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32
1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徐云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0-720,共11页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古油藏主要分布于黔中—雪峰 -江南隆起北侧 (以下古生界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为主 ,其烃源主要是下寒武统 )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台地及孤立台地边缘 (主要是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自生自储...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古油藏主要分布于黔中—雪峰 -江南隆起北侧 (以下古生界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为主 ,其烃源主要是下寒武统 )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台地及孤立台地边缘 (主要是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自生自储型古油藏 ) ;现存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根据南方多期构造改造及油气演化复杂性的特点 ,将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分成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 3类。认为南方现存的古生界—中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 ,绝大部分原生油气藏均已破坏成为古油藏 ,四川盆地现存的大多数油气藏是典型的次生油气藏。提出次生气藏有利勘探领域有川东南及大巴山前缘上石炭统—下三叠统、乐山 -龙女寺隆起东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及下古生界、川西北地区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煤成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有利勘探地区有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 1井地区及江西鄱阳盆地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川东方斗山背斜带寨沟湾石炭系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油藏勘探发现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中生界 古油藏 灯影组 古生界 下三叠统 江汉盆地 生烃 勘探方向 气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的CO2气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向凤典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4年第3期155-162,共8页
指出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包括CO2气藏中的少量烃类气体)都是有机成因。CO2气体有有机成因、无机成因,也有混合成因。无机成因的CO2气体是在上新世以后火山-岩浆CO2气体通过深断裂向上运移,取代了早期形成的油气... 指出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包括CO2气藏中的少量烃类气体)都是有机成因。CO2气体有有机成因、无机成因,也有混合成因。无机成因的CO2气体是在上新世以后火山-岩浆CO2气体通过深断裂向上运移,取代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中的油气而形成的。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钻探过程中,在3个构造发现了4个CO2气藏。特别是阿纳达科合作区内28-2-1井的CO2气藏,使油气勘探失利。因此,研究CO2气藏的成因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对盆地内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油气聚集 影响 二氧化碳气藏 CO2 有机成因 无机成因 油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垂向运移及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付广 杨丰平 +1 位作者 孟庆芬 杜春国 《海洋石油》 CAS 2004年第3期14-20,共7页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可同时发生向上和向下的垂向运移 ;如果源岩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只能发生垂向运移。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和通道发育是决定油气垂向运聚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松辽盆地具体表现为 ,长期断裂控制着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生成天然气在浅层的聚集与分布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T2 断裂共同控制着扶、杨油层的运聚与分布 ,T2 或T1 至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气 垂向运移 油气藏 断裂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下载PDF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对成藏的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傅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24,共4页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齐家—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平洋;齐家—古龙凹陷沿滨州铁路至富拉尔基;齐家—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研究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与油气藏分布之间的关系,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只有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圈闭才是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斜坡区 萨二 三油层 油气运移 优势通道 油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构造回返期的油气藏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振武 《江苏地质》 200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松辽盆地白垩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回返期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回返期表现的构造应力的反转在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第四纪早期均有活动。中浅层和深层油气的运移、保存、破坏和再分配直接受控于回返期的3次构造运动。... 松辽盆地白垩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回返期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回返期表现的构造应力的反转在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第四纪早期均有活动。中浅层和深层油气的运移、保存、破坏和再分配直接受控于回返期的3次构造运动。通过盆地东北部油气系统分析和重点油气藏的剖析,揭示反转构造运动与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回返期 反转构造运动 油气成藏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测氡法快速确定油气田边界及深度 被引量:6
6
作者 叶树林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50-156,共7页
本文介绍了运用测氡法快速确定大庆××油气田边界,估算其埋藏深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由于所做工作有限,尚属经验性探讨,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地工作,进而充实、完善它.
关键词 氡气测量 油气田 边界 油气藏 深度 测氡法
下载PDF
轮南潜山构造油气藏与油气富集条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建华 覃汉生 +1 位作者 赵力民 芦天明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20,共7页
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是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在潜山构造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油气藏,即潜山油气藏、潜山内幕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它们在潜山构造上以一定的空间展布形式组合。该区主要的成藏有利地质... 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是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在潜山构造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油气藏,即潜山油气藏、潜山内幕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它们在潜山构造上以一定的空间展布形式组合。该区主要的成藏有利地质条件包括:油源层丰富、多成因的储集体系与潜山构造相结合以及区域性大面积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远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但不利条件是潜山油气藏的储层质量差、非均质性极强,大多数油层必须经酸化后才具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潜山构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基于改进BISQ模型的AVA方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红星 桂磊峰 +1 位作者 陶春辉 刘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8-1115,共8页
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技术是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核心技术。目前,AVA技术建立在单相介质基础上,但实际储层是典型的多相介质,因此研究多相介质AVA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导基于改进BISQ模型(不含喷射流长度)的AVA方程,建立了双相-... 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技术是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核心技术。目前,AVA技术建立在单相介质基础上,但实际储层是典型的多相介质,因此研究多相介质AVA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导基于改进BISQ模型(不含喷射流长度)的AVA方程,建立了双相-双相、双相-单相、单相-双相、单相-单相介质分界面模型,对AVA曲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ISQ-AVA方程在单相介质分界面时退化为传统Zoeppritz方程,在含双相介质界面处,其反射、透射分析结果与Zoeppritz方程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该结果对油气储层地震解释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Q模型 振幅解释 AVA 油气储层 双相介质
下载PDF
晋南洼槽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9
作者 唐邦忠 唐建福 +1 位作者 王秀 李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0-23,共4页
晋南洼槽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界单断箕状洼槽,洼槽内发育三套良好烃源岩和六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的构造运动,为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创造了条件。经多年勘探已发现新生古储、傍生侧储、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等油气藏类型,并在潜山及下... 晋南洼槽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界单断箕状洼槽,洼槽内发育三套良好烃源岩和六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的构造运动,为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创造了条件。经多年勘探已发现新生古储、傍生侧储、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等油气藏类型,并在潜山及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及三段地层中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展示了该洼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洼槽 油气 石油地质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石油”探区勘探形势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赵政璋 杜金虎 +2 位作者 牛嘉玉 冯有良 方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有40余年的历史,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目标日趋隐蔽,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挑战,各探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反复认识、强化预探、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近几年来勘探工作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有40余年的历史,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目标日趋隐蔽,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挑战,各探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反复认识、强化预探、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近几年来勘探工作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滩海勘探、陆上岩性地层油气藏、老区精细勘探、低潜山与火山岩等领域发现了近8×108t级的资源规模。经综合研究与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仍然很大。富油气凹陷,作为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存在岩性油气藏、滩海、潜山与火山岩,以及老区精细勘探等四大领域,这为“中石油”探区在今后相当时期年均增长探明储量1×108t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中石油 前景分析 油气勘探开发 油气资源潜力 精细勘探 富油气凹陷 岩性油气藏 勘探程度 勘探目标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调整思路 重大突破 勘探工作 勘探成果 岩性地层 综合研究 探明储量 火山岩 低潜山 滩海
下载PDF
阿尔塔拉凹陷压裂控缝高及诊断技术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安军 胡金堂 +3 位作者 赵政嘉 才博 牛永泽 谢凤华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1,共3页
对于低渗透薄互层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期望压裂作业后人工裂缝尽可能在目地层内支撑,从而增加有效支撑裂缝长度,提高人工裂缝的支撑效果。然而在实际压裂施工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层都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由于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的影响,施工... 对于低渗透薄互层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期望压裂作业后人工裂缝尽可能在目地层内支撑,从而增加有效支撑裂缝长度,提高人工裂缝的支撑效果。然而在实际压裂施工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层都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由于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的影响,施工缝高易过度增长。因此需要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提高该类储层压裂效果。提出了压裂改造此类储层的单薄层控缝高和多层提高压开程度的低伤害、高效改造工艺及诊断方法。通过现场应用平均探井单井产量提高了4~10m3/d,勘探试油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控缝高 诊断 低渗透薄互层
下载PDF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2 位作者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594,共5页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改造 油气形成 油气分布 隐蔽油气藏 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崔军平 任战利 +1 位作者 陈全红 肖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469,共5页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伊利石测年 包裹体 乌尔逊凹陷 油气成藏期次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香溪群岩性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其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晓萍 邹才能 李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4期33-36,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构造平缓,大型断裂欠发育,已发现的油气藏与背斜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研究认为,川中地区香溪群主要发育岩性圈闭,根据圈闭形成主控因素,结合香溪群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和裂缝发育特点,将川中香溪群岩性圈闭划分为4种类型:...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构造平缓,大型断裂欠发育,已发现的油气藏与背斜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研究认为,川中地区香溪群主要发育岩性圈闭,根据圈闭形成主控因素,结合香溪群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和裂缝发育特点,将川中香溪群岩性圈闭划分为4种类型:①与地层尖灭相关的地层—岩性圈闭;②与沉积—成岩相变密切相关的成岩—岩性圈闭;③与古地貌有关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岩性圈闭;④与断层转化调节相关的裂缝—岩性复合圈闭。其中成岩—岩性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是川中香溪群最重要的、分布最广泛的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类型 岩性油气藏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砂泥岩薄互层油气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伟 刘威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2-43,共12页
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研究是国内外各油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薄层的检测受限于测不准原理的影响,导致实际地震资料很难辨别5m以下的储层,且相应的油气检测方法多是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这些模型存在过于理想化、参数单一、入射条件... 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研究是国内外各油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薄层的检测受限于测不准原理的影响,导致实际地震资料很难辨别5m以下的储层,且相应的油气检测方法多是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这些模型存在过于理想化、参数单一、入射条件特殊等不足,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通过制作和观测砂泥岩薄互层地震物理模型,模拟野外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并对采集得到的地震资料开展了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常规地震处理,获取到叠后地震剖面;基于高阶统计量技术对获取到的叠后剖面开展油气检测研究,分析了厚度为5m左右的薄互层中含有不同流体(气、水和油)时的高阶统计量及高阶时频谱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含气薄互层与含水薄互层和含油薄互层存在明显的地震响应差异;三阶矩是区分含水与含油薄互层的关键统计量,其他高阶统计量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为砂泥岩薄互层油气检测及其相应的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物理模拟实验基础,也为实际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油气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检测 砂泥岩薄互层 物理模型 三阶矩 地震解释 隐蔽油气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气田开发现状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占玄 王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14,共7页
致密油气资源在中国开发潜力巨大,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如何对中国致密油气田进行低成本有效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当前中国油气田面临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第二大盆地,致密油气资源储量丰... 致密油气资源在中国开发潜力巨大,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如何对中国致密油气田进行低成本有效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当前中国油气田面临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第二大盆地,致密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对其开发策略研究具有较强代表性。基于成本效益、技术特征等的分析可看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气田开发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应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政策扶持三方面来降低致密油气田的开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田 低成本开发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国家政策
下载PDF
国外油田处理采出水的精细过滤装置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勇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5年第2期3-6,共4页
对油田采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是为防止水中机杂质堵塞地层,这是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回注的关键。而水质深度处理主要依靠精细滤芯过滤器来实现。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开发的处理采出水的精细过滤装置的调研,着重介绍了陶瓷膜滤器、金属网滤器... 对油田采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是为防止水中机杂质堵塞地层,这是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回注的关键。而水质深度处理主要依靠精细滤芯过滤器来实现。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开发的处理采出水的精细过滤装置的调研,着重介绍了陶瓷膜滤器、金属网滤器、膨胀床纤维滤器、聚酰胺滤芯过滤器、针形聚酯纤维精细滤芯过滤器和双层滤芯过滤器。这几种过滤器构思新颖、设计先进、选用范围宽,且代表着90年代初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注水 注入水 水处理 过滤器
下载PDF
煤岩油气(矿)藏品质与油基质开发、加工参数分析
18
作者 牛嘉玉 侯创业 +2 位作者 王好平 杨元一 金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1-306,共16页
化石能源物理模型和煤岩油气(矿)藏的提出,为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两大工业系统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建立起相关的统一评价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填补了H/C原子比为0.90~1.35的化石能源资源在自然界中存在方式和储集场所等方面的认识空... 化石能源物理模型和煤岩油气(矿)藏的提出,为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两大工业系统的资源开发与加工建立起相关的统一评价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填补了H/C原子比为0.90~1.35的化石能源资源在自然界中存在方式和储集场所等方面的认识空白。笔者从煤岩热成烃、与挥发分等参数的对应关系、煤岩组分构成特征、煤岩形成的地质环境和不同组分加工工艺评价参数等方面的分析入手,确定了煤岩油气(矿)藏的品质评价参数和划分方案,提出了我国不同品质煤岩油气(矿)藏的开发与加工技术思路。它区别于煤全岩直接加氢液化工艺,而是通过煤岩油气(矿)藏中油基质的开发,即富集和均质化类似于石油体系中的稠油-特超稠油组分,直接进入现有石油工业稠油加工体系,降低转化为石油制品的技术门槛,提高加工工艺的可控性,实现煤炭工业丰富的油基质资源和石油加工两大工业体系的对接,达到资源优势与加工优势互补的目的。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可造就成为我国未来石油制成品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能源工业 煤岩油气(矿)藏品质 油基质开发 油基质加工 油气资源潜力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64
19
作者 蔡希源 刘传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9,共5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有高压带、断层区、沉积相、古隆起四元...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有高压带、断层区、沉积相、古隆起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勘探部署方案是: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在该区部署了多口探井,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构造特征 勘探潜力
下载PDF
裂缝预测主曲率法的新探索 被引量:61
20
作者 李志勇 曾佐勋 罗文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5,共3页
构造面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裂缝发育的密度、方向、宽度和深度;因而油层厚度及与之有关的裂缝孔隙体积和渗透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构造面主曲率的影响。由微分几何学原理得到计算主曲率的一般公式,克服了由薄板小扰度弯曲理论得到... 构造面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裂缝发育的密度、方向、宽度和深度;因而油层厚度及与之有关的裂缝孔隙体积和渗透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构造面主曲率的影响。由微分几何学原理得到计算主曲率的一般公式,克服了由薄板小扰度弯曲理论得到的主曲率计算公式的局限性。使用趋势面分析与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离散的构造层面数据,计算构造面主曲率,选取各点主方向上两个主曲率值中绝对值较大者作为裂缝发育区预测的依据。在江汉盆地王场地区用该方法预测的裂缝发育区与实际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曲率 趋势面分析 差分法 裂缝 油气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