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东北岳阳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对武陵运动的制约 被引量:122
1
作者 高林志 陈峻 +6 位作者 丁孝忠 刘耀荣 张传恒 张恒 刘燕学 庞维华 张玉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01-1008,共8页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西南地区四堡群、下江群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将冷家溪群与其相应的江南古陆变质地层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该年龄对重新界定"武陵运动"的时限和进行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构造演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冷家溪群与双桥山群、梵净山群、四堡群、双溪坞群一样,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地区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冷家溪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视为"武陵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将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上述锆石U-Pb年龄不仅标示了湘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也为江南古陆中部变质基底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斑脱岩 锆石SHRIM PU-Pb定年 “江南造山带”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韩凤彬 常亮 +5 位作者 蔡明海 刘孙泱 张诗启 陈艳 彭振安 徐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3-571,共9页
产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岩中的一系列金矿床是湘东北地区主要金矿床类型。早期研究者认为该类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属加里东期或燕山期,但均没有高质量的测年数据支持。笔者对湘东北地区黄金洞、万古、团山背3个典型金矿床开展了石... 产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岩中的一系列金矿床是湘东北地区主要金矿床类型。早期研究者认为该类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属加里东期或燕山期,但均没有高质量的测年数据支持。笔者对湘东北地区黄金洞、万古、团山背3个典型金矿床开展了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获得黄金洞、万古和团山背3个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62±18)Ma(MSWD=1.6)、(425±33)Ma(MSWD=0.14)和(222.4±9.4)Ma(MSWD=2.6),87Sr/86Sr初始值分别为(0.7589±0.0005)、(0.7517±0.0004)和(0.7335±0.0009)。测年结果表明,湘东北地区金成矿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并存在印支期金成矿作用。此外,湘东北地区与湘西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具有一致性,均集中于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是江南古陆上金矿床成矿的两个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b-Sr测年 黄金洞金矿床 万古金矿床 团山背金矿床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 被引量:48
3
作者 符巩固 许德如 +1 位作者 陈广浩 李鹏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6-422,共7页
作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年来在湘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实践,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全面概括和总结了该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新进展。认为区内金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金成矿对地层具选择性、空间分布... 作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年来在湘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实践,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全面概括和总结了该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新进展。认为区内金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金成矿对地层具选择性、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分带性,构造控矿异常明显。近两年的地质找矿研究还发现区内金矿体具有等距和小角度侧伏产出规律,进而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并认为在湘东北地区寻找到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具有较大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东北 金成矿地质特征 找矿 新进展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响应探讨 被引量:41
4
作者 许德如 邹凤辉 +5 位作者 宁钧陶 邓腾 王智琳 陈根文 张建岭 董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5-715,共21页
江南造山带中段湘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过渡地带。江南造山带的演化导致湘东北地区金及金多金属矿床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金及金多金属矿资源赋存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对湘东北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控矿构造特征... 江南造山带中段湘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过渡地带。江南造山带的演化导致湘东北地区金及金多金属矿床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金及金多金属矿资源赋存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对湘东北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控矿构造特征、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与成矿作用响应的综合分析,认为:(1)区域构造背景是矿田构造发育的基础,印支期以来的挤压应力场是湘东北地区构造格局形成的关键,燕山期的伸展作用使则该区成矿物质发生富集成矿;(2)湘东北地区矿田构造主要是由NE(NNE)向构造为主导的复合改造EW及近EW向构造组成,多期次构造活动形成了NW褶皱和NE向断裂体系,以及"两隆三盆"为特征的含矿构造格局;(3)湘东北地区矿床构造以韧性剪切控矿构造样式为主;(4)矿体赋存状态与构造时空演化及构造组合密切相关,构造变形叠加、改造及其互相制约,共同控制了矿产资源的现今赋存状况。最后,按照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提出了江南造山带中段湘东北地区金及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矿响应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金井地区花岗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暗示: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鹏春 许德如 +3 位作者 陈广浩 夏斌 贺转利 符巩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21-934,共14页
出露于湘东北地区的燕山期花岗质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状广泛侵位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沉积岩中, 部分岩体为白垩纪红层覆盖。文章详细研究了金井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并与其围岩冷家溪群进行了对比。该岩... 出露于湘东北地区的燕山期花岗质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状广泛侵位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沉积岩中, 部分岩体为白垩纪红层覆盖。文章详细研究了金井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并与其围岩冷家溪群进行了对比。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1.44-74.31wt.%)、K2O(3.86-4.98wt.%)和Na2O(3.24-3.84wt.%),以及较低的 FeO+Fe2O3+MgO+TiO2(均小于3%),结合高含量的Al2O3(13.25-14.89wt.%)及高ASI值(普遍大于1.1),为典型的强过铝质(SP)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金井花岗岩富硅、碱和高Sr、Ba丰度、高LILE/HSFE和LREE/HREE比值,低镁铁质及REE 含量,表明金井岩体为高度分异的花岗岩,其源区的残留物中黑云母含量高。REE配分图和原始地幔多元素标准化图谱上 Rb、Th、U、K和LREE相对富集,而Ba、Sr和高强场元素(Nb、Ta、P和Ti)相对亏损,Eu可变的负异常(δEu:0.53-0.78),表明存在角闪石、黑云母、堇青石、磷灰石和钛铁矿等分异演化的影响,类似于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高Rb/Sr(3-6)、低 Sr/Ba(0.2-0.7)、高P2O5含量(0.09-0.15wt.%)、低Al2O3/TiO2比值(40-70<100)、Zr含量(100-150ppm)以及FeO/MgO 等特征表明该过铝质花岗岩浆可能是在高温(±800℃)高压(-8kbar)奈件下、经中下地壳变质沉积岩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 CaO/Na2O的差异(>0.4和<0.2两组)以及Nd同位素的不同(高Nd和低Nd两组),类似于围岩冷家溪群砂质和泥质沉积岩特征,以及高Sr[(87Sr/86Sr)i=0.72204-0.72540]、低Nd[εNd(145 Ma)=-10--12]等均表明花岗质岩浆主要起源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变质砂岩(高Ca)和变质泥岩(低Ca)的部分熔融或中下地壳物质的熔融,但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印支期以来华南及湘东北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史,作者认为金井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晚期,是160-140Ma 陆内俯冲(A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过铝质花岗岩 构造转换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湘东北金井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年代学与幕阜山隆升 被引量:38
6
作者 彭和求 贾宝华 唐晓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历史,分析了九岭—幕阜山岭的隆升过程。望湘岩体约于140.0Ma侵位,其4个不同高程的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85.5~74.3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55.6~45.2Ma。结果表明,九岭—幕阜...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历史,分析了九岭—幕阜山岭的隆升过程。望湘岩体约于140.0Ma侵位,其4个不同高程的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85.5~74.3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55.6~45.2Ma。结果表明,九岭—幕阜山岭自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3期(132.0~120.0,81.1~55.6,47.0~30.0Ma)较强烈的隆升和剥蚀夷平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年代学 造山带 地貌 热历史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7
作者 贾大成 胡瑞忠 谢桂青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湘东北中生代发育以辉绿岩类和煌斑岩类为代表的基性岩脉,属陆内拉斑玄武岩系,部分煌斑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富集LREE,δEu负异常不明显,其形成主要受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制约。煌斑岩类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岩浆源区特... 湘东北中生代发育以辉绿岩类和煌斑岩类为代表的基性岩脉,属陆内拉斑玄武岩系,部分煌斑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富集LREE,δEu负异常不明显,其形成主要受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制约。煌斑岩类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岩浆源区特征,富集Nd、P、Cs而K、Rb、Sr、U、Th等富集程度不明显,Ta、Nb略有富集。辉绿岩类表现出Ta、Nb、Ti亏损,但LILE并不富集,反映地壳混染程度的增强。基性岩脉形成于陆内拉张带的构造环境,岩浆活动未受到中生代大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基性岩脉在时、空及物质组成上与湘东南玄武质岩石基本一致,属于整个湘东南岩石圈拉张-减薄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东北 中生代 基性岩脉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湘东北雁林寺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及金成矿ESR测年 被引量:29
8
作者 黄诚 樊光明 +2 位作者 姜高磊 罗亮 徐增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84,共9页
针对湘东北雁林寺地区金矿是否存在矿源层、NE向劈理化带和NW向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及其成矿时代等争议性问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金矿的矿源层是存在的,矿源层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2)NE向劈理化带和NW向韧... 针对湘东北雁林寺地区金矿是否存在矿源层、NE向劈理化带和NW向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及其成矿时代等争议性问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金矿的矿源层是存在的,矿源层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2)NE向劈理化带和NW向韧性剪切带是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3)石英脉ESR测年结果表明,NE向金矿脉成矿年龄为214.2Ma,为第一期成矿,形成于印支晚期。NW向金矿脉成矿年龄为177.4~155.0Ma,为第二期成矿,发生在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ESR年龄 金矿 湘东北雁林寺
下载PDF
湘东北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岩浆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启示 被引量:27
9
作者 许德如 邓腾 +8 位作者 董国军 宁钧陶 王智琳 张俊岭 邹凤辉 周岳强 陈根文 于得水 叶挺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22,共19页
湘东北位于华南钦杭结合带的北西侧,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钴、铅和锌等多金属矿产地。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其中所侵位的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性北东向长沙—平江断裂的南东侧,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 湘东北位于华南钦杭结合带的北西侧,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钴、铅和锌等多金属矿产地。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其中所侵位的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性北东向长沙—平江断裂的南东侧,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为两组,第一组具有较低的Eu-Sr-Ba和过渡金属元素Cr-Co含量,较高的CaO/Na_2O和FeO^T/(FeO^T+MgO)比值,指示了相对还原、干燥、贫泥质、富斜长石粗粒碎屑岩源区;相反,第二组则为相对氧化、富水和贫斜长石的富泥质源区。此外,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部分具有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ε_(Nd)(t)=-13.36^-13.65、(^(87)Sr/^(86)Sr)_i=0.722 86~0.730 97,说明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榴辉岩相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还具有较高的Sm/Yb和Gd/Yb比值以及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指示岩浆源区具有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45±1)Ma(MSWD=1.9)。结合华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湘东北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古太平洋板块平俯冲至华南板块之下有关。约145 Ma,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崩塌,下沉的俯冲板片和岩石圈地幔脱水,使得早已加厚的下地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而当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源区岩浆运移时,驱动了含金成矿流体的运移,其期后的岩浆热液形成了该区围绕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带状分布的多金属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湘东北地区 钦杭结合带 岩浆作用过程 成矿构造背景
下载PDF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10
作者 彭头平 席先武 +2 位作者 王岳军 彭冰霞 江志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 (约 16 5Ma)SiO2 =6 5 .4 %~ 6 9.6 5 % ,K2 O +Na2 O =6 .0 %~ 7.17% ,K2 O≈Na2 O ,A/NKC =0 .96~ 1.13,为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该花岗闪长岩 (La/Yb) CN=12 .75~ 37.5 0 ,(Gd/Yb) CN =1.2 8~ 2 .90 ,E... 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 (约 16 5Ma)SiO2 =6 5 .4 %~ 6 9.6 5 % ,K2 O +Na2 O =6 .0 %~ 7.17% ,K2 O≈Na2 O ,A/NKC =0 .96~ 1.13,为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该花岗闪长岩 (La/Yb) CN=12 .75~ 37.5 0 ,(Gd/Yb) CN =1.2 8~ 2 .90 ,Eu/Eu =0 .6 2~ 0 .90 ,以富集LILE和亏损Nb Ta、Ti、P为特征。初始87Sr/ 86Sr =0 .7114 5 8~ 0 .7174 6 1,εNd=- 9.0~ - 12 .3,其同位素组成明显有别于被认为其成因与地幔派生岩浆有关的湘东南高钾花岗闪长质岩石。暗示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在华南早中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中 /下地壳物质深熔作用的产物。湘东北早中生代代表性花岗闪长质岩石不能与湘东南同期花岗闪长质岩石一起构成一条连续的高εNd、低TDM钾质岩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碱性花岗闪长岩 地壳深熔 陆内伸展 早中生代 湘东北
下载PDF
湖南省东北部地区桃江县木瓜园钨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陕亮 庞迎春 +6 位作者 柯贤忠 刘家军 陈文辉 牛志军 徐德明 龙文国 王滨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江南造山带的湘东北-赣西北-皖东南—浙西南地区存在一个北东向钨矿带,成因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为主,近年在其西南方向新发现了木瓜园大型钨矿床,成矿过程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厘定了木瓜园矿区含矿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2... 江南造山带的湘东北-赣西北-皖东南—浙西南地区存在一个北东向钨矿带,成因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为主,近年在其西南方向新发现了木瓜园大型钨矿床,成矿过程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厘定了木瓜园矿区含矿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224.2±2.0)Ma(MSWD=0.65,n=17),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225.4±1.4)Ma(MSWD=0.71)及加权平均年龄(222.96±0.96)Ma(MSWD=1.08,n=5),表明矿区成岩与成矿时代均为晚三叠世,属于印支期;锆石初始176 Hf/177 Hf比值0.282 444~0.282 580,εHf(t)值为-1.9~-7.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713~1 388Ma,表明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古老地壳岩石,起源于下地壳古老物质的重熔。由于北东向钨矿带成岩成矿集中于燕山期,木瓜园成岩成矿集中于印支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该钨矿带西南方向不超过湘东北地区新宁-灰汤断裂,但湖南省东北部地区存在一次晚三叠世大规模成岩与局部钨钼多金属成矿过程,且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园钨矿 北东向钨矿带 燕山期 印支期 湘东北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晚燕山期细碧质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许德如 贺转利 +3 位作者 李鹏春 陈广浩 夏斌 符巩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1-332,共22页
湘东北地区发育一套晚燕山期(距今85~95Ma)的细碧质玄武岩。该岩石具碱性-拉斑质玄武岩亲和性,矿物成份以钠长石为主,呈斑状和交织结构,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富钠低钾,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可... 湘东北地区发育一套晚燕山期(距今85~95Ma)的细碧质玄武岩。该岩石具碱性-拉斑质玄武岩亲和性,矿物成份以钠长石为主,呈斑状和交织结构,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富钠低钾,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可变地亏损或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Th、U、Ti和Hf相对富集而Y、Yb、Zr、P及Nb和Ta表现适度的亏损。Nd同位素成份(εnd(t)=-1.29~0.66)则暗示该岩石并不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结合中生代华南地区特别是江南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该细碧质玄武岩应产于板内构造环境,起源于一个不太富集的陆下岩石圈地幔低度熔融,可能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导致华南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而诱发的陆内造山事件有关。湘东北晚燕山期细碧质玄武岩是华南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的后造山阶段于距今90Ma左右开始的岩石圈沿长沙一平江断裂伸展裂陷的产物。郯庐断裂可能向南延伸至湖南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碧质玄武岩 陆下岩石圈地幔 陆一陆碰撞 长沙一平江断裂(陷) 晚燕山期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早白垩世桃花山--小墨山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连训 马昌前 +2 位作者 张金阳 陈玲 张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4-349,共16页
出露于湖南东北部华容县附近的桃花山—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通过锆石LA-ICP-MSU-Pb法测得两岩体侵位时代分别为129±1Ma和117±1Ma。桃花山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71.75%~73.81%,K2O/Na2O=0.8... 出露于湖南东北部华容县附近的桃花山—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通过锆石LA-ICP-MSU-Pb法测得两岩体侵位时代分别为129±1Ma和117±1Ma。桃花山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71.75%~73.81%,K2O/Na2O=0.84~1.11,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Eu为中等负异常,∑REE较高,Rb/Sr=0.9~2.7,(La/Yb)N=26.92~86.02;高ISr(0.714~0.723),低εNd(-9.76^-10.6),高t2DM(1.72~1.79Ga)。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69.64%~72.73%,K2O/Na2O=0.62~0.7,准铝质至弱过铝质,Rb/Sr=0.26~0.88,(La/Yb)N=11.97~12.67;低ISr(0.707~0.709),高εNd(-6.38^-6.73),低t2DM(1.43~1.46Ga)。综合分析表明,桃花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壳源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GPG),源岩为华南古元古代基底;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似含堇青石及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源岩为低成熟度的变杂砂岩。桃花山、小墨山岩体形成于华南早白垩世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增厚环境。江南断裂晚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造成了华容地区的小范围地壳增厚,并为桃花山源岩的"湿"深熔作用提供了流体聚集通道;小墨山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幔源岩浆的底侵有关,热的幔源岩浆不仅为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量,而且与熔融的壳源岩浆发生了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锆石U-PB定年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湘东北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探讨:来自矿床地质、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飞 王智琳 +6 位作者 许德如 董国军 宁钧陶 王展 邓腾 于得水 崔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6-385,共20页
湘东北大型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边部,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内.根据野外调查和显微岩(矿)相学观察,可将栗山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粗粒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Ⅰ)+少... 湘东北大型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边部,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内.根据野外调查和显微岩(矿)相学观察,可将栗山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粗粒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Ⅰ)+少量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Ⅰ)、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Ⅱ)+黄铜矿+黄铁矿阶段(Ⅱ)、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Ⅲ)+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阶段(Ⅲ)、细粒石英+少量黄铜矿+黄铁矿细脉阶段(Ⅳ).EPMA分析结果表明Chl_Ⅰ为蠕绿泥石,Chl_Ⅱ和Chl_Ⅲ为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根据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阶段Ⅰ,Ⅱ,Ⅲ的成矿温度分别为239℃~280℃,221℃~261℃和212℃~238℃.结合闪锌矿硫逸度计算,表明栗山矿床形成于中温、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环境.硫化物的δ^(34)S(-4.7‰~1.5‰)变化较小且接近零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通过与钦杭成矿带上典型的铅锌矿床对比,提出栗山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幕阜山岩体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湖南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绿泥石、黄铁矿和黄铜矿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萌 王智琳 +5 位作者 许德如 伍杨 董国军 宁钧陶 邓腾 崔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2-879,共18页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长平(长沙–平江)断裂带中段东侧新发现了一些钴铜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在成矿地质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江南造山带中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它们均赋存于燕山期连云...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长平(长沙–平江)断裂带中段东侧新发现了一些钴铜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在成矿地质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江南造山带中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它们均赋存于燕山期连云山岩体外接触带的热液蚀变构造角砾岩带内,明显受构造和岩浆岩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然而,目前薄弱的研究程度使得对该类型矿床的成因认识不清。本文以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EPMA和LA-ICP-MS方法分别开展了绿泥石的化学组成分析和金属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各世代硫化物微量元素组成具有一定差异,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的Co、Mo、Bi含量及Co/Ni值逐渐降低, Ni、As、Se含量升高;黄铜矿中的Co、Ni、Se含量降低, Zn、Ag、Sn、Pb、Bi含量升高。大部分黄铁矿中Co/Ni值大于1,具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征。元素Co主要以晶格替代Fe的方式赋存于黄铁矿中,次以Co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黄铁矿与黄铜矿中Pb、Ag与Bi均表现出正相关性,暗示这些元素主要以Bi的硫化物或硫盐矿物包裹体形式存在。根据绿泥石经验温度计,估算出成矿温度从早阶段(253~300℃)到中阶段(223~266℃)逐渐降低。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但成矿元素可能主要来自于基底连云山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微量元素 绿泥石 湘东北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湘东北构造活化期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及成因 被引量:9
16
作者 贾大成 胡瑞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华南大陆从印支期进入陆内活化阶段,形成一系列沿断裂分布的印支期花岗岩。该期花岗岩代表陆内活化期的开始,在岩石地球化学和形成构造环境上以及岩石的形成方式上都与该期以后的花岗质岩石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华南中生代陆内活化构造... 华南大陆从印支期进入陆内活化阶段,形成一系列沿断裂分布的印支期花岗岩。该期花岗岩代表陆内活化期的开始,在岩石地球化学和形成构造环境上以及岩石的形成方式上都与该期以后的花岗质岩石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华南中生代陆内活化构造环境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性。本文以湘东北印支期花岗质侵入岩为例,分析其成岩构造环境,用以反映该区陆内开始活化时的构造环境和活化方式。湘东北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系列为主,以相对较低的SiO2、K2O和较高的TiO2、P2O5及负铕异常不明显区别于中生代其它侵入期次岩石,具有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为陆内俯冲导致陆壳物质在俯冲前缘重熔的结果,表明陆内俯冲作用是导致湘东北陆内开始活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构造环境以逆冲式推覆挤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活化方式 构造环境 印支期 花岗质侵入岩 成因 形成方式 岩石地球化学
下载PDF
湘东北万古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安江华 李杰 +3 位作者 陈必河 唐分配 谭仕敏 贺春平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万古金矿位于位于平江县城西南。金矿(化)体产于中元古宙蓟县系变质岩中,严格受NWW向构造破碎带控制。金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脉由含金石英脉和(或)含金破碎蚀带组成。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温度较低(220~260℃),具有... 万古金矿位于位于平江县城西南。金矿(化)体产于中元古宙蓟县系变质岩中,严格受NWW向构造破碎带控制。金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脉由含金石英脉和(或)含金破碎蚀带组成。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温度较低(220~260℃),具有多源性,并以深源流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深源流体 金矿 万古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沉积物源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卫国 侯恩科 +2 位作者 李焕同 周佳瑞 杨佳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中伴生有多种高含量元素,属性特征鲜明。为查明该区石煤的沉积物来源,从石煤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了研究区12个石煤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中伴生有多种高含量元素,属性特征鲜明。为查明该区石煤的沉积物来源,从石煤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了研究区12个石煤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根据石煤中常量元素组合关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的沉积物源区。结果表明: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以无机矿物质为主要组成部分,石煤中SiO_(2)含量占比最高,SiO_(2)与其他常量元素(及其他常量元素之间)关系不明显,石英矿物形态具有陆源输入特征;石煤中微量元素(V,As,Sr,Mo,Cd,Sb,Ba,Bi,U)具有明显富集特征,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和Nb/Y–Zr/TiO_(2)关系表明石煤受到了中性岩影响,LaN/YbN表明石煤沉积物沉积速率自东南向西北有减小趋势,即物源来自东部和南部方向;w(SiO_(2))/w(Al_(2)O_(3)),w(Al_(2)O_(3))/w(Al_(2)O_(3)+Fe_(2)O_(3)),w(Al)/w(Al+Fe+Mn)和K_(2)O/Na_(2)O–SiO_(2)构造判别模型显示早寒武世石煤沉积于大陆边缘区域,主要接受陆源输入。通过与研究区东南方向分布的上墅群中酸性岩中稀土元素、Rb、Nb、Pb含量以及双溪坞群出露的岩浆岩中常量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综合比较,并结合江南造山带的演化历史,认为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发育的中、酸性岩带为湘东北地区早寒武世石煤沉积物源区,亦是石煤富集微量元素的主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东北 石煤 元素 地球化学 物源
下载PDF
湖南长沙-平江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岳强 许德如 +4 位作者 董国军 王智琳 蔡建新 颜志强 李荫中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01-208,共8页
以北东向深大断裂为界,湘东北地区被分割成了一系列由花岗岩、新元古代地层组成的断隆和由白垩系组成的断陷盆地,构成典型的盆岭构造。长沙平江断裂带(长平断裂带)即为这类北东向深大断裂之一,且在断裂中发育有铜、钴、金等多金属矿床(... 以北东向深大断裂为界,湘东北地区被分割成了一系列由花岗岩、新元古代地层组成的断隆和由白垩系组成的断陷盆地,构成典型的盆岭构造。长沙平江断裂带(长平断裂带)即为这类北东向深大断裂之一,且在断裂中发育有铜、钴、金等多金属矿床(点)。然而,对于长平断裂带的活动期次及其与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取了到湾—风水坳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区域及矿区构造填图,认为长平断裂带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第一期发生左行错动,第二期发生大规模拆离断层性质的活动,第三期发生小规模的右行逆断层性质的活动。其中,第二期构造演化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 长平断裂带 拆离断层 盆岭构造 湘东北 江南造山带 华南
下载PDF
湘东北连云山杂岩流变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金冬 彭和求 +4 位作者 贾宝华 陈俊 郭乐群 何江南 唐晓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出露于湘东北九岭—幕阜山岭之中的连云山杂岩属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利用野外构造解析、岩组、石英分形理论等手段, 对湘东北连云山杂岩的变形表象和变形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连云山杂岩至少遭受了早期韧性剪切... 出露于湘东北九岭—幕阜山岭之中的连云山杂岩属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利用野外构造解析、岩组、石英分形理论等手段, 对湘东北连云山杂岩的变形表象和变形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连云山杂岩至少遭受了早期韧性剪切和晚期韧性再造两个阶段, 石英塑性流变以菱面滑移系的作用为主; 从早期构造片(麻) 岩到晚期韧性再造形成条纹条带状混合岩, 其应变速率从早期的中应变速率(10-8. 8s-1 ) 到晚期的低应变速率(10-12s-1 ) 是逐渐降低的; 岩石的塑性流动变形机制不仅反映了角闪岩相的中、上地壳形成环境, 而且表明“雪峰古陆”基底中更深层次的物质尚未抬升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学 应变速率 连云山杂岩 湘东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