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牧区布鲁菌病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郑光辉 曾朝涛 蒋龙元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共3页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病区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和提高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病区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就临床...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病区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和提高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病区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的患者有牛羊接触史。高热为主要临床表现(100%),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全身乏力、多汗,皮疹、头痛、耳后疼痛、咽痛、颈肩痛、腰背痛、肌肉关节痛、咳嗽、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83%)及少数轻度升高(17%);多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75%),少数升高(17%)或下降(8%);少数血小板计数减少(17%);所有患者无贫血。多数患者(83%)伴有肝功能轻度异常,无黄疸。多数患者(92%)PCT轻度升高,所有患者(100%)C反应蛋白(CRP)呈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患者(100%)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的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50%患者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治疗方案包括多西环素+利福平、多西环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所有患者经规范化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非牧区患者易漏诊误诊,尤其对于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要详细询问接触史,警惕本病的可能,尽早进行血培养或布鲁杆菌凝集试验检查,规范化联合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牧区 布鲁菌病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非牧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18例布鲁菌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倩宜 杨文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牧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感染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布鲁菌病住院患者18例,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血常规、血培养、布鲁菌虎红玻片凝集试验等指标,结合...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牧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感染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布鲁菌病住院患者18例,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血常规、血培养、布鲁菌虎红玻片凝集试验等指标,结合治疗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布鲁菌病患者中年男性有烟酒史的多见,12例无基础疾病.12例无明确接触史,4例有牛羊接触史,1例进食过未煮熟牛羊肉,1例饲养犬.1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高热15例,不规则热13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12例,白细胞计数减少6例;杆状细胞比例升高,细胞核左移6例;血小板计数减少3例;ALT、AST增高13例;C反应蛋白升高14例;血液或骨髓细菌培养为马耳他布鲁菌12例;布鲁菌虎红玻片凝集试验阳性18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均正常.治疗药物为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异帕米星、依替米星、阿米卡星、利福平、米诺环素,选两种或三种药物联合治疗,随访4~11个月,预后好.结论 非牧区以发热待查为首诊的患者要警惕布鲁菌病可能,接诊医师应对本病保持警惕性,详细问诊接触史,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非牧区 发热 诊断
原文传递
非牧区布鲁菌病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惠春 徐杰 +1 位作者 魏希平 秦爱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31例,就其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方...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31例,就其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6±17.2)岁,其中13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全年均有患者发病,多数集中于2~7月;临床症状以发热(96.8%)、乏力(77.4%)、多汗(58.1%)、腰痛(35.5%)、关节疼痛(32.3%)多见,部分患者可见肝肿大(16.0%)、脾肿大(60.0%)和淋巴结肿大(16.0%);血常规可见白细胞(25.8%)、血红蛋白(51.6%)和血小板(29.0%)下降,伴有血沉(61.5%)、超敏C反应蛋白(88.5%)、铁蛋白(80.0%)、丙氨酸转氨酶(33.3%)和天冬氨酸转氨酶(44.4%)升高;所有患者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96.8%患者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治疗方案包括四环素联合利福平(90.3%)、四环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6.5%)、头孢曲松联合左氧氟沙星(3.2%),患者经规范化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对于长时间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因警惕该病的可能,重视流行病学史采集,尽早完善血培养和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临床特点 治疗预后 非牧区
下载PDF
非牧区29例布鲁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顾静 孙蔚 +1 位作者 徐杰 甘建和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年第6期456-458,共3页
布鲁菌病又称为波状热或马耳他热,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范畴[1]。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包括牛种(流产布鲁菌)、猪种、羊种(马尔他布鲁菌)、犬种、绵羊附睾种及沙林鼠种,前... 布鲁菌病又称为波状热或马耳他热,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范畴[1]。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包括牛种(流产布鲁菌)、猪种、羊种(马尔他布鲁菌)、犬种、绵羊附睾种及沙林鼠种,前4种对人类致病。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其他途径感染机体[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非牧区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330例非牧区布氏杆菌病患者免疫状态及感染高危因素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高纪称 马宝良 +1 位作者 胡小梅 祖永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期42-45,共4页
目的调查非牧区布氏杆菌病患者免疫状态及感染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1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30例非牧区布氏杆菌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330例相同职业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不同疗效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循... 目的调查非牧区布氏杆菌病患者免疫状态及感染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1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30例非牧区布氏杆菌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330例相同职业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不同疗效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民族、工种、工龄、卫生习惯及接触牲畜情况者的构成,并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布氏杆菌病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痊愈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高于有效及无效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均低于有效及无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及民族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工种、工龄、卫生习惯及接触牲畜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事销售、工龄<1年、未按规定饭前洗手、未按规定应用消毒液、未按规定消毒工作场所、饮用生奶、吃病死牲畜、处理病死羔羊、接触流产或接生牲畜因素均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牧区布氏杆菌病患者免疫状态较差,且不同预后患者的差异明显,工种、工龄、卫生习惯及接触牲畜情况等是感染的高危因素,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免疫的监控与调节,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防控措施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牧区 布氏杆菌病 免疫状态 感染高危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