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在线社交网络中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谢英香
冯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9,25,共10页
网络人际信任是随着虚拟网络社会的来临而出现的一种新社会问题,也是现实人际信任在网络空间的部分映射。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社会特征,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必然不同于现实社会,它必然...
网络人际信任是随着虚拟网络社会的来临而出现的一种新社会问题,也是现实人际信任在网络空间的部分映射。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社会特征,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必然不同于现实社会,它必然受到网络虚拟社会中相关因素的影响。该研究以"90后"大学生为对象,围绕"网络信任情境结构模型"探讨了个体人、情境、媒介三方面因素对网络人际信任关系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个体中的施信者与被信者、社会情境中的现实情境与网络情境、传播媒介中的交流方式与媒介定位等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建构的机制。其中,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及个体相似性会对网络人际信任的初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社会现实情境通过长期作用于社会个体使其形成稳定的信任观念而影响个体在网络空间的信任建构行为,而网络情境因素则直接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建构的类型;交流媒介可电子化再现的非言语信息的种类及数量的多寡、媒介功能及服务定位等也会对网络人际信任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交
人际信任
自我呈现
非言语信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表情符号:网络空间中的非言语线
被引量:
8
2
作者
梁晓燕
王少强
+1 位作者
姚爱花
梁栋青
《社会心理科学》
2014年第1期29-34,98,共7页
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交往中用于交流情绪情感的从属性符号,起到了非言语线索的作用。本研究从网络表情符号的界定、使用的理论基础、使用动机、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信息接收者对表情符号的解释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
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交往中用于交流情绪情感的从属性符号,起到了非言语线索的作用。本研究从网络表情符号的界定、使用的理论基础、使用动机、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信息接收者对表情符号的解释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的四点内容:揭示网络表情符号的情绪表达规律及机制;关注网络表情符号使用的文化适应性;重视网络表情符号应用对青少年的影响;完善表情符号使用的测量工具,推进研究方法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表情符号
非言语线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基于微信交流的透镜模型分析
3
作者
林志鹏
陈少华
卢桢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57,共8页
该研究考查了微信即时交流中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并运用透镜模型分析检验了这些线索在不同互动时长条件下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神经质外,大五人格其余四种特质总体的自我—他人一致性(SOA)均达到显著水平,平均SOA...
该研究考查了微信即时交流中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并运用透镜模型分析检验了这些线索在不同互动时长条件下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神经质外,大五人格其余四种特质总体的自我—他人一致性(SOA)均达到显著水平,平均SOA随互动时长增加而递增;(2)微信交流的非语言线索非常广泛,很多非语言线索在观察者的人格判断中是有效的和可用的;(3)在10min和20min组中,“字数”和“消息量”是外倾性的诊断性线索,“表情符号”和“文字重复”是宜人性与开放性的诊断性线索;(4)观察者对10min组的宜人性和外倾性线索以及20min组所有特质的线索敏感性均显著,且随互动时长增加而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交流
人格判断
非语言线索
透镜模型分析
自我—他人一致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互鉴视角下非言语表情的嗓音编码和解码
被引量:
4
4
作者
蒋晓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不同文明下的人类语言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发生深度交互。语言形式的使用和理解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实验社会语言学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社会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文化标准、文化预期以及交际环境,如何制约语言的使用方式;反之,语...
不同文明下的人类语言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发生深度交互。语言形式的使用和理解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实验社会语言学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社会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文化标准、文化预期以及交际环境,如何制约语言的使用方式;反之,语言的使用方式如何塑造社会行为。文化定义了相同种族内部的共性,即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社会交互习得特定的社会规范与行为习惯。非言语(或“副语言信息”,如嗓音、面孔等)表情的编码和解码规则揭示了社会交互中文化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则的文化间差异定义了“文化修饰规则”。这些修饰性规则限定了说话者使用的表情是否恰当,声明了听话者应该如何以及向谁表达这样的意义。为了维持人际沟通过程的和谐,避免出现障碍,特定文化族群内的个体会积极有效地、自动地使用这种规则来编码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述。最新的研究通过语用学、语音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多研究方法整合来揭示有关言语和非言语表情加工的跨文化认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规范
语音表情编码
语音表情解码
文化修饰
副语言信息
实验社会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言语信息在网络视频交流中的功能及尴尬处境
被引量:
3
5
作者
谢英香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9,共7页
网络交流大致经历了从文本交流到视频交流的发展过程,视频交流中因视听觉通道的融入而极大丰富了交流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的种类与数量,但由于技术因素所限,还无法融入触觉及味觉所能感受到的非言语信息。本文在有关非言语信息功能研究...
网络交流大致经历了从文本交流到视频交流的发展过程,视频交流中因视听觉通道的融入而极大丰富了交流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的种类与数量,但由于技术因素所限,还无法融入触觉及味觉所能感受到的非言语信息。本文在有关非言语信息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非言语信息在网络视频交流过程中的交际功能及其尴尬处境。本研究发现,视频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主要有两个功能:传播态度和情感;补充和替代言语交流。网络视频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是把双刃剑,依据情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既能对网络视频交流的效果产生促进作用,也能产生抑制作用。由此,视频交流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交流目的、情境及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本交流
网络视频交流
非言语信息
交际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欺骗的身体线索
6
作者
李贺
曹莹莹
+1 位作者
贺小玲
傅小兰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4-910,共7页
身体线索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流形式,在欺骗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线索理论,说谎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但是,欺骗的身体线索的研究发现与线索理论的预测并不一致。本研究在梳理欺骗的身体线索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
身体线索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流形式,在欺骗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线索理论,说谎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但是,欺骗的身体线索的研究发现与线索理论的预测并不一致。本研究在梳理欺骗的身体线索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身体线索与欺骗的关系并不确定的原因,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认知负荷干预的研究取向和计算机辅助的线索量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骗
线索理论
非言语线索
身体线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说谎的非言语视觉线索
被引量:
16
7
作者
梁静
李开云
+3 位作者
曲方炳
陈宥辛
颜文靖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5-1005,共11页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及时有效地识别说谎,在人际交往和司法安防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说谎的自主性,将说谎研究的实验范式分为被动说谎范式、主动说谎范式和混合说谎范式三大类。个体说谎时具有较高的认知负荷、较...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及时有效地识别说谎,在人际交往和司法安防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说谎的自主性,将说谎研究的实验范式分为被动说谎范式、主动说谎范式和混合说谎范式三大类。个体说谎时具有较高的认知负荷、较强的情绪唤醒和刻意的自我控制等心理活动特点,这些心理活动会导致眼睛运动、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变化,且非言语视觉线索存在个体差异。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说谎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心理意义,加强真实情境下说谎行为的研究,并借助新技术实现对非言语视觉线索的精准测量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谎
非言语视觉线索
生态效度
精准测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线社交网络中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谢英香
冯锐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9,25,共10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XW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网络人际信任是随着虚拟网络社会的来临而出现的一种新社会问题,也是现实人际信任在网络空间的部分映射。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社会特征,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必然不同于现实社会,它必然受到网络虚拟社会中相关因素的影响。该研究以"90后"大学生为对象,围绕"网络信任情境结构模型"探讨了个体人、情境、媒介三方面因素对网络人际信任关系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个体中的施信者与被信者、社会情境中的现实情境与网络情境、传播媒介中的交流方式与媒介定位等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建构的机制。其中,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及个体相似性会对网络人际信任的初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社会现实情境通过长期作用于社会个体使其形成稳定的信任观念而影响个体在网络空间的信任建构行为,而网络情境因素则直接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建构的类型;交流媒介可电子化再现的非言语信息的种类及数量的多寡、媒介功能及服务定位等也会对网络人际信任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网络社交
人际信任
自我呈现
非言语信息
Keywords
Online
Soci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Trust
Self-presentation
nonverbal
cues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C912.1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表情符号:网络空间中的非言语线
被引量:
8
2
作者
梁晓燕
王少强
姚爱花
梁栋青
机构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社会心理科学》
2014年第1期29-34,98,共7页
基金
2013年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及其建构(2013041030-03)"成果
文摘
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交往中用于交流情绪情感的从属性符号,起到了非言语线索的作用。本研究从网络表情符号的界定、使用的理论基础、使用动机、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信息接收者对表情符号的解释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的四点内容:揭示网络表情符号的情绪表达规律及机制;关注网络表情符号使用的文化适应性;重视网络表情符号应用对青少年的影响;完善表情符号使用的测量工具,推进研究方法多元化。
关键词
网络空间
表情符号
非言语线索
Keywords
cyberspace
emoticons
nonverbal
cues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基于微信交流的透镜模型分析
3
作者
林志鹏
陈少华
卢桢
机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57,共8页
基金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2021GZGJ186)的资助。
文摘
该研究考查了微信即时交流中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并运用透镜模型分析检验了这些线索在不同互动时长条件下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神经质外,大五人格其余四种特质总体的自我—他人一致性(SOA)均达到显著水平,平均SOA随互动时长增加而递增;(2)微信交流的非语言线索非常广泛,很多非语言线索在观察者的人格判断中是有效的和可用的;(3)在10min和20min组中,“字数”和“消息量”是外倾性的诊断性线索,“表情符号”和“文字重复”是宜人性与开放性的诊断性线索;(4)观察者对10min组的宜人性和外倾性线索以及20min组所有特质的线索敏感性均显著,且随互动时长增加而同步提高。
关键词
微信交流
人格判断
非语言线索
透镜模型分析
自我—他人一致性
Keywords
WeChat
communication
personality
judgment
nonverbal
cues
lens
model
analysis
self-other
agreement
分类号
B848 [哲学宗教—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互鉴视角下非言语表情的嗓音编码和解码
被引量:
4
4
作者
蒋晓鸣
机构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基金
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欧洲思想文化与中欧文明交流互鉴”子项目课题“跨文化语用视阈下说话者真诚度的嗓音表征机制——中德文化共性和差异研究”
文摘
不同文明下的人类语言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发生深度交互。语言形式的使用和理解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实验社会语言学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社会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文化标准、文化预期以及交际环境,如何制约语言的使用方式;反之,语言的使用方式如何塑造社会行为。文化定义了相同种族内部的共性,即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社会交互习得特定的社会规范与行为习惯。非言语(或“副语言信息”,如嗓音、面孔等)表情的编码和解码规则揭示了社会交互中文化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则的文化间差异定义了“文化修饰规则”。这些修饰性规则限定了说话者使用的表情是否恰当,声明了听话者应该如何以及向谁表达这样的意义。为了维持人际沟通过程的和谐,避免出现障碍,特定文化族群内的个体会积极有效地、自动地使用这种规则来编码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述。最新的研究通过语用学、语音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多研究方法整合来揭示有关言语和非言语表情加工的跨文化认知机制。
关键词
文化规范
语音表情编码
语音表情解码
文化修饰
副语言信息
实验社会语言学
Keywords
cultural
norm
decoding
of
vocal
expression
encoding
of
vocal
expression
cultural
display
nonverbal
cues
experimental
sociolinguistics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言语信息在网络视频交流中的功能及尴尬处境
被引量:
3
5
作者
谢英香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出处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9,共7页
文摘
网络交流大致经历了从文本交流到视频交流的发展过程,视频交流中因视听觉通道的融入而极大丰富了交流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的种类与数量,但由于技术因素所限,还无法融入触觉及味觉所能感受到的非言语信息。本文在有关非言语信息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非言语信息在网络视频交流过程中的交际功能及其尴尬处境。本研究发现,视频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主要有两个功能:传播态度和情感;补充和替代言语交流。网络视频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是把双刃剑,依据情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既能对网络视频交流的效果产生促进作用,也能产生抑制作用。由此,视频交流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交流目的、情境及用户。
关键词
网络文本交流
网络视频交流
非言语信息
交际功能
Keywords
text-based
communication
video-mediated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ue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欺骗的身体线索
6
作者
李贺
曹莹莹
贺小玲
傅小兰
机构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出处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4-910,共7页
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8JK07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822501)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NSFC61621136008/DGFTRR-169)的资助。
文摘
身体线索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流形式,在欺骗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线索理论,说谎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但是,欺骗的身体线索的研究发现与线索理论的预测并不一致。本研究在梳理欺骗的身体线索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身体线索与欺骗的关系并不确定的原因,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认知负荷干预的研究取向和计算机辅助的线索量化方法。
关键词
欺骗
线索理论
非言语线索
身体线索
Keywords
deception
cue
theories
nonverbal
cues
body
cues
分类号
B84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说谎的非言语视觉线索
被引量:
16
7
作者
梁静
李开云
曲方炳
陈宥辛
颜文靖
傅小兰
机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5-1005,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302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5042,61375009)资助项目
文摘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及时有效地识别说谎,在人际交往和司法安防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说谎的自主性,将说谎研究的实验范式分为被动说谎范式、主动说谎范式和混合说谎范式三大类。个体说谎时具有较高的认知负荷、较强的情绪唤醒和刻意的自我控制等心理活动特点,这些心理活动会导致眼睛运动、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变化,且非言语视觉线索存在个体差异。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说谎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心理意义,加强真实情境下说谎行为的研究,并借助新技术实现对非言语视觉线索的精准测量和分析。
关键词
说谎
非言语视觉线索
生态效度
精准测量
Keywords
deception
nonverbal
visual
cues
ecological
validity
accurate
measurement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C91 [哲学宗教—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在线社交网络中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谢英香
冯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表情符号:网络空间中的非言语线
梁晓燕
王少强
姚爱花
梁栋青
《社会心理科学》
201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基于微信交流的透镜模型分析
林志鹏
陈少华
卢桢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化互鉴视角下非言语表情的嗓音编码和解码
蒋晓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非言语信息在网络视频交流中的功能及尴尬处境
谢英香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欺骗的身体线索
李贺
曹莹莹
贺小玲
傅小兰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说谎的非言语视觉线索
梁静
李开云
曲方炳
陈宥辛
颜文靖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