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宗海英 王凯荣 谢小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21-1726,共6页
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化肥处理对土壤各氮素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有机物料循环特别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和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5.2%和38.... 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化肥处理对土壤各氮素含量的作用不明显;有机物料循环特别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和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5.2%和38.8%.有机物料循环处理显著提高了酸解性氮组分,其对土壤铵态氮、氨基糖氮和未知氮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36.5%、68.4%和73.9%;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后,氨基酸氮含量也显著提高,提高幅度达71.1%,但是降低了未知氮含量,降低幅度为34.5%.此外,各施肥处理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有机物循环或配施化肥处理土壤矿化氮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氮组分 矿化氮
下载PDF
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对可矿化氮的贡献 被引量:33
2
作者 丛耀辉 张玉玲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邹洪涛 范庆锋 王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7-467,共11页
采用Bremner法和长期淹水密闭培养法,研究了黑土区不同有机碳水平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酸解氮含量大于非酸解氮。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大小的顺序相同,即均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 采用Bremner法和长期淹水密闭培养法,研究了黑土区不同有机碳水平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酸解氮含量大于非酸解氮。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大小的顺序相同,即均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土壤氮素矿化潜力(N0)为38~175.3 mg kg-1,矿化速率常数(k0)为0.022~0.041 d-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氮矿化潜力(N0)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土壤C/N、p H与氮素矿化潜力(N0)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矿化速率常数(k0)之间则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因此,土壤有机碳(氮)、C/N和p H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在各组分有机氮中,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非酸解氮均与氮矿化势(N0)关系密切(p〈0.01),但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酸解氨态氮是对可矿化氮具有直接重要贡献的组分,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稻土 有机氮组分 矿化势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分布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党亚爱 王国栋 李世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5021-5030,共10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典型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从黄土高原南北不同典型区域分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采集96个土壤...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典型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从黄土高原南北不同典型区域分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采集96个土壤样品,用Bremner法测定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从北到南,土壤中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各组分占酸解全氮的比例相对稳定,而酸解全氮占全氮比例在0—40 cm土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趋于稳定;从南到北同层次、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氮各组分均表现为0—40 cm土层迅速下降,40—80 cm土层缓慢下降,80 cm以下土层基本稳定。不同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在整个剖面上占酸解性全氮的平均比例不同,干润砂质新成土:酸解氨基酸态氮(39.5%)>酸解氨态氮(32.3%)>酸解未知态氮(25.7%)>酸解氨基糖态氮(2.5%);黄土正常新成土:酸解氨基酸态氮(36.0%)>酸解氨态氮(35.6%)>酸解未知态氮(25.3%)>酸解氨基糖态氮(3.1%);土垫旱耕人为土:酸解氨态氮(50.6%)>酸解氨基酸态氮(29.0%)>酸解未知态氮(17.5%)>酸解氨基糖态氮(2.8%)。供试土样中除氨基糖态氮外,草地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在0—40 cm土层内均高于同层次的农田土壤,但随土层深度增加,差异性减小。【结论】黄土高原典型区域从北到南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在酸解全氮中的比例相对稳定,酸解性全氮占全氮比例呈下降趋势;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是研究区域最重要土壤有机氮形态;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基本呈草地>农田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剖面 黄土高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天聪 李世清 +1 位作者 邵明安 赵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33-2238,共6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25年的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在各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水解氨态氮、水解未知氮在土壤各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最大,对氨基酸态氮的分布有... 通过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25年的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在各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水解氨态氮、水解未知氮在土壤各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最大,对氨基酸态氮的分布有一定影响,而对氨基糖态氮分布的影响较小.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能有效地影响水解氨态氮和水解未知氮与团聚体的结合作用,而氨基糖态氮在土壤氮循环转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水解全氮与有机碳、全氮以及团聚体分形维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r分别为0.942,0.981,0.910(P<0.001),说明土壤有机氮组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具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对1~2mm和0.25~1mm土壤团聚体中各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氮组分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芳霞 王忆芸 +3 位作者 燕鹏 魏飞 孙新展 刘建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9-1465,共7页
探讨长期秸秆还田下连作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演变及合理施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棉花连作5、10、15和20年(分别标记为5、10、15和20 a)及... 探讨长期秸秆还田下连作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演变及合理施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棉花连作5、10、15和20年(分别标记为5、10、15和20 a)及无秸秆还田处理下连作5、10、20年(分别标记为CK5、CK10和CK20)共计7个处理,采用Bremner酸水解蒸馏法对有机氮组分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处理下,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明显增加,除氨基糖态氮逐渐下降,其他有机氮组分逐渐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连作5、10和20年的土壤全氮分别比CK5、CK10和CK20增加了27.12%、29.56%、36.56%,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态氮增加了44.93%、80.00%、61.11%,氨态氮增加了26.92%、34.48%和35.48%,氨基糖态氮增加了11.11%、62.50%、100%,未知态氮增加了11.56%、6.38%、24.59%,非酸解性氮增加了34.81%、13.16%、24.60%,连作20年均达显著水平(P<0.05),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各组分氮含量逐渐增加。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占全氮的比例,降低了酸解未知态氮比例,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氨基酸态氮比例上升,非酸解性氮比例下降。有机氮各形态在耕层土壤中的分布趋势为:非酸解性氮(173.32 mg·kg^(-1))>酸解未知氮(149.00 mg·kg^(-1))>氨基酸态氮(123.17mg·kg^(-1))>酸解氨态氮(100.42 mg·kg^(-1))>氨基糖态氮(30.42 mg·kg^(-1))。综上,秸秆还田能够提高长期连作棉田耕层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增强了土壤的供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不易分解的酸解未知氮和非酸解性氮,维持了土壤氮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长期连作 棉田 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黑土有机氮组分在甜菜生长季矿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胡晓航 陈立新 +2 位作者 周建朝 王秋红 王孝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4,共6页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室内好气培养和Bremner酸解法测定有机氮组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甜菜生长季黑土有机氮组分变化及其矿化特征。结果表明,酸解总氮是黑土有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土壤总氮的66%~97%,而非酸解态氮仅占较...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室内好气培养和Bremner酸解法测定有机氮组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甜菜生长季黑土有机氮组分变化及其矿化特征。结果表明,酸解总氮是黑土有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土壤总氮的66%~97%,而非酸解态氮仅占较小的比例。施肥处理(N120/P120/K120)增加了从叶丛生长期(6月)到收获期(9月)土壤有机氮组分中酸解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甜菜幼苗期(5月),黑土酸解有机氮各组分比例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随着甜菜的生长,氨基酸态氮含量增幅最为明显,在叶丛生长期(6月)和糖分积累期(7月)达到高峰,施肥处理增幅均高于其他处理(N0/P120/K120,CK1,CK2),氨态氮无明显变化,未知态氮随着甜菜的生长,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因此到叶丛快速生长期后,各个处理酸解总氮的4种组分占全氮比例依次为: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经好气培养91d后,施肥处理明显增加土壤的累积矿化量,供氮潜力(N0)和供氮强度(k),土壤矿化势与氨基酸态氮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1(p〈0.05),与非酸解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呈负相关,表明氨基酸态氮是土壤可矿化态氮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黑土 有机氮组分 矿化 生长季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杨慧莹 高盼 张巩亮 申惠波 刘玉涛 徐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24,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促进氮肥有效转化利用,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 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促进氮肥有效转化利用,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210 kg·hm^(-2)(N2处理)时,以上4种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酸解铵态氮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N2处理下酸解铵态氮含量较N3(252 kg·hm^(-2))、N4(273 kg·hm^(-2))、N1(147 kg·hm^(-2))和N0(0 kg·hm^(-2))分别显著提高3.55%、9.86%、20.37%和170.21%;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58%、2.97%、18.43%和112.89%。综上,N2处理(施氮肥210 kg·hm^(-2))具有更高的供氮潜力,是较为理想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有机氮组分 玉米产量
下载PDF
苹果梨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分异规律
8
作者 刘欢 梁运江 +2 位作者 刘文利 傅民杰 王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1,共4页
为了明确苹果梨园不同土层有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在延边苹果梨园内挖掘剖面,并按土壤自然发生层分层采集样品,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法测定苹果梨园土壤各剖面层次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土层,除氨基糖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外,其... 为了明确苹果梨园不同土层有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在延边苹果梨园内挖掘剖面,并按土壤自然发生层分层采集样品,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法测定苹果梨园土壤各剖面层次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土层,除氨基糖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外,其余有机氮组分的含量均为荒地大于苹果梨园土;且随土层加深,苹果梨园土和荒地酸解全氮含量、非酸解氮含量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占全氮的比率不同,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在酸解有机氮组分中均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酸解氨态氮在各土层的酸解有机氮组分中均占最高的比例,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延边苹果梨园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氮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土壤剖面 苹果梨园 土层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耕层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彭佩钦 仇少君 +1 位作者 童成立 任秀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16-1821,共6页
以亚热带2个国家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样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BN)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水解-蒸馏法分别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以亚热带2个国家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样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BN)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水解-蒸馏法分别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17a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土壤氮含量水平较低的宁乡点,土壤全氮平均每年增加约40 mg.kg-1,而土壤氮含量水平较高的南县点,平均每年增加约55 mg.kg-1.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同时也显著增加酸解性氮及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的含量.此外,土壤酸解性氮及其组分均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对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是使稻田土壤氮素含量提高的重要措施,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土壤氮库的积累,即易矿化和较难矿化2部分氮库同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下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朱强 张静 +1 位作者 郭再华 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7-2183,共7页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上,设置冬季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和冬闲两种模式。水稻季氮肥处理设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量(N 165 kg/hm^2)的50%(N50)、100%(N100)和150%(N150)共4个水平,以不施氮、冬闲和稻草不还田作为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测定水稻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累积量,分析耕层土壤无机氮及有机氮组分。【结果】在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条件下,减少常规氮肥量的50%(SMN50)获得的稻谷产量较稻草单独还田的SN50处理高21%~23%,与联合还田或稻草单独还田下的SMN100、SMN150、SN100、SN150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的SMN0、SMN50、SMN100处理的稻谷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0、SN50、SN100),增幅分别为65%、27%和22%。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间土壤全氮、非酸解性氮含量差异不显著,酸解性氮含量有差异,在N150处理下,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150)的土壤酸解性氮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SMN150);在酸解性氮组分中,SN150处理的未知酸解态氮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单独还田的其他处理及所有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结论】减少常规施氮量的50%情况下,与稻草单独还田处理相比,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可显著增加稻谷氮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而保持常规施氮量和提高施氮量不能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紫云英与稻草联合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高施氮量下稻草单独还田带来的酸解性氮组分中未知态氮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还田 氮肥用量 氮素回收率 土壤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晓峰 刘迪 +1 位作者 付森林 陈文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8-639,共12页
【目的】土壤有机氮组成和有效性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冬小麦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开展氮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试验在河南温县进行,试验历经3... 【目的】土壤有机氮组成和有效性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冬小麦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开展氮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试验在河南温县进行,试验历经3季冬小麦和两季夏玉米。小麦设置5个施氮(N)量处理:300 kg/hm^(2)(N300)、225 kg/hm^(2)(N225)、195 kg/hm^(2)(N195)、165 kg/hm^(2)(N165)、0 kg/hm^(2)(N0),从第2季冬小麦开始,调查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小麦播种前和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实现冬小麦稳产的最低施氮量为165 kg/hm^(2),满足冬小麦对氮素需求的最低施氮量为195 kg/hm^(2)。酸解氮(TNex)是土壤中主要的有机氮组分,占全氮的59.06%~92.26%。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N165和N195处理降低了TNex在有机氮中的比例,而N0、N225和N300维持了稳定的TNex比例。在酸解氮中,酸解氨基糖态氮(ASN)、酸解铵态氮(ANN)、酸解氨基酸态氮(AAN)分别占TNex的18.40%~46.62%、8.91%~34.40%、13.43%~28.52%。5季后N0、N165处理土壤酸解态氮的所占比例表现为ANN>AAN>ASN,而N195、N225和N300处理的所占比例表现为ASN>ANN>AAN。冗余分析表明,冬小麦播种前ASN、ANN、AAN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变化的贡献分别为19.11%、18.19%、9.80%和17.45%,它们共同调节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结构方程分析表明,施氮量影响土壤有机氮间的转化关系及对冬小麦氮素吸收量的贡献。AAN是中、低施氮量条件下影响冬小麦氮素吸收量的关键组分,对冬小麦地上部氮吸收量的贡献为19.11%。ASN是高施氮量条件下影响冬小麦氮素吸收量的关键组分,对冬小麦地上部氮吸收量的贡献为8.65%。【结论】土壤中有机氮的主要组分是酸解氮,施氮量影响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的含量及转化。低施氮量导致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并降低全氮中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氮组分 氮肥施用量 冬小麦 氨基酸态氮 氨基糖态氮
下载PDF
不同冬绿肥翻压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氮素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秋 田秀平 +3 位作者 周丽平 代雪宾 宁晓光 张新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冬绿肥种植与翻压对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影响,为改进华北地区冬绿肥种植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维持土壤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天津市武清区设置大田冬绿肥/玉米轮作定位试验(2012—2019年)种植和翻压冬绿肥,测定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冬绿肥种植与翻压对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影响,为改进华北地区冬绿肥种植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维持土壤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天津市武清区设置大田冬绿肥/玉米轮作定位试验(2012—2019年)种植和翻压冬绿肥,测定不同冬绿肥及组合处理即二月兰、毛叶苕子、黑麦、黑麦草、毛叶苕子与二月兰混播和毛叶苕子与黑麦混播土壤有机氮及组分含量;同时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测试不同处理土壤的有机氮矿化势(N0)和矿化量,分析冬绿肥种植与翻压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的影响(以冬闲处理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冬绿肥种植与翻压显著提高总有机氮含量(幅度为3.05%~12.36%),显著降低非酸解态有机氮含量(18.87~55.87 mg/kg)。冬绿肥处理N0值在189.15~245.90 mg/kg之间,比冬闲对照增加14.16%~48.41%,土壤矿化半衰期t_(1/2)比冬闲对照提高22.57%~73.11%。所有处理室内培养24周矿化分解土壤有机氮主要组分为酸解总氮,冬绿肥处理土壤酸解总氮矿化量比对照高3.41~20.54 mg/kg,矿化率比对照增加7.96%~47.31%,差异显著。[结论]冬绿肥种植与翻压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氮及其易矿化组分储量,提高土壤可矿化氮量,延长矿化周期,促进土壤氮库更新,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绿肥 土壤有机氮组分 氮矿化 氮素供应能力 天津市
下载PDF
陇中地区多年种植苜蓿后不同后茬作物的土壤有机氮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欣 谢泽宇 +5 位作者 罗珠珠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谢军红 张耀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3,共7页
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休闲(LF)、苜蓿-休闲-小麦(LFW)、苜蓿-休闲-玉米(LF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 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休闲(LF)、苜蓿-休闲-小麦(LFW)、苜蓿-休闲-玉米(LF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后茬作物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0~10 cm土层LC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与LC相比,LMi、LP、LFW、LFC、LF全氮含量分别降低21.62%、14.27%、18.98%、13.41%、6.1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后茬作物酸解态氮在土壤全氮中占主体,酸解有机氮中酸解未知态氮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0~10cm土层酸解氮组分差异显著,与苜蓿连作相比,其余处理酸解总氮含量有所降低,降幅为11.90%~35.98%,氨基酸态氮含量降幅为10.29%~37.83%,酸解铵态氮含量降幅为24.11%~39.73%,LF和LP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0.76%、3.39%,LMi、LFC、LFW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9.34%、43.62%、65.18%。氨基酸态氮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推行苜蓿连作种植模式可以保持土壤有机氮的有效态组分,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有机氮组分 后茬作物
下载PDF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剑锋 胡玉福 +7 位作者 杨泽鹏 段皓 凌静 肖海华 舒向阳 李正青 阳帆 李玥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6-251,261,共7页
不合理的垦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揭示垦殖对高寒草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垦殖1,3,10,16,27,40年后的川西北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垦殖的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土壤采样与分析,研究了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 不合理的垦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揭示垦殖对高寒草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垦殖1,3,10,16,27,40年后的川西北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垦殖的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土壤采样与分析,研究了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酸解性全氮、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酸不溶性氮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垦殖过程中,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引起了酸解性全氮、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酸不溶性氮含量的显著下降(P<0.05),特别是在0—20cm土层,分别降低了72.15%,62.72%,66.08%,63.44%,94.00%,51.78%。有机氮组分中下降程度最大的是酸解未知氮。从不同垦殖年限看,酸解性全氮、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酸不溶性氮含量下降主要发生在垦殖前10年,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年平均减少率逐渐降低。因此,减少高寒草地垦殖对于促进川西北高原生态系统平衡和高寒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 高寒草地 土壤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