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藻肥水型EM菌对3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书秀 王伟伟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50-54,共5页
在水温(22±1)℃和连续光照强度为50μmol·m^(-1)·s^(-2)下,取主要由乳酸菌、硝化菌、芽孢杆菌、光合菌,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培藻肥水型EM菌0.5m L、2.5m L或5.0m L,分别加入到200m L密度相同的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 在水温(22±1)℃和连续光照强度为50μmol·m^(-1)·s^(-2)下,取主要由乳酸菌、硝化菌、芽孢杆菌、光合菌,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培藻肥水型EM菌0.5m L、2.5m L或5.0m L,分别加入到200m L密度相同的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球等鞭金藻3011 Isochrysis galbana parke和小球藻Chlorella sp.中培养15d,以f培养基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培藻肥水型EM菌对这3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金藻、硅藻、绿藻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藻及硅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生长率提高20%~50%,最终细胞密度有所提高,添加5m L促生长作用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菌 小新月菱形藻 小球藻 球等鞭金藻3011 生长
下载PDF
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3011的毒性效应
2
作者 刘慧慧 黄会 +5 位作者 韩典峰 薛敬林 任传博 张华威 罗晶晶 张秀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4期17-22,共6页
通过分析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 3011)的生长抑制、叶绿素a含量、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了喹烯酮对两种微藻的毒性效应。实... 通过分析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 3011)的生长抑制、叶绿素a含量、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了喹烯酮对两种微藻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如下:1)喹烯酮对微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的24 h-EC_(50)为1.85 mg/L。喹烯酮对等鞭金藻3011的24 h-EC_(50)为0.41 mg/L,表明喹烯酮对等鞭金藻3011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新月菱形藻更敏感。2)暴露24 h后,随着喹烯酮浓度的增大,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而等鞭金藻3011叶绿素a的含量基本不受影响。3)暴露24 h后,两种海洋微藻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随着喹烯酮浓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P<0.05),各实验组丙二醛(MDA)含量也高于对照组,其中等鞭金藻3011对喹烯酮更敏感,说明喹烯酮对两种微藻均能造成氧化胁迫,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研究表明,喹烯酮对两种微藻均具有显著急性毒性效应,对两种微藻而言,喹烯酮属于高毒物质,等鞭金藻3011对喹烯酮更敏感。本研究可为正确评价兽药喹烯酮的使用安全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烯酮 小新月菱形藻 等鞭金藻3011 毒性效应 叶绿素A T-SOD活性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对小新月菱形藻和等鞭金藻8701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石娟 潘克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研究了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MACC/B228)和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e8701)(MACC/H060)在4种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光强下、不同时期收获的藻细胞中总脂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了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MACC/B228)和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e8701)(MACC/H060)在4种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光强下、不同时期收获的藻细胞中总脂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在光强70μmol·s-1·m-2时细胞分裂频率(μ)最大,最适光强70~140μmol·s-1·m-2;260μmol·s-1·m-2光强能导致细胞分裂频率变慢,指数期缩短。等鞭金藻8701在光强140μmol·s-1·m-2时μ值最大,260μmol·s-1·m-2下略有降低。2种藻均在低光下脂肪含量多,小新月和等鞭金藻脂肪含量分别占干重的25.5%~35.3%和28.3%~37.5%;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少,分别占干重的5.5%~18.2%、3.9%~11.4%;在高光强下相反。不考虑光照条件的影响,2种藻细胞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均在静止期达到最大,分别占干重的18.98%和23.32%。小新月菱形藻在70μmol·s-1·m-2光强下的指数期细胞有最大的脂肪含量,等鞭金藻的最高脂肪含量出现于光强20μmol·s-1·m-2下指数末期的细胞中。二者在光强140μmol·s-1·m-2下生长且进入静止期时均可获得较大生物量,同时细胞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等鞭金藻8701 光强 总脂 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小新月菱形藻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对高盐度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余锦兰 夏建荣 邹永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23,共9页
以浮游硅藻小新月菱形藻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海水培养相比,最高盐度(70)培养的细胞比生长速率下降了59.2%;同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叶绿素a、c... 以浮游硅藻小新月菱形藻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海水培养相比,最高盐度(70)培养的细胞比生长速率下降了59.2%;同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叶绿素a、c含量分别降低了66.3%、50.0%和45.7%。高盐度培养下,最大光合速率(Pm)、光合效率(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下降,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对无机碳的亲和力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盐度升高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小新月菱形藻可以通过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对无机碳的亲和力和调整光系统Ⅱ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利用效率以应对高盐度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盐度 碳酸酐酶活性 叶绿素A荧光参数
下载PDF
氮、磷对小新月菱形藻无机碳利用与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夏建荣 黄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085-4092,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氮磷浓度变化对小新月菱形藻无机碳利用与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小新月菱形藻随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升高比生长速率明显提高。低氮浓度导致胞外碳酸酐酶活性丧失,但胞内碳酸酐酶活性依然存在。高氮浓度下胞...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氮磷浓度变化对小新月菱形藻无机碳利用与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小新月菱形藻随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升高比生长速率明显提高。低氮浓度导致胞外碳酸酐酶活性丧失,但胞内碳酸酐酶活性依然存在。高氮浓度下胞内、外碳酸酐酶活性均明显升高。胞内碳酸酐酶活性在高磷浓度下明显升高,但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并没有受到磷浓度变化的影响。高氮、磷浓度培养下的小新月菱形藻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Vmax)、对CO2亲和力(K0.5(CO2))和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可以通过改变胞内、外碳酸酐酶活性调节无机碳利用以适应不同氮磷浓度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无机碳利用 碳酸酐酶
下载PDF
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梁英 刁永芳 +1 位作者 陈书秀 荣玲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35-440,共6页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后1~2 d,20℃处理组的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rETR、ΦPSⅡ)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30℃的处理组的上述荧光参数从第1 d开始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20℃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温度为10~25℃,最适温度为2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小新月菱形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温度 叶绿素荧光 生长
下载PDF
氮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马若欣 王学魁 曹春晖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1-34,共4页
以NaNO3为氮源,研究了氮浓度的五个水平及光照强度对小新月菱形藻的生长率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MACC/B222)在氮浓度为32.mmol/L时平均生长率μ达到最大值0.710.0.d-1,脂肪含量... 以NaNO3为氮源,研究了氮浓度的五个水平及光照强度对小新月菱形藻的生长率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MACC/B222)在氮浓度为32.mmol/L时平均生长率μ达到最大值0.710.0.d-1,脂肪含量在16.mmol/L时达到最大值34.8%;在光强260.μmol/(s.m2)处获得最大生长率0.650.5.d-1,140.μmol/(s.m2)处获得最大总脂含量3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浓度 光照强度 小新月菱形藻 生长 总脂含量
下载PDF
高浓度小新月菱形藻保存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孙建华 王如才 赵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的保存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小新月菱形藻用不同的方法保存3个月,其最高存活率分别为:(1)在20℃下,15.0%的SAM8组为76.... 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的保存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小新月菱形藻用不同的方法保存3个月,其最高存活率分别为:(1)在20℃下,15.0%的SAM8组为76.4%,1.5%的抗生素组为54.6%,0.1%的防腐剂组为45.3%,对照组仅为35.4%。(2)在0℃下,10.0%的SAM8组为98.4%,1.5%的抗生素组为78.8%,0.1%的防腐剂组为63.1%,低于对照组(65.5%).(3)-30℃下,10.0%的DMSO组为84.6%,10.0%的甘油组为83.1%,对照组为46.0%。为微藻的浓缩保存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保存方法 贮存 防腐剂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施文杰 王长友 杨锐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海洋环境污染物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3种微藻生物量都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诺氟沙星对3种微藻毒性效应差别较大,对新月菱形藻... 基于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海洋环境污染物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3种微藻生物量都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诺氟沙星对3种微藻毒性效应差别较大,对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最低,EC_(20)(concentration for 20%of maximal effect)和EC_(05)(concentration for 5%of maximal effect)分别为25.36 mg/L和1.76 mg/L;对盐生杜氏藻的毒性效应较低,EC_(20)和EC_(05)分别为10.54 mg/L和1.25 mg/L;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最高,EC_(20)和EC_(05)分别为5.33 mg/L和0.01 mg/L;诺氟沙星对三种海洋微藻的抑制率增幅均随浓度增加趋缓。另外,在1 mg/L的浓度下,新月菱形藻的B_f值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毒性兴奋效应有关;小球藻的指数增长期随着诺氟沙星浓度的增大有着明显缩短的趋势。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得到诺氟沙星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预测非效应浓度(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PNEC)为0.096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盐生杜氏藻 新月菱形藻 小球藻 环境容纳量 系统预测非效应浓度
原文传递
Hierarchical recognition on the taxonomy of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被引量:3
10
作者 SHI Juan PAN KeHou +4 位作者 WANG XiaoQing CHEN Fang ZHOU Mi ZHU BaoHua QING RenW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期245-250,共6页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a marine eukaryotic unicellular diatom, originally classified as Bacillariophyta/Bacillariophyceae/Bacillariales/Bacillariaceae/Nitzsch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ed sources...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a marine eukaryotic unicellular diatom, originally classified as Bacillariophyta/Bacillariophyceae/Bacillariales/Bacillariaceae/Nitzsch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ed sources in mariculture. In this study,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examined under DIC Microscopy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its pigments and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complete Actin cDNA, part 18S rDNA, complete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part 28S rDNA se- quences, and a putatively encoding ?5 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 were cloned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 functioned in transgenic yeast. The sequence alignments were separately conducted using the related sequences from 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Bacillariophyta/Baci- llariales/Bacillariaceae/Cylindrotheca) and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Naviculales) with ClustalX 1.83. No distinct difference was discovered between N.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and P. tricornutum in both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level. Their identity was more than 99.6% among 18S rDNA, 5.8S rDNA and actin-gene sequences, and is up to 98.6% even among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Their ?5 desaturase similarity was 99.4%. However, the lower similarity was disclosured between N. closterium f. minutis- sima and 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which shared less than 40% identity in the ITS1 and ITS2 se- quences. So, N.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should not be placed in Bacillariales, Bacillariaceae, Nitzschia, but in Naviculales, Phaeodactylaceae, Phaeodactylum, and it was actually a strain of P. tri- cornu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硅藻类 真核状态 食物源 海产养殖
原文传递
四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帅 曲良 +2 位作者 李晓红 唐学玺 肖慧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6期9-15,共7页
研究了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L、GZ、WP和GM 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96 h E... 研究了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L、GZ、WP和GM 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96 h EC50值分别是0.0722、0.1852、0.1889和0.7198 g·L^(–1);对小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_(50)值分别是0.0511、0.2592、0.2939和0.5816 g·L^(–1)。对青岛大扁藻的96 h EC50-chl-a为0.0433、0.1325、0.1517和0.5121 g·L^(–1),96 h EC_(50)-chl-b为0.0503、0.1719、0.1212和0.3091 g·L^(–1);对小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_(50)-chl-a为0.0425、0.1365、0.1470和0.4215 g·L^(–1)。随溢油分散剂浓度的增加,2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半数抑制浓度值,4种溢油分散剂的毒性大小为DL>GZ>WP>GM。与细胞密度相比,2种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对4种溢油分散剂更敏感,更适于作为评判溢油分散剂毒性大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分散剂 青岛大扁藻 小新月菱形藻 藻细胞密度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小新月菱形藻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及高产岩藻黄素藻株的筛选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英 辛红翠 +2 位作者 闫译允 田传远 纪维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9-48,共10页
本文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B248为研究对象,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并从中筛选出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均优于出发株的优良突变株。研究表明:小新月菱形藻B248产生... 本文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B248为研究对象,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并从中筛选出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均优于出发株的优良突变株。研究表明:小新月菱形藻B248产生有利突变的最佳条件为ARTP输入功率120 W、气流速度10 L/min、处理距离2 mm、处理时间16或20 s,在上述条件下藻的致死率在90%以上。将诱变的突变株经过固体平板第一轮筛选、96孔板第二轮筛选、20 mL试管第三轮筛选、100 mL锥形瓶第四轮筛选,最终获得6株优良突变株,分别编号为Z-A1、Z-A2、Z-A3、Z-A4、Z-A5和Z-A6,6株优良突变株的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为0.577~0.686,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为15.0~19.0,单位体积干质量为0.55~0.71 g/L,岩藻黄素含量为1.01~1.53 mg/L,与出发株相比,分别提高了9.8%~30.4%、15.1%~45.7%、33.4%~71.5%和14.7%~73.1%。遗传稳定性研究表明,编号为Z-A1、Z-A4和Z-A6的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ARTP诱变育种技术是选育高产岩藻黄素小新月菱形藻藻株的有效手段,最终筛选出的3株突变株在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方面均优于出发株,且经5次传代后性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黄素 小新月菱形藻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诱变育种 生长 光合活性
下载PDF
小硅藻光合作用脂^(13)C稳定同位素定量标记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宗春光 李双 +5 位作者 徐继林 李艳荣 钟莺莺 俞雪钧 周成旭 严小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98-1706,共9页
以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了处于平台期的小硅藻中的光合作用脂被^(13)C标记的程度和速度。结果显示:在平台期^(13)C人工标记的10天内... 以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了处于平台期的小硅藻中的光合作用脂被^(13)C标记的程度和速度。结果显示:在平台期^(13)C人工标记的10天内,所有4类光合作用脂均被^(13)C明显标记,其中二酰甘油双半乳糖脂(DGDG)、磷脂酰甘油(PG)、二酰甘油硫代糖脂(SQDG)被^(13)C标记的总量,从刚进入平台期到平台期第8天逐渐增加,此后出现下降趋势,在第8天分别达到最大值(173±24)ng/mg,(473±41)ng/mg及(1224±21)ng/mg,标记率分别达到56.3%,38.4%和62.6%;而二酰甘油单半乳糖脂(MGDG)被^(13)C标记的总量在整个平台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并在第10天达到(956±51)ng/mg,标记率为87.3%。可见,不同脂质在藻体内合成的先后时间有差别,为了清晰地了解生物摄食过程中对微藻中特定脂类的同化机理,需要藻体内被^(13)C标记的每类脂质含量的最大化,针对DGDG、PG、SQDG,应选取标记了8天的微藻来投喂生物,而针对MGDG,则应选取标记了10天的微藻投喂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硅藻 13C稳定同位素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定量标记
下载PDF
小硅藻培养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GC-NCI-MS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慧青 王秀娟 +6 位作者 陈娇 杨帆 陆娟 王晨菡 徐继林 周成旭 严小军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14-1919,共6页
目的:以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建立海洋微藻体内及其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小硅藻培养2周,4000 r·min-1离心收集后冷冻干燥,乙酸乙酯提取藻粉中的游离脂肪酸;培养液经0.45μ... 目的:以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建立海洋微藻体内及其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小硅藻培养2周,4000 r·min-1离心收集后冷冻干燥,乙酸乙酯提取藻粉中的游离脂肪酸;培养液经0.45μm膜过滤后,用三氯甲烷-正己烷(1∶4,v/v)萃取出培养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样品经五氟苯甲基溴(PFBBr)衍生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色谱分离起始温度150℃,保持3.5 min后以20℃·min-1升至200℃,200℃中保持5 min后以5℃·min-1升至280℃,280℃中保持18 min;质谱检测在负化学源SIM模式下进行。结果:以游离脂肪酸C 14∶0、C 16∶0、C 18∶0、C 20∶4为研究对象,游离脂肪酸PFB衍生物在SPB-1色谱柱上得到良好分离;方法在0~100μmol·L-1浓度线性良好;检测限均小于0.05μmol·L-1,远优于其他常规的衍生检测方法;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藻粉中达到75.3%~87.8%,在藻液中达到66.0%~77.4%,RSD小于5%;小硅藻藻粉中检测出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在0.39~1.72μmol·g-1范围内,而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在0~399.3 nmol·L-1范围内。结论:该方法灵敏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海洋微藻体内及其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小硅藻 游离脂肪酸 五氟苯甲基溴衍生物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2种培养方式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亚鹏 王瑞旋 +4 位作者 黄建华 杨丽诗 江世贵 林黑着 王国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62,共8页
文章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小新月菱形藻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与开放式桶培养下,藻密度、pH、溶解氧及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的藻密度可达到1.33... 文章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小新月菱形藻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与开放式桶培养下,藻密度、pH、溶解氧及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的藻密度可达到1.33×10^7个·mL^–1,明显高于开放式培养的藻密度(8.36×10^6个·mL^–1)。藻液中pH随藻密度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及开放式培养环境中pH最高值分别为10.3和9.3。溶解氧与pH变化趋势相反,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氧随藻密度增加而降低,最后稳定在6.5 mg·L^–1,溶解氧的下降可能与玫瑰杆菌(Roseobacter)成为优势细菌有关。利用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培养过程中藻际菌群的结构变化,发现菌落的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培养前期主要以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为优势细菌,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后期主要以蓝细菌(Cyanobacteria)与玫瑰杆菌为优势细菌,其菌落结构与开放式桶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培养方式 PH 溶解氧 菌落结构 负压光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乙酰甲喹对小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3011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英江 黄会 +4 位作者 邹荣婕 邓旭修 田秀慧 李佳蔚 宫向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3,共7页
通过考察乙酰甲喹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3011)的生长抑制和对叶绿素a、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研究了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的毒性效应,为评... 通过考察乙酰甲喹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3011)的生长抑制和对叶绿素a、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研究了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的毒性效应,为评价兽药乙酰甲喹的使用安全性和保护养殖环境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乙酰甲喹对小新月菱形藻的24 h-EC50(半数有效浓度)为4.73 mg·L^(-1)、对等鞭金藻3011的24 h-EC50为2.14 mg·L^(-1),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均属于高毒物质,等鞭金藻3011更敏感。暴露24 h后,随着乙酰甲喹质量浓度的升高,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a浓度下降而等鞭金藻3011叶绿素a浓度基本不受影响;2种微藻的T-SOD活性随着乙酰甲喹质量浓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各实验组MDA浓度也高于对照组,等鞭金藻3011更敏感,说明乙酰甲喹对2种微藻均能造成氧化胁迫,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等鞭金藻3011 乙酰甲喹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小新月菱形藻固定化培养初步研究
17
作者 陈书秀 王虎 《生命科学仪器》 2011年第4期36-38,共3页
用褐藻酸钙对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固定化培养实验,测定不同胶粒大小、胶珠密度、CaCl2浓度及不同接种量对该藻的影响,比较了自由化生长与固定化细胞的生长曲线。小新月菱形藻在褐藻酸钙凝胶中仍具有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能力。球径为3.5mm,CaCl... 用褐藻酸钙对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固定化培养实验,测定不同胶粒大小、胶珠密度、CaCl2浓度及不同接种量对该藻的影响,比较了自由化生长与固定化细胞的生长曲线。小新月菱形藻在褐藻酸钙凝胶中仍具有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能力。球径为3.5mm,CaCl2浓度为2%时,细胞生长快,每50mL培养液中加入200个胶珠时细胞生长量大,接种量不能低于104个细胞/mL。与游离的小新月菱形藻相比,固定化小新月菱形藻生长慢,但生长周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藻 固定化 生长
下载PDF
造流对小新月菱形藻敞开式培养的影响
18
作者 冷晓飞 张勃 +4 位作者 程德金 周秘 亓守冰 陈顺 张伟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9-836,共8页
将12个53 cm×72 cm×58 cm 200 L水槽分为4组,接种密度为7.0×104个/mL的小新月菱形藻,在长面距底20 cm处分别设置3、6、12 W造流泵,流量分别为2000、3000、5000 L/h,使水流角度朝向桶底与水平面呈45°,以保证造流时... 将12个53 cm×72 cm×58 cm 200 L水槽分为4组,接种密度为7.0×104个/mL的小新月菱形藻,在长面距底20 cm处分别设置3、6、12 W造流泵,流量分别为2000、3000、5000 L/h,使水流角度朝向桶底与水平面呈45°,以保证造流时整个水体能混合均匀,1个对照组,用普通搅拌耙搅池,每个处理设置3个平行,研究不同功率造流下小新月菱形藻的敞开式培养效率。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开始3 d后,3个造流组内藻细胞的密度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试验结束,3、6、12 W 3个造流组内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116.7±4.5)×104个/mL、(133.8±4.0)×104个/mL和(144.5±3.8)×104个/mL,较对照组[(76.3±4.7)×104个/mL]分别提高53.1%、74.6%和93.1%,三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培养过程中,造流组内藻细胞未出现颗粒状结块现象;12 W和6 W造流组在多个时间点上的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造流组的pH自第5 d中午后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对照组培养水体的pH与藻密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923,造流组中二者的相关系数提高至0.960~0.975;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pH预测藻密度的回归模型,3个造流组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525~0.9685)均高于对照组(0.85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流 小新月菱形藻 藻细胞密度 水质因子
下载PDF
三种饵料微藻半连续培养条件的研究
19
作者 尹卫强 李炳乾 +1 位作者 刘颖芬 辛乃宏 《盐业与化工》 CAS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文章从起始密度和更新率两个方面对三种经济饵料微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条件的研究。实验表明,三种饵料微藻均可实现半连续培养;小球藻的最佳半连续培养条件是细胞起始密度4.2×107个/mL,日更新率为3... 文章从起始密度和更新率两个方面对三种经济饵料微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条件的研究。实验表明,三种饵料微藻均可实现半连续培养;小球藻的最佳半连续培养条件是细胞起始密度4.2×107个/mL,日更新率为30%;牟氏角毛藻的最佳半连续培养条件是起始密度3.8×106个/mL,日更新率为40%;小新月菱形藻的最佳半连续培养条件是起始密度7.8×106个/mL,日更新率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牟氏角毛藻 小新月菱形藻 半连续培养 更新率 起始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