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论栽培大豆的起源
被引量:
13
1
作者
孙永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栽培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栽培大豆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
9
2
作者
孙永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共6页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原文传递
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云生
黄宏文
王瑛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29,共9页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内容和进展,以及重要作物大豆驯化起源的研究概况,探讨了目前作物驯化研究对大豆驯化遗传学及野生大豆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进化
遗传学
起源中心
大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
被引量:
3
4
作者
唐康
杨若林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
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基因家族大小的2种方式。目前,大豆(Glycinemax)基因起源时间与进化模式的相互联系很大程度上还未被探索。该研究选择19种具有代表性的被子植物基因组,分析基因含量动态性与大豆基因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采用基因出现法,研究显示约58.7%的大豆基因能追溯到大约1.5亿年前,同时有21.7%的基因为最近起源的orphan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新基因相比,古老基因受到更强的负选择压并且更加保守。此外,古老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且更可能发生选择性剪切。此外,具有不同拷贝数的基因在上述特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不同年龄基因的进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基因复制
基因家族
基因起源
大豆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素和脂肪酸指纹特征的中国北方大豆产地鉴别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靖会
刘洋
+2 位作者
郑淇友
程晓棠
王朝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38,共7页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数据建立4种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算法结合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参数优化后,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0.77%、92.31%、89.23%、95.38%。结果表明,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种数据识别技术。采用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支持向量机产地鉴别模型,能够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进行准确、有效的区分,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素分析
脂肪酸分析
数据融合
产地鉴别
北方大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被引量:
60
6
作者
董英山
庄炳昌
+3 位作者
赵丽梅
孙寰
张明
何孟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1-527,共7页
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
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变异系数高 ;2 34~ 35°N× 113~ 115°E、 38~ 39°N× 113~ 115°E和 34~ 35°N× 10 7~ 10 9°E的黄河中下游和秦岭山区野生大豆次之 ;3 2 6~ 2 7°N× 119~ 12 1°E的东南沿海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均很高 ,但分布较少。根据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及资源的地理分布 ,提出了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及多样性扩散 ,据此推测了中国野生大豆的起源模式 ,为栽培大豆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富集中心
起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
被引量:
9
7
作者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7-1371,共15页
针对国内外半野生大豆起源相关的五大争论焦点问题,结合本研究组近20年来对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形态学观察和研究,概述了我国半野生大豆天然杂交起源和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通过对我国半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观察以及遗...
针对国内外半野生大豆起源相关的五大争论焦点问题,结合本研究组近20年来对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形态学观察和研究,概述了我国半野生大豆天然杂交起源和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通过对我国半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观察以及遗传标记分析鉴定,支持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vortsov)百粒重以3 g为界的观点,并发现百粒重在2.5~3.0 g之间时,其形态变异类型最丰富。通过捕捉野生和栽培大豆天然杂交当代种子及后代的形态性状分离调查,证实了半野生大豆起源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的论点。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天然杂交后的分离,一些稀有性状如白花、有色种皮(黄、绿、褐)、无泥膜、灰绒毛、绿子叶等是由栽培大豆逆向渗入到野生大豆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野生大豆起源
稀有性状来源
大粒型野生大豆
G.gracilis
Skvortsov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论栽培大豆的起源
被引量:
13
1
作者
孙永刚
机构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
文摘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对"大豆"的记载,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栽培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Keywords
Cultivation
technique
origin
of
soybean
Historical
documents
Archaeological
data
Floatatio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栽培大豆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
9
2
作者
孙永刚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共6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2011年度项目--"栽培大豆的起源和早期耕作技术研究"
文摘
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起源有多种说法,学者们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现生野生大豆的分布态势对大豆的分布、起源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植物浮选所获得的大豆遗存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以及野生大豆的生长习性等认为大豆在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地、盆地地区。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大豆起源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浮选法
Keywords
cultivation
technique
origin
of
soybean
historical
documents
archaeological
data
floata-tion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K25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云生
黄宏文
王瑛
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出处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2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670158)
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No.O629101E0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No.O629231E03)
文摘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内容和进展,以及重要作物大豆驯化起源的研究概况,探讨了目前作物驯化研究对大豆驯化遗传学及野生大豆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驯化
进化
遗传学
起源中心
大豆
Keywords
domestication,
evolution,
genetics,
origin
center,
soybea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
被引量:
3
4
作者
唐康
杨若林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基金
陕西省"百人计划"(No.SXBR8025)
文摘
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基因家族大小的2种方式。目前,大豆(Glycinemax)基因起源时间与进化模式的相互联系很大程度上还未被探索。该研究选择19种具有代表性的被子植物基因组,分析基因含量动态性与大豆基因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采用基因出现法,研究显示约58.7%的大豆基因能追溯到大约1.5亿年前,同时有21.7%的基因为最近起源的orphan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新基因相比,古老基因受到更强的负选择压并且更加保守。此外,古老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且更可能发生选择性剪切。此外,具有不同拷贝数的基因在上述特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不同年龄基因的进化模式。
关键词
被子植物
基因复制
基因家族
基因起源
大豆
Keywords
angiosperms
gene
duplication,
gene
family,
gene
origin
,
soybea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多元素和脂肪酸指纹特征的中国北方大豆产地鉴别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靖会
刘洋
郑淇友
程晓棠
王朝辉
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38,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E0202900)
吉林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20180201051NY)。
文摘
为探讨数据融合技术用于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的可行性,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和绥化地区采集216份大豆样品,测定镁(Mg)、铝(Al)、磷(P)等13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5种脂肪酸含量。分别利用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数据建立4种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算法结合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参数优化后,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0.77%、92.31%、89.23%、95.38%。结果表明,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种数据识别技术。采用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支持向量机产地鉴别模型,能够对邻近区域大豆产地进行准确、有效的区分,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多元素分析
脂肪酸分析
数据融合
产地鉴别
北方大豆
Keywords
multi-element
analysis
fatty
acid
analysis
data
fusion
origin
identification
northern
soybean
分类号
TP18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S565.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被引量:
60
6
作者
董英山
庄炳昌
赵丽梅
孙寰
张明
何孟元
机构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1-52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973”资助项目共同资助(项目批号:39730330和39670448G,1998010200)
文摘
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变异系数高 ;2 34~ 35°N× 113~ 115°E、 38~ 39°N× 113~ 115°E和 34~ 35°N× 10 7~ 10 9°E的黄河中下游和秦岭山区野生大豆次之 ;3 2 6~ 2 7°N× 119~ 12 1°E的东南沿海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均很高 ,但分布较少。根据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及资源的地理分布 ,提出了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及多样性扩散 ,据此推测了中国野生大豆的起源模式 ,为栽培大豆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富集中心
起源
Keywords
Genetic
diversity
centers
origin
Annual
wild
soybea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
被引量:
9
7
作者
李向华
王克晶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出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7-1371,共15页
基金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
文摘
针对国内外半野生大豆起源相关的五大争论焦点问题,结合本研究组近20年来对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形态学观察和研究,概述了我国半野生大豆天然杂交起源和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通过对我国半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观察以及遗传标记分析鉴定,支持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vortsov)百粒重以3 g为界的观点,并发现百粒重在2.5~3.0 g之间时,其形态变异类型最丰富。通过捕捉野生和栽培大豆天然杂交当代种子及后代的形态性状分离调查,证实了半野生大豆起源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的论点。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天然杂交后的分离,一些稀有性状如白花、有色种皮(黄、绿、褐)、无泥膜、灰绒毛、绿子叶等是由栽培大豆逆向渗入到野生大豆中的。
关键词
半野生大豆起源
稀有性状来源
大粒型野生大豆
G.gracilis
Skvortsov
Keywords
origin
of
semi-wild
soybean
origin
of
rare
characters
big-seeded
wild
soybean
G.gracilis
Skvortsov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论栽培大豆的起源
孙永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栽培大豆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孙永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9
原文传递
3
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王云生
黄宏文
王瑛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
唐康
杨若林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原文传递
5
基于多元素和脂肪酸指纹特征的中国北方大豆产地鉴别研究
王靖会
刘洋
郑淇友
程晓棠
王朝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董英山
庄炳昌
赵丽梅
孙寰
张明
何孟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6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