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被引量:147
1
作者 李海兵 杨经绥 +4 位作者 许志琴 孙知明 Paul TAPPONN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Anne-Sophie MERIAUX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79,共21页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100Ma;(4)90~80Ma;(5)60~45Ma(6)渐新世至中新世;(7)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及(8)全新世。沿阿尔金断裂带,伴随左旋走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正断裂,反映走滑过程中伴随隆升作用的存在,并且形成自北向南包括祁连山、大雪山、党河南山、柴北缘山、祁漫塔格山和昆仑山,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和隆升。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端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逆冲断裂 火山作用 滑移速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藏北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宋春桥 游松财 +2 位作者 柯灵红 刘高焕 钟新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3-863,共11页
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物候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尺度上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物候的少量报道基本上是基于物候站点的观测记录展开分析的。该文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算法重建了藏北高原2001–201... 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物候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尺度上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物候的少量报道基本上是基于物候站点的观测记录展开分析的。该文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算法重建了藏北高原2001–2010年的MODISEVI(增强型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影像,然后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整个藏北高原2001–2010年植被覆盖的重要物候信息,包括植被返青期、枯黄期与生长季长度,分析了植被物候10年间平均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年际变化情况,并结合站点观测记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北高原植被返青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推迟的水平地带性与东南高山峡谷区的垂直地带性相结合的特征,近60%区域的植被返青期提前,特别是高山地区;(2)植被枯黄期的年际变化不太明显,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自然的年际波动;(3)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由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二者决定,但主要受返青期提前影响,大部分地区生长季长度延长;(4)研究区内不同气候区划植被物候的年际变化以那曲高山谷地亚寒带半湿润区和青南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区的植被返青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程度最为明显;(5)基于气象台站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发现,返青期提前及生长季延长主要受气温升高的影响,与降水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阈值 MODIS 藏北高原 物候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藏北高原地面辐射收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马伟强 马耀明 +3 位作者 胡泽勇 李茂善 王介民 钱泽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8-352,共5页
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GAME/Tibet(GEWEXAsianMonsoonEx perimentintheTibetanPlateau)1998年加强期(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在季风前、季风中、季风后的太阳短波向下辐射、... 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GAME/Tibet(GEWEXAsianMonsoonEx perimentintheTibetanPlateau)1998年加强期(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在季风前、季风中、季风后的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大气长波向下辐射、地面长波向上辐射、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净辐射及地表反射率等特征,得到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辐射特征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草甸下垫面 地表辐射 夏季风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5
4
作者 马伟强 马耀明 +2 位作者 李茂善 Z.(Bob)SU 王介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3-679,共7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中日合作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在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藏北地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中日合作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在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藏北地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等的变化规律,获得了有关藏北高原地表能量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通量 地面观测 藏北高原 那曲
下载PDF
近30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 被引量:45
5
作者 施雅风 刘时银 +3 位作者 上官冬辉 李栋梁 叶柏生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4期154-160,共7页
近30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 近30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低;2)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岗日嘎布山区为代表,出现较多的冰川前进,可能指示降水量有较大的增加。上述事实指示气候变化与冰川响应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北部 降温 冰川退缩 青藏高原东南部 冰川前进
下载PDF
1982年至2003年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7
6
作者 赵玉萍 张宪洲 +1 位作者 王景升 沈振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88-1998,共11页
本文利用1982年-2003年GIMMS每15d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和藏北高原8个气象站1981年-2003年逐月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研究了NDVI与6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时滞响应情... 本文利用1982年-2003年GIMMS每15d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和藏北高原8个气象站1981年-2003年逐月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研究了NDVI与6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时滞响应情况,同时计算了气温、降水和风速3个气候因子与NDVI的偏相关系数。结果表明:①除噶尔和改则之外,6个站的NDVI与同期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相对湿度和月降水量都呈高度正相关(P〈0.001),其中与月均最低气温的相关性最好,NDVI与当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那曲〉索县〉安多〉当雄〉班戈〉申扎;月均风速与藏北高原草地NDVI呈高度负相关(P〈0.001;当雄除外,为P〈0.05);②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有滞后效应:改则和噶尔NDVI对气温滞后3个月,其它6个站滞后1个月;噶尔NDVI对降水的滞后期为2个月,其它7个站均滞后1个月;申扎和改则(噶尔)NDVI对空气湿度分别滞后1和2个月,其它5个站无滞后;那曲、安多、班戈和申扎NDVI对降水的累积滞后期为1个月,当雄和索县为2个月,改则和噶尔为4个月,NDVI对降水响应的累积滞后相关系数从东到西呈降低趋势;③除改则和噶尔之外的6个站NDVI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在气温-降水-风速组合下,除改则和噶尔之外的6个站NDVI第一相关因子仍是气温,但索县、那曲、班戈和申扎属于气温-风速-降水驱动型,安多和当雄属于气温-降水-风速驱动型。藏北草地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受植被类型、海拔、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NDVI 气候因子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藏北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李英 胡泽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4-1041,共8页
基于中日合作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站、Amdo站、MS3478站以及BJ站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高原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具有明显... 基于中日合作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站、Amdo站、MS3478站以及BJ站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高原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日变化曲线呈“U”形,且曲线形状的变化不如夏、秋季大。6~9月的月平均反照率在全年中最低,5月份月平均反照率波动较大。从季节平均值来说,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该地区的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457;反照率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其值的大小、曲线的形状在不同站点都很不一样,这与站点的地理位置有关,但天气状况和下垫面属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表反照率 日变化 月变化
下载PDF
基于TVDI的藏北地区土壤湿度空间格局 被引量:39
8
作者 宋春桥 游松财 +2 位作者 刘高焕 柯灵红 钟新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9-576,共8页
利用2010年DOY 209期的Terra/MODIS 16 d合成的植被指数(EVI)产品数据MOD13 A2和8 d天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 A2,构建LST-EVI特征空间,从而得到了条件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映的藏北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图。结合野外同步土壤... 利用2010年DOY 209期的Terra/MODIS 16 d合成的植被指数(EVI)产品数据MOD13 A2和8 d天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 A2,构建LST-EVI特征空间,从而得到了条件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映的藏北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图。结合野外同步土壤表层水含量测试数据,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程度,并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藏北地区土壤湿度的空间格局和分异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藏北全区TVDI值呈正态分布,东部地区偏湿,中部地区多数为正常湿度,而西部TVDI直方图分布形状与全区相似,但偏旱;②藏北地区不同气候区划内土壤湿度分异较大,那曲高山谷地亚寒带半湿润区土壤湿度最高,其空间变异也最强烈,青南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区土壤干旱最严重;③研究区内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受海拔影响较为明显,在海拔4500 m以下的地区土壤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后,土壤湿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藏北地区 土壤湿度 MODIS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藏北高原典型植被样区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9
9
作者 宋春桥 游松财 +2 位作者 柯灵红 刘高焕 钟新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5-1055,共11页
植被物候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重要指示,已成为区域或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方法重建了2001—2010年MODIS EVI时间序列影像,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藏北高原植被覆盖2001—2010年每年关键物... 植被物候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重要指示,已成为区域或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方法重建了2001—2010年MODIS EVI时间序列影像,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藏北高原植被覆盖2001—2010年每年关键物候参数。选取研究区内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中部高寒草甸及西部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4种典型植被类型,并结合附近的4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分析典型植被物候在近10a对关键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同典型植被的物候特征(EVImax降低、返青期延后和生长季长度缩短)均表现出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过渡;(2)藏北高原近10a的年平均气温及春、夏、冬三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升温幅度在0.8—3.9℃/10a,降水减少趋势不显著,在这种水热条件下典型植被均表现出返青提前(7.2—15.5d/10a)、生长季延长(8.4—19.2d/10a)的趋势,而枯黄出现时间为年际间自然波动;(3)高寒灌丛草甸EVImax主要受春季降水量和气温影响,且降水的影响程度大于气温;对高寒草甸植被而言,春、夏季的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大的影响;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主要受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影响;(4)高寒灌丛草甸的返青时间主要受前一年秋季降水量的影响,相关系数达-0.579;而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主要受春季平均气温影响,高寒荒漠草原的特征最为明显(r=-0.5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变化 藏北高原 气候变化 MODIS 返青期 生长季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土壤的温湿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杨梅学 姚檀栋 +4 位作者 王绍令 丁永建 陈贤章 沈永平 ToshioKOIKE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2-317,共6页
通过藏北高原两个站点 ( D110 和安多) 土壤温湿特性的分析, 表明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明显的比深层的要大, 而且浅层土壤温度受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较大。浅层 (20 cm )土壤在未冻结前湿度的变化幅度不但受形成降... 通过藏北高原两个站点 ( D110 和安多) 土壤温湿特性的分析, 表明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明显的比深层的要大, 而且浅层土壤温度受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较大。浅层 (20 cm )土壤在未冻结前湿度的变化幅度不但受形成降水的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 而且受其下层土壤湿度状况的影响。下层土壤湿度越小, 浅层 (20 cm ) 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越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 土壤的湿度状况能够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幅度和土壤温度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土壤 湿度 温度
下载PDF
藏北高原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江灏 季国良 +2 位作者 师生波 贲桂英 韩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2,共6页
对藏北高原五道梁站及其邻近地区以及一些平原地区站点的太阳紫外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紫外辐射的基本变化主要受天文因子的影响,... 对藏北高原五道梁站及其邻近地区以及一些平原地区站点的太阳紫外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紫外辐射的基本变化主要受天文因子的影响,其一般变化特征与总辐射有良好的对应关系。2)紫外辐射受大气臭氧含量的影响,其在太阳总辐射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是由大气臭氧含量南北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造成的。3)紫外辐射受测站海拔高度的影响,其相对变化随测站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速增长。紫外辐射在太阳总辐射中所占比例也有明显的类似变化。4)高原地区B波段紫外辐射较强,在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中所占的能量比例较小,其辐射值和比例值都有明显的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紫外辐射 天文因子 臭氧 太阳辐射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赵逸舟 马耀明 +4 位作者 马伟强 李茂善 孙方林 王磊 向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8-583,共6页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10)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m以上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10)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m以上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而10 cm以下土壤温度变化不大;各层土壤温度最高都出现在7~8月;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40 cm土壤;各层土壤湿度无明显日变化,存在明显月变化,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各层土壤湿度都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黄芳芳 马伟强 +1 位作者 李茂善 马耀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3,共9页
地表温度是地一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藏北高原地区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地面观测资料,对2001-2012年藏北高原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藏北高原地... 地表温度是地一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藏北高原地区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地面观测资料,对2001-2012年藏北高原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最快;地气温差在春季最大,且下垫面状况会影响地气温差的大小。地表温度年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明显,且气温的变化相对于地表温度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响应。利用气温、风速、土壤湿度分别与地表温度建立关系模型,得出地表温度拟合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0~2.0℃之间波动,这表明地表温度对气温、风速、土壤湿度的变化响应明显,其中,对气温变化全年响应明显,冬、春季对风速响应明显,夏季对土壤湿度的响应特征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气候变化 草甸下垫面 藏北高原
下载PDF
藏北高原D105点土壤冻融状况与温湿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学佳 杨梅学 万国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3,共8页
利用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点所观测的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土壤温度、含水量资料,分析了该点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其冻融特征.结果表明:D105点40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日变化明显,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位明显滞后.各... 利用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点所观测的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土壤温度、含水量资料,分析了该点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其冻融特征.结果表明:D105点40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日变化明显,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位明显滞后.各层土壤温度月最高值出现在8—9月,月最低值都出现在1—2月;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185cm深处的土壤.土壤冻结和消融都是由表层开始,土壤随深度增加冻结快,消融则慢.冻结期间,土壤温度分布上部低,下部高;消融期间,则分布相反.60cm深度以上的土壤含水量在消融期有显著的波动,表明60cm深度以上的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比较频繁.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平均温度对土壤的冻融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会极大的影响土壤的冻融过程、土壤热量的分布状况以及地表能量的分配.因此水(湿度)热(温度)相互耦合影响着土壤的冻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D105 土壤温度 未冻含水量 土壤冻融
下载PDF
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肖瑶 赵林 +4 位作者 李韧 姚济敏 孙琳婵 乔永平 焦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0-488,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西大滩、五道梁和唐古拉自动气象站(AWS)2006—2007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反照率在四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U形,早晚大,中午... 利用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西大滩、五道梁和唐古拉自动气象站(AWS)2006—2007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反照率在四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U形,早晚大,中午小.日平均和月平均地表反照率有相同的年变化特征,且冬半年的地表反照率远远大于夏半年.受积雪的影响,地表反照率年均值较高,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针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下垫面,在四季反照率都有高寒草甸(唐古拉)<高寒草原(西大滩)<荒漠草原(五道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地表反照率 藏北高原 日变化 下垫面
下载PDF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构造隆升 被引量:30
16
作者 吴珍汉 刘志伟 +2 位作者 赵珍 季长军 叶培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5-627,共13页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逆冲推覆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0
17
作者 付刚 周宇庭 +2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武建双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6,共6页
采用收获法测量了藏北不同海拔高度(4300-4700m)2010年(6-8月)嵩草草甸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以及比湿的关系。结果表明:总... 采用收获法测量了藏北不同海拔高度(4300-4700m)2010年(6-8月)嵩草草甸群落地上总生物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以及比湿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与相对湿度、比湿以及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共同解释了地上生物量94%的变异,其中相对湿度的贡献较大。相对湿度是决定高寒嵩草草甸沿海拔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上生物量 气候因子 嵩草草甸
下载PDF
藏北高原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布局的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段呈 石培礼 +1 位作者 张宪洲 宗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17-5526,共10页
人工草地是缓解天然草地退化和提升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需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经营管理等战略问题,尤其是在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目前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选取藏北高原高寒牧区为研究区... 人工草地是缓解天然草地退化和提升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需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经营管理等战略问题,尤其是在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目前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选取藏北高原高寒牧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地形和土地利用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从可利用土地资源角度考虑,通过分析藏北现有人工草地建设的立地条件,识别出区域适宜人工草地建设的潜在分布区,并与现有人工草地分布位置及其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以期为区域未来人工草地建设布局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约束因子的限制下,藏北满足人工草地建设条件的适宜区域极其有限,难以发展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工程。水热条件和海拔是限制区域人工草地建设的主要地理因素,尤其是那曲地区,绝大部分区域无法满足人工牧草生长活动的积温需求。因此,区域牧草种植规划中需重点考虑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在藏北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必须慎重,今后人工草地种植规划还需要加强牧草的抗寒性和抗旱性研究,在人工草地的管理方面要特别关注已建人工草地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草地退化和沙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高寒牧区 人工草地布局 适宜性分析
下载PDF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ing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5
19
作者 WU Zhenhan YE Peisheng +3 位作者 Patrick J.BAROSH HU Daogong LU Lu ZHANG Yao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99-809,共11页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uthward along several generally north-dipping great thrust systems. Those at the borders of the ~450 km wide block show it overrides the Lhasa block to the south and is overridden by the Hohxil-Bayanhar block to the north. The systems are mostly thin-skinned imbricate thrusts with associated folding. The thrust sheets are chiefly floored by Jurassic limestone that apparently slid over Triassic sandstone and shale, which is locally included, and ramped upward and over Paleocene-Eocene red-beds. Some central thrusts scooped deeper and carried up Paleozoic metamorphic rock, Permian carbonate and granite to form a central uplift that divides the Qiangtang block into two parts. These systems and their associated structures are unconformably overlain by little deformed Late Eocene-Oligocene volcanic rock or capped by Miocene lake beds. A thrust syste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lock, as well as on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adjacent Lhasa block, dip to the south and appear to be due to secondary adjustments within the thrust sheets. The relative southward displacement across this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 system is in excess of 150 km i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the average southward slip-rate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hrusts ranged from 5.6 mm to 7.4 mm/a during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 This Early Cenozoic thrusting ended before the Early Miocene and was followed by Late Cenozo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in the Qiangtang block. The reve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ust system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troleum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 thrust outliers and thrust sheets structural windows Early Cenozoic Qiangtang block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原土壤温度变化与冻融特征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卫朋 范继辉 +3 位作者 沙玉坤 陈有超 孙建 程根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7-416,共10页
冻融是藏北高寒区重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表生过程,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热量迁移及其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青藏高原申扎站高分辨土壤温度数据资料,对土壤温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特别是冻融过程中土... 冻融是藏北高寒区重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表生过程,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热量迁移及其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青藏高原申扎站高分辨土壤温度数据资料,对土壤温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特别是冻融过程中土壤温度日和季节尺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日尺度和月尺度上气温与土壤温度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但土壤温度变化相对缓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种平缓趋势和时滞愈加明显;土壤温度冬春季变幅剧烈,反应了冻融过程对土壤温度的显著调节作用;小时尺度上,土壤温度昼夜变化过程大致呈现正弦波型,随深度增加,振幅减小,峰谷变化相位滞后延长。研究可为该区域生态、土壤、植被、微气候、微地貌等地表原位地理环境过程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高寒草地 冻融循环 土壤水热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