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244
1
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1 位作者 石砥石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 ,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 ,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 ;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 ,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 ,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 ;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 ,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 ,剖面呈透镜状 ,油气通过砂体 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 ,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 ,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 ,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 3类 9种油 (气 )藏类型 ,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构造型油气藏组合 ,储量丰度大 ;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 ,分布范围广 ,横向变化大 ,油水关系复杂 ;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毯式 油气成藏体系 济阳坳陷 新近系 河流相层序 油源断裂 浅层断裂网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浅层次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83
2
作者 付晓飞 平贵东 +1 位作者 范瑞东 刘宗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8-566,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倒灌"运聚成藏的复杂性,使得如何进一步扩大储量区和已探明区块如何开发成为困扰勘探家的两大难题。扶杨油层油成藏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断层密度大、规模小且...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倒灌"运聚成藏的复杂性,使得如何进一步扩大储量区和已探明区块如何开发成为困扰勘探家的两大难题。扶杨油层油成藏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断层密度大、规模小且密集成带;二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处于物源交汇区,主要的储集体河道砂展布规律难以预测。本研究在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以断裂形成演化为核心,标定油源断层,分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及其控油规律,建立了成藏模式。油源对比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成藏关键时刻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因此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活动的断层以及坳陷期形成反转期活动的断层为主要的油源断层,油在超压作用下沿着油源断层"倒灌"运移,下排的深度一般为200m,因此只有扶杨油层的顶部才是有利的目的层。扶杨油层断裂具有密集成带的特征,油源断层多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是主要的控藏断裂。油沿油源断层"倒灌"运移动力条件、断裂多期变形机制以及反转期青山口组泥岩水平拆离作用形成的水平裂缝的输导作用决定油主要富集在油源断层下盘河道砂中,在油源断层控制的地垒型断块中油最富集,断裂密集带处于构造低部位,不是主要的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 油源断层 断裂密集带 下盘河道砂 运聚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晚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55
3
作者 蒋有录 刘培 +3 位作者 宋国奇 刘华 王永诗 赵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33,共9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可用差异系数(FDC)表征,断层在主生排烃早中期活动较强、晚期活动较弱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综合考虑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将断层控油级别分为Ⅰ,Ⅱ和Ⅲ类,Ⅰ和Ⅱ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较为富集,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大,Ⅲ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小。断层差异活动影响油气富集,控油级别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油源断层 油气富集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孙同文 付广 +3 位作者 吕延防 胡明 刘哲 王浩然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42-1051,共10页
为了准确定位断裂附近油气藏的空间位置,从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和被断裂破坏后盖层垂向封闭能力2方面入手对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横向、纵向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油源断裂有效断面脊作为优势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横向... 为了准确定位断裂附近油气藏的空间位置,从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和被断裂破坏后盖层垂向封闭能力2方面入手对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横向、纵向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油源断裂有效断面脊作为优势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横向富集部位,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主要油气储量均分布于有效断面脊附近;2火山岩类(脆性)盖层被断裂破坏后垂向封闭能力可用盖层残余有效厚度(H′)来评价,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火山岩盖层残余有效厚度垂向封闭油气阈值(Ho)约为79~93m,当H′>Ho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下部富集,而当H′<Ho时,盖层封闭能力有限,部分油气发生渗漏,在盖层上、下均有分布,盖层残余有效厚度控制了油气纵向运聚层位。综合以上2方面可以快速确定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三维区域,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有效断面脊 盖层残余有效厚度 中浅层 南堡1号构造
原文传递
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付广 王浩然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0-188,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油气成藏活动期油源断裂古活动速率相对较大部位和停止活动—封闭期油源断裂古凸面脊位置,建立...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油气成藏活动期油源断裂古活动速率相对较大部位和停止活动—封闭期油源断裂古凸面脊位置,建立了一套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确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确定中。结果表明:旧州油源断裂6条分支断裂在油气成藏活动期(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期)发育6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断裂发育3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2断裂发育2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5断裂发育1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旧州油源断裂在停止活动—封闭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发育12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断裂发育4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2和F3断裂各发育3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4和F5断裂各发育1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旧州油源断裂有4个停止活动—封闭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与油气成藏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重合,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油源断裂附近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均分布在此4个重合部位这一现象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期 油源断裂 输导油气 有利部位 确定方法
原文传递
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 被引量:24
6
作者 姜贵璞 付广 孙同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0-166,共7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油源断裂在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产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油源断裂在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产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不同油源断裂同一时期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活动强度大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其附近油气富集;而活动强度小的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其附近油气不富集.2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强活动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对油气富集所起作用越大,应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而弱活动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对油气富集所起作用越小,不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3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部位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活动速率大的油源断裂凸面脊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而活动速率小的油源断裂非凸面脊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不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油源断裂 输导能力 油气富集 差异性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 被引量:22
7
作者 吕延防 李建民 +3 位作者 付晓飞 付广 王有功 玄昌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533,623,共10页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是油气下排的输导通道;断层的分布规律、断穿层位、演化历史及油气的纵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量发育并在源岩有机质成熟后频繁活动开启的断穿T_2—T_(06)的断层是青一段油气下排的主要通道,该类断层即为油源断层。青一段在油气下排之后即变成了封闭能力极强的封盖层,青一段下排的油气被严格地限定在了青一段之下的扶杨油层之中。受地层倾向和起通道作用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油源断层的下降盘扶杨油层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油气主要在油源断层的上升盘一侧聚集成藏,故上升盘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流体超压 油源断层 输导通道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断裂对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姜治群 吴智平 +2 位作者 李伟 杨波 张晓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4,共5页
为弄清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油源断层活动性、断盖配置、断储配置等方面分析,定量评价了断裂对新近系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黄河口凹陷发育了NNE... 为弄清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油源断层活动性、断盖配置、断储配置等方面分析,定量评价了断裂对新近系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黄河口凹陷发育了NNE向、NWW向和近EW、NE向3组优势断裂,其控制了浅层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于近EW、NNE向的一、二级油源断裂附近;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大于8 m/Ma,有效断接厚度小于10 m时,有利于浅部成藏;断、储排替压力差大于0.45 MPa时,油气侧向分流能力强,新近系含油高度可达30 m之上。研究成果对油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断层活动性 断裂输导 新近系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油源断裂古转换带恢复及其输导油气的有利条件——以南堡凹陷2号构造F_(10)断裂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浩然 付广 孙同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48-1854,共7页
为了研究油源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2号构造F_(10)断裂为例,在油源断裂厘定、断裂转换带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最大断距相减法对F_(10)断裂的古转换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F_(10)断裂上现今5个转换带在油气成藏期——明化镇... 为了研究油源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2号构造F_(10)断裂为例,在油源断裂厘定、断裂转换带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最大断距相减法对F_(10)断裂的古转换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F_(10)断裂上现今5个转换带在油气成藏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已形成,且至今变化不大。通过断裂古转换带流体势、砂体、裂缝分布特征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对F_(10)断裂古转换带输导油气的有利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_(10)断裂古转换带输导油气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油源断裂古转换带断面呈凸面状,为流体势的汇聚脊,有利于油气垂向汇聚运移;2油源断裂古转换带控制分支河道流向,砂体发育,有利于油气穿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3油源断裂古转换带应力集中,裂缝发育,有利于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转换带 输导油气 有利条件 南堡凹陷 F10断裂
原文传递
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被引量:16
10
作者 付广 郭玉超 +1 位作者 董亚南 郭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11,共4页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面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厘定了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5个有利地质条件:①2套烃源岩为油气运聚提供充足来源;②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③3套区域性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保存条件;④高砂地比地层为油气聚集提供储集空间;⑤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有利地质条件 油源断裂 烃源岩 盖层 正向构造 南堡凹陷
下载PDF
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德相 付广 +3 位作者 孙同文 李熹微 姜海燕 刘滨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8-1686,共9页
为了研究断裂在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本身的发育特征和源岩品质,构建了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 为了研究断裂在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本身的发育特征和源岩品质,构建了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10条主要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的评价中。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10条主要油源断裂共34条优势通道,其中:有8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强,主要分布在北部留楚背斜区;有15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主要分布在留楚南背斜区;有11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为弱,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边部地区。这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只在北部留楚背斜核部找到大量油、中部留楚南背斜找到少量油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优势通道 输导油气能力 综合评价方法 留楚地区 东三段储层
下载PDF
外源补给型页岩气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江林 王剑 +4 位作者 余谦 刘伟 葛祥英 苟启勇 邱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2,共11页
野外调查发现,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内发育一套稳定的滑脱层,不仅厚度稳定(0.3~1.5 m),而且产出层位特殊,可能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主产层底部的一套高渗输导层。根据滑脱层对页岩气富集控制作用的差异,可将页岩气分为外源补给型和... 野外调查发现,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内发育一套稳定的滑脱层,不仅厚度稳定(0.3~1.5 m),而且产出层位特殊,可能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主产层底部的一套高渗输导层。根据滑脱层对页岩气富集控制作用的差异,可将页岩气分为外源补给型和原位富集型,华地1井和新地2井页岩气的重大发现,初步证实了该划分方案的可操作性。钻探也证实,华地1井投资回本周期与现今页岩气探井投资回本周期相近,滑脱层产生的'面'连通油气输导能力可能高于现今页岩气水平井人工压裂产生的'线'连通油气输导能力。外源补给型页岩气富集规律不仅能解释现今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的诸多理论问题,而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中国页岩气富集规律和复杂构造区内油气动态成藏机理研究。配套羽状水平井技术将攻克因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导致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技术瓶颈,实现页岩气免压裂商业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滑脱层 页岩气 四川盆地 志留系龙马溪组 华地1井
原文传递
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付广 王浩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砂体相对发育部位和伴生微幅度鼻状构造发育部位,将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油源断...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砂体相对发育部位和伴生微幅度鼻状构造发育部位,将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发育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其中F_1和F_2断裂各发育2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3、F_4、F_5、F_6断裂不发育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1和F_2断裂发育的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有利于油气在沙三段中下亚段大规模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油气富集 有利部位 预测方法
下载PDF
三肇凹陷断层垂向分段生长与扶杨油层油源断层的厘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海学 付晓飞 +3 位作者 付广 吕延防 杜微 刘桐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39-1546,共8页
野外观察、典型地震解剖和物理模拟证实,只要岩石存在能干性差,断层具有典型垂向分段生长特征.岩石能干性差异决定断层演化历经3个阶段:下部断层形成、断裂上下分段和贯通性断裂形成.以三肇凹陷为例,应用岩石力学特征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野外观察、典型地震解剖和物理模拟证实,只要岩石存在能干性差,断层具有典型垂向分段生长特征.岩石能干性差异决定断层演化历经3个阶段:下部断层形成、断裂上下分段和贯通性断裂形成.以三肇凹陷为例,应用岩石力学特征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证实扶杨油层砂岩层段普遍形成断裂,青一段泥岩阻止下部断层向上传播,从而形成断层垂向分段生长现象.结合油藏精细解剖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主要油源断层是成藏期活动、沟通源储且垂向分段生长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分段生长 “倒灌”运移 油源断层 扶杨油层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付广 陈雪晴 +1 位作者 邓玮 胡欣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5,共7页
为了研究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厘定、输导期和源岩生排烃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期与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之差和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其开始生排烃期或停止生排烃期之差比值的大小,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 为了研究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厘定、输导期和源岩生排烃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期与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之差和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其开始生排烃期或停止生排烃期之差比值的大小,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中。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在青山口组—姚家组沉积时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为好,最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嫩江组沉积末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为较好,较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为中等,不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时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间有效性评价等级均为差,均无天然气运聚成藏。该结果与目前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揭示的天然气成藏时期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期 生排烃高峰期 时间有效性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辛也 王伟锋 吴孔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8,共7页
依据油气成藏组合理论,结合前人油源对比资料并通过储层、区域盖层及油气藏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可划分为源内自生自储油气成藏组合和源上下生上储油... 依据油气成藏组合理论,结合前人油源对比资料并通过储层、区域盖层及油气藏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可划分为源内自生自储油气成藏组合和源上下生上储油气成藏组合;存在源内早期成藏垂相运聚、近源早期成藏侧向运聚和远源晚期成藏混向运聚3类油气成藏模式;构造圈闭发育和油源断裂是成藏组合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在剩余压力作用下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并沿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横向运移,为油气成藏提供充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组合 油源断裂 构造圈闭 乌-夏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南堡2号构造带中浅层油源对比及原油运聚模式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尚儒 高岗 +4 位作者 张永超 郭郁 王建伟 田成博 刚文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中浅层原油为成熟轻质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凝固点、含蜡、低硫和胶质的特点,基本未遭受生物降解。基于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研究,将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分为Ⅰ类和Ⅱ类,发育层位分别以沙三段—沙二段... 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中浅层原油为成熟轻质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凝固点、含蜡、低硫和胶质的特点,基本未遭受生物降解。基于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研究,将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分为Ⅰ类和Ⅱ类,发育层位分别以沙三段—沙二段和东三段为主,Ⅰ类烃源岩优于Ⅱ类;原油分为A类、B类和C类,A类原油中伽马蜡烷含量低,B类原油伽马蜡烷含量相对较高,这3类原油中的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分别呈典型的"√"型、"L"型和"V"型,生烃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输入特征,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淡水湖泊环境。A类、B类原油分别与Ⅰ类、Ⅱ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C类原油为混源油。在此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依据源储关系建立中浅层原油运聚模式。油源断裂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断裂封闭性控制断裂两侧储层的含油气性和原油类型,深层超压为深层油气向中浅层圈闭运移提供动力,烃源岩与断裂的空间关系影响中浅层原油类型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类型 油源对比 运聚模式 油源断裂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源断层新探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有功 严萌 +2 位作者 郎岳 付广 李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4-740,共7页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期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断层断至T06地震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不能作为断层是否在构造反转期发生活动的判断依据。而反转期构造变形使伸展期地层受断层影响形成断层扩展反转褶皱变形,表现为反转期前后断层上下两盘地层变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确定反转期断层是否发生活动,进一步可厘定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根据油源断层是否断穿伸展期地层进一步划分为隐伏型和穿透型两种油源断层,这两种油源断层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油源断层 构造反转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油气分布有序性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范婕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景东 朱建峰 李瑞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60,共9页
对于松辽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以该盆地油气勘探新区——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类型、储量丰度、油气相态等方面刻画了该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结合油气成藏... 对于松辽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以该盆地油气勘探新区——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类型、储量丰度、油气相态等方面刻画了该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划分出S2、S203和S201等3个油气运聚单元,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进行定量评价,明确了油气分布有序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北部洼陷带向西部构造带,该区油气分布在相态上体现为气藏—油气藏—油藏的有序变化,油气藏类型上则表现为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的渐变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上呈现出储量及其丰度逐渐增加的趋势;(2)该区油气分布有序性受控于3种因素,断—源时空配置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不同运聚单元边界条件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断—源—砂—盖配置的差异性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的有序性。结论认为,S201运聚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最为优越,源—断—砂—盖配置最好,勘探潜力最大,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龙凤山地区 油气分布 有序性 主控因素 油气运聚单元 油源断层 烃源岩 勘探区
下载PDF
凹陷区边部上生下储式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肇41—州58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付广 高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通过解剖肇41—州58区块葡萄花油层,对其与油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平面上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PI4和PI5小层,具有上油下水分布特征,各断块间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 通过解剖肇41—州58区块葡萄花油层,对其与油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平面上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PI4和PI5小层,具有上油下水分布特征,各断块间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主要受到2个因素控制,青一段烃源岩区控制着油成藏与分布,油源断裂附近也是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区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也主要受到2个因素控制,扶杨油层的分布控制油的成藏与分布,而油源断裂附近同样是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油区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运移至葡萄花油层中,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区 上生下储 油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油源断裂 肇41—州58区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