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论栽培大豆的起源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永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栽培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下载PDF
栽培大豆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9
2
作者 孙永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共6页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原文传递
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云生 黄宏文 王瑛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29,共9页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内容和进展,以及重要作物大豆驯化起源的研究概况,探讨了目前作物驯化研究对大豆驯化遗传学及野生大豆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进化 遗传学 起源中心 大豆
下载PDF
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康 杨若林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 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基因家族大小的2种方式。目前,大豆(Glycinemax)基因起源时间与进化模式的相互联系很大程度上还未被探索。该研究选择19种具有代表性的被子植物基因组,分析基因含量动态性与大豆基因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采用基因出现法,研究显示约58.7%的大豆基因能追溯到大约1.5亿年前,同时有21.7%的基因为最近起源的orphan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新基因相比,古老基因受到更强的负选择压并且更加保守。此外,古老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且更可能发生选择性剪切。此外,具有不同拷贝数的基因在上述特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不同年龄基因的进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基因复制 基因家族 基因起源 大豆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素和脂肪酸指纹特征的中国北方大豆产地鉴别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靖会 刘洋 +2 位作者 郑淇友 程晓棠 王朝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38,共7页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数据建立4种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算法结合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参数优化后,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0.77%、92.31%、89.23%、95.38%。结果表明,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种数据识别技术。采用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支持向量机产地鉴别模型,能够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进行准确、有效的区分,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素分析 脂肪酸分析 数据融合 产地鉴别 北方大豆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被引量:60
6
作者 董英山 庄炳昌 +3 位作者 赵丽梅 孙寰 张明 何孟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1-527,共7页
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 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变异系数高 ;2 34~ 35°N× 113~ 115°E、 38~ 39°N× 113~ 115°E和 34~ 35°N× 10 7~ 10 9°E的黄河中下游和秦岭山区野生大豆次之 ;3 2 6~ 2 7°N× 119~ 12 1°E的东南沿海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均很高 ,但分布较少。根据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及资源的地理分布 ,提出了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及多样性扩散 ,据此推测了中国野生大豆的起源模式 ,为栽培大豆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富集中心 起源
下载PDF
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7-1371,共15页
针对国内外半野生大豆起源相关的五大争论焦点问题,结合本研究组近20年来对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形态学观察和研究,概述了我国半野生大豆天然杂交起源和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通过对我国半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观察以及遗... 针对国内外半野生大豆起源相关的五大争论焦点问题,结合本研究组近20年来对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形态学观察和研究,概述了我国半野生大豆天然杂交起源和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通过对我国半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观察以及遗传标记分析鉴定,支持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vortsov)百粒重以3 g为界的观点,并发现百粒重在2.5~3.0 g之间时,其形态变异类型最丰富。通过捕捉野生和栽培大豆天然杂交当代种子及后代的形态性状分离调查,证实了半野生大豆起源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的论点。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天然杂交后的分离,一些稀有性状如白花、有色种皮(黄、绿、褐)、无泥膜、灰绒毛、绿子叶等是由栽培大豆逆向渗入到野生大豆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野生大豆起源 稀有性状来源 大粒型野生大豆 G.gracilis Skvortsov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