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桃红颈天牛发生及生活史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文会 孙立祎 +2 位作者 于利国 王景涛 陈江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247-249,共3页
结果表明,桃红颈天牛在河北省石家庄3年(跨4个年度)发生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底至8月上旬,雌雄比为1∶1.31;卵孵化的始、盛、末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孵化后的幼虫为害到9月中、下旬开始在木栓或皮层的虫穴道内越... 结果表明,桃红颈天牛在河北省石家庄3年(跨4个年度)发生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底至8月上旬,雌雄比为1∶1.31;卵孵化的始、盛、末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孵化后的幼虫为害到9月中、下旬开始在木栓或皮层的虫穴道内越冬,11月下旬结束,第2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到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木质部内幼虫为害到9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全部越冬,第3年4月初开始出蛰,为害到6月上、中旬进入静止,直到第4年5月上、中旬化蛹,静止期平均290.7 d。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平均经17.3 d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颈天牛 发生 生活史
下载PDF
我国苹果黑星病发生概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小平 周书涛 杨家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3-667,共5页
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性大、难于防治等特点。近年来苹果黑星病在我国有逐步蔓延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分布... 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性大、难于防治等特点。近年来苹果黑星病在我国有逐步蔓延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分布、初侵染来源、病害发展过程、症状特点、主要防治措施及研究历史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我国苹果黑星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 发生历史 症状特点 侵染源 抗病性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惠卿 王登元 张明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斑叶蝉 发生规律 生活史 吐鲁番
下载PDF
漫谈前陆逆掩断层带油气勘探的经验教训 被引量:9
4
作者 甘克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9-155,共7页
前陆盆地是在克拉通之上由被动边缘地台型沉积区转变为造山前渊的陆源碎屑沉积区。伴随挤压变形 ,在造山带及其前渊产生由厚皮到薄皮的复杂变形构造。因受原始和后期从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到运动条件的控制而具有多样性。虽然前陆盆地是... 前陆盆地是在克拉通之上由被动边缘地台型沉积区转变为造山前渊的陆源碎屑沉积区。伴随挤压变形 ,在造山带及其前渊产生由厚皮到薄皮的复杂变形构造。因受原始和后期从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到运动条件的控制而具有多样性。虽然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最重要和高产的含油气盆地类型 ,但油气田只保存于盆地有同造山期沉积盖层的范围内。由于邻造山带一侧 ,冲断褶皱构造明显 ,加以地面油气显示 ,是早期油气勘探的目标。 1975年开始的逆掩断层带找油热只是因为三维地震和钻井技术的进步 ,能识别冲断层下伏的构造面貌和圈闭条件 ,但当把逆掩断层带的构造现象当作主要因素去找油气聚集时就受到了挫折。实践证明 ,只有在保持同造山期沉积的现存盆地内 ,而且下伏有前造山期沉积层序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逆掩断层 油气分布 勘探历史 经验教训
下载PDF
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宋炳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从学术史角度考察译介学理论的发生,进而观察其与时代文化和学术语境的关系,是理解其核心内涵和阐释潜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译介学理论之所以在20世纪末的汉语学术中生成并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既是中外理论汇通激发的结果,是中国近代以... 从学术史角度考察译介学理论的发生,进而观察其与时代文化和学术语境的关系,是理解其核心内涵和阐释潜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译介学理论之所以在20世纪末的汉语学术中生成并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既是中外理论汇通激发的结果,是中国近代以来大量译入实践的意义被重新凸显的结果,也是多学科理论不断更新、视野不断拓展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译介学既是个体理论事件,也是中国翻译研究学术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这两个不同层面观察译介学的发生可以进一步体现它的特点和针对性,显示其在汉语学术中的多学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理论 发生语境 多学科意义 学术史
原文传递
非洲大蜗牛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6
作者 郭靖 章家恩 +2 位作者 吴睿珊 赵本良 杨慧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6-630,共5页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一种陆生螺,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部分湿热地区。通过文献查阅,研究分析了非洲大蜗牛在我国的发生历史、分布现状、生物学特性、危害现状和防治...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一种陆生螺,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部分湿热地区。通过文献查阅,研究分析了非洲大蜗牛在我国的发生历史、分布现状、生物学特性、危害现状和防治方法,并提出了今后关于非洲大蜗牛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非洲大蜗牛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现已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区)及港澳台地区均有分布,并在农业生产、病虫传播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目前对非洲大蜗牛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检疫防治等方面,但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大蜗牛 发生历史 生物学特性 防控 展望
下载PDF
Biological Characters and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a New Pest Tegra novaehollandiae viridinotata on Chestnut 被引量:3
7
作者 练飞 佘德松 冯福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6期151-153,共3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Tegra novaehollandiae viridinotata on chestnut.[Method] Life history was obser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door-rear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as well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Tegra novaehollandiae viridinotata on chestnut.[Method] Life history was obser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door-rear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rrence and surroundings in field.[Result] T.novaehollandiae viridinotata has one generation each year in Yunhe County,Zhejiang Province,and overwinters by laying eggs in chestnut trunk with diameter of 5.0 cm.Adults and the nymphs feed on Glochidion puberum leaves,adults damage trunks of young chestnut by oviposition.Nymphs hatch in early April,adults moult in last June and lay eggs in middle July.[Conclusion] T.novaehollandiae viridinotata could be controlled by eliminating shrubs such asGlochidion puberum.,cutting the eggs in dormancy by an knife,spraying pesticides in middle April or June and July,coating stem in winter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STNUT TEGRA novaehollandiae viridinotata LIFE history occurrence CONDITIONS Control
下载PDF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东省的侵染态势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4
8
作者 武海卫 李东军 +3 位作者 王西南 王连东 李宪臣 刘焕秀 《山东林业科技》 2013年第4期108-110,共3页
简要概述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东省的发生历史及其寄主的分布,结合本省的气候条件和已知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传播途径,指出该虫在山东省大部分悬铃木的种植区定居及传播扩散的风险性极高,需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防治,并迅... 简要概述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东省的发生历史及其寄主的分布,结合本省的气候条件和已知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传播途径,指出该虫在山东省大部分悬铃木的种植区定居及传播扩散的风险性极高,需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防治,并迅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方翅网蝽 发生历史 寄主 侵染态势 防治对策
下载PDF
通辽地区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杜艳红 那顺勿日图 +1 位作者 白守宁 翟秀春 《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52-54,共3页
通过对通辽地区2016-2019年气温的调查统计得知:超过10℃的天数主要集中在3-11月,分别为174天、176天、182天、175天;超过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 728.1日度、1 743.9日度、1 761.4日度、1 731.1日度;根据美国白蛾完成1个世代所需要的有... 通过对通辽地区2016-2019年气温的调查统计得知:超过10℃的天数主要集中在3-11月,分别为174天、176天、182天、175天;超过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 728.1日度、1 743.9日度、1 761.4日度、1 731.1日度;根据美国白蛾完成1个世代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可知,发生代数分别为1.95代、1.97代、1.99代、1.96代;故通辽地区属于2代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美国白蛾 发生规律 生活史 通辽
下载PDF
灰斑古毒蛾的发生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胜利 栾树森 +3 位作者 李涛 苏清义 闫锋 盛茂领 《林业科技开发》 2011年第5期65-67,共3页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在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5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羽化,到10月下旬结束。第2代幼虫始见于8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旬。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为害期共约5个月。试验研...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在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5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羽化,到10月下旬结束。第2代幼虫始见于8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旬。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为害期共约5个月。试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雌蛹比雄蛹重;在23℃条件下,雌蛹最重,为(0.59±0.02)g;产卵量受温度影响显著,在23℃时,单雌产卵量最大,为每雌483.25粒。杭锦旗地区灰斑古毒蛾幼虫—蛹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寄生率达72.2%;卵—茧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卵寄生率3.23%,平均茧寄生率为6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斑古毒蛾 发生规律 生活史 寄生性天敌 寄生率
下载PDF
管涔林区怀道林场华北落叶松鞘蛾生物学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宗彦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99-102,共4页
2014年在管涔林区怀道林场大干沟龙王脑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到华北落叶松鞘蛾的侵害,2015年开始设立多个调查观察期样地,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发生与华北落叶松受害株率及华北落叶松受害后自我补偿效应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华北... 2014年在管涔林区怀道林场大干沟龙王脑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到华北落叶松鞘蛾的侵害,2015年开始设立多个调查观察期样地,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发生与华北落叶松受害株率及华北落叶松受害后自我补偿效应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鞘蛾在怀道林场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为害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平均有虫株率为70%,最高达95%;成虫每年6月4日至6月30日在林间扬飞一次;阳坡林地比阴坡受害严重,林缘比林内更易受华北落叶松鞘蛾危害,郁闭度低的林分比高的林分受害严重;华北落叶松具有高度耐害性和自我恢复生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道林场 华北落叶松鞘蛾 发生规律 生活史
下载PDF
西藏飞蝗发生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牙森.沙力 高松 +4 位作者 学加热 涂雄兵 彭仕鼎 薛志平 张泽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6-350,共5页
为阐明金沙江流域蝗区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发生规律,2007年夏季依据不同植物群落中西藏飞蝗年生活史和种群动态数据分析其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飞蝗在金沙江流域一年发生一代,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 为阐明金沙江流域蝗区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发生规律,2007年夏季依据不同植物群落中西藏飞蝗年生活史和种群动态数据分析其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飞蝗在金沙江流域一年发生一代,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起进入产卵期。在样地1、样地2和样地3内西藏飞蝗以群居型个体为主,前期虫口密度高,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渐降低;在样地4内虫口密度低,以散居型个体为主。生境对西藏飞蝗生长发育和消长动态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西藏飞蝗 发生规律 生活史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关帝林区红脂大小蠹生物学调查初报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霞 郝映春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011-1014,共4页
1999年在关帝林区发现部分油松林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2000年开始设立多个防治观察期样地,对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油松受害株率进行调查和监测。多年数据表明,红脂大小蠹在关帝林区每年发生一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油松纯林。有虫株率平均... 1999年在关帝林区发现部分油松林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2000年开始设立多个防治观察期样地,对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油松受害株率进行调查和监测。多年数据表明,红脂大小蠹在关帝林区每年发生一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油松纯林。有虫株率平均8%,最高达85%;油松死亡率平均为6%,最高达38%。成虫一年在林间主要扬飞2次,第1次在4—6月;第2次在8—9月。林分健康状况越差的油松林地受红脂大小蠹的为害越严重;树龄越大的油松林越容易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阳坡林地受害较重;林缘比林内更易受红脂大小蠹攻击;郁闭度低的林分比高的林分受害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林区 红脂大小蠹 发生规律 生活史
下载PDF
宜昌市不同海拔松褐天牛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14
作者 李金鞠 古剑 +5 位作者 赵金文 吴家新 王峰 汤丹 吴寅 吴建军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32-35,共4页
为探明不同海拔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给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19~2020年通过在不同海拔设立试验点,对松褐天牛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500~800 m松褐天牛数量最多,在海拔800 m以上松褐天牛数量最少。整... 为探明不同海拔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给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19~2020年通过在不同海拔设立试验点,对松褐天牛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500~800 m松褐天牛数量最多,在海拔800 m以上松褐天牛数量最少。整株样木中,除伐桩外,其他部位均有松褐天牛,松褐天牛在被害树上的数量分布为树干中段>下段>上段>侧枝。因此,在5~7月开展松褐天牛防治,对控制松褐天牛虫口密度是一个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发生规律 生活史
下载PDF
昭通内生集壶菌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15
作者 石安宪 杨毅娟 +2 位作者 李永青 陈敏 宋家雄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76,共3页
通过对发生区调查和历史数据分析,总结昭通内生集壶菌发生原因,根据昭通防治经验,结合国内研究成果,提出加强检疫,清除田间病残体,收集病薯高温处理,发病区进行轮作并全部挖出隔生薯,轮作后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马铃薯 内生集壶菌 马铃薯癌肿病 昭通 发生历史 防控措施
原文传递
北美森林新病害——山毛榉叶线虫病
16
作者 俞禄珍 《植物检疫》 2021年第2期73-77,共5页
2012年,北美地区发生了一种由山毛榉李氏垫刃线虫麦肯恩亚种(Litylenchus crenatae mccannii)引起的森林新病害——山毛榉叶线虫病,病情蔓延迅速,已扩散至美国和加拿大30个县。病原为害山毛榉属植物,可造成病树成片死亡。由于山毛榉是... 2012年,北美地区发生了一种由山毛榉李氏垫刃线虫麦肯恩亚种(Litylenchus crenatae mccannii)引起的森林新病害——山毛榉叶线虫病,病情蔓延迅速,已扩散至美国和加拿大30个县。病原为害山毛榉属植物,可造成病树成片死亡。由于山毛榉是北美温带阔叶林的主要构成树种和重要用材树种,新病害已引起美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我国分布5种山毛榉属植物(均为特有种),是我国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鉴于我国每年从北美进口大量山毛榉木材,病原线虫存在随进境木材传入国内的巨大风险。因此,检疫部门应开展风险评估,口岸应针对性开展山毛榉叶线虫病的检测。本文主要介绍了山毛榉叶线虫病的发生历史、分布范围、为害症状、病原线虫形态学特征、生活史、传播途径、分子检测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期为口岸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毛榉 山毛榉叶线虫 山毛榉叶线虫病 发生历史 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 生活史 分子检测
原文传递
发生学方法与中国法制史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海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64-68,共5页
发生学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内重要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客观现象和必然趋势。中国法制史是人文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方向,而发生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在其中体现出来。因此将发生学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法制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已经... 发生学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内重要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客观现象和必然趋势。中国法制史是人文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方向,而发生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在其中体现出来。因此将发生学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法制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已经具备了多种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视角和思维方式以及研究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学 发生学方法 中国法制史 方法论
下载PDF
史料考证与找矿(之四):个旧锡矿 被引量:4
18
作者 薛步高 《云南地质》 2002年第4期447-455,共9页
著名的个旧锡矿 ,据史料在元廿七年 (12 90年 ) ,率先在老厂矿区银铜矿开始采银(铅 ) 锌矿。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 7年 ) ,始由官方主持大规模开发砂锡矿 ,直至民国初年(1910年 )都以采 冶砂锡为主。元廿七年后 ,银硐、黄茅山、竹林山... 著名的个旧锡矿 ,据史料在元廿七年 (12 90年 ) ,率先在老厂矿区银铜矿开始采银(铅 ) 锌矿。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 7年 ) ,始由官方主持大规模开发砂锡矿 ,直至民国初年(1910年 )都以采 冶砂锡为主。元廿七年后 ,银硐、黄茅山、竹林山、龙树脚等老硐深部 ,相继发现并转入原生锡矿开采。个旧 30 0余年的采 选 冶开发史 ,使当地矿工在识别砂锡、脉锡不同矿石类型 (荒 ) ,涮碗目测品位 ,水力采矿 (冲荒尖 ) ,水力洗选 (溜口 ) ,土法炼锡 ,锡锭表面“花口”识别等诸多领域 ,创造出一套完整的采 选 冶工艺 ,在中国矿业史上作出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床 水力采选 考证 涮碗目测品位 冶炼 云南 历史资料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地面塌陷原因及塌陷坑附近房屋居住安全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贵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5-148,共4页
在经历过小煤矿开采的老矿区,塌陷坑是地表沉陷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的矿区甚至在非采动时期也会出现地面突然塌陷的情况,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根据我国北方某矿区城市出现的地表塌陷事件,从煤层赋存条件、煤矿开采历史、自然... 在经历过小煤矿开采的老矿区,塌陷坑是地表沉陷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的矿区甚至在非采动时期也会出现地面突然塌陷的情况,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根据我国北方某矿区城市出现的地表塌陷事件,从煤层赋存条件、煤矿开采历史、自然条件等综合分析地面塌陷坑产生原因,并依据该区域采动情况,分析了塌陷坑附近房屋居住安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区 地面塌陷 塌陷坑 煤层赋存条件 开采历史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紫君 任中杰 +3 位作者 宋显东 王春荣 张齐凤 于洪春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3-921,共9页
【目的】明确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在哈尔滨地区发生规律。【方法】2020-2021年连续2年采用黑光灯诱集成虫和室内外饲养观察等方法,研究二化螟发生世代数和各虫态发生动态及其发育历期、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二化螟在哈尔滨... 【目的】明确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在哈尔滨地区发生规律。【方法】2020-2021年连续2年采用黑光灯诱集成虫和室内外饲养观察等方法,研究二化螟发生世代数和各虫态发生动态及其发育历期、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二化螟在哈尔滨地区能完成2代,1年发生1-2代,6月15日之前孵化的幼虫几乎不进入滞育而全部发生2代。越冬幼虫化蛹盛期为5月末至6月上旬,蛹期为(9.64±2.28)d,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中旬。田间二化螟成虫于6月下旬和7月底至8月上旬出现2个明显灯诱高峰期,20:30-21:30灯诱成虫数量占比达到70%以上,雌雄性比为1∶0.21。在25℃,成虫寿命为(7.27±2.08)d,卵期为(5.84±0.77)d;越冬代成虫产卵期为(3.91±0.98)d,单雌产卵量为(318.40±125.76)粒,1代成虫产卵期为(4.31±1.02)d,单雌产卵量为(420.31±167.87)粒。成虫在产卵期前2日产卵量高达总量的77%以上。一代成虫高峰期在7月末至8月上旬,2代卵高峰期在8月上旬。以5-7龄幼虫越冬,6-7龄幼虫数量占比达91%以上。【结论】确定了二化螟在哈尔滨地区的年生活史,明确二化螟发生代数和发生期出现明显新变化。研究结果对掌握哈尔滨地区二化螟发生规律和发生世代数,指导二化螟测报调查和精准防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哈尔滨地区 发生规律 世代数 生活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