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9
1
作者 梁银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4-59,共6页
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 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 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 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下载PDF
也说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兼与缑瑞隆先生商榷 被引量:15
2
作者 童盛强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方位词“上”的语义可分为表示具体空间范围和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两大类。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表示“点、线、面”等非三维空间范围,有时也表示非封闭性或封闭性的“体”空间范围。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有表示事物... 方位词“上”的语义可分为表示具体空间范围和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两大类。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表示“点、线、面”等非三维空间范围,有时也表示非封闭性或封闭性的“体”空间范围。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有表示事物的范围、方面、虚指等三种用法(意义),它们是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引申用法。语义是客观现实和主观认识的结合,方位词“上”的语义构成有其合理的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上” 语义 认知
下载PDF
“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词”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攀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3-31,共9页
“时点性参照点 +双向复合性方位词”是汉语方位短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形式 ,以该形式在古今汉语中的具体表现为依据 ,本文对其特点从语法功能、语义内容以及形义关系上分别做了概括 ,并对其特点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形成的原因及相... “时点性参照点 +双向复合性方位词”是汉语方位短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形式 ,以该形式在古今汉语中的具体表现为依据 ,本文对其特点从语法功能、语义内容以及形义关系上分别做了概括 ,并对其特点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语言规范问题做了探讨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点 方位词 前后 左右
下载PDF
温州地名中的方位词 被引量:6
4
作者 盛爱萍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本文考察浙江温州地名中的方位词,分析温州地名中方位词的语序、方位词地名的韵律结构和语义等问题,说明温州地名中的方位词与普通话方位词在用法、意义上的差别,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 温州 地名 方位词 语义 语法
原文传递
人体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特点及认知解释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毕吉 李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人体名词是名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它与方位词组合后可以形成"方+X"和"X+方"两种结构,前者既可以指称人体,也可以指处所,后者只能指处所,但二者指处所的方式并不相同。文章在选取了4组对称的方位词和25个人体名词,... 人体名词是名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它与方位词组合后可以形成"方+X"和"X+方"两种结构,前者既可以指称人体,也可以指处所,后者只能指处所,但二者指处所的方式并不相同。文章在选取了4组对称的方位词和25个人体名词,考察了其组合规律与特点后发现,在"方+X"的组合中,"左/右+X"在形式和意义上最为对称;而在"X+方"的组合中,"X+上/下"最为对称,另外"上""前""里/内/中"相对"下""后""外"更容易后附于X。这些特点,均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名词 方位词 组合特点 认知解释
下载PDF
国内基于空间隐喻的方位词研究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慧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2-44,65,共4页
介绍了空间隐喻的基本观点及其特点,并着重从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方位词的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归纳出国内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欠缺,进而指出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会更好地推动方位词以及语... 介绍了空间隐喻的基本观点及其特点,并着重从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方位词的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归纳出国内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欠缺,进而指出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会更好地推动方位词以及语言研究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隐喻 方位词 综述
下载PDF
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 被引量:4
7
作者 罗林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3-127,共5页
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很大差异,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面临着文化语境的缺失,如果再不了解相应的地理、人文和宗教知识,那么,他们在课堂里所学到的仅仅是这种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忽略了它的内涵和精髓。
关键词 阿拉伯语 方位词 文化导入
下载PDF
方位词的立类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红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0-53,共4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方位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从语法学史的角度,分期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立类过程做梳理,可以看到前人和时贤对待方位词的认识和态度。
关键词 方位词 名词 语法学史 参照点
下载PDF
汉语“面”的词缀化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凌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76,共5页
"面"作为方位词缀,其词缀化的主要历程包括两个方面:(1)"面"义由实到虚:面部→平面、方面→方向、方位→"词缀",(2)"方+面"结构由松到紧:短语→复合词→派生词。而随着与各种方位语素的结合,&q... "面"作为方位词缀,其词缀化的主要历程包括两个方面:(1)"面"义由实到虚:面部→平面、方面→方向、方位→"词缀",(2)"方+面"结构由松到紧:短语→复合词→派生词。而随着与各种方位语素的结合,"面"最终成为词缀。而词汇化过程中,概念"从隐含到呈现"规律是双音"方+面"增多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词缀化
下载PDF
从北京官话看方位词在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中的位置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志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65-69,共5页
本文以黑龙江方言为主,通过对北京官话中用于方位词后边的词缀和用于指代方位的代词的考察,认为北京官话中存在着专门的方位词缀和方位代词;并进而推论,在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中,方位词应该独立成类。
关键词 北京官话 方位词 现代汉语 词类体系 代词 词缀
下载PDF
方位词教学浅谈
11
作者 富克萍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4,共2页
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对维吾尔族学生使用汉语方位词的错误进行了归纳,从而为汉语方位词的教学提供一些经验。[作者简介]富克萍(1954—),女,汉族,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 方位词 汉语教学 维吾尔语 对比 维吾尔族学生
下载PDF
“南北”“东西”新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云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2,157,共4页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 “南北” 方位词 演变
下载PDF
“旁”的词义演变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静 《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8-100,共3页
作为一个表示泛方向的方位词,“旁”的方位义是如何引申发展而来的,从先秦18部文献中出现的用例中我们发现“旁”是由普通名词发展为方位词的,最初指事物的四边,进而引申指事物的边侧,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词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方位词 词义发展
下载PDF
“东”、“西”、“南”、“北”语义语法演变考
14
作者 张静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5-78,共4页
"东"、"西"、"南"、"北"作为表示水平方向的方位词。在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上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句法结构也随之变化。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这中间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认知的... "东"、"西"、"南"、"北"作为表示水平方向的方位词。在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上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句法结构也随之变化。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这中间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语法功能 表达方式 句法结构 认知
下载PDF
殷墟卜辞方位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勃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57-59,共3页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基本方位词,从造字构型角度而言可看出先民已有空间概念及把握空间方位、认识世界的能力;从构词角度上可以看出方位词在当时的语法功能及其表达形式。这两者共同体现出殷商社会时期人们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基本方位词,从造字构型角度而言可看出先民已有空间概念及把握空间方位、认识世界的能力;从构词角度上可以看出方位词在当时的语法功能及其表达形式。这两者共同体现出殷商社会时期人们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及深厚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虚卜辞 方位词 语义 语法
下载PDF
《孟子》方所词研究
16
作者 杨一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处所词 方位词 句法功能 处所动词 处所介词
下载PDF
《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考察
17
作者 张君茹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8-40,50,共4页
以《新疆图志·古迹志》为语料,从句法角度对《新疆图志·古迹志》中的方位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出《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共24个,分别是"东、西、南、北、前、左、右、上、下、中、内、外、间、旁、侧、边、... 以《新疆图志·古迹志》为语料,从句法角度对《新疆图志·古迹志》中的方位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出《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共24个,分别是"东、西、南、北、前、左、右、上、下、中、内、外、间、旁、侧、边、底、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西、左右、上下前后",共使用215次。《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的句法功能主要有:方位词作主语;方位词作宾语;方位词作状语;方位词作补语。通过对照《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发现《新疆图志·古迹志》在方位词使用数量和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成书时间和方志语言的特殊性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图志·古迹志》 方位词 句法功能
下载PDF
方位词“之上/下”的考察——兼论“之”从结构助词到构词前缀的演变
18
作者 章俊 《保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6-84,共9页
派生方位词"之上/下"是由助词"之"和名词"上/下"经常共现由跨层非短语结构重新分析而来。"之上/下"已经脱离名词范畴,由实词虚化为虚词,是一个粘着后置的方位词。其语义的演变主要集中在隐喻... 派生方位词"之上/下"是由助词"之"和名词"上/下"经常共现由跨层非短语结构重新分析而来。"之上/下"已经脱离名词范畴,由实词虚化为虚词,是一个粘着后置的方位词。其语义的演变主要集中在隐喻作用下的泛化、虚化,从空间域到表示时间、范围、层级、状况等非空间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跨层结构 语义泛化 词缀
下载PDF
《朱子语类辑略》中“X上”结构的用法考察
19
作者 蔡思杨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5-48,共4页
《朱子语类辑略》中,方位词"上"的用法种类很多。X为名词时,"上"前面的名词有三类,分别是:具体事物名词、人体器官名词和抽象名词;X为介词时,"上"前面的介词有"在、就、于、向、从"五种。根据... 《朱子语类辑略》中,方位词"上"的用法种类很多。X为名词时,"上"前面的名词有三类,分别是:具体事物名词、人体器官名词和抽象名词;X为介词时,"上"前面的介词有"在、就、于、向、从"五种。根据语句中的相应情况,对"上"字的虚化过程和隐喻机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语类辑略》 方位词 “X上” 用法 虚化
下载PDF
《型世言》 《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计量比较研究
20
作者 施建平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89-91,共3页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qu...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世言》 《儿女英雄传》 方位词 反身代词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