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37
1
作者 张磊 杨海涛 +2 位作者 曹前来 翟伟韬 徐龙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28-731,共4页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LockingProximalHumerusPlate)与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手术方法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锁定钢板治疗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明...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LockingProximalHumerusPlate)与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手术方法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锁定钢板治疗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方法组 ,治疗组的满意率 87.5 %~ 76% ,断钉断板率 <16% ,感染率 <8% ,肩峰撞击 <2 0 % ,四部分骨折肱骨头坏死率 3 3 .3 %~ 60 % ,P <0 .0 5。结论 :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方法多样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一种创新、优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李丽琼 兰静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保温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保温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入量、术中输血量和手术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观察组患者PT、TT、APTT和FIB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时PT、TT、APTT和FIB水平与术前比较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手术过程中采用保温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保护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护理 低体温 凝血功能 肝癌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谷艳超 刘世清 +2 位作者 夏韶强 廖琦 王文静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70-774,共5页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 )在全球发病率约占世界人口的4%~13%[1],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 OA 发病率约为60%[2]。世界卫生组织将 OA 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3]。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将成为世界...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 )在全球发病率约占世界人口的4%~13%[1],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 OA 发病率约为60%[2]。世界卫生组织将 OA 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3]。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将成为世界 OA 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4]。为此,现就 OA 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治疗 关节炎 关节疾病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30
4
作者 何志敏 杨海涛 冯明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比较研究锁骨钩钢板 (ClavicularhookplateortheBalserplate)与常规方法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 /或锁骨远端骨折。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 /或锁骨远端骨折与常规方法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人工... 目的 :比较研究锁骨钩钢板 (ClavicularhookplateortheBalserplate)与常规方法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 /或锁骨远端骨折。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 /或锁骨远端骨折与常规方法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人工韧带等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锁骨钩钢板治疗组在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比率分别如下 :满意率 86.7%~ 60 .7% ,复位率 10 0 %~ 71.4%、断钉断板率 0 %~ 2 1.4%、再脱位率 0 %~2 5 %、感染率 0 %~ 2 5 % ,P <0 .0 5。结论 :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 /或锁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 ,锁骨钩钢板是一种创新、优异的值得推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肩锁关节全脱位 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钩钢板
下载PDF
AO/ASIF锁骨钩钢板在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及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曹前来 张磊 +4 位作者 韦飞 杨海涛 刘峰 何志敏 王立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1829-1831,共3页
目的介绍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新方法。方法沿锁骨中远段至肩峰外缘切口,暴露肩锁关节和(或)骨折端,将钢板钩插入肩峰下关节囊外,复位后钢板置于锁骨上螺丝钉固定,修补韧带。结果该方法治疗37... 目的介绍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新方法。方法沿锁骨中远段至肩峰外缘切口,暴露肩锁关节和(或)骨折端,将钢板钩插入肩峰下关节囊外,复位后钢板置于锁骨上螺丝钉固定,修补韧带。结果该方法治疗37例,平均28个月随访,按Karlsson疗效标准评价,优34例,良3例。结论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早期恢复肩部功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全脱位 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AO/ASIF锁骨钩钢板 手术治疗
下载PDF
Pembert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及股骨上段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旭 董平 +3 位作者 韵向东 汪静 夏亚一 王栓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总结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强调联合化及个体化原则。[方法]选择1996年2月~2007年4月期间3~10岁CDH患儿26例,计28髋,均行Pemberton截骨术辅以广泛软组织松解、股骨上段矫形截骨等联合手术治疗,测定并... [目的]总结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强调联合化及个体化原则。[方法]选择1996年2月~2007年4月期间3~10岁CDH患儿26例,计28髋,均行Pemberton截骨术辅以广泛软组织松解、股骨上段矫形截骨等联合手术治疗,测定并对比其术前、术后AI角、CE角、髋臼的深度等指标,并以Severin影像学及Mckay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加以评价。[结果]本组2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43个月。根据Severin影像学评价标准,优64.3%,良28.6%,可7.1%,而根据McKay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50.0%,良35.8%,可7.1%,差7.1%。总体上影像学评价优于临床疗效。[结论]Pemberton截骨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安全、有效的,联合化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必须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mberton截骨术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手术冶疗
下载PDF
胃癌外科治疗30年回顾 被引量:14
7
作者 林言箴 尹浩然 +4 位作者 薛建元 朱寿柱 朱正纲 李树发 燕敏 《外科》 1996年第1期7-10,共4页
自1958年1月至1987年12月,我院外科共收治胃癌2722例,其中手术2412例(手术率88.6%),切除1720例(切除率71.3%).切除者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34.8%.Ⅰa、Ⅰb、Ⅱ、Ⅲa、Ⅲb及Ⅳ期胃癌切除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0.2%、65.7%、44.8%、23... 自1958年1月至1987年12月,我院外科共收治胃癌2722例,其中手术2412例(手术率88.6%),切除1720例(切除率71.3%).切除者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34.8%.Ⅰa、Ⅰb、Ⅱ、Ⅲa、Ⅲb及Ⅳ期胃癌切除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0.2%、65.7%、44.8%、23.1%及10.8%.随病期趋晚,生存率逐步降低,且各期间差异显著,说明国际胃癌TNM分期法能较好地体现分期与预后理应具备的一致性.若将全组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则近期组(1984~1987年)5年生存率为41.4%.既往组(1958~1983年)为32.6%.分析还显示5年生存率的提高主要为早、中期病例相对增多所致, 说明早期诊治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关键.近期组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61.2%.比较不同根治切除范围(D_1、D_2及D_3术)对各期胃癌的疗效,提示应根据癌肿的部位、分期及生物学特性来制定每一胃癌病例的具体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生存率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骨关节痛风结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6
8
作者 严耀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4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骨关节痛风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11例骨关节痛风结石患者(39个关节)采用痛风病灶清除和刮骨植骨术,术前、术后药物治疗,术后早期行CPM关节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关节畸形矫正,血尿... 目的探讨骨关节痛风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11例骨关节痛风结石患者(39个关节)采用痛风病灶清除和刮骨植骨术,术前、术后药物治疗,术后早期行CPM关节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关节畸形矫正,血尿酸下降。11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痛风石复发,手指麻木感减轻。结论对骨关节痛风结石患者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 痛风 痛风结石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申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932-933,共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故也很难做到彻底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和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治疗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对寰椎骨折治疗策略的探讨(附28例报告)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海涛 王超 +1 位作者 闫明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及其依据.方法:28例寰椎骨折患者,25例接受保守治疗,其中15例采用Halo-vest,10例采用颈围领,均固定3个月,去除外固定后进行颈部活动锻炼1个月,复查颈椎伸屈侧位X线片,了解寰枢关节稳定情况;另3例患者分别施...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及其依据.方法:28例寰椎骨折患者,25例接受保守治疗,其中15例采用Halo-vest,10例采用颈围领,均固定3个月,去除外固定后进行颈部活动锻炼1个月,复查颈椎伸屈侧位X线片,了解寰枢关节稳定情况;另3例患者分别施行了融合术.结果:采用保守治疗的25例患者经过4~48个月随访,无论骨折是否愈合,均未发现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发生,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达到植骨融合.结论:寰椎骨折大多可采用保守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只有确定寰枢关节稳定性遭到破坏且无法经保守治疗恢复的时候才需要施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寰椎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鼻内镜辅助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白霞 沈安民 徐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比较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方法腺样体肥大患儿36例,其中19例接受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17例施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常规腺样体刮除术治疗组中5例存在腺样体残留,鼻... 目的比较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方法腺样体肥大患儿36例,其中19例接受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17例施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常规腺样体刮除术治疗组中5例存在腺样体残留,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组无1例有腺样体残留。结论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式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最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体肥大 手术疗法 疗效比较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12
作者 洪映标 蔡少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3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梯度减压的手术方法对预防术中脑膨出、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效果。方法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次减压手术方式及去骨瓣后,硬膜与颞肌筋膜瓣减张缝闭硬膜切口方法。结果 40例脑肿胀患者术中脑膨出6例占15.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梯度减压的手术方法对预防术中脑膨出、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效果。方法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次减压手术方式及去骨瓣后,硬膜与颞肌筋膜瓣减张缝闭硬膜切口方法。结果 40例脑肿胀患者术中脑膨出6例占15.0%,死亡19例占47.5%;60例脑内血肿病人未发生脑膨出,死亡12例占20%。结论脑外伤后脑血管调节麻痹及血肿压迫继发脑水肿易造成脑膨出。术中分次减压降低了骨窗部位脑组织的顺应性,从而降低了局部的压力梯度,避免脑血管急性扩张,能有效防止脑膨出,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血肿 脑肿胀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驰 张平 马春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2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了保脾治疗:非手术保守治疗9例,保留脾手术15例,其中单纯粘合胶止血1例、单纯脾动脉结扎2例、单纯缝合修补3例、脾动脉结扎...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2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了保脾治疗:非手术保守治疗9例,保留脾手术15例,其中单纯粘合胶止血1例、单纯脾动脉结扎2例、单纯缝合修补3例、脾动脉结扎加脾修补4例、缝合修补加粘合胶止血2例、脾脏网兜捆扎术1例、脾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在9例行非手术保守治疗中,有7例保守治疗成功,均痊愈出院,2例在保守治疗中转脾切除;15例保脾手术中2例因术后发生大出血而再次行脾切除术,其中1例抢救无效当时死亡。13例手术保脾成功,平均住院时间为13d。无其他合并症。结论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是可行的,但有一定风险,必须严格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依脾损伤分级或程度选择最佳术式,确保手术安全,术后应严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脾破裂 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立峰 蔡锦方 +2 位作者 梁进 张强 王平山 《中医正骨》 2003年第10期5-6,共2页
为比较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选择SandersⅡ~Ⅲ 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2 4例 ,随机均分为两组。非手术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手术组采用延长的外侧途径应用钢板松质骨螺丝钉联合固定。随访时间手术组平均 30个月 ,... 为比较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选择SandersⅡ~Ⅲ 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2 4例 ,随机均分为两组。非手术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手术组采用延长的外侧途径应用钢板松质骨螺丝钉联合固定。随访时间手术组平均 30个月 ,非手术组平均 2 6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 ,手术组优良率 83.3% ,非手术组优良率 4 1.7% ;非手术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组 ;Bohler’s角与Gissane角手术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而非手术组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对于SandersⅡ 型或 Ⅲ 型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治疗 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 临床研究 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和上静脉入路在右半结肠癌治疗中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清 区基文 +3 位作者 赖叶琼 郑小明 梁剑荣 陈晓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对比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和上静脉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的患者76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49~66岁,平均年龄50.89... 目的探讨对比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和上静脉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的患者76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49~66岁,平均年龄50.89岁;体质量指数(BMI)21.78~27.45 kg/m^2,平均BMI 24.79 kg/m^2;病程7~20个月,平均病程10.97个月;病灶位于结肠肝曲23例,升结肠23例,盲肠30例。依据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法及肠系膜上静脉优先入路法行腹腔镜手术根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所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个数及中转开腹例数;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镇痛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短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优先入路方式相比,动脉优先入路方式清扫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个数均显著增多,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长,引流量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镇痛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能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从而彻底清除癌症病灶,保证肿瘤的根治程度,减少术后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未增加更多的手术风险,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静脉 右半结肠癌 手术治疗 可行性
下载PDF
二、三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6
作者 孔德奇 朱文雄 +1 位作者 李健 肖祥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二、三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9例,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7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7例,切开复位,不可吸收缝线固定1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普通4孔钢板固定3例,张力带固定2例,髓内针张... 目的探讨二、三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9例,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7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7例,切开复位,不可吸收缝线固定1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普通4孔钢板固定3例,张力带固定2例,髓内针张力带固定5例,“T”钢板固定5例。结果平均随访18月,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对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其中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72.7%,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三部分骨折优良率为42.9%,肱骨头坏死率28.6%。结论二、三部分骨折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其中二部分骨折可选择单纯螺钉、张力带或髓内针张力带固定,三部分骨折可选择髓内针张力带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甲状舌管乳头状癌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宇 王弘土 +3 位作者 吴毅 陈忠伟 沈磊 施达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9-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舌管乳头状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例患者术前接受常规体检、B超、细针穿刺检查,手术均包括颈前肿块及舌骨中部的切除(Sistrunk operation),一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或腺叶切除。一例患者由于发现明显右颈肿大淋巴结,故... 目的:探讨甲状舌管乳头状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例患者术前接受常规体检、B超、细针穿刺检查,手术均包括颈前肿块及舌骨中部的切除(Sistrunk operation),一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或腺叶切除。一例患者由于发现明显右颈肿大淋巴结,故同时实施了功能性颈清扫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2例患者标本符合甲状舌管乳头状癌诊断,并正在密切随访中。结论:甲状舌管癌为罕见病种,已有公认的诊断标准,Sistrunk手术仍为一种适当的外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舌管乳头状癌 诊断 治疗 甲状舌管残迹
下载PDF
The height of the osteotom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kyphotic angle in thoracolumbar kyphosis 被引量:8
18
作者 HAO Chou-kuan LI Wei-shi CHEN Zhong-q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1906-1910,共5页
Backgrou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of osteotom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kyphotic angle during posterior closing wedge osteotmy with instrumentation and the spinal osteotomy with c... Backgrou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of osteotom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kyphotic angle during posterior closing wedge osteotmy with instrumentation and the spinal osteotomy with cage inserting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gap and closing posteriorly by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in thoracolumbar kyphosis, and using this relationship as the basis of the preoperative design. Methods From April 1996 to June 2007, 30 thoracolumbar kyphosis patients with complete medical records and clear X-ray photograms have undergone operation. Of these 30 cases, 16 cases underwent posterior closing wedge osteotmy with instrumentation while the height of the osteotom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angle have been measured; 14 cases underwent spinal osteotomy with cage inserting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gap and closing posteriorly by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while the height of the osteotomy, the height and the place of the cage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angle were also measured. A simple geometrical model was simulate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of the oeteotom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angle and these results are finally compared with the data coming from the actual measuring by the Wilcoxon statistic method.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data from the 16 cases by posterior closing wedge osteotomy with instrumentation was as such: 9 male and 7 female, the mean age was 49.2 years (range 38--70), the kyphosis improved from an average of 30° (range 15°--45°) preoperatively to 4° (range -26°--30°) postoperatively, the kyphosis was corrected on average 2.5-0 per 1 mm in the height of the osteotomy. The results from the simple geometrical model were that the mean of the correction of the angle per 1 mm was 2.2°. As a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when comparing the measurement collected with the result simulated from the geometric model. The distribution of data from the 14 cases by spinal osteotomy with cage inserting into the inter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YPHOSIS OSTEOTOMY operative therapy
原文传递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志明 保国锋 +3 位作者 蔡卫华 李卫东 袁锟 徐冠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614-1616,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5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随访10d,1、3个月、1年和2年,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留症状。[结果]术前82.1%的患者有下肢麻木,术后10d...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5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随访10d,1、3个月、1年和2年,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留症状。[结果]术前82.1%的患者有下肢麻木,术后10d,1、3个月、1年和2年分别有43.6%、39.I%、36.6%、35.3%和35.7%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与病程、术前JOA评分和椎管狭窄类型有关,与年龄和神经根直径无关。[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1个月内下肢麻木恢复最快,术后1年和2年下肢麻木发生率为35.3%和35.7%,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手术治疗 手术疗效 麻木
下载PDF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旋后外旋Ⅳ°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永永 贾代良 +2 位作者 张刚 于宝华 雷学锋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修复下胫腓前、后韧带及前、后结节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治疗旋后外旋型Ⅳ°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于我院骨科旋后外旋型Ⅳ°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37... 目的比较单纯修复下胫腓前、后韧带及前、后结节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治疗旋后外旋型Ⅳ°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于我院骨科旋后外旋型Ⅳ°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37例,其中单纯修复下胫腓前、后韧带及前、后结节,不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患者17例即观察组;直接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患者20例即对照组。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分别拍X线片,测量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并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AOF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7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6个月。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X线片检查测量下胫腓间隙、下胫腓重叠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0.82,0.37,0.96,0.83,P均>0.05),术后12~18个月两组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t=0.68,P>0.05)及优良率(χ~2=0.87,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于术后2周出现1例踝关节疼痛患者,术后12周取出螺钉后缓解。结论对于旋后外旋型Ⅳ°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单纯修复下胫腓前、后韧带及下胫腓前、后结节,同样可以达到下胫腓螺钉固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Ⅳ° 下胫腓联合分离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