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被引量:15
1
作者 蔡方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2-47,共6页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 ,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 ,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 ,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也为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经典诠释学 本体论诠释学 经典诠释方法论
下载PDF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被引量:6
2
作者 朱立元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57,共18页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的过去特征”论来概括黑格尔美学的相关言论和思想。通过对读和细析黑格尔的文本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阐释可见,黑格尔本人并未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的命题。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概括和论述虽然都依托于本体论阐释学的框架,创造性地发挥着自己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往往试图贴合黑格尔论述的原意。这一特殊的阐释学现象意味着,方法论阐释学寻找作者原意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过时,在特定条件下能与本体论阐释学形成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艺术终结论 方法论阐释学 本体论阐释学 海德格尔“伟大艺术终结” 伽达默尔“艺术的过去特征”
原文传递
典籍的理解与翻译——来自伽达默尔本体论诠释学的启示与反思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德俊 孙金华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09,共9页
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诠释学近年来引起了国内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梳理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对翻译的启示,并基于其要义对翻译的相关问题以及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进行反思。典籍文本言简义丰,由于没... 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诠释学近年来引起了国内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梳理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对翻译的启示,并基于其要义对翻译的相关问题以及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进行反思。典籍文本言简义丰,由于没有了当下性,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无法通过"移情"进入原作者的内心,或拥有"上帝视角"来获得文本的本意。典籍的理解是释义者"自证"的过程。伽达默尔后期的诠释学具有显著的实践哲学的特征,应用被视为与理解和解释相当的第三要素。"同情的理解"是伽达默尔对应用的态度,但由于释义者选择的功利性,"同情的理解"难以成为现实。功利性一方面是传统和成见无意识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主体间性"中译者能动性的显现。由于诠释的功利性,不会有客观公正的"独白式"典籍翻译。西方人的译本必然有对中国典籍思想的无意误读和有意遮蔽。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由我们自己主导的典籍翻译不可或缺。对于核心概念的翻译,应该以异化策略为主导,从而保留中国文化因素的诠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策略 理解与翻译 译者能动性 伽达默尔 典籍翻译 中国典籍 诠释学 《道德经》
原文传递
中西学术文化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乃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4,共11页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孔子 经学诠释学 神学诠释学 文学诠释学 存在论诠释学 技艺学诠释学
下载PDF
文学阐释学的语言陷阱与汉字思维——论“Ontologie”的词源学系谱及诠释学的署名权
5
作者 杨乃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53,共18页
中国学界把总括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之哲学思想的“ontologische Hermeneutik”翻译为“存在论诠释学”或“本体论诠释学”,其必然在汉语字面意义的阅读上构成误读的语言陷阱。事实上,西方诠释学源语理论被翻译为汉语译入语后,其中隐藏... 中国学界把总括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之哲学思想的“ontologische Hermeneutik”翻译为“存在论诠释学”或“本体论诠释学”,其必然在汉语字面意义的阅读上构成误读的语言陷阱。事实上,西方诠释学源语理论被翻译为汉语译入语后,其中隐藏着多种不可通约的语言陷阱。在西方诠释学发展史上,拉丁文“Ontologia”是德意志学者路哈特于1597年至1606年之间“coined”(创制/杜撰)的一个崭新术语,其产生得相当晚。在印欧语系词源及其意义逻辑的追溯中,我们清理与分析“Ontologia”和“Metaphysica”的共同本质属性,是为了提示研究者们: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在其解构与重构的形而上学的逻辑之间,存在着一脉通贯历史的概念结构及词源系谱,即诠释学与形而上学、存在论或本体论在学理的概念结构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前端是以巴门尼德的“Sein”为起始,后端是以海德格尔的“Dasein”为终结。我们通释这一词源系谱,更是为了拨开遮蔽于中国学界诠释学研究的误读性迷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tologische hermeneutik” 诠释学 语言陷阱 文学阐释学 公共性误读 诠释学的署名权
原文传递
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金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解释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还是本体论、历史的解释学还是方法论的、批判的解释学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解释者和解释对象之间的关系究竟是"隶属的"还是"疏异的",如果是"隶属的",那么... 解释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还是本体论、历史的解释学还是方法论的、批判的解释学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解释者和解释对象之间的关系究竟是"隶属的"还是"疏异的",如果是"隶属的",那么解释学理论就应该是历史的、本体论的;反之,解释学就应该是批判的、方法论的。这些争论反映了对解释学理论理解的浪漫主义传统和启蒙主义传统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的解决促成了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实践解释学是融浪漫主义传统和启蒙主义传统于一身的新的解释学理论。它是本体与方法的统一、历史和批判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的解释学 本体论的解释学 历史的解释学 批判的解释学 实践解释学
下载PDF
中国解释学的特质——兼与严春友先生商榷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御 温春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从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发展来看,几乎可以把中国哲学史看成是一部经典诠释史,思想家通过经典的注释和解说的形式来发展、建立、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而这一方式必然包含着“客观”地诠释经典的“原意”和建立诠释者自身的... 从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发展来看,几乎可以把中国哲学史看成是一部经典诠释史,思想家通过经典的注释和解说的形式来发展、建立、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而这一方式必然包含着“客观”地诠释经典的“原意”和建立诠释者自身的哲学体系这对矛盾。从前者看,中国解释学带有方法论解释学的性质;从后者出发,中国解释学的性质则是本体论的。而事实上中国解释学不必遵从西方解释学先有方法论解释学,后有本体论解释学的演进逻辑,中国解释学的特质在于本体论寓于方法论之中,注经、说经是形式,是载体,思想创造才是内容,是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方法论解释学 本体论解释学
下载PDF
董仲舒《士不遇赋》的易学思想——以本体诠释学的认知模式探析
8
作者 罗惠龄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2-38,共7页
众所皆知的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其议人事、论天道、释《春秋》,无不以《周易》哲理作为具象思维的准绳,晚年所作的《士不遇赋》体现身逢盛世却怀才不遇的落寞超脱。今以成中英先生提出的“本体诠释学”中的观、感、思、悟、通五种认知模... 众所皆知的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其议人事、论天道、释《春秋》,无不以《周易》哲理作为具象思维的准绳,晚年所作的《士不遇赋》体现身逢盛世却怀才不遇的落寞超脱。今以成中英先生提出的“本体诠释学”中的观、感、思、悟、通五种认知模式,指向一个本体真实的经验表现。在选择、转化、包含、反对及补偿中,相应于复杂多变的现象世界里,以其认知模式作为《士不遇赋》的历史考察,调适并梳理出董仲舒时运不济的变化处境。最终,借由本体意义的价值发挥、完整自觉的认知整合,心灵多样的转折轨迹,从而理解《士不遇赋》在易学生生不息之动态境界的思想表现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士不遇赋》 《周易》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
下载PDF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9
作者 杨乃乔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176,共15页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ῖν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ῖν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的多篇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在翻译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箴言时,把其中的“νοεῖν”德译为“Vern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翻译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译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造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意义,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学文本及其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论诠释学 形而上学 “Vernehmen” 觉知
原文传递
解释学的发展与人文学科研究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昊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93-96,共4页
解释学经历了由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变,这一过程也是解释学关注焦点由作者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换的过程,标志着解释学由自然科学方法论模式向人文科学模式的变革。实践解释学理论试图整合并超越已有的解释学方法,呈现出新... 解释学经历了由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变,这一过程也是解释学关注焦点由作者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换的过程,标志着解释学由自然科学方法论模式向人文科学模式的变革。实践解释学理论试图整合并超越已有的解释学方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但伽达默尔主张意义上的实践解释学尚不完善,可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之进行改造。实践解释学的出现影响并改进了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解释学 本体论解释学 实践解释学 范式转换
下载PDF
基于语义关系和本体诠释学方法的中医药膳术语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倪菲 于睿 +6 位作者 曲金桥 袁东超 杨茗茜 王彩霞 崔家鹏 李可大 李思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1期62-64,共3页
目的运用语义关系和本体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药膳术语进行标准化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历代食疗、药膳的重要著作与专著、教材及数据库相关中医药膳文献,从中提取所有原始中医药膳词语,遵循术语命名原则确立中医药膳术语词条,以中医药... 目的运用语义关系和本体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药膳术语进行标准化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历代食疗、药膳的重要著作与专著、教材及数据库相关中医药膳文献,从中提取所有原始中医药膳词语,遵循术语命名原则确立中医药膳术语词条,以中医药膳术语词条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和本体诠释学研究方法,建立中医术语语义间关系,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稳定的语义关系及规范表述。同时以语义关系与二级编码的术语为基础数据,借助本体构建软件,形成可视化的中医药膳术语体系图,以此体系为内涵解读依据,语义关系及二级编码后的术语为表述形式,对中医药膳术语进行解读并形成规范表达。结果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经过数次反馈及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中医药膳术语释义语料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关系 本体诠释学 中医药膳 术语 标准化
下载PDF
公共阐释论与存在论阐释学的分歧和互补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欣欣 刘彦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公共阐释论是在西方及中国古代阐释学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复合型概念,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存在论阐释学从正反两方面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支撑。不同于存在论阐释学以现象学原则和存在论层面的生成性真理为根基、以个体的当下感受和经验为... 公共阐释论是在西方及中国古代阐释学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复合型概念,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存在论阐释学从正反两方面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支撑。不同于存在论阐释学以现象学原则和存在论层面的生成性真理为根基、以个体的当下感受和经验为阐释内容、以理解的开放性和无定解为阐释效果,公共阐释论以公共理性和共识真理为前提、以共通性的公共理解为内容、以阐释确定性和最大范围的公约性为阐释有效性的标志,其目的在于以公共理性检视和规范个体阐释,弥补个体阐释在阐释效果公约性和有效性上的缺陷,彰显文本阐释的公共性认知功能,履行文艺回应社会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存在论阐释学 公共理性 真理
下载PDF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与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从“经典诠释”到“本体诠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成中英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4,共6页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心统说 儒家经学 本体诠释 经典诠释
下载PDF
对“效用侵害说”之刑法诠释学根基的反思
14
作者 王振 武立松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5期28-32,共5页
在刑法解释学领域,针对我国刑法275条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毁坏"内涵的"效用侵害说"正成为有力的学说;但是,"效用侵害说"的法哲学基础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方面该学说赖以立足的本体论诠释学本身是欠科学的,... 在刑法解释学领域,针对我国刑法275条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毁坏"内涵的"效用侵害说"正成为有力的学说;但是,"效用侵害说"的法哲学基础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方面该学说赖以立足的本体论诠释学本身是欠科学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刑法哲学与刑法解释学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坏 效用侵害说 本体论诠释学 刑法诠释学
下载PDF
论本体阐释的“公共性”与公共阐释的“本体性”
15
作者 崔欣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98,共7页
公共阐释论是在西方阐释学和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资源上提出的一种哲学阐释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的“公共性”特征为公共阐释论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公共阐释论以公共理性为根基以及对确定的认知真理性的追求则... 公共阐释论是在西方阐释学和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资源上提出的一种哲学阐释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的“公共性”特征为公共阐释论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公共阐释论以公共理性为根基以及对确定的认知真理性的追求则弥补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在解决阐释结果确定性问题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公共阐释论亦属于本体论阐释学范畴,其“本体性”主要体现在阐释的生成性、整体性、真理性特质。建立公共阐释论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本体论阐释 公共性 本体性
下载PDF
成中英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比较研究
16
作者 王景阳 海兰 《学理论》 2020年第5期68-70,共3页
成中英先生是中国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本体诠释学以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和经传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学术理论发展起来。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浪漫主义解释学、精神科学与现象学、本体论融会贯通,构筑起哲学... 成中英先生是中国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本体诠释学以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和经传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学术理论发展起来。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浪漫主义解释学、精神科学与现象学、本体论融会贯通,构筑起哲学诠释学。两人均是其理论的集大成者",本体"是两人理论构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人关于本体的理论,进行比较,寻找出其理论的异同点。这同时也代表了中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中英 伽达默尔 本体诠释学 哲学解释学 本体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视角下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思芹 钱宗武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7,共11页
翻译即异语诠释。从本体诠释学的视角看,西方译者们在不同时期对中华原典《尚书》的英译,都是发展中的对《尚书》的本体真实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各《尚书》英译均至少有语言、理论和本体三个层次的意义,据此形成不同的诠释圆环,其中本... 翻译即异语诠释。从本体诠释学的视角看,西方译者们在不同时期对中华原典《尚书》的英译,都是发展中的对《尚书》的本体真实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各《尚书》英译均至少有语言、理论和本体三个层次的意义,据此形成不同的诠释圆环,其中本体论层次是其余两层次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分析各英译的诠释圆环可发现,西方各译者在对《尚书》本体的诠释上,皆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中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因此,西方《尚书》英译的空间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本体诠释。本研究可为文化学、汉学、典籍翻译等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资料及参考,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本体诠释学 英译 中国经典
下载PDF
汉代法律实践的诠释哲学思考——以引经折狱为中心
18
作者 林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引经折狱又名春秋决狱,是形成于汉代的一种司法方法。它以儒家经义(主要是《春秋》)作为评判案件的依据,强调原心定罪,在中国司法史上一度流行并影响深远。以现代眼光来看,运用西方盛行的本体论诠释学可以使这一中国古代的司法方法被更... 引经折狱又名春秋决狱,是形成于汉代的一种司法方法。它以儒家经义(主要是《春秋》)作为评判案件的依据,强调原心定罪,在中国司法史上一度流行并影响深远。以现代眼光来看,运用西方盛行的本体论诠释学可以使这一中国古代的司法方法被更好地接受与理解。具言之:引经折狱的断案过程,可以视为司法官与立法者的两种不同的法律观点之间的视域交融;司法官为寻求裁判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依据,往往求助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典故的解释;在引经折狱中,汉儒的主体性与实在性得到了彰显并同历史情境之间产生了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经折狱 汉儒 汉律 本体论诠释学
下载PDF
存在论解释学如何推进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中心
19
作者 原百玲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8-63,共6页
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论是将现象学与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存在论解释学。第一,作品存在决定了器具因素、物因素,而不是从物到作品的传统思维路径,这奠定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第二,作品存在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发生方式是:建立&qu... 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论是将现象学与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存在论解释学。第一,作品存在决定了器具因素、物因素,而不是从物到作品的传统思维路径,这奠定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第二,作品存在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发生方式是:建立"世界",制造"大地"。"世界"是意义呈现,"大地"是物质载体,形上形下的抗争是真理的开显。第三,作品的存在决定了创作和接受是一体两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作品的现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解释学 作品存在 真理 世界 大地
下载PDF
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一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68,288,共7页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解构传统本体论:以实际性的此在生存取代对象性世界本原的基始探究。在海德格尔看来,对象性的本体论被遗忘的真正根据——存在者之存在,正是要通过此在实际性生存的解释学,重新生成为追问存...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解构传统本体论:以实际性的此在生存取代对象性世界本原的基始探究。在海德格尔看来,对象性的本体论被遗忘的真正根据——存在者之存在,正是要通过此在实际性生存的解释学,重新生成为追问存在的非理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实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