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ll样受体4与炎性细胞因子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
作者 邱荣 雷可 +2 位作者 李艳 陈芊凝 石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543-1548,共6页
目的:研究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S)与正常皮肤(NS)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HS组织及余留的NS组织,采用HE、Masson染色验证HS组织的特征,采用免疫组化以及实时定量PCR(RT-qPCR)检... 目的:研究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S)与正常皮肤(NS)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HS组织及余留的NS组织,采用HE、Masson染色验证HS组织的特征,采用免疫组化以及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HS组织中TLR4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与NS组织比较,HS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目、胞外基质蛋白水平、炎性分子TLR4、p65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水平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TLR4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MCP-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S组织中TLR4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NS,TLR4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性,表明炎症是引起HS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正常皮肤 TOLL样受体4 炎性细胞因子 创面愈合 真皮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正常皮肤与病理性瘢痕组织中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及两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丽 王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切除的四肢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为瘢痕疙瘩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为增生性瘢痕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为...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切除的四肢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为瘢痕疙瘩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为增生性瘢痕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为普通瘢痕组,同期因四肢外伤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组。研究采用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RT-qPCR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观察组及增生性瘢痕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瘢痕组及正常皮肤组(P<0.05),普通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浸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瘢痕疙瘩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瘢痕疙瘩组及增生性瘢痕组中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P<0.05),瘢痕疙瘩组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HIF-1α的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IL-6、IL-8、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且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皮肤 病理性瘢痕组织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乏氧诱导因子-1Α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紫草素调控MicroRNA-382-5p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唐玉婷 贺茜 +7 位作者 万瑀 王建军 杨安宁 吴凯 焦运 白志刚 姜怡邓 沈江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5642-5648,共7页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潜力,且miRNA参与增生性瘢痕的病理机制调控,猜测紫草素有可能通过影响miRNA调控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紫草素通过影响MicroRNA-382-5p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作...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潜力,且miRNA参与增生性瘢痕的病理机制调控,猜测紫草素有可能通过影响miRNA调控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紫草素通过影响MicroRNA-382-5p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提供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瘢痕旁正常皮肤组织(瘢痕旁3 cm以内),并分别分离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用于后续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免疫荧光鉴定成纤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从组织水平检测MicroRNA-382-5p相对表达水平。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紫草素组(紫草素溶于二甲基亚砜配成浓度为13.46μmol/L的药物干预细胞24 h)、二甲基亚砜组、MicroRNA-382-5p阴性对照组、MicroRNA-382-5p抑制组、紫草素+MicroRNA-382-5p阴性对照组及紫草素+MicroRNA-382-5p过表达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α1、Ⅲ型胶原蛋白α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蛋白α1、Ⅲ型胶原蛋白α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更强(P<0.01);②与二甲基亚砜组相比,紫草素组可以下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α1、Ⅲ型胶原蛋白α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mRNA:P<0.01,蛋白:P<0.01),并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P<0.05);③与正常皮肤相比,MicroRNA-382-5p在增生性瘢痕中呈高表达(P<0.01),且紫草素能下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MicroRNA-382-5p的表达(P<0.01);④敲低MicroRNA-382-5p能下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α1、Ⅲ型胶原蛋白α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mRNA:P<0.01,蛋白:P<0.01),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MicroRNA-382-5p 增生性瘢痕 正常皮肤 成纤维细胞 胶原沉积 细胞迁移
下载PDF
CD26分子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表达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辛宇 Melia Bogari +3 位作者 Zin Mar Aung 陈伟 柴岗 张艳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究CD26表面分子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方法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组的正常皮肤组织取自接受腹部整形术的10例患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组瘢痕疙瘩组织取自此前未经过任何治疗的10例瘢痕疙瘩患... 目的探究CD26表面分子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方法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组的正常皮肤组织取自接受腹部整形术的10例患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组瘢痕疙瘩组织取自此前未经过任何治疗的10例瘢痕疙瘩患者的胸部和腹部。利用酶消化法获得原代KFs和NFs,应用流式分析技术检测CD26表面分子在2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用流式分选技术对NFs和KFs组中CD26表达阳性(CD26+)与表达阴性(CD26-)细胞进行分选,体外常规培养4 d后对细胞形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CD26表面分子在KFs和NFs中均可表达,但KFs组表达率(46.65±13.97)%明显高于NFs组(24.75±16.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式分选后,CD26+与CD26-细胞群在NFs与KFs组中形态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D26分子在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率,CD26-和CK26+细胞群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6分子 成纤维细胞 瘢痕疙瘩 正常皮肤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草乌甲素4种皮肤屏障模型家兔在体透皮吸收对比研究
5
作者 张培培 崔佳丽 +3 位作者 刘红斌 唐当柱 杨艳 李德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6-34,共9页
目的对比研究草乌甲素凝胶贴在正常家兔正常皮肤、正常家兔破损皮肤、病理损伤正常皮肤、病理损伤破损皮肤4种皮肤屏障模型在体透皮吸收。方法采用肌肉注射50%甘油的方法获得病理损伤模型家兔,采用1号砂纸包裹木棒轻轻摩擦皮肤表面至变... 目的对比研究草乌甲素凝胶贴在正常家兔正常皮肤、正常家兔破损皮肤、病理损伤正常皮肤、病理损伤破损皮肤4种皮肤屏障模型在体透皮吸收。方法采用肌肉注射50%甘油的方法获得病理损伤模型家兔,采用1号砂纸包裹木棒轻轻摩擦皮肤表面至变为浅红的方法制备破损皮肤。4种皮肤屏障模型经皮给予草乌甲素凝胶贴,正常皮肤于给药后1 h、2 h、3 h、4 h、5 h、6 h、8 h、10 h采血,破损皮肤于给药后1 h、2 h、3 h、4 h、5 h、6 h、8 h、10 h、12 h、24 h、36 h采血,HPLC-MS/MS检测4种模型家兔草乌甲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采用DAS 3.2.0计算药代参数,SPSS 23.0进行组间药代参数统计。结果AUC(0-t)、AUC(0-∞)、Cmax 3个药代参数在4种皮肤屏障模型家兔的变化趋势一致,大小分别为:正常家兔破损皮肤>病理损伤破损皮肤>病理损伤正常皮肤>正常家兔正常皮肤。皮肤外环境不同对草乌甲素透过率产生较大影响,破损皮肤透过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单纯病理损伤(内伤),皮肤状态一致,草乌甲素的吸收、消除的程度和速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模拟外伤所致正常家兔破损皮肤、内外伤的病理损伤破损皮肤与正常家兔正常皮肤相比,草乌甲素吸收程度大幅提高、消除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是草乌甲素透皮吸收的主要限制因素,外伤或内外伤状态下,可能导致草乌甲素在体内蓄积,影响用药安全。在进行经皮给药制剂试验研究时,应同时进行正常和模拟外伤所致的破损皮肤或内外伤的病理损伤破损皮肤模型对比研究,模拟临床肌肉、皮肤受到内外伤的情况下透皮吸收,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经皮给药制剂药效、药代和毒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甲素 正常皮肤 破损皮肤 病理损伤 液质联用
下载PDF
组织工程皮肤与正常皮肤组织学差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媛 陆伟 +3 位作者 冀堃 刘源 董绍忠 金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921-2924,共4页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皮肤与正常皮肤表皮层组织学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人全层皮肤,以正常在体皮肤作为对照,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表皮层的异同.结果:组织工程皮肤与正常皮肤在组织学上有一定差异,...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皮肤与正常皮肤表皮层组织学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人全层皮肤,以正常在体皮肤作为对照,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表皮层的异同.结果:组织工程皮肤与正常皮肤在组织学上有一定差异,缺少上皮钉突,CK19在组织工程皮肤成熟期表达阴性,但CK10和pan-CK在两者表达皆为阳性,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结构接近正常皮肤.结论:组织工程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结合不如正常皮肤紧密,可能与缺少上皮钉突有关,其表皮细胞基本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皮肤 正常皮肤 再生
下载PDF
miR-382-3p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2
7
作者 贺茜 马芳 +4 位作者 万瑀 唐玉婷 马胜超 姜怡邓 沈江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58-1764,共7页
背景: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了miRNA影响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STAT1参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猜测miR-382-3p也有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有关系。目的:探讨miR-382-3p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宁夏医科... 背景: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了miRNA影响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STAT1参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猜测miR-382-3p也有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有关系。目的:探讨miR-382-3p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提供的增生性瘢痕和同一个体正常皮肤,提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转染分别设置:①对照组(不做处理)、miR-382-3p阴性对照组、miR-382-3p过表达组;②对照组(不做处理)、STAT1干扰对照组(si-NC)和STAT1干扰组(si-STAT1-1、si-STAT1-2、si-STAT1-3)。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免疫荧光鉴定成纤维细胞;qRT-PCR检测miR-382-3p、STAT1、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物(p27)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TAT1、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27蛋白表达;CCK8、EdU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增殖水平;Targetscan预测miR-382-3p的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验证miR-382-3p与STAT1的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皮肤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miR-382-3p在增生性瘢痕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低表达(组织:P<0.01,细胞:P<0.01),STAT1在增生性瘢痕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高表达(组织水平mRNA:P<0.01,组织水平蛋白:P<0.01;细胞水平mRNA:P<0.01,细胞水平蛋白:P<0.01);②过表达miR-382-3p后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减少(mRNA:P<0.01,蛋白:P<0.05),p27的表达增加(mRNA:P<0.05,蛋白:P<0.05);③miR-382-3p能够靶向调控STAT1的表达(P<0.01),过表达miR-382-3p可导致STAT1的表达减少(mRNA:P<0.01,蛋白:P<0.01);④干扰STAT1后可导致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减少(P<0.05),p27的表达增加(P<0.05),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⑤结果表明:miR-382-3p可通过抑制STAT1的表达进而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为未来增生性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82-3p STAT1 PCNA P27 增生性瘢痕 正常皮肤 成纤维细胞 增殖
下载PDF
WWP1、p53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辉 桑鹏飞 +2 位作者 王敏 张锦松 朱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E3泛素连接酶WWP1、p53在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瘢痕疙瘩发生是否相关。方法选取临床切取的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分别对组织中WWP1、p53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E3泛素连接酶WWP1、p53在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瘢痕疙瘩发生是否相关。方法选取临床切取的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分别对组织中WWP1、p53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组织蛋白染色后累计光密度值、以β-actin为参照计算mRNA相对定量,进而比较分析两组标本中WWP1、p53表达是否有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瘢痕疙瘩标本中p5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而WWP1蛋白沉积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同时p53及WWP1 mRNA RT-PCR检测证实同样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3泛素连接酶WWP1及抑癌基因p53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相关性,可作为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P1 P53 瘢痕疙瘩 正常皮肤
下载PDF
太田痣的色度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文林 李勤 +1 位作者 苑凯华 曾东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黄种人正常皮肤和太田痣皮损的色度值分布的范围。方法采用分光测色计CM2600d对300例25—30岁年龄段的黄种人的颊部正常皮肤和251例太田痣患者的皮损处行色度值检测,并对太田痣治疗过程中皮损色度值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1... 目的探讨黄种人正常皮肤和太田痣皮损的色度值分布的范围。方法采用分光测色计CM2600d对300例25—30岁年龄段的黄种人的颊部正常皮肤和251例太田痣患者的皮损处行色度值检测,并对太田痣治疗过程中皮损色度值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1976年建立的CIEL^*a^*b^*测色系统进行测量。结果颊部正常皮肤色度值分布在53.04~68.87(62.44±3.33)范围内;将正常皮肤按明度L^*值分为四级:Ⅰ级(黑)53.0~57.0;Ⅱ级(较黑)57.1~61.0;Ⅲ级(较白)61.1~65.0;Ⅳ级(白)65.1~69.0。太田痣的明度L^*值明显较正常的低,b^*值较正常的稍低;将太田痣按色差分为五级:Ⅰ级(轻微)2.0~7.0;Ⅱ级(轻度)7.1~12.0;Ⅲ级(中度)12.1—17.0;Ⅳ级(重度)17.1—22.0;Ⅴ级(极重度)22.1—27.0。当太田痣的色差为2.0—7.0时,说明皮损处经激光治疗后已接近正常皮肤。太田痣经激光逐次治疗后,其皮损色度值的变化呈指数衰减。结论对皮肤色素性疾病的色度学研究有助于疾病的量化诊断、疗效判定和治愈标准的确立,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田痣 正常皮肤 黄种人 色度学 分光测色计
原文传递
金属硫蛋白I、II在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川 李邻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12期973-975,共3页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Ⅰ、Ⅱ(Metallothionein Ⅰ、Ⅱ,MT—Ⅰ、Ⅱ)在正常人皮肤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灰度分析方法,研究正常皮肤MT—Ⅰ、Ⅱ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皮肤MT—Ⅰ、Ⅱ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Ⅰ、Ⅱ(Metallothionein Ⅰ、Ⅱ,MT—Ⅰ、Ⅱ)在正常人皮肤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灰度分析方法,研究正常皮肤MT—Ⅰ、Ⅱ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皮肤MT—Ⅰ、Ⅱ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和基底层上1-2层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极少数成纤维细胞、外毛根鞘、小汗腺导管上皮细胞以及皮脂腺外单层嗜碱性细胞也有MT表达。(2)同性别同部位正常皮肤MT—Ⅰ、Ⅱ表达强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面r=-0.73,臀部r=-0.98,P〈0.01),40岁之前面部皮肤表达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下降。(3)同年龄同部位正常皮肤MT—Ⅰ、Ⅱ表达强度男性显著高于女性(t=6.95,P〈0.01)。(4)同年龄同性别正常皮肤MT—Ⅰ、Ⅱ表达强度遮光部位显著高于曝光部位(t=4.14,P〈0.01)。结论:正常皮肤MT—Ⅰ、Ⅱ的表达可能存在人种、性别和年龄差异。老化皮肤合成MT的能力降低,MT—Ⅰ、Ⅱ在对抗皮肤老化方面可能有重要作用。皮肤光老化与MT—Ⅰ、Ⅱ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皮肤 金属硫蛋白 皮肤老化 光老化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皮肤与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11
作者 郭澍 佟爽 +1 位作者 金石峰 韩思源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9例瘢痕疙瘩、32例增生性瘢痕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该因子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9例瘢痕疙瘩、32例增生性瘢痕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该因子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都增强,与正常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该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皮肤 病理性瘢痕
下载PDF
小儿毛细血管瘤的非线性光谱成像研究
12
作者 熊舒原 庄兢 杨金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非线性光谱成像方法在临床上用于无损探测、实时监测小儿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生理过程,追踪其病程发展过程,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潜力。方法:选取58例资料完整的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颌面部)手术切除标本,其中增生期(2~12个月)26例... 目的:探讨非线性光谱成像方法在临床上用于无损探测、实时监测小儿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生理过程,追踪其病程发展过程,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潜力。方法:选取58例资料完整的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颌面部)手术切除标本,其中增生期(2~12个月)26例,消退期(2~5岁)16例,消退完成期(6~11岁)16例。将样品切成30μm厚度,进行非线性光谱成像分析,相应的正常皮肤做为对照。结果:正常皮肤与不同时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纤维的含量、形态结构和光谱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基于双光子激发荧光(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TPEF)和二次谐波产生(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相结合的非线性光谱成像技术有可能成为临床上用于无损探测、实时监测小儿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生理过程,追踪其病程发展过程,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谱成像 毛细血管瘤 正常皮肤 胶原蛋白 弹性纤维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CD90表达情况的研究
13
作者 杨炳林 肖坚 +2 位作者 陈昌明 陈文新 王合兵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11期59-62,共4页
目的研究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CD90的表达情况。方法取我院手术切除的病理性瘢痕15例,瘢痕皮肤边缘位置的正常皮肤15例,经过组织切片后,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CD90表达情况。结果经本文研究,对照组CD9... 目的研究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CD90的表达情况。方法取我院手术切除的病理性瘢痕15例,瘢痕皮肤边缘位置的正常皮肤15例,经过组织切片后,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CD90表达情况。结果经本文研究,对照组CD90表达荧光定量(34.19±1.53)。观察组CD90表达荧光定量(30.12±2.65)。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15例病理性瘢痕样本中,有9例(60.0%)可以发现阳性细胞,高于正常皮肤2例(13.3%)。正常皮肤阳性细胞体积小,观察组染色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成纤维细胞是病理性瘢痕的来源,存在CD90表达量多的特异性特点,通过使用组织芯片检验,可提前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助于改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整形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正常皮肤 成纤维细胞 CD90表达
下载PDF
人体不同部位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志国 匡瑞霞 +2 位作者 徐全臣 陈振雨 李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不同部位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反应的差异。方法取色素痣切除患者自愿捐赠的背部和上臂内侧正常皮肤,应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取第5~8代细胞进行实验。将背部和上臂内侧正常成纤维细胞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人体不同部位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反应的差异。方法取色素痣切除患者自愿捐赠的背部和上臂内侧正常皮肤,应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取第5~8代细胞进行实验。将背部和上臂内侧正常成纤维细胞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采用多通道细胞应力加载仪加载周期性机械张力24、36、48 h;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各时间点加载结束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RT-PCR法检测细胞内整合素β1、P130Ca s(p130Crk-associated substance)、TGF-β1、Ⅰ型胶原a1链(collagen type Iα1 chain,COL1A1)m RNA水平;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和TGF-β1含量。对照组于培养对应时间取细胞进行以上观察。结果实验组加载后细胞均增殖旺盛,分布密集,排列呈一定方向性。加载24 h后,实验组背部及上臂内侧细胞增殖,整合素β1、P130Cas、TGF-β1 m RNA表达水平和TGF-β1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载36、48 h时,背部细胞以上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上臂内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背部及上臂内侧细胞的COL1A1 m RNA表达水平和Ⅰ型胶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背部及上臂内侧细胞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部和上臂内侧皮肤成纤维细胞对机械张力的反应不同,提示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力学特征存在部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部位增生性瘢痕的发生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机械张力 正常皮肤 增生性瘢痕
原文传递
miRNA在皮肤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平 武晓莉 +7 位作者 周轶群 朱晶晶 郭妤 陈亮 杨清建 卢勇舟 贾传龙 刘天一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443-447,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组织、非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对瘢痕异常增生可能发挥作用的miRNA。方法使用miRNA芯片检测正常皮肤组织(C)、非增生性瘢痕(T_1)和瘢痕疙瘩(T2)中miRNA的表达谱,并对各组miRNA进行对比,筛选共同...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组织、非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对瘢痕异常增生可能发挥作用的miRNA。方法使用miRNA芯片检测正常皮肤组织(C)、非增生性瘢痕(T_1)和瘢痕疙瘩(T2)中miRNA的表达谱,并对各组miRNA进行对比,筛选共同表达但表达有差异的miRNA部分,再选取其中表达差异较为明显的miRNA,对其进行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验证实验。结果共计测得miRNA 2539条,差异表达结果为:T_1/C,上调2/下调17;T_2/C,上调3/下调94;T2/T_1,上调9/下调87。选取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从C至T_2,miR-100、miR-29a表达呈现下调趋势,而miR-181a、miR-198表达呈现上调趋势。结论非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miRNA表达均有别于正常皮肤组织,而miR-100、miR-29a、miR-181a、miR-198对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均有影响。瘢痕增生是多基因复合性表达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正常皮肤组织 非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瘢痕增生
原文传递
5-Fu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Caspase-3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鹏 弓军胜 +2 位作者 李晋福 张宝林 郑若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60-64,共5页
目的:从蛋白层面证明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通过5-fu(5-氟尿嘧啶)浓度梯度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观察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性变化。方法:临床手术获取瘢痕疙... 目的:从蛋白层面证明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通过5-fu(5-氟尿嘧啶)浓度梯度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观察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性变化。方法:临床手术获取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组织块,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 KF)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 NSF),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块及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将5-fu(5-氟尿嘧啶)浓度梯度作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KF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s小室实验检测KF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瘢痕疙瘩组织、正常皮肤组织、KF、NSF中均有Caspase-3蛋白的表达;KF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组织块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fu作用KF后,Western blot显示随着5-fu浓度的降低,KF中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结果显示,随着5-fu浓度的降低,对KF增值活性的抑制不断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侵袭结果显示侵袭到下室的KF数目随5-fu浓度的不断降低,而增多。结论:Caspase-3在KF中的表达明显低于NS,同时是5-fu诱导KF凋亡的关键因子,5-fu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Caspase-3活性增高,同时抑制KF增值、侵袭、迁移等肿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5-氟脲嘧定子 CASPASE-3蛋白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卫华 李德水 刘洪琪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342-343,356,F004,共4页
目的 :研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特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消化法建立成纤维细胞系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应用细胞计数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测定细胞生长速度。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比正常... 目的 :研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特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消化法建立成纤维细胞系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应用细胞计数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测定细胞生长速度。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比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胞体大 ,形态不规则。前者细胞倍增时间约为 6d ,后者细胞倍增时间为 3d。细胞融合后前者细胞数为后者的 5 6%。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形态学 生长特性
下载PDF
改良法构建含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振宇 陈俊杰 +3 位作者 岑瑛 赵莎 廖殿英 龚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44-947,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方法。方法标本均由2009年3月-5月收治患者自愿捐赠,其中瘢痕疙瘩组27例,瘢痕疙瘩周围皮肤组13例,正常皮肤组27例。根据瘢痕疙瘩组织和皮肤的组织学特点和实验需要,对... 目的探讨构建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方法。方法标本均由2009年3月-5月收治患者自愿捐赠,其中瘢痕疙瘩组27例,瘢痕疙瘩周围皮肤组13例,正常皮肤组27例。根据瘢痕疙瘩组织和皮肤的组织学特点和实验需要,对传统组织芯片制作和切片方法进行改良。采集实验标本后行石蜡包埋制备供体蜡块,制作黏附平台,用取样针依次钻取组织芯并固定于黏附平台。将组织芯与黏附平台整体移入包埋铸模,预热后,注入70℃溶蜡填满铸模,室温冷却为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组织芯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法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67个位点,表面平整,外观无明显裂纹,位点完整、分布均一、无明显移位。HE染色示各位点厚薄均匀、染色层次分明、对比明显、边缘锐利,符合原始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芯片中各个位点染色后组织量充足,能够满足对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的要求。而传统法制作的组织芯片HE染色示多个位点缺失,个别位点移位明显。结论采用改良法能够成功制作包含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的组织芯片,构建的组织芯片将成为研究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瘢痕疙瘩 正常皮肤 改良法
原文传递
内置负压吸引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疗效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林 李刚 +1 位作者 苗雨 刘家国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内置负压吸引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皮肤脱套面积10 cm×18 cm^23 cm×56 cm患者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外置负压吸引治疗13例,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治疗9例。结果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外置负压吸... 目的探讨内置负压吸引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皮肤脱套面积10 cm×18 cm^23 cm×56 cm患者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外置负压吸引治疗13例,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治疗9例。结果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外置负压吸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1~3 h,术中出血量600~1200 ml,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片3~6片;2例10%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皮肤色泽、质地稍差,可见明显花斑样瘢痕。采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0.5~1 h,术中出血量100~400 ml,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片1~2片;经1~2次负压吸引皮肤全部成活;皮肤色泽、质地较佳,无明显瘢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片数量内置负压吸引明显优于外置负压吸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8~12个月随访。伤口均无明显感染。结论大面积皮肤脱套伤使用全厚皮片回植内置负压吸引或外置负压吸引均可达到治疗目的,但内置负压吸引明显优于外置负压吸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脱套伤 原位植皮术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下载PDF
原位中厚皮片移植在乳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
作者 张明 蒋国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302-1303,共2页
[目的]探讨原位中厚皮片移植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52例行改良根治术的男女性乳癌腺根治术后皮瓣张力较大需要减张的患者中,行原位中厚皮片移植。[结果]患者植皮成活率为100%,未见大面积皮片坏死,化放疗后皮片未见坏死。... [目的]探讨原位中厚皮片移植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52例行改良根治术的男女性乳癌腺根治术后皮瓣张力较大需要减张的患者中,行原位中厚皮片移植。[结果]患者植皮成活率为100%,未见大面积皮片坏死,化放疗后皮片未见坏死。[结论]对于在乳腺癌根治术中胸壁皮肤有缺损或者张力较大的患者采取原位中厚皮片移植,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术后保持一定功能,皮肤柔软耐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根治术 植皮 皮瓣坏死 原位中厚皮片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