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被引量:484
1
作者 蒋裕强 董大忠 +3 位作者 漆麟 沈妍斐 蒋婵 何溥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2,共6页
页岩气独特的赋存状态,"连续成藏"的聚集模式,区别于常规天然气储层的特征以及评价内容等决定了页岩气储层研究的特殊性。目前,国内针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大量调研国外文... 页岩气独特的赋存状态,"连续成藏"的聚集模式,区别于常规天然气储层的特征以及评价内容等决定了页岩气储层研究的特殊性。目前,国内针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大量调研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四川盆地最新的浅井钻探和野外露头取样资料,从常规储层研究思路入手,详细分析了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有机质特征、矿物组成、物性特征、储渗空间特征),进而总结了页岩气储层评价的主要内容;同时,借鉴美国页岩气勘探成功经验,从实际资料出发,筛选出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含气性等8大关键地质因素,进而提出了一套较为适用的储层评价标准。据该标准评价后认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2套海相黑色页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溶蚀孔隙 有机孔隙 裂缝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关键地质因素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6
2
作者 潘剑玲 代万安 +1 位作者 尚占环 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6-535,共10页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刺激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矿化的秸秆组分能促进土壤氮循环和矿化,提高氮素有效性。秸秆还田能够促使集约化高氮输入的农田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减少氮素淋洗损失,改善土壤结构板结和连作障碍等现象。目前我国农田秸秆还田率不足50%,与欧美国家高达90%多的秸秆还田率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我国秸秆还田率能够逐渐改变我国耕地土壤存在的有机质含量和品质下降、氮素损失严重等现象。目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还田对有机质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并结合长期监测试验,以及多种秸秆还田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展适合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质 氮素有效性 碳氮比 土壤质量 可持续农业
下载PDF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32
3
作者 宁川川 王建武 蔡昆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81,共7页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对有机肥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对策。研究表明,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水平、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缓解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特性,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然而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的长期过量施用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加大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风险,另外,有机肥还可能促进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等)的排放,加重温室效应。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有机肥的管理,选择安全优质的有机肥(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含量低),建立有机肥施用的配套技术,改革施肥方式,适时适地施肥,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尽量降低有机肥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土壤肥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重金属 温室气体
下载PDF
中国城市污泥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地利用 被引量:249
4
作者 李艳霞 陈同斌 +2 位作者 罗维 黄启飞 吴吉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64-2474,共11页
土地利用是城市污泥的重要处理处置方法 ,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土地利用中很受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城市污泥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 ,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结论并不一致 ,且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系统搜集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国城市... 土地利用是城市污泥的重要处理处置方法 ,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土地利用中很受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城市污泥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 ,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结论并不一致 ,且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系统搜集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国城市污泥相关的文献资料 ,重点评述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及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 2 9个城市污泥组成的统计分析发现 ,中国城市污泥 (不包括工业污泥 )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 384g/kg,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为 2 7、1 4.3和 7g/kg;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纯猪粪分别高出 1 /3~ 2 /3,但全钾比纯猪粪低 1 /3。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氮、磷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证明 ,城市污泥在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园林绿地上使用 ,具有明显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近年来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越来越低 ,这有利用促进城市污泥的土地利用 ,但中国在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的危害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有机质、全氮和可矿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义 被引量:179
5
作者 李菊梅 王朝辉 李生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238,共7页
用 2 5个表层土壤样品和 6个土壤 3 6个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可矿化氮由通气培养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表层土壤或不同层次剖面土壤中的可矿化氮都与有机质、全氮高度正相关。但是由于可矿化氮... 用 2 5个表层土壤样品和 6个土壤 3 6个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可矿化氮由通气培养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表层土壤或不同层次剖面土壤中的可矿化氮都与有机质、全氮高度正相关。但是由于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有自相关存在 ,他们之间的相关有一定的不真实性。而且 ,土壤的可矿化氮并不与全氮或有机质成正比 ,可矿化氮与有机质或全氮的比值因土壤而不同 ,差别很大。特别重要的是 ,可矿化氮对有机质或全氮的比率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可矿化氮与有机质或全氮的关系。这些结果显示 ,矿化氮的数量取决于有机质和全氮中的可矿化部分 ,而不是其总量。土壤剖面中累积的硝态氮数量低时 ,作物的吸氮量与可矿化氮的关系远较与有机质或全氮的关系密切 ,更证明了测定可矿化氮有其特定意义 ,有机质、全氮的测定并不能代替可矿化氮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全氮 可矿化氮 土壤 供氮能力
下载PDF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8
6
作者 章明奎 何振立 +1 位作者 陈国潮 黄昌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导致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和水稳定团聚体减少的主要原因。同理,恢复和改良红壤结构性及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是增加有机质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利用方式 水稳定性团聚体 有机质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5
7
作者 窦森 李凯 关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2-418,共7页
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在现有资料中,分别以团聚体和有机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报道较多,而团聚体中有机质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土壤有机质... 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在现有资料中,分别以团聚体和有机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报道较多,而团聚体中有机质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与化学分组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国内外有关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的数量和特性及其对农业措施的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团聚体分组、数量和稳定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的数量、未分组有机质的性质和腐殖物质组分的性质,颗粒分组中的有机质数量和性质,团聚体-密度联合分组中的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长期耕作施肥对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的影响等。以期推动不同粒级团聚体和不同HS组分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固碳和肥力贡献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探索土壤有机质物理保护与化学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壤固碳和培肥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质 腐殖物质组分 农业措施
下载PDF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 被引量:145
8
作者 席北斗 刘鸿亮 +2 位作者 孟伟 李捍东 王庆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 ,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总菌数、温度、有机物、C/N比等 ,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生活垃圾、污泥混合堆肥系统中的作用 .试验证明 :在生活垃圾和污泥共堆肥系统中 ,调节堆料... 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 ,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总菌数、温度、有机物、C/N比等 ,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生活垃圾、污泥混合堆肥系统中的作用 .试验证明 :在生活垃圾和污泥共堆肥系统中 ,调节堆料比为厨房垃圾∶污泥∶粉煤灰土∶成熟堆肥污泥∶干草 =4 1 6∶2 7 8∶1 3 8∶1 1 1∶5 5,有机物约为 60 % ,总氮 1 4 % ,全磷 0 69% ,全钾 1 2 5% ;初始含水率为 58 5% ,初始C/N比 =30 ;供气量控制在0 8L/min·kg挥发性有机物 ,处理 1、处理 2、处理 3堆料中分别接种 2 %、3%、5% (质量分数 )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 ,与加入 3%灭活菌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对照组、处理 1、处理 2和处理 3堆肥系统垃圾腐熟时间分别为30d、2 4d、1 8d和 1 2d ;说明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可以加速生活垃圾和污泥的降解 ,保证堆肥过程的顺利进行 .处理 3与对照组相比 ,堆腐时间缩短了 1 8d ,同时成品堆肥中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 堆肥 温度 C/N比 有机物 垃圾处理 碳/氮比
下载PDF
pH和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和锌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55
9
作者 杜彩艳 祖艳群 李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39-543,共5页
综述了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镉、锌生物有效性国内外研究态势,尤其是土壤pH、有机质和石灰对土壤中镉、锌生物有效性及镉、锌形态的影响机制。就目前研究状况,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治理土壤镉、锌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PH 有机质 石灰 生物有效性 形态
下载PDF
农药在土壤-水环境中归宿的主要支配因素──吸附和脱附 被引量:113
10
作者 刘维屏 季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5-30,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农药在土壤-水环境中吸附-脱附研究的实验方法、影响因素、数学描述、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工作。重点讨论了农药与土壤粘土矿物、有机物(腐殖酸、富菲酸等)的物理化学键合机理。
关键词 农药 吸附 脱附 有机物 土壤 水环境
下载PDF
湘西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意义 被引量:153
11
作者 吴朝东 杨承运 陈其英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9,共14页
本文采用GC_MS、ICP_MS、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物相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湘西黑色岩系以富有机质为特征,其来源为藻、菌类生物,形成于缺氧环境。缺氧标志包括... 本文采用GC_MS、ICP_MS、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物相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湘西黑色岩系以富有机质为特征,其来源为藻、菌类生物,形成于缺氧环境。缺氧标志包括有机碳、黄铁矿含量、硫同位素、稀土元素的分布、δU、DOP和生物标志物等参数。在黑色页岩中富集V、Ni、Mo等微量元素,并在局部地区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研究认为,生物、有机质对一些元素的吸收、络合作用是黑色岩系中富集多种元素的主要原因。稀土元素的分布和硫同位素的组成表明湘西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的陆架边缘浅海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地球化学 缺氧环境 有机质 湘西 页岩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60
12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9
13
作者 孙星 刘勤 +1 位作者 王德建 张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2-786,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常熟和江西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不施肥的CK处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常熟和江西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不施肥的C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另外,红壤性水稻土的秸秆还田土壤全N、全P、速效P含量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P<0.05)。同样,上述两种土壤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单一施用化肥的处理显著增加,而且从腐殖质的组分分析可知:腐殖酸C、胡敏酸C与富里酸C的比值均显著提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品质得以改善。因此,长期的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全氮 有机质
下载PDF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4
14
作者 朱广伟 陈英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2-279,共8页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及C、N、P等营养元素的汇和释放源 ,而有机质对这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期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方...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及C、N、P等营养元素的汇和释放源 ,而有机质对这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期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重点评述了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本身的来源、性质、迁移和矿化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沉积物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效应 重金属 营养元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烃源岩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3
15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7 位作者 邓春萍 梁狄刚 张越迁 赵喆 倪云燕 支东明 杨海波 王屿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67,共31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分布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以Ⅱ型有机质为主,碳质泥岩和煤...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分布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以Ⅱ型有机质为主,碳质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差。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轻,是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在盆地东部有机质丰度较高、以Ⅱ型有机质为主。侏罗系为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但以Ⅱ_2型和Ⅲ型有机质为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重。白垩系和古近系湖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有机质丰度中等,但以Ⅰ、Ⅱ型有机质为主。石炭系烃源岩目前主要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侏罗系烃源岩在大部分地区未成熟—低成熟,只在南部与东部坳陷达到成熟—高成熟,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目前也只在南部坳陷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准噶尔盆地目前发现了6大类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第二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素轻(δ^(13)C<-29‰)、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第四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含量低且以C_(19)、C_(20)为主,藿烷系列丰富,伽马蜡烷极低,甾烷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十分丰富;第六类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烃源岩 有机质 成熟度 原油 碳同位素组成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乌梁素海野生芦苇群落生物量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5
16
作者 段晓男 王效科 +2 位作者 欧阳志云 苗鸿 郭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对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野生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生物量的调查基础上 ,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芦苇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 ,芦苇群落生物量变化较大 ,介于 1 .73~ 3.0 0kg·m-2... 对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野生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生物量的调查基础上 ,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芦苇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 ,芦苇群落生物量变化较大 ,介于 1 .73~ 3.0 0kg·m-2 之间 ;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之比介于 1 .1 4~ 2 .1 9之间 ;2 )芦苇群落生物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水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水上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则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水深改变了芦苇群落的结构 (群落密度 )和个体形态 (株高和株茎 ) ;3)芦苇群落生物量随着水体N浓度增加而增加。芦苇各器官 (叶、茎、根状茎和根 )的N∶P为 7.5 9~ 1 2 .2 1 ,小于 1 4 ,这也说明该水体中的N负荷是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乌梁素海 湿地 野生芦苇 生物量 水深 营养负荷 有机质 土壤
下载PDF
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主要养分累积的差异 被引量:96
17
作者 王朝辉 宗志强 李生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091-1094,共4页
选取不同类型菜地和一般农田 ,测定了 0~ 2 0 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及其分布 .结果表明 ,菜地土壤中养分大量累积 ,其中硝态氮和速效磷累积程度较高 .大棚和露天菜地 0~ 2 0 0cm... 选取不同类型菜地和一般农田 ,测定了 0~ 2 0 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及其分布 .结果表明 ,菜地土壤中养分大量累积 ,其中硝态氮和速效磷累积程度较高 .大棚和露天菜地 0~ 2 0 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总量分别为 15 2 0 .9kg·hm-2 和 135 8.8kg·hm-2 ,比农田高出 5 .2和 4.5倍 ;速效磷分别为 978.1kg·hm-2 和 5 0 3.3kg·hm-2 ,比农田高出 6 .2和 2 .7倍 .而其它养分增加相对较少 .有机质累积总量分别为 2 80 .5Mg·hm-2 和 2 6 9.3Mg·hm-2 ,比一般农田高出 12 .5 %和 8.0 % ;全氮分别为 37.5Mg·hm-2 和 32 .7Mg·hm-2 ,比农田高出 36 .2 %和 18.6 % ;铵态氮分别为 2 11.5kg·hm-2 和 197.8kg·hm-2 ,比农田高出 2 9.6 %和 2 1.2 % ;速效钾分别为 6 5 6 7.8kg·hm-2 和 5 5 2 3 .6kg·hm-2 ,比农田高出 30 .6 %和 9.8% .此外 ,菜地土壤中累积的养分不仅分布在表层 ,在深层土壤也大量存在 ,说明菜地存在严重的养分淋溶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地 农田土壤 养分累积 差异
下载PDF
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 被引量:99
18
作者 彭玉魁 张建新 +1 位作者 何绪生 卢恩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3-559,共7页
本文首次采用了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法对我国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法与实验室化学分析法之间相关性高,误差小。52份样品定标结果:水分、有机质和总氮的复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38和0... 本文首次采用了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法对我国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法与实验室化学分析法之间相关性高,误差小。52份样品定标结果:水分、有机质和总氮的复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38和0.942;标准误差分别为1.08,0.23和0.042。74份样品的检验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21和0.928;估测标准误差分别为114,0.28和0.046。三项组分的NIRS测值均达到了与实验室化学分析相似的水平。用NIRS法评价我国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低耗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有机质 近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8
19
作者 徐国伟 段骅 +2 位作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34-942,共9页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粳稻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观察了秸秆还田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pH值、有...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粳稻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观察了秸秆还田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pH值、有机酸含量、呼吸速率、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离子的变化动态。【结果】秸秆的腐解高峰在水稻生长的第1个月,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在分蘖中期及穗分化期明显上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表现为双峰曲线的变化规律。秸秆还田后土壤pH值明显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加,并且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土壤全磷、可溶性钾含量明显上升,但Na+、Mg2+及Ca2+含量降低,土壤中酶活性和离子含量的升降与土壤中秸秆的腐解有关。秸秆还田增加了水稻成熟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呼吸强度。与实地氮肥管理(SSNM)相比,农民习惯施肥法(FFP)处理增加了土壤中脲酶活性,对其它指标无显著性影响。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及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正相关,与全磷、全钾相关不显著。【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中Na+、Mg2+及Ca2+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土壤 酶活性 呼吸速率 离子 有机质
下载PDF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83
20
作者 高亚军 朱培立 +2 位作者 黄东迈 王志明 李生秀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剖肥制度 有机质 全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