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磨牙隐裂患者接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钱蕴珠 李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磨牙隐裂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方法:应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20例上颌第一磨牙隐裂的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同年龄段的个别正常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两侧力均衡,牙隐裂组力中心略... 目的:探讨中老年磨牙隐裂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方法:应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20例上颌第一磨牙隐裂的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同年龄段的个别正常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两侧力均衡,牙隐裂组力中心略偏向隐裂磨牙侧,隐裂侧力百分比值平均较同颌健侧高11.22%,隐裂上颌第一磨牙区咬合接触点数目平均为3.5个,位于裂纹两侧牙尖斜面;牙隐裂组干扰出现率高达80%。结论:不均衡咬合与干扰是磨牙隐裂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接触 干扰
下载PDF
实验性咬合高点诱发头面部疼痛时的肌电分析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健 姜婷 +3 位作者 张震康 冯海兰 石川达也 下野正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咬合高点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在10名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右下第一磨牙上赋予牙尖交错位的咬合高点,赋予前以及赋予后第3天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咬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活动, 并用可视性疼痛示意尺记录受试者的头面颈... 目的:探讨咬合高点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在10名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右下第一磨牙上赋予牙尖交错位的咬合高点,赋予前以及赋予后第3天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咬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活动, 并用可视性疼痛示意尺记录受试者的头面颈部疼痛症状。采用秩和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咬合高点赋予前后肌电活动的变化以及双侧肌电活动的不对称性变化,并进行疼痛症状和肌电活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赋予咬合高点后息止位右侧颞肌前束的肌电幅值和积分值显著增加;大力咬合时咬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幅值和积分值明显减小,同时双侧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不对称性指数显著增大(P<0. 05)。受试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口颌面痛症状,右侧颞部的疼痛程度与右侧颞肌前束息止位的肌电幅值以及积分值的增加倍数呈正相关(P=0. 001)。结论:赋予实验性咬合高点后干扰侧息止位颞肌前束的紧张度增加,大力咬合时双侧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明显不对称,提示了肌电活动的变化与干扰侧颞部疼痛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咬合干扰 口颌面痛 咀嚼功能
下载PDF
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侯文平 龚忠诚 +3 位作者 迪丽努尔.阿吉 李宇 热比古丽.阿卜来提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23期68-71,共4页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就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情况,探讨其生活不良习惯、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男性600人进行颞下颌关节情况检查,同时问卷调查,统计夜磨...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就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情况,探讨其生活不良习惯、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男性600人进行颞下颌关节情况检查,同时问卷调查,统计夜磨牙、偏侧咀嚼、紧咬牙情况,并检查记录缺失牙、静态咬合关系和动态咬合运动情况,将有咬合干扰的TMD阳性者设为病例组,阴性者设为对照组。结果:TMD体征阳性者295例,TMD阴性者305例,TMD患病率约49.33%。其中紧咬牙30例,夜磨牙16例,偏侧咀嚼者29例,牙齿缺失49例,深覆羚95例,咬合干扰153例。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紧咬牙13例,夜磨牙3例,偏侧咀嚼者15例,牙齿缺失20例,深覆耠29例,咬合干扰35例,正常耠者225例,(牙合)干扰OR=8.3(X^2=113,95%CI:5.67,12.15,P〈0.01)。结论: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体检中心体检患者TMD患病率49.33%,咬合干扰与TMD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干扰 病因 治疗 调查
下载PDF
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俞燕芳 谷志远 傅开元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咬肌区的化学和机械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c-fos、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在!面洞型内放入一个2 mm牙用固位钉造成咬合干扰,咬合创伤形成后7 d,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机械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对左侧咬肌区行机械...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咬肌区的化学和机械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c-fos、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在!面洞型内放入一个2 mm牙用固位钉造成咬合干扰,咬合创伤形成后7 d,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机械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对左侧咬肌区行机械性刺激,记录有疼痛反应次数,2 h后处死动物。咬合创伤化学刺激组和化学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左侧咬肌区注射体积分数为5%甲醛,2 h后处死动物。取大鼠脑干组织,用SABC漂染法检测c-fos、SP表达,并定量分析。结果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后,c-fos在脑干obex水平和颈髓C1-2水平有两个表达高峰,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咬合创伤化学刺激组动物c-fos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机械性刺激后脑干SP表达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在颈髓C1-2水平SP表达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比其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2)。结论咬合创伤可引起脑干和颈髓中枢神经元的敏化,是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创伤 P物质 中枢神经元敏化
下载PDF
急、慢性咬合干扰致雌性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霜 王美青 +3 位作者 刘晓东 吴昊 孙磊 刘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咬合干扰对咀嚼肌机械压痛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大鼠施以急、慢性咬合干扰,设空白对照和去咬合干扰对照,测量实验前及实验后15d颞肌和咬肌对von Frey尼龙毛刺激反应阈值,以累加logit模型作组间比较。结果:急、慢性咬合干扰均... 目的:探讨咬合干扰对咀嚼肌机械压痛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大鼠施以急、慢性咬合干扰,设空白对照和去咬合干扰对照,测量实验前及实验后15d颞肌和咬肌对von Frey尼龙毛刺激反应阈值,以累加logit模型作组间比较。结果:急、慢性咬合干扰均可增高咀嚼肌痛敏分值(P<0.05),急性咬合干扰组更明显,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为:干扰侧颞肌、干扰侧咬肌、干扰对侧颞肌(P<0.05),对干扰对侧咬肌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咬合干扰可致咀嚼肌痛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咀嚼肌 疼痛 动物行为学
下载PDF
玻璃离子水门汀垫高术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谢雪梅 郑庆忠 潘晓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5-657,共3页
对45例安氏错患者在正畸治疗前期(2~5月)应用玻璃离子垫高术,短期内不引起垂直向高度指标的变化、没有明显垂直向改变。这种方法在正畸治疗中短期应用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玻璃离子水门汀 咬合干扰 错畸形 头影测量
下载PDF
正常人群咬合接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林珍香 潘在兴 +1 位作者 郑志强 林捷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833-836,共4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广大临床医生对学越来越重视,对正常人群咬合接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是口颌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与颞下颌关节、咬合力、身体姿势、脑功能等多因素相关,对研究错畸形... 近年来随着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广大临床医生对学越来越重视,对正常人群咬合接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是口颌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与颞下颌关节、咬合力、身体姿势、脑功能等多因素相关,对研究错畸形和口腔临床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该文结合文献对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咬合接触 颌位 学 干扰
下载PDF
面中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丽荣 孙庚林 +2 位作者 吴炜 韩琳 周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规律。方法:总结220例面中部骨折患者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仅13例患者术后1~2周出现感染。术后当天26例伴牙合干扰,术后4周复查仍有15例存在牙合干扰。结论:感染...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规律。方法:总结220例面中部骨折患者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仅13例患者术后1~2周出现感染。术后当天26例伴牙合干扰,术后4周复查仍有15例存在牙合干扰。结论:感染和牙合干扰是面中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常见并发症。感染的发生与骨折部位、手术入路无明显关系。伴下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后牙合干扰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骨折 坚强内固定 并发症 感染 [牙合]干扰
下载PDF
延髓背侧网状核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大鼠咬合干扰致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
9
作者 许永伟 范莹莹 +2 位作者 曹烨 陆支越 金建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9-113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干扰去除后痛觉敏感维持模型中延髓背侧网状核(DRt)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于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保持开口5 min,但不粘固牙冠)、痛觉敏感维持组[...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干扰去除后痛觉敏感维持模型中延髓背侧网状核(DRt)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于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保持开口5 min,但不粘固牙冠)、痛觉敏感维持组[实验性咬合干扰(EOI)8 d后去除干扰]、痛觉敏感维持(EOI 8 d后去除干扰)+DRt损毁组,每组8只,行为学实验动物建模后于7、10、14 d测定各组大鼠自我赏罚行为学表现。另取9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痛觉敏感维持组(施加EOI 8 d去除EOI前)、痛觉敏感维持组6 d(施加EOI 8 d并去除EOI后6 d),每组3只,左心室灌流后取材进行DRt脑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大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X-42)的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和荧光面积。结果EOI 10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总摄食时间明显缩短(P<0.05),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总摄食时间虽较假手术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I 14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总摄食时间仍明显缩短(P<0.05),而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痛觉敏感维持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总摄食时间明显延长(P<0.05)。免疫荧光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GFAP及OX-42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痛觉敏感维持组6 d的GFAP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及OX-42荧光面积均明显增高(P<0.05);与痛觉敏感维持组相比,痛觉敏感维持组6 d的GFAP及OX-42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t参与了大鼠EOI模型在去除咬合干扰后痛觉敏感的维持,其中DRt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痛觉敏感维持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口颌面痛觉敏感 延髓背侧网状核 胶质细胞
下载PDF
应用[牙合]力分析仪对牙隐裂患者的[牙合]接触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饶小波 王文梅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741-743,共3页
目的:采用T-ScanⅢ[牙合]力分析仪观测分析牙隐裂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分别选取30例左侧下颌第一磨牙有隐裂的患者(隐裂组)和30例无隐裂牙的正常[牙合]者(对照组),使用T-ScanⅢ[牙合]力分析仪观测隐裂组和对照组[牙合]力的分布规... 目的:采用T-ScanⅢ[牙合]力分析仪观测分析牙隐裂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分别选取30例左侧下颌第一磨牙有隐裂的患者(隐裂组)和30例无隐裂牙的正常[牙合]者(对照组),使用T-ScanⅢ[牙合]力分析仪观测隐裂组和对照组[牙合]力的分布规律。结果:牙尖交错位时,对照组[牙合]力均匀平衡,而隐裂组[牙合]力中心偏向隐裂侧,隐裂组与对照组的[牙合]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隐裂组与对照组[牙合]干扰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侧[牙合]力不平衡以及[牙合]干扰是发生牙隐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裂牙 [牙合]力 [牙合]干扰
原文传递
咬合干扰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存瑞 曹烨 +1 位作者 徐啸翔 谢秋菲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第12期766-772,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咬合干扰去除前后,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与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敏感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220 g),通过在大鼠...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咬合干扰去除前后,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与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敏感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220 g),通过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不同厚度金属冠的方法建立咬合干扰模型。实验分为假干扰组、0.4 mm咬合干扰组、0.4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0.2 mm咬合干扰组、0.2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共5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后3、5、7、14 d各取3只脑干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III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3,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半定量方法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1)假干扰组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未见明显活化;(2)0.4 mm咬合干扰组3~7 d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表现为轻至中度活化;14 d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所减弱,与假干扰组相比仍有轻度活化,而小胶质细胞活化不明显。0.2 mm咬合干扰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变化趋势与0.4 mm咬合干扰组相似,但是相同时间点0.4 mm咬合干扰组胶质细胞活化程度较0.2 mm咬合干扰组强;(3)0.4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咬合干扰去除后胶质细胞活化即减弱,14 d时星形胶质细胞仍有明显活化,而小胶质细胞活化不明显;0.2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胶质细胞活化变化的趋势与0.4 mm咬合干扰6 d去除组相似。结论咬合干扰可以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持续时间较长。胶质细胞活化程度与咬合干扰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疼痛 机械痛敏
下载PDF
人工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轨迹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蕙娟 陈玉琴 +1 位作者 耿屹 张富强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检查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运动轨迹随人工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采用SAS9.0软件包分析人工干扰部... 目的:观察人工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检查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运动轨迹随人工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采用SAS9.0软件包分析人工干扰部位与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并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人工干扰部位的后移,不论下颌向干扰侧或向非干扰侧运动,切点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运动距离均无显著规律,与人工干扰部位也无明显相关性;而在水平轴则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水平轴上得到人工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向干扰侧运动时,y=8.2262+0.1082x1,δ=0.1786,P<0.001;向非干扰侧运动时,y=9.1098+0.07099x1-0.02650x2,δ=0.05989,P<0.001。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下颌向干扰侧运动时,切点在水平轴的运动距离大于向非干扰侧运动时。结论:随人工干扰部位的后移,侧方运动中,下颌向外侧的可移动幅度增大,并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干扰 下颌运动 运动轨迹
下载PDF
应用T-scanⅢ系统对楔状缺损患牙接触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晶晶 冯加飞 《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548-551,共4页
目的测量楔状缺损患牙的接触,探究因素与楔状缺损形成的关系。方法从32例受检者中选取32颗口内单象限内单颗楔状缺损患牙和34颗同名未患楔状缺损牙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直接接触测量法及T-scanⅢ系统分析受检牙干扰的分... 目的测量楔状缺损患牙的接触,探究因素与楔状缺损形成的关系。方法从32例受检者中选取32颗口内单象限内单颗楔状缺损患牙和34颗同名未患楔状缺损牙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直接接触测量法及T-scanⅢ系统分析受检牙干扰的分布,并应用T-scanⅢ系统对受检牙在正中、侧方及前伸运动中的接触进行动态、定量测量。结果实验组中单侧组与双侧组患牙的工作侧干扰牙数百分比(75.0%、70.0%)均高于各自对照牙(17.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工作侧运动中,实验组患牙所分担的力及其咬合高点上接触强度均高于对照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单象限内单颗牙楔状缺损的发生与干扰及力负担过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T-ScanⅢ系统 工作侧(牙合)干扰 接触
下载PDF
青年磨牙症伴深覆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前后的咬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慧芬 李玉超 +2 位作者 林雪芬 徐龙博 汲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青年磨牙症伴深覆的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利用咬合力计进行治疗前后咬合指标的测量分析,为治疗磨牙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青年磨牙症伴深覆且近期没有正畸治疗计划者8例,在戴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和3... 目的通过对青年磨牙症伴深覆的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利用咬合力计进行治疗前后咬合指标的测量分析,为治疗磨牙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青年磨牙症伴深覆且近期没有正畸治疗计划者8例,在戴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用咬合力计对其进行咬合指标的测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的磨牙症评分、双侧力比值、早接触、左右侧干扰以及后退干扰均有显著变化,前伸干扰及深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磨牙症伴深覆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有效。咬合因素与磨牙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深覆胎 早接触 [牙合]干扰 咬合分离时间
下载PDF
大鼠后肢长期抗阻训练对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树东 杨广聚 +2 位作者 莫思怡 刘云 谢秋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研究长期抗阻训练对大鼠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为临床慢性咀嚼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抗阻训练组、慢性咬肌痛组、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4个... 目的:研究长期抗阻训练对大鼠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为临床慢性咀嚼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抗阻训练组、慢性咬肌痛组、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4个组,每组4只,慢性咬肌痛大鼠(慢性咬肌痛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采用咬合干扰模型建模,抗阻训练大鼠(抗阻训练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采用食物诱导法进行负重蹲起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总计14周。每天记录大鼠抗阻训练情况,采用改良电子测痛仪每周测定各组大鼠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每周记录体重变化。长期抗阻训练结束后,采用自制抓力计测定大鼠后肢抓力,分离后肢肌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及腓骨,测定肌肉质量和腓骨长度,计算后肢肌肉质量、肌肉质量/体重比和肌肉质量/腓骨长度比。结果:空白对照组和抗阻训练组第0~4周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第5~14周抗阻训练组的阈值较空白对照组高(P <0. 05)。慢性咬肌痛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在第0~6周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均先下降后上升,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第7~14周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的阈值较慢性咬肌痛组的显著增高(P <0. 05)。14周抗阻训练后,非抗阻训练大鼠体重明显大于抗阻训练大鼠[(462±6) g vs.(418±14) g,P <0. 05],大鼠后肢抓力在抗阻训练组明显更高[(6. 75±0. 13) N vs.(5. 41±0. 15) N,P <0. 01]。结论:长期抗阻训练可降低健康大鼠和慢性咬肌痛觉过敏大鼠双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为长期抗阻训练临床治疗慢性咀嚼肌痛提供了基础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阻训练 咬合干扰 慢性咀嚼肌痛 机械痛觉过敏
下载PDF
干扰对全口义齿咀嚼效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剑生 俞懿强 +3 位作者 曹立群 乔广艳 韩杰 潘可风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研究牙合干扰对全口义齿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吸光度法来测定 2 0例戴用全口义齿的患者调牙合前后的咀嚼效能。结果 ①全口义齿调牙合前后患者的咀嚼效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不同颌位上均存在着牙合干扰 ... 目的 研究牙合干扰对全口义齿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吸光度法来测定 2 0例戴用全口义齿的患者调牙合前后的咀嚼效能。结果 ①全口义齿调牙合前后患者的咀嚼效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不同颌位上均存在着牙合干扰 ,其中以牙尖交错位的牙合干扰最常见。结论 ①牙合干扰明显影响了全口义齿戴用者咀嚼效能的发挥 ;②咀嚼效能测定可作为评价全口义齿牙合平衡的功能性检测手段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干扰 义齿 咀嚼效能 颌骨 齿科 牙列
下载PDF
成人开牙合的调牙合治疗
17
作者 孙淑贞 韩凉 王强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26期59-61,共3页
目的通过1例成人开牙合的调牙合治疗,探讨调牙合在成人开牙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例就诊的因上颌双侧后牙缺失长期不修复引起咬合干扰,而导致前牙及双尖牙开牙合的患者,通过5次调牙合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的咬合关系良好,... 目的通过1例成人开牙合的调牙合治疗,探讨调牙合在成人开牙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例就诊的因上颌双侧后牙缺失长期不修复引起咬合干扰,而导致前牙及双尖牙开牙合的患者,通过5次调牙合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的咬合关系良好,正中、前伸、侧方咬合时无早接触。结论对于因咬合干扰引起开牙合的成年患者,调牙合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牙合 咬合干扰 调牙合
下载PDF
咬合干扰大鼠咬肌线粒体钙超载的离子变化特征及其钙调蛋白激酶Ⅱ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林 刘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5-760,共6页
目的探明咬合干扰作用下大鼠咬肌组织线粒体钙离子浓度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变化特点,探讨钙调蛋白激酶Ⅱ(Ca MKⅡ)对线粒体"钙超载"现象的调控机制。方法在SD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粘接直径0.6 mm钢丝段,建立咬合干扰... 目的探明咬合干扰作用下大鼠咬肌组织线粒体钙离子浓度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变化特点,探讨钙调蛋白激酶Ⅱ(Ca MKⅡ)对线粒体"钙超载"现象的调控机制。方法在SD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粘接直径0.6 mm钢丝段,建立咬合干扰大鼠模型,实验组分为3、7、14、21 d及去除咬合干扰后3 d组,并设立对照组。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咬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咬肌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应用6-氢氧化锑钾直接比浊法检测咬肌肌纤维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咬肌组织p-Ca MKⅡ(Thr286)/Ca MKⅡ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建模3、7、14和21 d实验组咬合干扰侧咬肌线粒体Ca2+浓度持续升高(P<0.05),去除咬合干扰后3 d组Ca2+浓度显著下降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建模3 d组、7 d组、14 d组及21 d组细胞外Na+浓度持续升高(P<0.05),去除咬合干扰后3 d组Na+浓度显著降低(P<0.05)。建模3 d、7 d和14 d实验组咬合干扰侧p-Ca MKⅡ(Thr286)/Ca MKⅡ表达水平持续升高(P<0.05),但其表达水平在建模21 d组下降且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去除干扰3 d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低于21 d组(P<0.05)。非咬合干扰侧变化趋势同干扰侧趋势一致,但干扰侧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咬合干扰可使大鼠咬肌线粒体Ca2+和胞浆Na+浓度升高,引发"钙超载";线粒体Ca2+浓度升高与Ca MKⅡ磷酸化水平相关,提示其对线粒体"钙超载"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钙超载 咬合干扰 咬肌 钙调蛋白激酶2 咀嚼肌功能紊乱
下载PDF
咬合干扰对身体重心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京 冯海兰 恽晓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 了解咬合干扰是否会对身体重心产生影响。方法 对 14名健康受试者实施人为的咬合干扰 ,测定其在干扰前、干扰后 30min和干扰后 2 4h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 在对受试者实施咬合干扰后 ,其身体重心的移动距离和面积均较干扰实施前... 目的 了解咬合干扰是否会对身体重心产生影响。方法 对 14名健康受试者实施人为的咬合干扰 ,测定其在干扰前、干扰后 30min和干扰后 2 4h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 在对受试者实施咬合干扰后 ,其身体重心的移动距离和面积均较干扰实施前增加。身体重心移动距离分别为睁眼时的 40 2 2cm、41 6 6cm、43 2 1cm和闭眼时的 5 6 96cm、6 1 93cm、6 6 9cm ;身体重心移动面积分别为睁眼时的 3 3cm2 、3 43cm2 、3 6 1cm2 和闭眼时的 4 6 3cm2 、5 0 0cm2 、6 47cm2 。实施咬合干扰前后 ,测值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 ,女性受试者较男性受试者重心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咬合干扰对人体重心移动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身体重心 平衡功能 口腔正畸
原文传递
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电生理检测和咬合干扰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云 钱金萍 +2 位作者 顾亚茹 陈传俊 汪萌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0-116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n=10)。模型组大鼠用光固化流动树脂粘接法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牙合面制造咬合高点造模,持续咬合干扰30 d,期间用von Frey尼龙毛检测咬肌压痛并进行痛敏评分鉴定。然后在乌拉坦麻醉下同步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和心电、呼吸肌肌电、体温等多项生理指标,并观察电刺激TG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1 d即开始出现咬肌的痛敏评分升高,7 d后达到高峰;咬合干扰30 d后模型组大鼠SPVC自发放电频率增加(P<0.05);给予TG不同强度的单脉冲刺激(0.5~8.0 mA,0.1~0.2 ms),在两组大鼠SPVC均可诱发放电性反应,其幅值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P<0.05),在4 mA和8 mA强度模型组大鼠的反应幅值与对照组相似(P>0.05);给予TG高频串刺激(0.2 ms,1 mA,30 s,100 Hz),在两组大鼠SPVC均引发放电频率呈一过性升高,但仅模型组刺激后放电频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活动可用电刺激TG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的方法进行检测,咬合干扰可能提高该通路的敏感性和SPVC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通路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痛觉 传入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咬合干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