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麦光焕 余新平 +5 位作者 余焕云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康瑛 吴河坪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 了解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 (40只眼 )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应用双马氏杆试验 (DMRT)检查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2个月术眼的主观... 目的 了解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 (40只眼 )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应用双马氏杆试验 (DMRT)检查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2个月术眼的主观旋转度数 ;术前和术后 1周对其中 15例 (30只眼 )患者行眼底照像 ,并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 视乳头夹角度数 ,记录术眼的客观旋转度数。结果  9例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术前DMRT均阴性 ,术后 2个月 1例主观内旋转 5 0°;在 11例下斜肌继发性亢进患者中 ,4例术前DMRT外旋转 2 5°~ 5 0°,术后 2个月 11例均无主观旋转度数。眼底照像示全部患者左、右眼平均客观旋转度数术前分别为外旋转 14 92°± 4 5 1°和外旋转 16 83°± 6 39°,下斜肌减弱手术后 1周分别减少 10 5 4°± 3 75°和 13 0 7°± 3 38° ;双眼手术前、后客观旋转度数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原发性或出生早期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不一致。下斜肌减弱术可矫治眼球外旋转斜视 ;术后主观旋转状态的变化存在复杂的代偿机制 ;主、客观旋转状态的变化仍存在不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减弱术 眼球旋转状态 眼球运动 动眼肌 眼外科手术 斜视
原文传递
动态增强核磁技术对评定甲状腺相关眼病病程的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昊桐 唐东润 +2 位作者 王峰 夏爽 孙丰源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0-435,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核磁技术(DCE—MRI)测量眼外肌参数指标用于评定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病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136例双眼受累的TAO患者,男性64例,女性7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核磁技术(DCE—MRI)测量眼外肌参数指标用于评定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病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136例双眼受累的TAO患者,男性64例,女性72例,年龄24.0~65.0岁,平均年龄(40.5±10.9)岁。根据临床活动度评分(GaS)标准,将136例TAO患者分为活动期组(88例)和非活动期组(48例),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MRI及DCE—MRI眼眶扫描。记录每条眼外肌的信号特点;利用西门子3.0T后处理工作站绘制每条直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计算参数,并评估相应的诊断价值。参数包括早期强化系数(EEC)、峰值强化系数(Emax)和清除系数(WCsmin)。3组间信号强度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3组动态增强核磁技术参数比较(早期强化系数、峰值强化系数和清除系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t检验。采用受试者_T作特征曲线分析平均EEC、平均Emax和WC5min对TAO的诊断价值。结果活动期组88例患者的高信号患者45例占51.1%,等信号23例占26.1%,低信号20例占22.7%,与非活动期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间T。WI不同信号强度眼外肌(高信号、中等信号、低信号)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9.20,P〈0.05)。TAO组各条眼外肌的EEC、Emax和WC5min均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TAO活动期组各条眼外肌的EEC分别是0.63±0.06、0.61±0.05、0.56±0.09、0.57±0.09,非活动期组的各条眼外肌的EEC分别是0.49±0.05、0.50±0.08、0.57±0.10、0.55±0.09。TAO活动期组各条眼外肌的Emax分别是1.35±0.09、1.28±0.09、1.21±0.17、1.25±0.10,非活动期组的各条眼外肌Emax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磁共振成像 动眼肌
原文传递
人眼外肌滑车在眼眶立体空间的分布和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晓梅 赵堪兴 钱学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21-825,共5页
目的研究人眼外肌滑车(Pulley)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例新鲜尸体眼眶,整体固定包埋,进行全眼眶连续冠状切片。相邻层面经Masson和VanGieson两种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从大体角度和在光镜下观察... 目的研究人眼外肌滑车(Pulley)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例新鲜尸体眼眶,整体固定包埋,进行全眼眶连续冠状切片。相邻层面经Masson和VanGieson两种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从大体角度和在光镜下观察每个层面的组织结构。结果眼外肌滑车位于眼球赤道部直肌穿过筋膜囊的部位,为纤维环状结构,包绕每条眼外肌眶面。各直肌滑车之间形成连接带。眼外肌滑车及其连接带的主要成分为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结论眼外肌滑车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为其成为眼外肌的功能性止点提供了组织学和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滑车 眼眶立体空间 组织形态学 动眼肌 眼球运动
原文传递
浸润性突眼眼外肌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罗清礼 何为民 +4 位作者 唐莉 周晓红 夏瑞南 张尚福 张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6-368,I023,共4页
目的 研究浸润性突眼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 ,为阐明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 10例严重浸润性突眼术后肥大的眼外肌组织标本 ,每例标本 1/ 2行HE染色 ,光镜观察 ;1/ 2标本制作超薄切片 ,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检... 目的 研究浸润性突眼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 ,为阐明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 10例严重浸润性突眼术后肥大的眼外肌组织标本 ,每例标本 1/ 2行HE染色 ,光镜观察 ;1/ 2标本制作超薄切片 ,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检查显示 ,早期浸润性突眼眼外肌细胞无异常。中晚期眼外肌细胞肌浆凝缩 ,颗粒变性 ,部分溶解形成空泡 ,部分肌纤维变性坏死。电镜检查显示 ,早期可见肌原纤维部分Z线紊乱、消失。中晚期时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细胞肌浆网扩张 ,肌原纤维部分溶解破坏 ,形成空泡 ,可见次级溶酶体和残质体。重者可见肌细胞完全破坏 ,吞噬细胞吞噬 ,纤维化 ,并可见肌纤维母细胞。结论 浸润性突眼眼外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突眼 动眼肌 病理学 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眼球运动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纪晓杰 周凌云 +4 位作者 司承庆 郭庆 冯广忠 刚宝芝 甄云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75-979,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取眼外肌穴为主穴,采用眼部内刺法结... 目的:观察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取眼外肌穴为主穴,采用眼部内刺法结合电针疗法;针刺组穴位及针刺手法同电针组,但不使用电针。均每周治疗5次,15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比较两组间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睑裂大小、瞳孔大小、眼球运动范围和复视恢复情况。结果:电针组眼裂(9.79±2.65)mm、眼球移动距离(18.12±1.30)mm均高于针刺组的(8.23±2.74)mm、(16.71±1.44)mm;电针组瞳孔直径(0.44±0.42)mm低于针刺组的(0.72±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组痊愈率63.33%(19/30)、总有效率93.33%(28/30)均优于针刺组的36.67%(11/30)、83.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具有明显优势,起效快、疗效高、疗程短,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运动障碍 电针 眼部内刺法 眼外肌穴
原文传递
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上斜肌磁共振成像形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郝瑞 张伟 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上斜肌麻痹性患者上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3例(30只眼),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5例[男性9例...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上斜肌麻痹性患者上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3例(30只眼),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2±13)岁(12~53岁)],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15)岁(17~62岁)];同时招募20名健康志愿者[男性11名,女性9名,年龄(35±13)岁(15~60岁)]。观察上斜肌MRI冠状位形态学改变以及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的变化,分析其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与旋转斜视的影响。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及Pe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上斜肌麻痹患者30只麻痹眼中MRI冠状位可发现上斜肌有类似于圆形(19只眼)和细长的椭圆形(11只眼)两种形态学改变。呈圆形、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10.38±1.76)mm^2、(11.16±2.02)mm^2,均小于16只非麻痹眼的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14.16±1.8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08,P<0.001;Z=5.178,P<0.001),亦小于健康对照40只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15.40±1.7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15,P<0.001;Z=6.330,P<0.001)。圆形、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肌肉体积分别为(104.92±13.36)mm^3、(110.43±16.11)mm^3,均小于非麻痹眼[(254.57±20.15)mm^3]和健康对照眼[(258.04±16.3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麻痹眼比较,Z=7.511、5.396,均P<0.001;与健康对照眼比较,Z=10.040、6.936,均P<0.001)。圆形与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麻痹产生的垂直斜视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圆形改变的上斜肌麻痹产生的旋转斜视小于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麻痹产生的旋转斜视(5.47°±1.05°与7.36°±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5)。圆形、椭圆形改变的上斜肌体积与第一眼位垂直斜视的角度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但与第一眼位旋转斜视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麻痹 斜视 动眼肌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Knapp手术与Foster缝线改良Knapp手术在双上转肌麻痹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月平 张伟 +2 位作者 丁娟 马惠芝 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03-907,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Knapp手术与联合Foster缝线技术的改良Knapp手术在双上转肌麻痹(DEP)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DEP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3~25岁。患者... 目的探讨单纯Knapp手术与联合Foster缝线技术的改良Knapp手术在双上转肌麻痹(DEP)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DEP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3~25岁。患者行Knapp斜视矫正手术或联合Foster缝线技术改良Knapp手术治疗,分析术前术后眼位、斜视度数、患眼上转和下转功能及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秩和检验行组间比较、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行术前和术后比较。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方差齐性检验、两独立样本间t检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Knapp手术组15例,术前、术后原在位平均垂直斜视度数分别为(34.7±8.6)和(6.5±6.5)三棱镜度(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1,P=0.00)。联合Foster缝线技术改良Knapp手术组7例,术前、术后原在位平均垂直斜视度分别为(38.6±14.6)和(5.7±9.3)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3,P=O.00)。改良Knapp手术组垂直斜视平均矫正量为(32.9±5.7)PD,较单纯Knapp手术组的(28.1±3.6)PD显著增加(t=-2.39,P=0.03),且对眼球上转运动分级改善程度(2.8±0.5)较单纯Knapp手术(1.9±0.6)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二者对下转运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3.00,P=0.54)。术前7例代偿头位下有双眼视功能患者,术后代偿头位消失或〈5°,于功能眼位(原在位和下方阅读)获得双眼视觉。Knapp与改良Knapp手术对DEP一次手术的治愈率为72.7%,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数/〉40PD患者欠矫明显,需要二次手术。结论单纯Knapp手术与联合Foster缝线技术的改良Knapp手术均适用于下无下直肌限制因素或已经解除限制因素的DEP,均显著矫正原在位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麻痹 斜视 动眼肌 缝合技术 眼球运动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丽 李彬 +3 位作者 李林 李洋 张勇 李冬梅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1-677,共7页
目的了解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07至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的29例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对术中获得切除的右眼或左眼提上睑肌腱膜共2... 目的了解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07至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的29例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对术中获得切除的右眼或左眼提上睑肌腱膜共29份组织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VanGieson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同时于北京同仁医院眼库选取12份新鲜正常的提上睑肌腱膜组织,进行对照染色及观察。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与对照标本间各检测指标染色强度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组织病理改变与可疑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结果29例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岁;14例为中度上睑下垂,15例为重度上睑下垂;9例双眼发病,9例右眼发病,11例左眼发病。12份对照眼睑组织来自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6岁。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标本比较,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可见肌束破裂(患者标本+++、++、+分别为24、2、3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z=一5.666,P〈0.001)、横纹减少(患者标本+++、++、+分别为23、2、4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乒一5.582,P〈0.001)、胶原纤维增生(患者标本+++、++、+分别为15、10、4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z:-5.223,P〈0.001)、脂肪浸润(患者标本+++、++、+分别为24、5、0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z-5.671,P〈0.001)、肌红蛋白表达降低(患者标本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阴性分别为9、1、1、15份,对照标本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阴性分别为8、1、0、O;z-3.004,P=0.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下垂 动眼肌 腱膜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原文传递
提高对IgG4相关性眼病的认识 被引量:10
9
作者 魏世辉 李红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81-884,共4页
IgG4相关性眼病是一种与淋巴细胞密切相关的慢性系统性疾病,泪腺、眼外肌和眶下神经常常受累,常常为全身病变的首发症状。眼科医师对该疾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经常误诊为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而延误治疗。本文通过对IgG4相关... IgG4相关性眼病是一种与淋巴细胞密切相关的慢性系统性疾病,泪腺、眼外肌和眶下神经常常受累,常常为全身病变的首发症状。眼科医师对该疾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经常误诊为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而延误治疗。本文通过对IgG4相关性眼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眼病的认识,降低该眼病的临床误诊率,提升疾病标准化治疗和预后的质量。由于该疾病近年发病率有所提高,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眼疾病 泪器疾病 三叉神经疾病 动眼肌 视神经疾病
原文传递
上斜肌折叠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明美 张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7-423,共7页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术对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单眼上斜肌麻痹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上斜肌折叠术的患者25例,其中12例患者曾有下斜肌或下直肌减弱术史.术前详细检查...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术对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单眼上斜肌麻痹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上斜肌折叠术的患者25例,其中12例患者曾有下斜肌或下直肌减弱术史.术前详细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眼球运动、垂直斜视角、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d及30d行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与视乳头的夹角(FDA),记录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双眼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5例患者术前均有度数小于12△的垂直斜视并伴有明显的代偿头位,给予上斜肌折叠6~10mm不等,术后患者垂直斜视度数小于3△,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或消失.眼底照相显示患者术前患眼FDA为-10.60°±4.93°,对侧眼为-9.67°±5.47°,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前双眼总FDA为-20.27°±6.00°,术后1d及30 d总旋转度数分别为-10.53°±8.04°、-10.83°±7.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1,P<0.01).结论 上斜肌折叠术可有效地矫正由于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外旋转斜视,同时解决小度数的垂直斜视,有利于患者代偿头位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眼肌麻痹 动眼肌 眼外科手术 体位
原文传递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内直肌损伤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士强 郭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74-977,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内直肌损伤致外斜视的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5例经鼻窦内窥镜手术后大角度外斜,内转受限的患者,眼眶CT显示内直肌肌腹中部完全断裂.3例患者,内直肌断裂后3个月内,拮抗肌挛缩不明显,2例行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内直肌损伤致外斜视的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5例经鼻窦内窥镜手术后大角度外斜,内转受限的患者,眼眶CT显示内直肌肌腹中部完全断裂.3例患者,内直肌断裂后3个月内,拮抗肌挛缩不明显,2例行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联合后固定手术,另1例行垂自肌鼻侧1/2肌腹水平转位联合后固定手术.2例患者,内直肌断裂后超过6个月,外自肌挛缩明显,手术分两次进行,先后行外自肌后徙手术,和垂直肌腹水平转位联合后固定手术,两次手术间隔3个月.内转受限按程度分为-1至-8.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5例患者术后正位或小于-5°,4例正前方没有复视,1例配戴三棱镜后正前方复视消失.全部患者内转受限程度改善为-2至-5.无1例发生前节缺血等不良并发症.结论 垂自肌移位手术治疗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大角度外斜视有较好的疗效,手术时机以伤后3个月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动眼肌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患者的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丽 周炼红 +3 位作者 刘昌盛 查云飞 王炯 邢怡桥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71-976,共6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个CFEOM家系,家系一临床表现符合CFEOM1,家系二临...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个CFEOM家系,家系一临床表现符合CFEOM1,家系二临床表现符合CFEOM3。对两家系共17名患者(家系-3名患者,家系二14名患者,其中男性5名,女性12名,年龄范围8—62岁,平均年龄34.4岁,34只眼)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随机抽取18个正常成人(男女各9人,年龄范围10—59岁,平均年龄35.1岁,36只眼)作为对照。扫描方法:眼眶部行3mm层厚、T1加权MRI扫描;颅内行1mm层厚、3DFIESTA扫描;比较2组眼外肌、眼运动神经、上睑提肌和视神经的变化。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并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扫描显示发病者外直肌(LR)、内直肌(MR)、上直肌(SR)、下直肌(IR)及上斜肌(10)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小,尤以上直肌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R:t=-5.535,P=0.003;MR:t=-7.187,P=0.001;SR:t=-23.749,P=0.001;IR:t=-6.907,P=0.001;IO:t=-5.057,P=0.004);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49,-11.721,P〈0.05);视神经较细(t=2.292,P=0.025),且均向鼻上方移位;上睑提肌发育不良。结论由眼运动神经异常支配继发眼外肌组织被致密纤维组织代替所致,可能与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发育缺陷有关。CFEOM的病因为神经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肌 动眼神经 展神经 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系谱
原文传递
Inferior oblique weakening surgery on ocular torsion in congenital superior oblique palsy 被引量:6
13
作者 Jinho Lee Soh-Youn Suh +1 位作者 Ho-Kyung Choung Seong-Joon Ki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5年第3期569-573,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fundus excyclotorsion after inferior oblique myectomy or myotomy. METHODS: The records of 21 patients undergoing strabismus surgery by a single surgeon between 2009 and 2012 were examine... AIM: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fundus excyclotorsion after inferior oblique myectomy or myotomy. METHODS: The records of 21 patients undergoing strabismus surgery by a single surgeon between 2009 and 2012 were examined. Only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an inferior oblique myectomy or myotomy,with or without horizontal rectus muscle surgery, were evaluated. Digital fundus photographs were obtained,and the angle formed by a horizontal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optic disc center and a reference line connecting the foveola and optic disc center was measured. Associated clinical factors examined include ag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head tilt, degree of preoperative vertical deviation,torsional angle,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superior oblique muscle underaction, and surgery laterality. Whether the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 horizontal rectus muscle surgery was also examined. RESULTS: Mean preoperative torsional angle was12. 0 ± 6. 4 °, which decreased to 6. 9 ± 5. 7 ° after surgery(P 【0.001, paired t-test). Torsional angle also decreased from 15. 1 ± 7. 0 ° to 6. 2 ± 4. 3 ° in the myectomy group(P 【0.001, paired t-test)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yotomy group(P =0.093,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reoperative torsional angle, degree of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and age at surgery independent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ostoperative torsional angle.CONCLUSION: Mean torsional angle decreased after inferior oblique myectomy. Degree of preoperative torsional angle,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and age at surgery influence postoperative torsional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ulomotor muscles STRABISMUS superior oblique palsy torsion abnormality
下载PDF
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外直肌完全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睿 张晓慧 +5 位作者 邹蕾蕾 黄莉雯 刘红 刘艳 周行涛 周浩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9-603,共5页
目的探讨外直肌完全麻痹斜视患者的术式选择、影响因素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加强的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外直肌完全麻痹的内斜患者共28例(31只眼),对术前及术... 目的探讨外直肌完全麻痹斜视患者的术式选择、影响因素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加强的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外直肌完全麻痹的内斜患者共28例(31只眼),对术前及术后眼位、代偿头位、复视、双眼单视注视野以及眼球运动等进行比较分析。对术前及术后双眼单视注视野,麻痹眼的运动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依据牵拉实验以及术前术后检查结果,28例患者(31只眼)中,8只眼行单纯直肌转位术,10只眼行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术及直肌转位术,7只眼行直肌转位术及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6只眼行直肌转位术、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及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术。术后3-8个月(平均5个月),28例患者中术后第一眼位完全正位者17例,其余患者均轻度欠矫在10△以内。27例术前有复视及代偿头位的患者中,26例术后第一眼位复视及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外直肌完全麻痹患者,术后残余10°,第一眼位主诉仍有复视并伴轻度代偿头位,予配戴三棱镜矫正,患者复视及代偿头位消失。所有患者双眼注视野从术前的27.0°±6.4°扩大到术后的40.5°±4.8°(t=-34.692,P〈0.001),受累眼的眼球运动从术前的-4.9±0.4增加到术后的-2.9±0.9(t=-13.418,P〈0.001)。结论加强的部分直肌转位术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外直肌完全麻痹内斜患者的第一眼位,消除患者异常头位以及第一眼位的复视,提高受累眼眼球运动能力,显著扩大患者双眼单视范围。在确定手术方式和术式的先后顺序时,麻痹肌的拮抗肌的被动牵拉实验是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麻痹 斜视 动眼肌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斜肌分级悬吊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月平 赵堪兴 马惠芝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79-583,共5页
目的 探讨上斜肌分级悬吊术治疗上斜肌亢进(SOOA)A型斜视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SOOA的A型斜视患者15例(28只眼)行上斜肌分级悬吊术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根据S... 目的 探讨上斜肌分级悬吊术治疗上斜肌亢进(SOOA)A型斜视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SOOA的A型斜视患者15例(28只眼)行上斜肌分级悬吊术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根据SOOA程度不同行上斜肌分级悬吊术,亢进+4则上斜肌悬吊8~10 mm,亢进+3则悬吊6~8 mm,亢进+2悬吊5~6 mm,亢进+1悬吊4 mm.术前术后眼球运动检查评价对SOOA矫正效果;术前术后三棱镜+遮盖检查正前方和上下转25°的水平斜视度,评价对A型斜视的矫正效果;眼底照相评价对客观眼球旋转的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结果 共15例(28只眼)行上斜肌悬吊术(8±2)mm(4~10 mm),并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原在位水平斜视.其中2例行单眼上斜肌悬吊术,13例双眼上斜肌悬吊术.全部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13例双眼上斜肌悬吊术者,术前、术后上转与下转25°水平斜视的差别分别为(24.5±11.9)、(3.2±4.2) PD(t=8.01,P=0.00),平均A型斜视矫正量为(21.3±10.3)PD.28只眼术前、术后平均SOOA程度分别为+3.0±2.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0,P=0.00),仅1例术后残留SOOA+2.0.眼底照相采用SigmascanPro5.0进行客观性旋转度数的测量(穿过视乳头中心的水平线为基准线,黄斑中心-视乳头中心间的连线与其夹角),28只眼术前、术后客观内旋转度分别为+5.4°±3.9°、+0.3°±5.6°(t=5.76,P=0.00),旋转矫正量为5.2°±4.8°.术前SOOA程度与术前客观性内旋度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47,P=0.01).每只眼的上斜肌悬吊手术量与客观旋转矫正度数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17,P=0.39),但与术前眼底照相的客观性内旋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44,P=0.02).13例双眼手术者,双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动眼肌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抗上转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士强 郭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斜肌前转位后抗上转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抗上转综合征患者,3例患者单眼外上转受限程度重,将转位的下斜肌自颞侧附着点松解,同时减弱对侧眼的下斜肌;另外3例患者单眼外上...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斜肌前转位后抗上转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抗上转综合征患者,3例患者单眼外上转受限程度重,将转位的下斜肌自颞侧附着点松解,同时减弱对侧眼的下斜肌;另外3例患者单眼外上转受限程度轻,仅做对侧眼下斜肌前转位术。所有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6例患者年龄为5岁至22岁,6例患者均获得治愈,第一眼位垂直斜度小于6PD,代偿头位消失。3例上转受限严重的患者术后外上转较前明显改善,6例患者对侧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均得到改善,3例合并垂直分离斜视(DVD)的患者对侧眼上漂运动均改善,达到改善外观的目的。6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未行再次手术。患者随访结果稳定。结论将转位的下斜肌自附着点切断可以有效地改善术眼的上转,治疗下斜肌前转位术后的限制性下斜视。下斜肌前转位术应尽量避免单眼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眼球运动障碍 动眼肌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先天性复杂性斜视的MRI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满凤媛 王振常 +6 位作者 赵堪兴 赵波 焦永红 朱蕾 鲜军舫 吴晓 王世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运用MR成像方法观察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及周围结构的影像表现,评价复杂性斜视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复杂性斜视的力学机理,为病因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26例复杂性斜视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52岁,中位年龄16岁;均... 目的运用MR成像方法观察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及周围结构的影像表现,评价复杂性斜视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复杂性斜视的力学机理,为病因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26例复杂性斜视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52岁,中位年龄16岁;均行MR检查,分析各眼运动神经及眼外肌MRI表现。结果(1)眼球后退综合征:15例共19只患眼,患侧外展神经脑池段及海绵窦段不显示,眶内动眼神经下干可见异常分支至外直肌,而眼外肌形态及信号正常,其他眼运动神经未见异常。(2)纤维化综合征:9例共16只患眼,均表现为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的眶内段和脑池段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动眼神经下干有神经分支至外直肌。所有眼外肌均表现不同程度变细、变薄,以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最为严重。(3)先天性眼一面麻痹综合征:1例2只患眼,表现为多条颅神经异常,双侧眶内段动眼神经下干可见异常神经分支至外直肌,双侧外直肌纤细。(4)上斜肌腱鞘综合征:1例2只患眼,双侧上斜肌肌腱形态异常。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复杂性斜视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的异常改变,提示斜视的产生机制可能为神经异常支配或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动眼肌 眼神经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 被引量:7
18
作者 亢晓丽 韦严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85-488,共4页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对称性手术(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双眼内直肌缩短)和非对称性手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术是最常采用的方法,而外直肌后徙的手术量一直存在争议.通常对于斜视度数35Δ ~40Δ的外...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对称性手术(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双眼内直肌缩短)和非对称性手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术是最常采用的方法,而外直肌后徙的手术量一直存在争议.通常对于斜视度数35Δ ~40Δ的外斜视,双眼外直肌的后徙量为7~8 mm;对于斜视度>40Δ的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但部分学者对大角度外斜视(斜视度数>50Δ)采用双眼外直肌或中等角度的外斜视(斜视度数为30Δ~ 35Δ)采用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方式,后徙量为9 ~14 mm,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困扰.为此,我们针对外直肌后徙术常规和超常量后徙这个话题,提出了几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较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动眼肌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视觉 双眼
原文传递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伴少年白发一家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军 赵堪兴 +3 位作者 李宁东 焦永红 杨永佳 田裕民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遗传学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手术情况。结果该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具有常染色体显...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遗传学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手术情况。结果该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为CFEOM1型,14例患者临床表现的共同特征为双眼位于下斜位,上转不到中线,双眼上睑下垂。不同之处为垂直眼位、水平眼位及眼球运动限制各异,部分患者伴有瞳孔异常,异常神经支配和少年白发。根据眼睑和眼位情况可行额肌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直肌后徙或直肌悬吊术矫正。结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患者临床少见,该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具有表现型异质性,并伴有瞳孔异常,异常神经支配和毛发异常,以往文献未曾报道。充分掌握临床特征并结合遗传基因分析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亦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肌 纤维化 系谱 眼疾病 遗传性 毛发颜色
原文传递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文君 许为青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年第6期329-333,共5页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与前庭功能的关系逐步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查,并在一部分前庭功能障碍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病中发挥了协助诊断及评估病情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历史、原理、...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与前庭功能的关系逐步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查,并在一部分前庭功能障碍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病中发挥了协助诊断及评估病情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历史、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颈肌 动眼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