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草稻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勋斌 陈伟民 +3 位作者 顾克礼 冯长云 袁秦 余柳青 《杂草科学》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在同期播种情况下,和粳稻相比,杂草稻出苗时的叶片更肥长、营养生长期的植株更高、分蘖数多达4倍以上。不同生物型杂草稻的落粒性差异较大。杂草稻密度愈高对栽培粳稻的产量影响愈大。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粳稻 产量
下载PDF
粳稻种质资源粒长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筛选
2
作者 刘继虎 于雪然 +5 位作者 刘爱婷 徐强 马静 姚鑫杰 张哲 李培富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3,共6页
为挖掘与水稻粒长相关的候选基因,以139份西北早粳稻核心种质资源为材料,结合重测序获得的255501个高质量SNPs,利用FarmCPU模型对水稻粒长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显著SNPs上下游各延伸50 kb作为候选区间,再将候选区间内CDS区存在差异... 为挖掘与水稻粒长相关的候选基因,以139份西北早粳稻核心种质资源为材料,结合重测序获得的255501个高质量SNPs,利用FarmCPU模型对水稻粒长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显著SNPs上下游各延伸50 kb作为候选区间,再将候选区间内CDS区存在差异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139份水稻种质粒长变异系数为9.18%,且近似正态分布,在阈值-log_(10)(p)≥6.41条件下,FarmCPU模型分别在3号、5号、7号、10号染色体上检测到7个显著且有代表性的SNPs,在候选区间内筛选出2个水稻粒长的候选基因。LOC_Os05g10420和LOC_Os05g10560都编码表达蛋白,LOC_Os05g10420通过分型共分为2个单倍型,且含有Hap1的种质粒长极显著低于含有Hap2的种质粒长;LOC_Os05g10560通过分型共分为3个单倍型,含有Hap1的种质粒长极显著低于含有Hap2和Hap3的种质粒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种质 粒长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太赫兹光谱结合特征选择算法分选掺混稻种
3
作者 汪宇杰 张傲林 高春芳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49,共7页
农业生产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粳米作为日常食用的大米,劣质掺混种子的快速检验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本研究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采集220份掺混稻种和纯品稻种样本的光谱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FT)对光谱数... 农业生产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粳米作为日常食用的大米,劣质掺混种子的快速检验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本研究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采集220份掺混稻种和纯品稻种样本的光谱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FT)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作为建模数据集,对QUSET等5种模式识别模型进行分选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RF)、连续投影算法(SPA)、变量集群分析耦合迭代保留算法(VCPA-IRIV)等3种算法分别选择9个、6个、25个重要的特征频率,其中VCPA-IRIV作为耦合算法选择的特征频率包含的光谱信息最为丰富。为进一步优化模型,对特征频率选择后建模,在分析速度和识别精准度上显著优于全光谱建模方法,经VCPA-IRIV算法筛选的25个特征频率建立的QUEST和KNN分类对是否掺混的鉴别准确率均能达100%。变量集群分析耦合迭代保留算法能够有效地选择包含信息丰富的太赫兹光谱特征频率,能够有效提升所建立的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基于太赫兹光谱和耦合特征选择算法建立的掺混稻种识别模型快速、准确,能够为检测劣质掺混粳米种子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种子 掺混 太赫兹时域光谱 耦合特征选择算法 模式识别
下载PDF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才林 汤述翥 汤玉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71,共7页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效应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下载PDF
应用花培技术育成粳稻光敏核不育系1647S 被引量:4
5
作者 洪立芳 刘建平 +2 位作者 刘秉全 胡道芬 毛振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1-45,共5页
用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光敏核不育系1647S,在北京平原地区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在15h长光照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该品系株型好,米质优良,配组优势较强,花培效率高,可以在华北平原北部稻区扩大配组试用,也... 用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光敏核不育系1647S,在北京平原地区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在15h长光照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该品系株型好,米质优良,配组优势较强,花培效率高,可以在华北平原北部稻区扩大配组试用,也宜作为优良的中介亲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花药培养 育性转换
下载PDF
新疆粳稻苗期对PEG胁迫的反应和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袁杰 王奉斌 +3 位作者 贾春平 赵志强 张燕红 文孝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088-6096,共9页
为了探究新疆粳稻苗期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胁迫的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4个浓度梯度下的8个新疆粳稻审定品种苗期9项形态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20%PEG浓度处... 为了探究新疆粳稻苗期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胁迫的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4个浓度梯度下的8个新疆粳稻审定品种苗期9项形态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20%PEG浓度处理下各性状指标的相对值的变幅和变异系数最大,品种间苗期抗旱性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从这8个品种中筛选到苗期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据此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3种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各性状指标相对值间变异系数大小,相关性水平和4个主成分因子中特征值、贡献率和负荷量大小,将苗高、根长、苗鲜重、根鲜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和脯氨酸(proline, Pro)含量作为新疆粳稻苗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的隶属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8个粳稻品种中隶属平均值最大的品种是‘新稻44号’,为0.70,说明苗期其抗旱性较强;最小的是‘新稻11号’,为0.29,说明其苗期抗旱性较弱。本研究筛选的新疆粳稻苗期抗旱性指标和对8个品种进行的抗旱性综合评价,可为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性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苗期 PEG胁迫 抗旱性评价
原文传递
云南籼、粳稻旗叶的表皮解剖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缪自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82-88,T002,共8页
通过电镜扫描,细胞分离,石蜡切片,火棉胶拓印等方法,对云南籼、粳稻6个品种旗叶的表皮,作了解剖观察和测定.其结果:籼、粳稻旗叶表皮上的角质膜厚度,表皮外表面的蜡质雕纹,气孔外沿乳突的数量和排列形式,气孔密度,孔—面积比,都各有差别... 通过电镜扫描,细胞分离,石蜡切片,火棉胶拓印等方法,对云南籼、粳稻6个品种旗叶的表皮,作了解剖观察和测定.其结果:籼、粳稻旗叶表皮上的角质膜厚度,表皮外表面的蜡质雕纹,气孔外沿乳突的数量和排列形式,气孔密度,孔—面积比,都各有差别;而且这些特点,在籼、粳稻两个亚种中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认为,这些特征是籼、粳稻两亚种在解剖学上的分类指标.同时讨论了籼、粳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形态解剖特征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和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表皮 气孔密度 解剖
下载PDF
优质长粒香型杂交粳稻长粳优582的选育及应用
8
作者 汤俭民 朱彩章 +11 位作者 沈希宏 龚伟华 曹庆云 毛惠民 付成俊 周启涛 戴兵成 高祥 李斌 王小文 沈升 汤耕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3期9-11,17,共4页
长粳优582是以长粳1A为母本,香型长粒粳恢复系香恢582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香型优质长粒杂交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食味佳、丰产性好、抗倒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20年9月通过了湖... 长粳优582是以长粳1A为母本,香型长粒粳恢复系香恢582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香型优质长粒杂交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食味佳、丰产性好、抗倒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20年9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栽培和制种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长粳优582 选育 栽培
下载PDF
新疆主栽粳稻品种芽期抗旱性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袁杰 王奉斌 +3 位作者 贾春平 赵志强 张燕红 文孝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398-5405,共8页
为了探究新疆主栽粳稻品种芽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研究以3个新疆推广面积最大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作为水分胁迫剂,在4个PEG浓度梯度下对供试材料进行芽期耐旱鉴定。结果表明,20%PEG浓度处理下... 为了探究新疆主栽粳稻品种芽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研究以3个新疆推广面积最大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作为水分胁迫剂,在4个PEG浓度梯度下对供试材料进行芽期耐旱鉴定。结果表明,20%PEG浓度处理下各性状指标相对值的变幅和变异系数最大,品种间抗旱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浓度可以作为芽期耐旱性鉴定处理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参试指标中相对发芽率、相对幼芽长度和相对幼根长度变异系数最大,且是主成分分析归类的3大因子中负荷量最大的指标,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941、0.754,因此这3个指标可作为新疆粳稻芽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的隶属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表明:隶属平均值大小排序为‘新稻36号’(0.80)>‘新稻11号’(0.59)>‘新稻45号’(0.06)。本研究初步确定了新疆主栽粳稻品种芽期抗旱性指标并以此综合评价芽期抗旱性强的品种,可为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性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粳稻 芽期 PEG胁迫 抗旱性鉴定
原文传递
生物炭对不同穗型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月峰 王健 +4 位作者 王桂艳 蒋昆炜 黄文佳 卢铁钢 孙国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9期11-14,共4页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吸氮量无显著影响,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叶吸氮量和铁粳11的穗吸氮量提高,导致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增加4.2%和6.8%。施用7.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明显改变,但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8.1%、18.0%和6.5%,而铁粳11只有氮素回收率显著增加9.6%;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氮素回收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9.0%、20.7%、31.1%和11.2%,铁粳11的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3.3%、20.1%和7.4%,氮素生理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施用生物炭能提高粳稻的氮肥利用率,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要施用高于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的生物炭量才能实现氮素吸收利用体系的全面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穗型 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11
作者 申娟 曹刚强 +1 位作者 梁秋霞 刘贺梅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为了促进新型高产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以粳稻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培养基、继代培养条件、分化培养路线、光照强度和蔗糖浓度的优化,建立了适合新稻18和豫粳6号的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及愈伤组... 为了促进新型高产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以粳稻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培养基、继代培养条件、分化培养路线、光照强度和蔗糖浓度的优化,建立了适合新稻18和豫粳6号的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及愈伤组织质量的基础.新稻18和豫粳6号的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分别为MB1(MSB5+2,4-D 2 mg/L+6-BA 1 mg/L+KT 1 mg/L+ABA 1 mg/L)和MB2(MSB5+2,4-D 3 mg/L+6-BA 1mg/L+ABA 0.5 mg/L),愈伤诱导率分别达95.24%和91.07%;愈伤组织剥离后的继代培养基为MB3(MSB5+2,4-D 3.5 mg/L+6-BA 1.5 mg/L);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路线为三步分化法MSD0/N6B5D0→N6B5D2→MSD0,适宜的分化培养温度为33℃,光照强度为43.75μmol.m-2.s-1.新稻18和豫粳6号的愈伤分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9.3%和8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成熟胚 愈伤组织 高频再生体系
下载PDF
中日合作水稻育种的亲本组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志农 孙有泉 +2 位作者 周玉萍 安部信行 井上正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17-21,共5页
为了培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的粳稻新品种,选用日本和中国云南的稻种遗传资源231个品种作亲本,杂交2381次。表明在云南高原地区进行粳稻育种,较好的亲本有轰早生、滇榆1号、83—81及云粳135(轰早生/晋宁768)、合系13号83—81/滇榆1号)... 为了培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的粳稻新品种,选用日本和中国云南的稻种遗传资源231个品种作亲本,杂交2381次。表明在云南高原地区进行粳稻育种,较好的亲本有轰早生、滇榆1号、83—81及云粳135(轰早生/晋宁768)、合系13号83—81/滇榆1号)。云亲3号和云亲2号是用高抗稻瘟病的云南陆稻经过株型改良育成的优良抗病中间亲本。要育成耐寒性很强的优质高产水稻良种,直接利用耐寒性极强的地方品种作亲本是难以成功的,需改良其株型育成中间亲本。如果能育成耐寒性和稻瘟病抗性均强的优良中间亲本,将有利于提高培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四特性兼优品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稻育种 亲本组合
下载PDF
云南粳稻栽培品种的稻瘟病垂直抗性分类及鉴别菌系选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家瑞 孔平 +3 位作者 李成云 何云昆 岩野 正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42-47,共6页
1983~1989年对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垂直抗性基因型的鉴定研究。通过对1000余份云南菌株的鉴定和稳定性选拔,初筛了一套适合于粳稻品种的鉴别菌系,用此鉴别菌系接种227个云南粳稻栽培品种进行垂直抗性分类,结果可划分为Ⅰ—Ⅶ群,1... 1983~1989年对云南粳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垂直抗性基因型的鉴定研究。通过对1000余份云南菌株的鉴定和稳定性选拔,初筛了一套适合于粳稻品种的鉴别菌系,用此鉴别菌系接种227个云南粳稻栽培品种进行垂直抗性分类,结果可划分为Ⅰ—Ⅶ群,18个型。属I—1、Ⅱ—1、Ⅲ—1、Ⅳ—1、V—1型的品种分别持+、P_i—a、P_i—i、P_i—k、P_i—km基因,共177个品种,占78%。除Ⅵ—1、Ⅶ—1、Ⅶ—2,Ⅶ—3型外,各群其它类型的品种可能还持有其它的抗性基因。 另外,用日本鉴别菌系接种的结果虽然可划分为A—J群,但日本菌株对许多品种的反应不明确,获得的信息量少,推定不明的品种约占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垂直抗性 稻瘟病 鉴别菌系
下载PDF
拟南芥多效性基因CPR5转化水稻中花11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亚琴 陈兴瑶 阳成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90,共7页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多效性基因CPR5转化水稻中花11,同时优化了其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相比27℃、暗培养,32℃、持续光照培养可使诱导率提高到100%,且缩短了诱导周期;预分化培养后,在附加5 mg/L 6-BA和1 mg/L NA...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多效性基因CPR5转化水稻中花11,同时优化了其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相比27℃、暗培养,32℃、持续光照培养可使诱导率提高到100%,且缩短了诱导周期;预分化培养后,在附加5 mg/L 6-BA和1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和再生率可分别达到100%和90.50%。同时探索了较高转化频率的条件为A600≈0.05~0.1的农杆菌菌液浸染5 min,共培养时间为3 d,同时添加1张用AAI培养液浸湿的无菌滤纸。对部分转化植株进行PCR、South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AtCPR5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在所试验的转化植株中均为单拷贝,但表达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花11(oryzasativa L.subsp.japonica) AtCPR5 多效性基因 遗传转化
下载PDF
杂交晚粳宁67A/K1722抽穗期耐低温鉴定指标研究
15
作者 马荣荣 王晓燕 +2 位作者 于永红 胡国成 孙宗修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70-172,共3页
关键词 杂交晚粳稻 抽穗期 鉴定指标 耐低温性 结实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