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生茂 李凤民 +4 位作者 索东让 郭天文 汪建国 孙炳玲 金绍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043-2052,共10页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漠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连续20年不施用任何肥料,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2001年不施肥的小麦产量仅是试验开始时(1982年)的25.7%,2000年的玉米产量为1984年的28.2%。肥料是影响农田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漠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连续20年不施用任何肥料,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2001年不施肥的小麦产量仅是试验开始时(1982年)的25.7%,2000年的玉米产量为1984年的28.2%。肥料是影响农田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不同肥料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6.5%、27.3%、24.7%和2.9%。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不施任何肥料的对照产量持续降低,故氮肥的增产效果增加;磷肥增产效果比较平稳;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8年(1993~2001年)显著增产。施用有机肥的增产作用随着试验延续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具有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NO-3-N的积累与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施用化肥的处理(NP和NPK)导致NO3--N在土壤剖面中大量积累,尤其是在20~140cm土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MNP和MNPK)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显著低于化肥处理。长期连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导致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积累;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导致更深土壤剖面(140~180cm)中硝态氮的积累,因此,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但从持续农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应适当降低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甘肃绿洲 作物产量 NO3^--N积累和分布 氮素平衡 土壤生产力 绿洲农田 长期施肥 氮积累 长期定位试验
下载PDF
荒漠绿洲主要作物及不同种植方式需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苏培玺 杜明武 +1 位作者 赵爱芬 张小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5,共7页
利用土工膜建立 2 m× 2 m× 2 m的防渗池 ,中间埋设中子管 ,用中子仪监测土壤水分动态 ,利用水量平衡法得出了黑河中游临泽绿洲主要作物及不同种植方式需水规律 ,并与当地常规灌溉用水进行了比较 ,最后根据作物生育期提出了适... 利用土工膜建立 2 m× 2 m× 2 m的防渗池 ,中间埋设中子管 ,用中子仪监测土壤水分动态 ,利用水量平衡法得出了黑河中游临泽绿洲主要作物及不同种植方式需水规律 ,并与当地常规灌溉用水进行了比较 ,最后根据作物生育期提出了适宜的灌溉时期、灌水次数及定额。春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为 4 35 .0 m m,耗水系数为 6 0 9.2 ;玉米需水量为 6 5 1.6 m m,耗水系数为 5 95 .1;春小麦 +玉米带田需水量为 75 4 .6 mm,耗水系数为 4 6 6 .4 ;棉花需水量为 6 75 .5 mm,按皮棉计算耗水系数为 6 2 90 .5 ;花生需水量为 36 0 .6 mm,耗水系数为 10 6 6 .1。春小麦、玉米、春小麦 +玉米带田、棉花、花生适宜的灌水次数分别为 :4次、6次、7次、6次和 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作物 需水量 耗水量 荒漠 种植方式 土工膜 作物生育期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绿洲种植业系统可持续性及敏感性评价——以新疆渭干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新焕 杨德刚 刘云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068-6076,共9页
利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2000~2006年新疆渭干河流域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总投入逐年上升,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与可更新自然资源能是种植业系统主要的能值投入类型,地均能值投入在上、... 利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2000~2006年新疆渭干河流域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总投入逐年上升,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与可更新自然资源能是种植业系统主要的能值投入类型,地均能值投入在上、中、下游呈递增趋势;(2)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总产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地均能值产出在上、中、下游依次增加,棉花是中游与下游重要的能值产出作物,玉米、小麦是上游主要的能值产出作物;(3)中游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近年来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上游与下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并且表现为连续下降的趋势,形成上、下游可持续发展指数偏低的本质原因差别较大;(4)种植业系统对可更新自然资源能的变化响应较弱,对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变化的响应最为明显;下游种植业系统在环境改善或恶化的情景下响应最为敏感,上游种植业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绿洲 种植业 可持续 敏感性 渭干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CENTURY模型研究干旱区人工绿洲开发与管理模式变化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许文强 陈曦 +3 位作者 罗格平 张清 张豫芳 唐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07-3716,共10页
近半个世纪前,中国西北干旱区人类大规模的水土开发活动使得流域下部的荒漠覆被土地转变成了人工绿洲,强烈的人类耕作活动使得人工绿洲土壤有机碳库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干旱区典型的三工河流域下部的人工绿洲为例,基于CENTURY模型,研究... 近半个世纪前,中国西北干旱区人类大规模的水土开发活动使得流域下部的荒漠覆被土地转变成了人工绿洲,强烈的人类耕作活动使得人工绿洲土壤有机碳库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干旱区典型的三工河流域下部的人工绿洲为例,基于CENTURY模型,研究人工绿洲开发前后及农业管理模式变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库(0-20cm)的影响。CENTURY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研究区荒漠灌木林地开垦为人工绿洲后,在最初的2a土壤总有机碳(TOC)快速增加,随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研究区人工绿洲在被开发后50a的连续耕作下,平均土壤TOC呈先增后减再增的"N"型变化趋势,但最终土壤TOC超过了原始自然状态下的TOC,而且2008年土壤TOC比原始荒漠状态增加7.74%,说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呈"碳汇"趋势。尤其在研究区实施了免耕、秸秆粉碎还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后,土壤固碳效应明显,这完全不同于热带森林、中国北部温带半干旱草原及非洲Savanna半干旱稀树草原开垦为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管理模式 人工绿洲 作物轮作 CENTURY模型
下载PDF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Soil Productivity and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Gansu Oasis 被引量:15
5
作者 YANG Sheng-mao LI Feng-min +4 位作者 SUO Dong-rang GUO Tian-wen WANG Jian-guo SONG Bing-ling JIN Shao-l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7,共11页
A long-term (1982-2001)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alcareous soil und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maize (Zea mays L.) rotation system at Zhangye, Gansu Province, China... A long-term (1982-2001)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alcareous soil und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maize (Zea mays L.) rotation system at Zhangye, Gansu Province, Chin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crop yield, nutrients interactions, content and accumulation of nitrate-N in soil profiles. Twenty- four plots in a split-plot factorial with a combination of eight treatments (from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and farmyard manure (M) applications) and 3 replications were selected. Main treatments were M and without M, and the sub-treatments were no-fertilizer (CK), N, NP and NPK. When P and K fertilizers were part of treatments, their ratio to N was 1N:0.22P:0.42K. All M, P and K fertilizers were applied as the basal dressing. The grain yield was harvested each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straw yield for the period from 1988 to 1997. After crop harvest in 2000, the soil was sampled from the 0-20, 20-60, 60-100, 100-140 and 140-180 cm depths to determine NO3^--N content. Maize yield of CK in 2000 was only 28.2% of that in 1984, and wheat in 2001 was 25.7% of that observed in 1982. Average impact of fertilizers on grain yield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N 〉 M 〉 P 〉 K. Yield response to N and P fertilizers increased with progress of the experiment. The impact of K fertilizer showed no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during the initial 6 years (1982-1987), moderate increase in the next 5 years (1988-1992), and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last 9 years (1993-2001). The straw yield trend was similar to grain yield.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O3^--N in soil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nnual fertilizations. Mineral fertilizers (NP and NPK) led to NO3^- -N accumulation in most subsoil layers, with major impact in the 20-140 cm depth. The combination of mineral fertilizers and farmyard manure (MNP and MNPK) reduced soil NO3^--N accumulation in comparison to mineral fertilizers, It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ccumulation of nitrate-N crop yields nutrients interactions farmyard manure Nbalance sheet Zhangye oasis
下载PDF
Soil properties related to land-use systems in oases of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Xinjiang 被引量:10
6
作者 LUO Geping, CHEN Xi XU Wenq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483-498,共16页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oil environment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 and semiarid g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oil environment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 and semiarid grasslands to farmlands, land degradation usually occurs. B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id desert landscape to oasis is found to have quite different consequences. Taking an alluvial plain oasis in the north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s a case study, we investigate oasis soil properties related to different land-use system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id desert to oases. Selected land-use systems con- sisted of an annual crop field less than 3 years old, annual crop field 3-6 years old, annual crop field more than 6 years old, perennial crop field less than 4 years old, perennial crop field of 4-6 years old, perennial crop field more than 6 years old, abandoned farmland more than 3 years old, woodland field more than 6 years old, ecological forestation field, natural shrubbery field, desert grass land, and saline or alkaline field. Different land-use systems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silt and clay. Sand content in oasis soil tends to decrease with cultivation years but silt and clay contents tend to be increased in the oasis soils. Soil fertility is higher in the land-use systems under strong human disturbance than under weak human disturbance. Oasis soil nutrients also tend to increase with cultivation years. Soils have a significantly lower salinity in the land-use systems under strong human disturbance than under weak human disturbanc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s of the annual and perennial crop systems in the oasis tend to increase with cultivation time with the oasis soil acting as a carbon sink.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oils are not degraded and the soil quality is gradually improved under rational land us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patterns, including uniform exploitation of land resources, effective irrigation systems, sound drainage systems, balanced fer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ual crop perennial crop carbon sink land-use system oasis soil property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俄胜哲 杨生茂 +4 位作者 郭永杰 索东让 杨思存 崔云玲 王成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6-793,共8页
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 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单施氮肥,会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氮、磷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作物持续高产、稳产;随试验年限的延续,磷肥、有机肥增产效应逐渐积累,并表现出良好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14年(19932~006年)显著增产。土壤磷素自然供给能力随试验年限的延续逐渐减小,而钾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河西绿洲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
下载PDF
绿洲农田作物的显热和潜热输送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妙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8-74,共7页
本文根据波文比一能量平衡法,利用观测资料计算了荒漠一绿洲交界处绿洲农田作物(棉花、水稻)的显热和潜热,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 绿洲 作物 显热 潜热 棉花 水稻
下载PDF
河西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润元 张强 +2 位作者 杨兴国 秘晓东 马兴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6-280,共5页
利用地处干旱绿洲的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1年农作物玉米生物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叶、穗、株干重的年内变化呈S型曲线,叶、叶鞘、... 利用地处干旱绿洲的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1年农作物玉米生物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叶、穗、株干重的年内变化呈S型曲线,叶、叶鞘、茎、穗、株鲜重及叶鞘、茎干重的年内变化表现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下降的趋势;各生物量数值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存在不一致的年际变化,而生物量年内变化趋势在不同年份基本保持一致,但阶段变化速率有一定的年际差异。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农作物生物量变化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物学进程及其生物量积累产生了一定的扰动,并且在不同生物量的不同生长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东部 全球气候变化 绿洲作物玉米 生物量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黑河中游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与作物类型提取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睿 赵超 +2 位作者 刘兴冉 郭英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5-1422,共8页
研究土地利用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黑河中游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绿洲之一,也是甘肃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准确研究黑河中游绿洲的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利用2001—2015年MODIS卫星数据,... 研究土地利用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黑河中游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绿洲之一,也是甘肃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准确研究黑河中游绿洲的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利用2001—2015年MODIS卫星数据,提取分析了近15年黑河中游绿洲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1—2016年的Landsat/TM,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获得该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基于2011—2016年的HJ1A/CCD数据,利用HANTS滤波后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获得作物种植面积的精细分类。经验证,该土地利用分类精度高于88.46%,kappa系数为0.81;小麦和玉米与实地验证点对比的分类精度高于90.8%。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绿洲面积总体为增加趋势,仅2014年、2015年略有减少,绿洲面积从2001年的2 701 km2增加到2015年的2 936 km2。2)2001—2016年间,裸地面积减少436.7 km2,耕地面积增加91.3 km2,草地、林地面积增加289.6 km2。3)2011—2016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有减少,小麦共计减少195.77 km2,玉米减少144.37 km2。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估产及绿洲生态保护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绿洲面积 土地利用 NDVI时间序列 作物分类
下载PDF
Response of soil nutrients to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oasis of arid land 被引量:4
11
作者 XU Wenqiang LUO Geping CHEN X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A01期167-172,共6页
在到农田的回归线雨林和 semi-aridgrassland 的转变的过程,土壤降级通常发生。但是到绿洲的干旱沙漠的转变是可能的不同于回归线雨林和半干旱的草地的。作为一个学习案例拿冲积平凡绿洲,绿洲土壤性质在不同收割系统的转变的过程期间... 在到农田的回归线雨林和 semi-aridgrassland 的转变的过程,土壤降级通常发生。但是到绿洲的干旱沙漠的转变是可能的不同于回归线雨林和半干旱的草地的。作为一个学习案例拿冲积平凡绿洲,绿洲土壤性质在不同收割系统的转变的过程期间被调查了并且评估。选择收割系统由盐的忍耐组成庄稼(STC ) ,食物庄稼(FC ) ,甜瓜和蔬菜(MV ) , Economicplants 棉花(EP-C ) ,经济植物葡萄(EP-G ) ,经济植物 -- 跳跃(EP-H ) 。表面土壤(0-20cm ) 样品在 1982, 1999 和 2003 被收集。土壤,有机物(OM ) ,和可得到的 N (一) ,可得到的 P (AP ) 和可得到的 K (AK ) 为每件土壤样品被决定。社会科学统计套装软体统计软件被用来分析土壤性质数据。在 theSangong 河分水岭收割系统的转变被政策,法律和市场直接影响。土壤 OM 内容在 1982 期间经历了衰落 - 1999,然后上升在 1999-2003 期间。一, AP 和 AK 内容与栽培时间显著地增加了。土壤 OM 趋于在变换 fromSTC 和 FC 期间减少到棉花,但是从棉花在变换期间增加到葡萄。土壤 OMwas 与耕作时间逐渐地增加了因此绿洲土壤介绍了碳水池,它显示人的活动为绿洲生态系统的改进合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LUCC 耕作制度 土壤养分 管理惯例 轮作
原文传递
民勤农田防护林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宏义 颜长珍 +2 位作者 韩致文 宋翔 廖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43-47,70,共6页
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保护下的小麦产量均有胁地区和增产区的产量分布规律:胁地区为平产区产量的67.3%,增产区比平产区产量高3.3%;大片防护林庇护下的民勤绿洲,有防护林的小麦田产量比无防护林小麦田的产量高出4.7%。相对于防护林对小麦... 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保护下的小麦产量均有胁地区和增产区的产量分布规律:胁地区为平产区产量的67.3%,增产区比平产区产量高3.3%;大片防护林庇护下的民勤绿洲,有防护林的小麦田产量比无防护林小麦田的产量高出4.7%。相对于防护林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长期耕作对小麦有3.2%的增产作用。凉州区的防护林以疏通结构为主,有防护林的小麦产量高于无防护林的18.6%。比较民勤与凉州区防护林影响下的作物产量,民勤地区的防护林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0.8%。民勤位于石羊河下游,受风沙危害严重,而小麦产量高于石羊河上游的凉州区,说明农田防护林及其它因素共同影响对民勤绿洲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绿洲 防护林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限水条件下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关系探讨
13
作者 王晓明 黄高宝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通过3年(1992~1994年)试验研究表明,河西绿洲灌区,在水分限制条件下,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油菜和胡麻6种作物存在着节水高产高效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同时水肥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效应。就肥料效应而言,春小麦、春玉... 通过3年(1992~1994年)试验研究表明,河西绿洲灌区,在水分限制条件下,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油菜和胡麻6种作物存在着节水高产高效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同时水肥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效应。就肥料效应而言,春小麦、春玉米、油菜在高灌条件下增加肥料用量,仍有利可图。马铃薯和胡麻适当限制施肥量,在高效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作物 高产高效
下载PDF
石河子地区的热量资源与绿洲农业 Ⅱ、准噶尔盆地沙漠沉积冷空气对石河子绿洲农业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凤华 赖先齐 +3 位作者 吕新 刘建国 李鲁华 潘旭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271-274,共4页
新疆内流型绿洲的最大特点是绿洲分布在山前至沙漠的倾斜平原上,形成沙漠与绿洲不同部位的高度差。冬季处于地势低洼的沙漠沉积冷空气最多,绿洲则随着高度上升而冷空气逐渐减少,导致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影响作物布局及有关农业技术。石... 新疆内流型绿洲的最大特点是绿洲分布在山前至沙漠的倾斜平原上,形成沙漠与绿洲不同部位的高度差。冬季处于地势低洼的沙漠沉积冷空气最多,绿洲则随着高度上升而冷空气逐渐减少,导致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影响作物布局及有关农业技术。石河子地区夏季沙漠的增温效应直接影响绿洲不同部位的气温,形成距离沙漠越远,温度越低,呈负相关关系(r=-0.8813*);冬季沙漠与绿洲由于沉积冷空气多少的差异,也形成距离与温度的弱正相关关系(r=0.8489);在春、秋季沙漠与绿洲间的温度则无相关关系(r=-0.4218及0.5524)。以上共同构成石河子绿洲农业的热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沉积冷空气 绿洲农业 作物布局 石河子地区 热量资源
下载PDF
敦煌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申彦波 沈志宝 杜明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利用2002年春季在敦煌地区戈壁沙漠和绿洲农田观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资料,分析了它与沙尘天气的关系、谱分布特征以及两种地表下粒子数浓度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有着不同的特征。在背景天气下... 利用2002年春季在敦煌地区戈壁沙漠和绿洲农田观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资料,分析了它与沙尘天气的关系、谱分布特征以及两种地表下粒子数浓度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有着不同的特征。在背景天气下,敦煌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通常在10^4L^-1以下,其中以直径在0.5~1.0μm之间的极细颗粒为主,绿洲农田细粒子(直径〈3.0μm)的数浓度高于戈壁沙漠,而较粗粒子(直径〉3.0pm)则相反。当沙尘天气发生时,该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增大到10^5L^-1以上,直径在1.0~3.0μm之间的细粒子变为其主要成分,戈壁沙漠4档的粒子数浓度均高于绿洲农田,3.0μm以上的较粗粒子两地的差异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粒子数浓度 沙尘天气 谱分布特征 戈壁沙漠 绿洲农田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空间分异演化研究——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勃 张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4-420,共7页
对干旱区绿洲的物质和能量空间分异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有助于深刻了解不同类型绿洲形成和演化的自然背景和农业资源组合的特点 ,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 ,在综合分析影响绿洲空... 对干旱区绿洲的物质和能量空间分异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有助于深刻了解不同类型绿洲形成和演化的自然背景和农业资源组合的特点 ,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 ,在综合分析影响绿洲空间分异的气候、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化学性质、土壤性状和水资源供应状况等自然地理要素基础上 ,将黑河绿洲划分为高位绿洲、中位绿洲和低位绿洲等不同类型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黑河流域不同类型绿洲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分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空间分异 绿洲 作物气候适宜性 黑河流域 地貌 气候 地质构造
下载PDF
绿洲农业不同种植方式防止土壤风蚀和保持土壤水分的比较 被引量:12
17
作者 苏培玺 赵爱芬 杜明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36-1540,共5页
20 0 1年~ 2 0 0 2年 ,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 ,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 .结果表明 ,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 ,减少了土壤风蚀 .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 20 0 1年~ 2 0 0 2年 ,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 ,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 .结果表明 ,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 ,减少了土壤风蚀 .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量的同时 ,提高了土壤蓄水量 ,比春耕裸露农田蓄水量增加了35 6 % .目前 ,春耕播种裸地是形成沙尘暴和浮尘的粉尘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黑河中、上游农田耕地每年产生的粉尘输移量达 4 8× 10 6~ 6 0× 10 6t,高于同区域沙漠粉尘输移量 .河西走廊粉尘输移量 1hm2 农田相当于 1 5hm2 沙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业 种植方式 粮草间作 土壤风蚀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新疆地区作物耗水时空多样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和平 王忠 徐小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9,共5页
新疆地处西部极为干旱内陆区,鉴于干旱区地理环境特征,基于各灌区1952—2008年57年积累长系列相关气象数据,采用最新修正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方法,应用非线性和多元线性模型以及时间序列指数平滑法,研究作物耗水量ET0时空分布... 新疆地处西部极为干旱内陆区,鉴于干旱区地理环境特征,基于各灌区1952—2008年57年积累长系列相关气象数据,采用最新修正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方法,应用非线性和多元线性模型以及时间序列指数平滑法,研究作物耗水量ET0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异规律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各灌区ET0峰期均发生在春、夏之交6月;历史变化多呈现3个波动阶段,今后若干年ET0多为上升趋势;ET0随海拔、纬度呈现增、减互交变化多样性,风速对ET0正效应敏感性显著于其他影响因素,并产生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干旱 绿洲作物耗水 时空多样性 特征分析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 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4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新强 杨蕊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9-70,共12页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土壤肥力特征 作物产量稳定性和持续性
下载PDF
沙漠绿洲农业区建立果粮间作模式体系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连国 李晓燕 刘志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7年第2期71-74,共4页
生态环境脆弱是沙漠绿洲农业的重要限制因子,果粮间作体系是一个生态效益强而稳固、经济效益高而持续的立体农业模式。本文根据内蒙古西部沙漠绿洲的综合特点以及河套地区果粮间作实践经验,阐述了沙漠绿洲农业区建立果粮间作模式体系... 生态环境脆弱是沙漠绿洲农业的重要限制因子,果粮间作体系是一个生态效益强而稳固、经济效益高而持续的立体农业模式。本文根据内蒙古西部沙漠绿洲的综合特点以及河套地区果粮间作实践经验,阐述了沙漠绿洲农业区建立果粮间作模式体系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建立实施该模式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 果粮间作 生态农业 模式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