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3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 被引量:456
1
作者 吴晓磊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3-86,共4页
对人工湿地的构造、作用机理进行了较详尽的说明,湿地中物理、化学及生物协同作用以及湿地植物输氧造成的湿地基质中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的交替出现是保证其对氮磷及有机物具有较强处理效率的原因。研究表明:对进水浓度较低的城市污... 对人工湿地的构造、作用机理进行了较详尽的说明,湿地中物理、化学及生物协同作用以及湿地植物输氧造成的湿地基质中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的交替出现是保证其对氮磷及有机物具有较强处理效率的原因。研究表明:对进水浓度较低的城市污水,湿地的BOD5和COD去除率大于80%,出水BOD5为10mg/L左右。总氮及总磷去除率可大于60%和90%,较常规二级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废水处理 有机物 除磷 反硝化作用
下载PDF
改性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79
2
作者 范延臻 王宝贞 +1 位作者 王琳 余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研究了表面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各种有机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硝酸氧化可显著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含量,提高了活性炭的表面亲水性,降低pHpzc值,并造成活性炭的结构塌陷和比表面积的减少,因而对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苯酚、苯胺、... 研究了表面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各种有机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硝酸氧化可显著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含量,提高了活性炭的表面亲水性,降低pHpzc值,并造成活性炭的结构塌陷和比表面积的减少,因而对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苯酚、苯胺、腐殖酸、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物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以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为目的的活性炭表面改性的方向应为:减少表面内酯基及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活性炭表面的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改性 硝酸 吸附 有机物 废水处理
下载PDF
黄浦江水源的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56
3
作者 董秉直 曹达文 +2 位作者 范瑾初 李景华 徐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53-556,共4页
通过一年时间对黄浦江上游水进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表明黄浦江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受湖泊水质和排入污水的共同影响 ,其主要特征是溶解性的低分子量有机物占多数 .黄浦江水中的腐殖酸含量和三氯甲烷生成潜能在夏季时最高 。
关键词 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三氯甲烷 生成潜能 腐殖酸 黄浦江 水源 溶解性 水质监测
下载PDF
改性沸石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夏丽华 董秉直 +1 位作者 高乃云 常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2,共5页
研究了不同改性条件下 ,沸石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效果 .试验着重考察有机物对去除氨氮的影响以及钙离子对氨氮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改性沸石对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酸浸沸石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碱浸沸石 ;当有机物含量较... 研究了不同改性条件下 ,沸石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效果 .试验着重考察有机物对去除氨氮的影响以及钙离子对氨氮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改性沸石对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酸浸沸石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碱浸沸石 ;当有机物含量较高时 ,会降低去除氨氮的效果 ;酸浸沸石对有机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而碱浸沸石去除效果很差 ;水中钙离子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氨氮的去除效果 ,但同时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沸石主要去除大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 ,对小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很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氨氮 有机物 钙离子 吸附
下载PDF
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刘卫华 季民 +1 位作者 张昕 杨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1,共4页
研究了Fe(Ⅱ),Mn(Ⅱ),Cu(Ⅱ)作用下,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腐殖质.分析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对腐殖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臭氧氧化比较,催化臭氧氧化对UV254和色度去除率无明显改善,但可明显提高... 研究了Fe(Ⅱ),Mn(Ⅱ),Cu(Ⅱ)作用下,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腐殖质.分析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对腐殖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臭氧氧化比较,催化臭氧氧化对UV254和色度去除率无明显改善,但可明显提高以TOC和CODCr表征的有机物去除率;当投加催化剂过量时,以TOC和CODCr表征的有机物去除率虽降低,但仍有促进作用.但Fe2+的过量投加将明显抑制UV254和色度的去除效果.在碱性条件下,催化臭氧氧化法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三种催化剂催化效果为Cu(Ⅱ)>Mn(Ⅱ)>Fe(Ⅱ).采用Cu(Ⅱ)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实际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对CODCr,色度和UV254都显示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有机物 腐殖质 催化臭氧氧化.
下载PDF
活性炭吸附水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吸附模式和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李子龙 马双枫 +2 位作者 王栋 王成彦 魏明岩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10期88-92,178,共6页
活性炭被用于处理水中多种痕量重金属离子和微量有机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对一些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率很低,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测活性炭对水中微污染物的吸附行为,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模式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活性炭比表面积... 活性炭被用于处理水中多种痕量重金属离子和微量有机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对一些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率很低,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测活性炭对水中微污染物的吸附行为,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模式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微孔结构丰富,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羧基,酚羟基、羰基、内酯基)活性炭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受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和溶液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金属离子Langmu ir和Freund lich模式是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经典经验模式,但表面络合模式能更好的描述变化条件下的吸附现象。活性炭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作用是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于有机物稀溶液条件下的吸附多符合Freund lich模式。给-受电子作用、扩散作用、静电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机制。pH对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腐植酸对金属离子有吸附竞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吸附 金属离子 有机物 吸附模式
下载PDF
工业废盐中有机物脱除和资源化技术进展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强 戴世金 +6 位作者 郑怡琳 牛冬杰 唐武 金顺龙 陈彧 赵由才 林顺洪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206,共7页
工业废盐的资源化逐渐成为其处理处置的发展趋势,而废盐中有机物的去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点和难点。介绍了我国工业废盐中有机物的产生环节及其特点,针对含机物的工业废盐的处理处置需求,总结了热解碳化、高温熔融和氧化法3种有机物... 工业废盐的资源化逐渐成为其处理处置的发展趋势,而废盐中有机物的去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点和难点。介绍了我国工业废盐中有机物的产生环节及其特点,针对含机物的工业废盐的处理处置需求,总结了热解碳化、高温熔融和氧化法3种有机物去除方式,并比较了各工艺路线的适用条件和应用现状,同时研究了工业废盐资源化产品的出路和相关标准规范,提出了“源头节流—完善标准—行业监管—鼓励创新”的废盐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工业废盐 热处理 资源化
原文传递
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 被引量:35
8
作者 潘云霞 郑怀礼 +1 位作者 李丹丹 勾茜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5-449,共5页
详细研究了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处理效果。研究内容包括:超声波频率对垃圾渗滤液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超声波功率对垃圾渗滤液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以及Fenton试剂用量和pH值对垃圾渗滤液色度去除率和COD去除... 详细研究了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处理效果。研究内容包括:超声波频率对垃圾渗滤液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超声波功率对垃圾渗滤液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以及Fenton试剂用量和pH值对垃圾渗滤液色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还利用一次正交回归实验确定了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优化条件,并在优化条件的基础上,对超声波技术、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和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的色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最高,其色度去除率接近100%,COD去除率达到73.5%。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优化条件是:超声频率为28 kHz,超声功率为75W,Fe2+浓度为280 mg/L,H2O2浓度为1.29×104mg/L,pH值为2.5。超声波的频率、功率和Fenton试剂用量之间存在优化匹配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超志/Fenton技术 有机物 色度去除率 COD去除率
下载PDF
挥发及半挥发有机物污染场地蒸汽抽提修复技术原理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少卿 姜林 +2 位作者 黄喆 李艳霞 林春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5-833,共9页
土壤蒸汽抽提技术(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因其对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治理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被广泛用于该类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本文介绍了SV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实施的基本步骤,并且讨论了影响SVE... 土壤蒸汽抽提技术(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因其对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治理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被广泛用于该类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本文介绍了SV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实施的基本步骤,并且讨论了影响SVE修复技术的因素和3种SVE强化技术,最后概述了我国对SVE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蒸汽抽提 土壤修复 挥发性 半挥发性 有机物
原文传递
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给水处理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袁志彬 王占生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案例数据,全面总结分析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给水处理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对去除机理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探讨。同时对这一工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研究认为,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有效,对CODMn去...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案例数据,全面总结分析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给水处理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对去除机理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探讨。同时对这一工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研究认为,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有效,对CODMn去除效果比较稳定,去除率一般在40%~50%,而且耐有机污染冲击负荷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活性炭 有机物 去除率 CODMN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杨永才 李友川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72,共8页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三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以及渐新统东营组烃源岩。前两套烃源岩普遍发育于整个渤海湾盆地,而后一套烃源岩在渤中凹陷最为发育。沙三段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中深湖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三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以及渐新统东营组烃源岩。前两套烃源岩普遍发育于整个渤海湾盆地,而后一套烃源岩在渤中凹陷最为发育。沙三段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中深湖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属于优质烃源岩。沙三段烃源岩展布面积大、厚度大、埋藏深,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沙一段烃源岩为湖盆收缩期半咸水-咸水环境形成的烃源岩,同样具有高的有机质丰度和很好的有机质类型,属于优质烃源岩,但厚度小,烃源岩规模较小。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渤中凹陷沉积了巨厚的东营组地层。东营组三段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为好-优质烃源岩;东二下亚段与东三段烃源岩相比,有机质丰度降低,有机质类型变差,但主要仍属于中等-好烃源岩。东三段和东二下亚段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在渤中凹陷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本区重要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沙三段 东营组 烃源岩 有机相
原文传递
气溶胶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红 邵龙义 +1 位作者 单忠健 时宗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2-67,共6页
首先指出了气溶胶中有机物的研究意义 ,接着介绍了目前对气溶胶中有机物的化学组成、来源和成因、环境和健康效应的认识 ,综述了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
关键词 气溶胶 有机物 化学特征 分析测试 大气污染 污染物质
下载PDF
低温低浊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胡江泳 方振东 王占生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4-56,59,共4页
针对低温低浊污染水源,采用生物预处理的手段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以陶粒为载体的生物预处理工艺,能去除水中有机物(OC或COD)20%-30%,SS60%-70%,氨氮80%。低温时去除率受到一定影响,但仍有一定... 针对低温低浊污染水源,采用生物预处理的手段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以陶粒为载体的生物预处理工艺,能去除水中有机物(OC或COD)20%-30%,SS60%-70%,氨氮80%。低温时去除率受到一定影响,但仍有一定的去除有机物及氨氮的能力。水库水的低浊度和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性质有利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预处理 陶粒 微污染水源水 水处理 净化
下载PDF
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毕飞 陈欢林 高从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26,28,共7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纳滤膜脱除饮用水中微量有害有机物的应用研究做了初步的归纳与综述,将饮用水中的有害有机物按其在水体中的常见性和重要性划分为消毒复产物(DBPs)和前驱物(FP)、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持久性有机物(POPs)、医药... 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纳滤膜脱除饮用水中微量有害有机物的应用研究做了初步的归纳与综述,将饮用水中的有害有机物按其在水体中的常见性和重要性划分为消毒复产物(DBPs)和前驱物(FP)、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持久性有机物(POPs)、医药与个人护理品(PCPPs)、生物可同化有机物(AOC)、微囊藻毒素(MC)等6类,并对这几类有机物的纳滤膜脱除效果与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认为纳滤膜能脱除饮用水中大部分微量有害有机物,对于提高饮用水水质和安全饮水起到保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饮用水 有机物 膜技术
下载PDF
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源水 被引量:26
15
作者 关春雨 马军 +1 位作者 鲍晓丽 隋铭皓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5-78,共4页
通过连续流试验比较了载锰颗粒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催化氧化)与臭氧氧化及其后续活性炭过滤对微污染松花江水的处理效能。处理效率最高时,催化氧化对CODMn、UV254、DOC及三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7%、75.8%、40.8%和42.4%... 通过连续流试验比较了载锰颗粒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催化氧化)与臭氧氧化及其后续活性炭过滤对微污染松花江水的处理效能。处理效率最高时,催化氧化对CODMn、UV254、DOC及三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7%、75.8%、40.8%和42.4%,分别是臭氧氧化的3.6、1.4、5.0和2.8倍。随着时间的增加,催化氧化对有机物平均去除率下降,降低程度依次为:UV254>CODMn>DOC。催化氧化-活性炭工艺对水力负荷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臭氧氧化后水中氨氮浓度上升,而催化氧化后稍有下降,同时催化氧化后续活性炭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在80%左右,比臭氧氧化后续活性炭去除率高而且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氧化 颗粒活性炭 有机物 氨氮
下载PDF
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的电动强化修复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樊广萍 仓龙 +2 位作者 徐慧 周东美 周立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8-1104,共7页
许多污染场地都呈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叠加的趋势,给修复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以红壤为供试土壤,以铜和芘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和氧化剂H2O2对电动修复该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其目的是实现重金属和... 许多污染场地都呈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叠加的趋势,给修复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以红壤为供试土壤,以铜和芘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和氧化剂H2O2对电动修复该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其目的是实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去除。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处理中,芘和铜都有向阴极迁移的趋势;当提高土柱的pH时降低了芘的氧化和降解,同时也阻碍了土壤中铜的迁移和去除;阳极加10%HPCD,阴极控制酸性条件pH3.5有助于土壤中污染物的解吸和迁移,芘和铜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1.3%和80.5%;由于H2O2的不稳定性,添加6%H2O2并未明显提高芘和铜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修复 表面活性剂 复合污染 重金属 多环芳烃 红壤
下载PDF
pH对超滤膜的过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董秉直 夏丽华 +2 位作者 陈艳 高乃云 范瑾初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44,共4页
研究了原水pH的变化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原水pH的下降减小了有机物的表观尺寸并增强了其疏水性,加强了超滤膜吸附有机物的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膜污染.在混凝作为预处理的情况下,pH的下降有助于混凝去除有机物,因而有利于减轻膜... 研究了原水pH的变化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原水pH的下降减小了有机物的表观尺寸并增强了其疏水性,加强了超滤膜吸附有机物的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膜污染.在混凝作为预处理的情况下,pH的下降有助于混凝去除有机物,因而有利于减轻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PH 有机物 混凝 膜污染
下载PDF
Effects of residual organic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on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y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被引量:22
18
作者 Wei Xing Jinlong Li +6 位作者 Peng Li Chong Wang Yanan Cao Desheng Li Yunfeng Yang Jizhong Zhou Jiane Zu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62-270,共9页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s promising for tertiary nitrogen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residual organic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on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ers, we adopted ...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s promising for tertiary nitrogen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residual organic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on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ers, we adopted high-throughput 16 S r RNA gene amplicon sequencing to examin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enrichments. Using effluent from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s water source, COD,nitrate and p H were controlled the same except for a gradient of biodegradable carbon(i.e., primary effluent(PE), secondary effluent(SE), or combin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effluent(CE)). Inorganic synthetic water(IW) was used as a control. Hydrogenophaga, a major facultative autotroph, accounted for 17.1%, 5.3%, 32.7% and 12.9% of the sequences in PE, CE,SE and IW, respectively, implicating that Hydrogenophaga grew well with or without organics.Thauera, which contains likely obligate autotrophic denitrifiers,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dominant genera(23.6%) in IW and accounted for 2.5%, 4.6% and 8.9% in PE, CE and SE,respectively. Thermomonas, which is related to hete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ccounted for 4.2% and 7.9% in PE and CE fed with a higher content of labile organics, respectively.In contrast, Thermomonas was not detected in IW and accounted for only 0.6% in S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momonas are more competitive than Thauera in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with biodegradable organics. Moreover, facultative autotrophic denitrifiers,Hydrogenophaga, are accommodating to residual organic in effluent wastewater, thus we propose that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s amenable for tertiary nitrogen remo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tiary nitrogen removal Hydrogen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Residual organics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ydrogenophaga
原文传递
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罗敏 侯立安 王占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3-527,共5页
选用美国TriSep公司TS80纳滤膜 ,在操作压力 0 .7MPa下考察了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机理 .TS80纳滤膜对TOC的平均去除率为 90 .3% ,根据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可知 ,TS80纳滤膜能使色谱质谱峰丰度降低 50 %左右 ,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是由有... 选用美国TriSep公司TS80纳滤膜 ,在操作压力 0 .7MPa下考察了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机理 .TS80纳滤膜对TOC的平均去除率为 90 .3% ,根据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可知 ,TS80纳滤膜能使色谱质谱峰丰度降低 50 %左右 ,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是由有机物的结构特征 (如分子量、极性 )与有机物同膜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决定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有机物 过滤 膜分离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用混凝-超滤法处理低温低浊水 被引量:21
20
作者 孙丽华 李圭白 +2 位作者 李星 夏圣骥 吕谋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62,67,共5页
考察了采用混凝-超滤法处理低温低浊时期松花江水的中试试验效果,并与水厂常规处理水质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凝-超滤法出水浊度恒低于0.3NTU;投加20mg/L聚合氯化铝,超滤膜对CODMn去除率达到50%~58%,膜出水色度为6~8... 考察了采用混凝-超滤法处理低温低浊时期松花江水的中试试验效果,并与水厂常规处理水质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凝-超滤法出水浊度恒低于0.3NTU;投加20mg/L聚合氯化铝,超滤膜对CODMn去除率达到50%~58%,膜出水色度为6~8度;此外,投加混凝剂可以使膜渗透性能得以改善.因此混凝-超滤法可以作为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低浊水 超滤 混凝 有机物 浊度 膜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