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earthquake reveals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t midocean ridges and oceanic transform faults
1
作者 Zhiteng YU Jiabiao LI Weiwei DI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97-700,共4页
Mid-ocean ridge and oceanic transforms are 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n the seafloor surface and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eafloor spreading and plate tectonic dynamics,but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ocean... Mid-ocean ridge and oceanic transforms are 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n the seafloor surface and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eafloor spreading and plate tectonic dynamics,but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The large number of microearthquakes occurring along ridges and transform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gaining an indepth view of the underlying detailed seismic structures,contributing to understanding geodynamic processes within the oceanic lithosphere.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um depth of microseismic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600-℃isotherm.However,this perspective is being challenged due to increasing observations of deep earthquakes that far exceed this suggested isotherm along mid-ocean ridges and oceanic transform faults.Several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se deep events,and we suggest that local geodynamic processes(e.g.,magma supply,mylonite shear zone,longlived faults,hydrothermal vents,etc.)likely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earthquake mid-ocean ridge oceanic transform fault oceanic lithosphere thermal structure earthquake location
下载PDF
山西数字化形变台对海洋地震的映震能力及预测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秀文 郭星全 宋美琴 《华南地震》 2006年第1期152-165,共14页
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地的一些海洋地震发生前,侯马等数字化形变台的波形记录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就此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强震前的预滑移可能会产生这种长周期的形变波,它们对海洋地震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预滑 形变波 海洋地震
下载PDF
西太平洋侏罗纪海洋地壳断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锦昌 杨晓东 +2 位作者 林婧雪 曲梦 罗怡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共15页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沉积断层和垮塌断层三种类型的断裂构造,并对其走向、倾角、断距等几何参数与变形特征进行了推测和定量研究。研究还发现,基底断层是洋壳受到板块伸展拉张而产生的,在后期海底沉积过程中持续发育并错断上覆沉积物,在海底形成明显的断层陡坎。沉积断层是沉积地层自身重力作用的产物,受到沉积地层岩石性质的控制。垮塌断层是岩浆侵出或者侵入形成海山,导致洋壳及其上覆沉积局部抬升并向两侧推移,引起先存的基底断层和沉积断层重新错动产生的。研究区内切断洋壳基底和上覆沉积的活动断层的推测走向大体符合侏罗纪洋壳基底面起伏、重力异常骤变界面以及地磁异常条带等的走向,表明这些断裂从侏罗纪洋中脊的海底扩张中演变而来,并且持续活动至今。这些发育在古老洋壳上的断层能够长时间让水进入岩石圈并进入俯冲带及地球内部,从而促进地球水循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这些断裂产生大地震,但这些断层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演变成俯冲带地震大断裂,今后研究应该关注这类断层在靠近海沟之前的演化规律和潜在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壳 侏罗纪 断层作用 水循环 地震
下载PDF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4
作者 Xuexiang Yang Qiyuan Qiao Dianyou Chen 《Global Geology》 2003年第1期82-88,共7页
Climate and tectonics are two interactive factors in the earth’s system. They are controlled by astronomical cy-cles. It has been unheeded for a long time that large-scale material motion caused by global climatic ch... Climate and tectonics are two interactive factors in the earth’s system. They are controlled by astronomical cy-cles. It has been unheeded for a long time that large-scale material motion caused by global climatic change is one of the powers for tectonic movement. Tectonic movement makes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continent and ocean change and makes global climate type change strongly in large scale. It is a good example that the change of the sea-ice around Antarctic Continent and in the Drake Passage has the switch process for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Tide makes the oceanic crust of the East Pacific Ocean and the West Pacific Ocean rise or fall 60 cm oppositely. Before and after El Nino events, the oceanic level of the East Pacific Ocean and the West Pacific Ocean may rise or fall 40 cm oppositely. Because of isostasy, oceanic crust may fall or rise 13 or 20 cm. They are the reasons why El Nino event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This is so called seesaw phenomenon of oceanic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ICE switch El Nino earthquake swarms tide SEESAW phenomenon of oceanic CRUST
下载PDF
地震研究新方法——洋壳流理论简介 被引量:9
5
作者 赵大咏 刘石年 吴奇良 《华南地震》 2007年第2期62-68,共7页
根据交换平衡力学原理[1],简要地介绍了洋壳流的概念及其运动特点。根据运行区域和方向的不同,把三大洋的海底扩张运动划分为不同的洋壳流,并绘出运行路线图。提出洋壳流运动方向、路线及力作用大小的判断方法,通过不同区域洋壳流相互... 根据交换平衡力学原理[1],简要地介绍了洋壳流的概念及其运动特点。根据运行区域和方向的不同,把三大洋的海底扩张运动划分为不同的洋壳流,并绘出运行路线图。提出洋壳流运动方向、路线及力作用大小的判断方法,通过不同区域洋壳流相互力作用的对比,分析海底扩张运动对地震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扩张 洋壳流 地震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海洋/近海地震异常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张璐 江盟 荆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0-214,共15页
强震孕震阶段,构造板块及断裂带内部发生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变化可通过介质的传播到达地表及大气层,并最终以电磁波的形式被卫星传感器所接收。近30年来,人们利用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并分析了许多陆地地震前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异常信... 强震孕震阶段,构造板块及断裂带内部发生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变化可通过介质的传播到达地表及大气层,并最终以电磁波的形式被卫星传感器所接收。近30年来,人们利用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并分析了许多陆地地震前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异常信息,但对海洋地震前的异常现象研究较少。文章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海洋地震异常的观测结果,对与海洋及近海地震相关的不同参量变化特征及海-气耦合关系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现阶段制约遥感技术在海洋/近海地震研究领域应用成效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海洋地震异常遥感监测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构建包括海洋在内的地震多圈层耦合模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异常 海洋/近海地震 遥感
下载PDF
一种新型潜标式海洋地震仪及在海洋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丁巍伟 黄豪彩 +2 位作者 朱心科 孙贵青 牛雄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2-296,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面向全球海洋地震P波长期探测的新型潜标式海洋地震仪.该地震仪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式陆地地震台站或者坐底式海底地震仪,而是漂浮在海水中一定深度接收天然地震信号,并随着洋流运动.当接收到地震P波信号后,该地震仪可以自... 本文介绍了一种面向全球海洋地震P波长期探测的新型潜标式海洋地震仪.该地震仪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式陆地地震台站或者坐底式海底地震仪,而是漂浮在海水中一定深度接收天然地震信号,并随着洋流运动.当接收到地震P波信号后,该地震仪可以自动上浮至海面,并通过卫星将数据传回岸基中心,然后下沉到指定深度继续工作.该潜标式海洋地震仪主要由水听器模块、浮力调节模块、通信与传输模块、能源模块以及中央控制模块组成,同时有安全监测功能,以实现准实时、大范围的天然地震P波信号长期监测.该海洋地震仪将突破现有海洋地震观测技术局限,拓展海洋地震监测的时空覆盖范围及监测尺度,为海洋地震研究和地球深部构造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标式海洋地震仪 天然地震 P波 模块化设计 长周期监测
原文传递
越洋海啸波传播数学模型的研究
8
作者 李大鸣 付庆军 李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72,共6页
应用内外解匹配的方法和驻相法推导了柱坐标系下地震引起的水面波动方程的解,即推导了地震海啸波生成与传播的理论方程,并对越洋地震海啸理论方程进行了求解。基于Boussinesq方程出发,建立了二维越洋海啸波传播数学模型,并对越洋海啸进... 应用内外解匹配的方法和驻相法推导了柱坐标系下地震引起的水面波动方程的解,即推导了地震海啸波生成与传播的理论方程,并对越洋地震海啸理论方程进行了求解。基于Boussinesq方程出发,建立了二维越洋海啸波传播数学模型,并对越洋海啸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差分格式采用交替方向隐格式(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即ADI方法)。利用越洋海啸计算模式对发生在大洋中的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地震海啸波理论方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洋海啸 地震海啸 数值模拟 交替方向隐格式法(ADI方法)
下载PDF
1995年4-6月的全球地震动态
9
作者 吴佳翼 《国际地震动态》 1995年第11期10-14,共5页
1995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恢复到1994年的高水平态势:浅源地震频数猛增,并出现两次Ms7.7以上巨大地震。大洋岛弧带成为本季度地震活动中心。所罗门群岛有两次中强震。菲律宾萨马岛附近发生大震群。千岛群岛大震的余... 1995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恢复到1994年的高水平态势:浅源地震频数猛增,并出现两次Ms7.7以上巨大地震。大洋岛弧带成为本季度地震活动中心。所罗门群岛有两次中强震。菲律宾萨马岛附近发生大震群。千岛群岛大震的余震未息。秘鲁北部和缅印边界各有一次中深源地震。希腊发生中强地震两次。萨哈林岛地震显示全球地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地震活动性 环太平洋 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下载PDF
A combination of tides and nontidal variations in ocean bottom pressure may generate interannual slip fluctuation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along a subduction plate interface
10
作者 Yoshiyuki Tanaka Hiromu Sakaue +1 位作者 Masayuki Kano Suguru Yabe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3年第1期43-51,共9页
The tidal triggering of earthquakes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The discovery of slow earthquakes in the early 2000s,including slow slip,has urged scientists to investigate the tidal responses of these earthquakes... The tidal triggering of earthquakes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The discovery of slow earthquakes in the early 2000s,including slow slip,has urged scientists to investigate the tidal responses of these earthquakes due to their sensitivity to weak stress perturbations.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low earthquakes correlate with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e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loads more clearly than ordinary earthquake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long-term responses to external stresses.In this paper,based on a widely accepted frictional law for faults,a mechanism is proposed by which nontidal variations in ocean bottom pressure,when combined with tides,pro mote the occurrence of slow earthquakes.Because slow earthquakes accompany a slip on the plate interface,this mechanism allows one to estimate slip modulations.A one-degree-of-freedom slip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applied to Ise Bay in the Tonankai region of southwestern Japan,where large-scale ocean mass redistributions have occurred.The model calculated with parameters determined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ectonic tremors is quant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lip during 1997-2013 inferred from GNSS data,suggesting that the decrease in the sea-level change in approximately 2006 could cause the accele ration of a slip observed after that.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the decreases in sea level in approximately 1996 and 2014 could also cause subsequent slip accelerations.These three slip acceleration periods temporally coincide with the increases in background seismicity in a shallower portion of the plate interface.These changes in seismicity are common to shallow earthquakes in the Tokai area,and a similar model can reproduce them.Further studies are expected to reveal causality between shallow earthquakes and long-term slip fluctuations based on modeling that considers changes in the frictional property along the plat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ES ocean bottom pressure Slow earthquake SEISMICITY Kuroshio current
下载PDF
利用海底地震仪和陆地固定台站记录联合研究2016年6月18日福建漳浦海域M_S3.3级地震震源参数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丽娜 储日升 曾祥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1,共7页
本文利用海底地震仪(OBS)观测到的2016年6月18日漳浦海域M_S 3.3级地震波形,结合陆地固定台网记录,采用NonLinLoc方法对该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与福建台网定位结果较为一致.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研究了震源机制解,P波初动极性方法确定了该... 本文利用海底地震仪(OBS)观测到的2016年6月18日漳浦海域M_S 3.3级地震波形,结合陆地固定台网记录,采用NonLinLoc方法对该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与福建台网定位结果较为一致.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研究了震源机制解,P波初动极性方法确定了该次地震的共轭断层面解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91/85/-176或0/87/-5,是发生在滨海断裂带附近九龙江断裂沿线上的一个走滑型地震,而陆地台站记录的波形拟合反演结果得到的断层面解为179/79/30和83/61/167.为了评估OBS对震源参数反演的贡献,利用自举法(Bootstraping)评估了单独使用陆地台站记录和联合反演得到的定位和断层面解的方差,结果表明OBS数据的加入明显减小了地震水平位置的方差,而由于该次地震的机制解特性,OBS数据对机制解反演结果的改善程度较为有限.综上,OBS可以有效记录到海域地震信号,并用于地震定位、机制解等研究中,对陆地台网形成了较好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原文传递
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回顾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正辉 贾永刚 薄景山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3-1487,共5页
2019年5月10日~12日,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防灾科技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协办... 2019年5月10日~12日,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防灾科技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协办。共有来自国内42家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海洋地震及次生灾害勘测与防灾"主题展开讨论。会议共设11场特邀报告、9场自由报告,还安排了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野外考察。各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碰撞出了新的学术火花。不仅对于促进海洋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形成机理与灾害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海洋工程地质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进展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 次生灾害 进展 海洋工程地质 研讨会
下载PDF
Approach to Power Spectrum Density Values in Three Dimensional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s
13
作者 Luo, Chuanxin Zhu, Ke Zhang, Lifu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1993年第4期417-424,共8页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andom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ianjin Hospital earthquake waves of Tangshan aftershock, the three dimensional acceleration power spectrum density ratio has been presented.
关键词 ACCELERATION CALCULATIONS earthquake resistance earthquakeS ocean engineering Offshore structures Random processes Seismic waves Structural analysis Three dimensional White noise
下载PDF
台湾大地震与海洋潮汐关系初探
14
作者 孙则兴 张琼霞 《福建地震》 2002年第4期14-17,共4页
本文收集了台湾地区 (1 90 0 - 2 0 0 0 )Ms 7 0级地震资料 ,分析了海洋潮汐触发大地震的原因 ,揭示了台湾大地震与潮汐之间的因果关系 ,提出利用这种关系为地震预报服务的设想。
关键词 海洋潮汐 大地震 因果关系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地震的奥秘及准确预报
15
作者 周强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2期148-151,共4页
通过对地震动力来源和流动力的了解,以及对洋流的流动力和气流流动力的分析,得出地球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地球板块"。而所谓的"地震带",也不是所谓板块挤压造成的,而是流动力所造成的,也就是洋流冲击带和气流受气带... 通过对地震动力来源和流动力的了解,以及对洋流的流动力和气流流动力的分析,得出地球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地球板块"。而所谓的"地震带",也不是所谓板块挤压造成的,而是流动力所造成的,也就是洋流冲击带和气流受气带以及自转动能突破带所构成的。浅源性地震一般是由洋流潮汐、气流潮汐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的共振所引起;深源性地震和火山一般是自转动能所转化的热能膨胀(实际上也是流动力)所引起,一般由地壳薄处(如海沟)、地壳断裂处(如中脊)和地质疏松处等地突破。洋流和气流的流动力和固体流动力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我国除台湾省和东北地区的延吉、牡丹江地区外,大部分地震是由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的共振所引起的,通过对地震参数的监测,特别是潮汐共振波等的监测来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同时,实行受风带(地震带)合理防共振的立体结构植树,可以避免和减少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的共振和腔震,从而预防地震的发生,避免遭受地震的次生灾害和二次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力 洋流 气流 地震 火山
下载PDF
海底地震数据记录器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邵安民 张玉云 赵风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4-228,共5页
海底地震数据记录器是一种大动态、宽频带数字仪器 ,能用于海底或陆地边远地区记录地震数据 .它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 ,采用两个缓存存储器控制PC 10 4嵌入式计算机 ,能在低功耗、长时间连续记录地震数据 .记录器的关键部件是PC 10 ... 海底地震数据记录器是一种大动态、宽频带数字仪器 ,能用于海底或陆地边远地区记录地震数据 .它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 ,采用两个缓存存储器控制PC 10 4嵌入式计算机 ,能在低功耗、长时间连续记录地震数据 .记录器的关键部件是PC 10 4嵌入式计算机 ,能保证记录器工作可靠 .它使用硬盘存储数据 ,2GB的硬盘能容纳1 9998GB的地震数据 ,记录地震数据多长时间由抽样率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 数字仪器 24位A/D转换器 存储器 PC/104嵌入式计算机
下载PDF
海底淤泥层对海洋工程地震作用环境的影响问题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镜清 周建 朱达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提出了海底淤泥的流变性质对海洋工程的地震作用环境的影响问题,并进行了有关的讨论。文中基于文献[1] 等的作者提供的关于海底淤泥流变性质的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文献[2 ,3] 有关平板上方有限厚粘流层非定常层流问题的理论... 本文提出了海底淤泥的流变性质对海洋工程的地震作用环境的影响问题,并进行了有关的讨论。文中基于文献[1] 等的作者提供的关于海底淤泥流变性质的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文献[2 ,3] 有关平板上方有限厚粘流层非定常层流问题的理论研究结果,介绍了由海水、海底淤泥和下方持力土层构成的层状叠合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地震作用环境 海底淤泥 流变性质
下载PDF
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研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江 庄灿涛 +11 位作者 薛兵 朱小毅 陈阳 朱杰 彭朝勇 叶鹏 梁鸿森 刘明辉 杨桂存 周银兴 林湛 李建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0-618,共9页
为填补我国海洋地震监测和海洋地震研究的空白,获得对海洋地震多发区域的监测能力,特此进行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研制.本文详细介绍了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设计目标、基本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性能技术指标和研制过程.此外,还介绍了宽频带... 为填补我国海洋地震监测和海洋地震研究的空白,获得对海洋地震多发区域的监测能力,特此进行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研制.本文详细介绍了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设计目标、基本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性能技术指标和研制过程.此外,还介绍了宽频带海底地震仪在中国南海东北部海域应用实例的实验结果,展示了宽频带海底地震仪在3000m海底所记录到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带 海底地震仪 南海 地震
下载PDF
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地震重定位对马尼拉俯冲板片形态的约束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昱 赵明辉 +3 位作者 张佳政 吕作勇 庞新明 丘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7-1937,共11页
将宽频带OBS用于海底天然地震长期观测,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2015年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宽频带海底天然地震观测试验.根据回收的1台海底地震仪(OBS04)与国际地震台网的718台陆地地震台站,共记录到7562个P波走时和5002... 将宽频带OBS用于海底天然地震长期观测,在国内尚处于实验阶段.2015年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宽频带海底天然地震观测试验.根据回收的1台海底地震仪(OBS04)与国际地震台网的718台陆地地震台站,共记录到7562个P波走时和5002个S波走时数据,利用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对马尼拉俯冲带北部(119°E—123°E,19°N—22°N)在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间的264个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地震重定位的结果及定位误差分析表明,在海域布设的OBS04台站让地震观测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更为集中,与地质构造吻合良好;浅部的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分布密集,与浅部断层发育有关;重定位后的4条震源深度投影剖面,从不同角度较好地约束了俯冲板片上边界的板片形态,板片倾角在浅部0~30 km区间约为10°~22°,随着深度的增加,俯冲板片逐渐变陡,在深度120~180 km处倾角约为41°~58°.该项研究为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板片形态提供了重要约束,而且为今后长期天然地震观测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 宽频带海底地震仪 马尼拉俯冲带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技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姬再良 董树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2,共10页
加拿大"海王星"是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它将覆盖整个东北太平洋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揭开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它通过主干动脉光电缆连接位于5个汇结端上的仪器设备,对海底进行长期实时观测,并通过强大的数据管... 加拿大"海王星"是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它将覆盖整个东北太平洋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揭开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它通过主干动脉光电缆连接位于5个汇结端上的仪器设备,对海底进行长期实时观测,并通过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存档系统,实时传输观测数据,供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免费使用。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观测海底火山的活动状态;实时监测本区地震和海啸活动;探索矿物、金属和碳氢化合物资源;深究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海洋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海洋生态体系的奥密;海洋的周期变动,能源和资源的滋生再生过程;海洋哺乳动物群落;海洋渔业储备;污染和毒性绽放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海王星” 观测实验网体系 胡安·德富卡板块 太平洋 卡斯凯迪俯冲带 下次9级卡斯凯 迪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