模量和最大应变量)。结果:骨折后4周3组骨折区均有纤维骨痂形成,但B组纤维骨痂量少于A、C组;6周时A、C组有较多骨性骨痂形成,B组仅有微量骨性骨痂;8周时A、C组均为成熟小梁骨,骨折基本愈合,B组骨性骨痂量少,仍以纤维骨痂为主,尚有部分骨缺损存在;各时间点A组与C组相似。骨折后6、8、12周A、C组L5椎体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及8、12周时的最大应变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B组6周时的最大应变量与A、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应用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BMP-7能明显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愈合,纤维蛋白可作为BMP-7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骨质疏松 骨折 大鼠
下载PDF
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纤维蛋白促进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刘兴炎 盛俊东 +3 位作者 白孟海 顾九君 陈克明 葛宝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 探讨以纤维蛋白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载体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PF级8月龄SD大鼠81只,随机选取54只经去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27只行伪手术.3月后以腰5椎体手术开窗刮除术区内松质骨的方法... 目的 探讨以纤维蛋白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载体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PF级8月龄SD大鼠81只,随机选取54只经去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27只行伪手术.3月后以腰5椎体手术开窗刮除术区内松质骨的方法建立骨折模型,去除卵巢建立的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bBMP治疗组,B组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空白组.每组各27只,C组为伪手术组.于术后1,2,4,6,8,12周观察影像学、组织学与力学性能.结果 (1)影像学观察:术后两组X线片示腰5椎体有一骨折缺损透光区.A,C组在术后6周时透光区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差别,而B组仍清晰可见,于8周时无明显差别.(2)组织学观察:三组软骨细胞在骨质愈合1周时出现,形成软骨岛,但B组软骨细胞每高倍镜下数量明显少于A,C组,另外,软骨细胞改建成成熟骨细胞,骨小梁形成数量,胶原纤维排列较A,C组有明显差异.(3)力学性能测定:在骨质愈合6~12周,腰5椎体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最大应力明显高于同期B组,差异显著(P<0.05),而A,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BMP复合纤维蛋白明显促进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证明在骨质疏松性松质骨骨折修复过程中bBMP以纤维蛋白为载体作用显著,骨折愈合质量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质疏松 骨折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