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3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被引量:429
1
作者 武富礼 李文厚 +1 位作者 李玉宏 席胜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07-315,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广泛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 ,其总体沉积特征为 :沉积体系及相带发育完整 ;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高 ;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动植物化石及生物遗迹构造。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具有复杂分支与决口历史 ,...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广泛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 ,其总体沉积特征为 :沉积体系及相带发育完整 ;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高 ;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动植物化石及生物遗迹构造。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具有复杂分支与决口历史 ,因此常呈交织状 ,受分流河道冲蚀作用的影响 ,河口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盆坳陷回返期。通过对岩相组合、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及盆地古地理背景的综合分析 ,认为延长组的环境演化反映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过程。曲流河三角洲可形成良好的储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曲流河三角洲 分流河道 上三叠统 延长组 油气储集体 沉积学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343
2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0 位作者 朱如凯 张国生 侯连华 吴松涛 陶士振 袁选俊 董大忠 王玉满 王岚 黄金亮 王淑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9-1007,共29页
新世纪非常规油气获战略突破,微纳米孔喉页岩系统油气成为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新领域,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致密气、煤层气、重油、沥青砂等已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致密油成为亮点领域,页岩气成为热点领域。中... 新世纪非常规油气获战略突破,微纳米孔喉页岩系统油气成为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新领域,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致密气、煤层气、重油、沥青砂等已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致密油成为亮点领域,页岩气成为热点领域。中国在致密气、页岩气、致密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获重要突破,油页岩、天然气水合物、重油、油砂矿等获重要进展,初步评价中国非常规石油资源量(223~263)×10~8t,天然气资源量(890~1260)×10^(12)m^3。中国非常规油气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细粒沉积学在陆相敞流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砂体、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沉积、海陆相细粒沉积等研究新进展,提供了盆地中心储集体形成和分布的理论依据;非常规储层地质学在研究方法技术、多尺度数据融合、地层条件物理模拟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多方法多尺度整体表征非常规储层已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地质理论和方法技术快速发展;创新发展了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构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框架,明确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内涵、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核心技术,为大面积非常规油气规模勘探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法快速发展,涌现了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评价等"六特性"、"甜点区"地质一工程综合评价等核心评价方法,微地震监测、水平井钻完井、"工厂化"生产、"人工油气藏"等开发工程核心理念和技术,推动非常规油气"革命性发展"。非常规油气的突破,带来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核心技术进步等4点重要启示,对延长石油工业生命周期、推动理论技术升级换代、改变能源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细粒沉积学 非常规储层地质学 “人工油气藏”开发 微纳米级孔喉 致密气 致密油 页岩气 页岩油
下载PDF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232
3
作者 孙龙德 邹才能 +5 位作者 朱如凯 张云辉 张水昌 张宝民 朱光有 高志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1-649,共9页
近年来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在深层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储集层形成机理、勘探潜力与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进展。深层油气储集层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等,油层温度可高达295... 近年来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在深层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储集层形成机理、勘探潜力与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进展。深层油气储集层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等,油层温度可高达295℃,深层碎屑岩在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背景下利于孔隙保持,溶蚀与裂缝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物性;受断裂作用、岩溶热液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及早期油气充注影响,碳酸盐岩在8 000 m以深仍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深层火山岩受构造作用、火山作用、成岩作用及表生期和埋藏期成岩改造控制,发育原生型和次生风化型两类储集层。中国石油深层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3大领域,以气为主,已形成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松辽、三塘湖、渤海湾盆地等现实领域。中国深层油气已进入突破发现期,超深井钻井及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等工程技术已初步具备发现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 储集层形成机理 资源潜力 勘探工程技术
下载PDF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161
4
作者 李明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0,共8页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移的相态主要是油相,天然气可以是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石油以油相运移、天然气以气相运移最为有效,无需相态转变就能直接成藏。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微裂隙。并不是所有可渗透岩石都是二次运移通道,有效运移通道和主流向是二次运移的特征。断层在活动时具通道性,活动期后的封闭与成岩作用有关,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油气运移动力的积蓄与释放和通道的开启与封闭交替出现,决定了排烃和二次运移都是幕式的,从而决定了充注圈闭和成藏的幕式性,这已得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证实。油气幕式运移与地流体的幕式流动都与地壳的幕式构造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油气运移是发生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事件,因此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目前油气运移研究仍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总结各类盆地的运聚规律、提高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运移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致密油与页岩油形成条件与“甜点区”评价 被引量:165
5
作者 杨智 侯连华 +4 位作者 陶士振 崔景伟 吴松涛 林森虎 潘松圻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5-565,共11页
基于国内外页岩层系液态烃勘探研究成果,对页岩层系液态烃的形成条件、聚集机理、类型划分、海陆相差异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开展“甜点区”研究评价。通过分析北美和中国页岩层系液态烃的地质特征,指出页岩层系液态烃具有大面积连续... 基于国内外页岩层系液态烃勘探研究成果,对页岩层系液态烃的形成条件、聚集机理、类型划分、海陆相差异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开展“甜点区”研究评价。通过分析北美和中国页岩层系液态烃的地质特征,指出页岩层系液态烃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无稳定自然产能2项基本特征,且“规模区”需具备稳定构造背景、规模优质烃源岩、规模储集空间、源储共生分布等4项形成条件。揭示了页岩层系液态烃源储耦合、致密化减孔聚集机理,划分6项24种不同类型页岩层系液态烃,指出中国陆相页岩具有地热梯度较低和地层非均质性较强两项特征,须优选规模型“甜点区”来稳步推进工业上产。页岩层系液态烃“进源找油”,应着力开展地质、工程和经济“三品质”“甜点区”综合评价,成熟度是控制“甜点区”分布的首要因素。中国陆相有利页岩层系液态烃R。值为0.8%~1-3%,TOC值大于2%,岩性为纹层状页岩或致密孔隙性储集层,孔隙度较高(致密油大于8%,页岩油大于3%),脆性矿物含量高(致密储集层大于70%,页岩大于40%),含油饱和度50%-90%,原油黏度较低或地层压力较高,天然裂缝发育。页岩层系液态烃具有巨量的资源规模,增强海陆相页岩层系液态烃形成分布地质认识,对持续关注、推动这一重大领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甜点区”评价 非常规油气 细粒沉积 致密储集层
下载PDF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 被引量:112
6
作者 郝乐伟 王琪 唐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与渗流能力,因此,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进而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提高油气产能及油气采收率。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成因、实验...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与渗流能力,因此,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进而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提高油气产能及油气采收率。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成因、实验方法、理论研究进展和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并对国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主要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存在与国内地质实际结合不够及定量化研究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层 孔隙结构 三维孔隙结构模型 分形理论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01
7
作者 冯志强 张晓东 +3 位作者 任延广 吴河勇 李春柏 董万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6-19,共4页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 ,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 ,烃源岩厚度较大 ,有机质含量高 ;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 ,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 ,烃源岩厚度较大 ,有机质含量高 ;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 ,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 ,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 ,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岩 储层 油气藏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原油裂解气在天然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98
8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廖志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49,共3页
从油气生成理论和古油藏演化过程的讨论中引申出原油裂解气的问题。一般所说的原油裂解气主要是指古油藏演化中的原油裂解气 ,油藏中的原油由于后期深埋 ,必然发生裂解而形成天然气和沥青。这种原油裂解气只有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 从油气生成理论和古油藏演化过程的讨论中引申出原油裂解气的问题。一般所说的原油裂解气主要是指古油藏演化中的原油裂解气 ,油藏中的原油由于后期深埋 ,必然发生裂解而形成天然气和沥青。这种原油裂解气只有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成 ,如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的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 ,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使早期形成的油藏埋藏很深导致原油裂解的产物。塔北隆起东部桑塔木断垒带的天然气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同是源自寒武系烃源岩 ,但桑塔木天然气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 ,而和田河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 ,因此二者在天然气组成和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差异 ,如虽然二者成熟度一致 ,但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非烃气体含量高于桑塔木天然气 ,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则比桑塔木天然气的轻。对于古油藏而言 ,原油裂解既对油藏起破坏作用 ,同时又可形成天然气藏的特殊气源。图 6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天然气勘探 油气生成 勘探意义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87
9
作者 赵靖舟 武富礼 +3 位作者 闫世可 顾根深 郭德运 杨县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7,34,共5页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运移通道、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背景的存在是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大中型油田的形成均与一定规模的鼻状隆起背景有关。对延长组上部长1-长2-长3成藏组合以及侏罗系成藏组合而言,断裂及裂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水动力则是三叠系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等复合油藏是该区三叠系油藏的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斜坡 三叠系油藏 油气分布规律 油藏类型
下载PDF
北美页岩油气研究进展及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的思考 被引量:94
10
作者 张林晔 李钜源 +3 位作者 李政 张金功 朱日房 包友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0-711,共12页
北美在海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已获得巨大成功,研究表明,页岩油和页岩气形成条件和赋存状态虽然具有较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共性为二者均呈"连续型"分布于沉积盆地的斜坡和中心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油气均产自... 北美在海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已获得巨大成功,研究表明,页岩油和页岩气形成条件和赋存状态虽然具有较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共性为二者均呈"连续型"分布于沉积盆地的斜坡和中心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油气均产自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存在异常高压的页岩地层。两者的差异性表现在页岩气的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阶性,即页岩气既可来自Ⅰ-Ⅱ型有机质,也可来自Ⅲ型有机质,但页岩油主要来自Ⅰ-Ⅱ型有机质;页岩气可形成于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任何阶段,但页岩油是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的产物。由于页岩油和页岩气分子直径和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机制存在一定差别。勘探实践表明,中国陆相盆地存在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研究其勘探开发技术,是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性 成熟度 储集空间 赋存状态 形成条件
原文传递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77
11
作者 付广 许泽剑 +1 位作者 韩冬玲 纪阵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间和性能 ,也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导致不同层系的油气聚集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提供潜山型、地层剥蚀型和地层超覆型 3种圈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油气藏形成 储集空间 性能 运移通道 圈闭
下载PDF
“人工油气藏”理论、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88
12
作者 邹才能 丁云宏 +9 位作者 卢拥军 刘先贵 陈建军 王欣 杨正明 才博 杨智 何春明 王臻 骆雨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低渗透、致密油气及页岩油气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面临动用难度大、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开采成本高等亟需解决难题。为此提出"人工油气藏"开发新概念、新理念及技术方法新体系。提出以"甜点区"... 低渗透、致密油气及页岩油气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面临动用难度大、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开采成本高等亟需解决难题。为此提出"人工油气藏"开发新概念、新理念及技术方法新体系。提出以"甜点区"为基本单元,对渗透性差的油气区采取压裂、注入与采出一体化方式,形成一个"人工油气藏",以提高采收率并进行规模经济开发。通过井群开发、压裂造缝和针对性流体介质注入,改变地下流体渗流环境和补充地层能量,在"甜点区"单元内形成"人造高渗透区"与"重构渗流场",建立了"人工油气藏"地质、开发、生产、管理和决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低渗透、致密油气与页岩油气大规模、有效益、可持续开发。创建了基于大数据的三维地震地质"甜点区"评价技术、井群大平台开发技术、体积改造人工智能造缝技术、渗吸置换与能量补充开采技术、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油气藏"智能管理技术,构建智慧油气田。在国内5大致密油气、页岩气区开展235井次先导性试验,致密油压采效果比以往常规技术提高2倍,页岩气实现商业开发,展示出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页岩油气 人工油气藏 井群式开发 体积改造 渗吸置换 提高采收率 智能开发 大数据 云计算 智慧油气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71
13
作者 陈建平 查明 +2 位作者 柳广弟 谷亚青 张卫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2000年第4期75-78,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 ,百口泉组油藏是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 ,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不整合圈闭发育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油气藏类型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与古油藏研究 被引量:77
14
作者 谢增业 田世澄 +3 位作者 魏国齐 李剑 张林 杨威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83-288,共6页
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川东北地区)找到了迄今为止该盆地最大的天然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田。在该气田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固体沥青,沥青含量在0.09%~2.50%之间;储集孔隙发育的残余鲕粒白云岩的沥青含量最高,沥青含量与天然气... 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川东北地区)找到了迄今为止该盆地最大的天然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田。在该气田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固体沥青,沥青含量在0.09%~2.50%之间;储集孔隙发育的残余鲕粒白云岩的沥青含量最高,沥青含量与天然气产量、气藏规模及储层物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应用全岩热模拟和环境扫描电镜实验新技术进行的沥青的产气模拟实验表明,沥青仍有产气潜力,并随成熟度增大,产气潜力降低;沥青模拟产物的碳同位素较轻,反映出了腐泥型母质的特点;沥青的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正常:这些特征表明了储层沥青是古油藏原油裂解成气的中间产物。此外,天然气C1-C3组分进一步证实了鲕滩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在古构造背景下,根据优质储层展布、储层沥青含量的分布趋势,预测了古油藏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气藏 沥青 原油裂解气 储层 古油藏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65
15
作者 刘百红 秦绪英 +1 位作者 郑四连 杨强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简要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知识背景及其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在油田中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水力压裂裂缝成像、水驱前缘监测、储层描述和地应力监测的应用原理。最后对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认为随着微地震监测... 简要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知识背景及其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在油田中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水力压裂裂缝成像、水驱前缘监测、储层描述和地应力监测的应用原理。最后对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认为随着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油气藏开发和其他方面的应用都会更加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监测 油气藏 地应力 储层 压裂 注水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若干重大科学问题 被引量:63
16
作者 李晋超 马永生 +5 位作者 张大江 黄第藩 张水昌 程克明 徐志川 李小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2,共2页
中国覆盖区海相地层(以古生界为主)勘探多年,勘探发现与预期结果差距甚大,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地质家对海相油气富集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甚少。我国海相盆地与国外富油气海相盆地差异显著:①时代老;②有机质丰度低;③有机质热演... 中国覆盖区海相地层(以古生界为主)勘探多年,勘探发现与预期结果差距甚大,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地质家对海相油气富集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甚少。我国海相盆地与国外富油气海相盆地差异显著:①时代老;②有机质丰度低;③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④勘探目的层埋藏深;⑤油气藏保存条件差。必须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从新的角度加快研究3个基础理论问题:①成盆理论,要进行地球动力学和盆地沉积建造类型、地层样式及地层成岩事件研究;②成烃理论,要进行古生物学、古海洋学、古环境化学、沉积学、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研究,研究不能受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学说的束缚,有可能提出更适于我国古生代海相盆地的新成烃理论;③成藏理论,要揭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质体中的油气运移问题,建立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的物理化学场模型,并以动态平衡观点建立油气藏调整模型。(王孝陵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海相地层 盆地
下载PDF
中国水平井技术实力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1
17
作者 吴月先 钟水清 +1 位作者 徐永高 甘升平 《石油矿场机械》 2008年第3期33-36,共4页
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水平井已成为高效开发油气的重要技术支撑,水平井的数量也迅速增多,以适应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普遍增大的需求及水平井技术实力竞争加剧的趋势。中国水平井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 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水平井已成为高效开发油气的重要技术支撑,水平井的数量也迅速增多,以适应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普遍增大的需求及水平井技术实力竞争加剧的趋势。中国水平井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分析国内水平井技术业绩新纪录的基础上,针对技术发展中的瓶颈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水平井技术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勘探 油气藏 技术优势 发展对策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岩相与构型特征——以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露头为例 被引量:67
18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3 位作者 王天奇 马凤良 李顺利 杨丽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极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岩相与构型特征,定量表征构型单元的几何属性和物性特征,采用露头实测、精细构型解释以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砂质辫状河露头进... 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极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岩相与构型特征,定量表征构型单元的几何属性和物性特征,采用露头实测、精细构型解释以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砂质辫状河露头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和5种岩相组合。砂质辫状河中发育河道(CH)、心滩(CB)、边滩(PB)、废弃河道(ACH)及漫溢沉积(OF)5种典型构型单元,以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两者的累积分布频率高达78%。河道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6.5 m,宽厚比约为25-30,平均孔隙度为7.1%。心滩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7.0 m,宽厚比约为30-35,平均孔隙度为7.8%。同一沉积时期,砂质辫状河中存在4种基本构型单元组合,分别为CH-OF,CH/ACH-PB,CH-CB-CH和CH/ACH-PB-OF。不同沉积时期的构型单元空间分布可表示为4种基本组合类型及河道构型单元在垂向和横向的重复或叠加。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砂质辫状河的主要储层类型,但心滩构型单元的规模和储层物性优于河道构型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单元 油气储层 储集物性 露头 砂质辫状河 岩相 大同盆地
下载PDF
油田水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9
作者 李贤庆 侯读杰 张爱云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1-54,共4页
综述了油田水化学成分与分类、油田水成因与演化、有机酸来源与分布、油田水化学成分与油气藏的关系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今后我国油田水地球化学研究的若干发展趋向。
关键词 油田水 化学成分 有机酸 油气藏 地球化学 成因 演化
下载PDF
注空气低温氧化提高轻质油气藏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53
20
作者 张旭 刘建仪 +2 位作者 孙良田 李士伦 刘卫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80,共3页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 ,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 ,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 ,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 ,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剖面、产出气体组成、气体对轻质组分抽提、原油密度等的变化情况 ,由此认识到该轻质油藏可以进行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驱替过程中存在机理包括 :热效应不是此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其升温速率仅为 0 .0 0 17℃ /min ,不足以使油层温度急剧上升 ;氧气在油层中被消耗 ,生成了CO2 ,采出气中CO2含量高达 8% ,注空气过程实现了间接的烟道气驱 ;气体对原油产生了抽提作用 ,表现出烟道气驱的特征 ;由于烟道气的溶解 ,原油密度降低 ;当注入 1.2PV空气时 ,该油藏获得了 6 3.17%的原油采收率 ,注入 0 .8PV后 ,增产效果已不明显 ,可转为注其他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注空气技术 采收率 驱替试验 剩余油 饱和度 注空气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