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被引量:55
1
作者 李志勇 陈建军 陈明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有所提高,物质生产结构较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有所增加,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有所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是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施肥 秸秆还田 干物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施氮量对皖南砂壤土烤烟碳氮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志 史宏志 +3 位作者 刘国顺 王道支 祖朝龙 杨永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3,共6页
选取皖南典型植烟土壤,对不同施氮(N)量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硝酸还原酶、转化酶活性和碳氮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施N量的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活性高峰下部叶出现在移栽后40天;中、上部叶出现在移栽后55... 选取皖南典型植烟土壤,对不同施氮(N)量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硝酸还原酶、转化酶活性和碳氮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施N量的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活性高峰下部叶出现在移栽后40天;中、上部叶出现在移栽后55天,高峰值处理N8(N8kg/667m2)>N7(N7kg/667m2)>N6(N6kg/667m2)>N5(N5kg/667m2)。在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转化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后明显下降。烟株地上部总N累积量、烟碱含量和烟碱累积量不断增加,施N量愈高增加幅度愈大。总糖含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减少,上部叶总糖含量的积累水平低于中部叶和下部叶,上部叶中N8处理总糖含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砂壤土 碳氮代谢 施氮量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3
作者 江叶枫 叶英聪 +3 位作者 郭熙 饶磊 孙凯 李伟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7-1539,共13页
基于江西省2012年测土配方项目采集的16 582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探讨省域尺度下耕地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普通克里格法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耕地利... 基于江西省2012年测土配方项目采集的16 582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探讨省域尺度下耕地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普通克里格法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耕地利用方式、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施用量对耕地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磷比(N/P)在0.28~13.63之间,均值为3.38,变异系数为45.56%,呈中等程度的变异。空间分布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或鄱阳湖平原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九江市。成土母质、土壤类型、耕地利用方式、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施用量对江西省耕地土壤N/P空间变异影响显著(p<0.01),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氮肥施用量能影响27.2%的土壤N/P空间变异,是引起江西省耕地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土壤氮磷比 生态化学计量 空间变异 氮肥施用量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慧婷 李瑞奇 +2 位作者 王红光 李东晓 李浩然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19-1626,共8页
为明确减量播种和减施氮肥对强筋小麦品种藁优2018茎秆质量和抗倒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D210,210万株·hm-2;D330,330万株·hm-2;D450,450万株·hm-2)和施氮量(N0,0kg·hm-2;N120,120kg·hm-... 为明确减量播种和减施氮肥对强筋小麦品种藁优2018茎秆质量和抗倒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D210,210万株·hm-2;D330,330万株·hm-2;D450,450万株·hm-2)和施氮量(N0,0kg·hm-2;N120,120kg·hm-2;N240,240kg·hm-2)对小麦倒伏高发期茎秆形态的影响,以及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形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籽粒形成期和蜡熟期,密度由D210增加至D330,小麦茎秆重心高度显著增加,基部节间充实度、秆壁厚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茎秆重心高度以N0最小,N240最高;基部节间秆壁厚度在3个施氮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茎秆充实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在乳熟期和蜡熟期N120和N240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基部第1节间抗倒伏指数与节间粗度、充实度和第1节间秆壁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2节间秆壁厚度相关性不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籽粒产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但在不同施氮量间表现为N120和N240处理显著高于N0处理。因此,210万株·hm-2至33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120kg·hm-2的氮素水平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抗倒高产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施氮量 茎秆质量 抗倒性
下载PDF
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姜东燕 于振文 许振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368,共5页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呈先降后升又降的趋势.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灌溉量的增加,...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呈先降后升又降的趋势.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灌溉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运移加剧,在成熟期,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12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升高,并在120~1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出现高峰.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21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0~20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随灌溉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全生育期灌溉量为60 mm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施氮量为210 kg.hm-2、两次灌溉总量为60 mm的处理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且土壤硝态氮损失少,是较合理的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灌溉量 施氮量 土壤硝态氮
原文传递
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的生化性质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林 张佳宝 +1 位作者 赵炳梓 黄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5-683,共9页
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水氮耦合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平台,采集五个施氮水平(施氮0、150、190、230、270 kg hm-2)下表层0~20 cm土壤并测定其土壤肥力参数(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结果表明... 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水氮耦合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平台,采集五个施氮水平(施氮0、150、190、230、270 kg hm-2)下表层0~20 cm土壤并测定其土壤肥力参数(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结果表明:施氮降低了土壤pH、速效磷、全钾,增加了全氮、碱解氮、有机碳,除有机碳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外,其他肥力参数并未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土壤经过0、3、6、10次干湿交替,培养60 d后测定其生物和化学性质(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基本呼吸)。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干湿交替次数对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溶解性有机碳、脱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基本呼吸均有极显著作用,而干湿交替次数和施氮水平对除脱氢酶活性以外的其他土壤性质均无交互作用。五个施氮水平下土壤硝态氮、无机氮、溶解性有机碳、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增加,土壤基本呼吸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降低。高施氮水平(施氮超过190 kg hm-2)下土壤性质的变异系数更小并能更好地发生聚类。研究表明当土壤遭遇干湿交替时,高施氮水平下土壤更能维持其生化性质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土壤肥力 干湿交替 生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灌溉和氮营养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邢英英 张富仓 王秀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1,共7页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设置了全生育期土壤充分灌水、苗期亏水、拔节期亏水、灌浆期亏水、成熟期亏水5个水分处理和施氮量分别为0、0.1、0.30、.5 g/kg的4个施氮水平,依次以N0、N1、N2、N3表示。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氮营养对夏玉米...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设置了全生育期土壤充分灌水、苗期亏水、拔节期亏水、灌浆期亏水、成熟期亏水5个水分处理和施氮量分别为0、0.1、0.30、.5 g/kg的4个施氮水平,依次以N0、N1、N2、N3表示。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氮营养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生育期亏水均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茎叶的抑制作用大于根系,根冠比增加。苗期亏水抑制了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物质的生长,复水后补偿效应明显;拔节期是缺水敏感期,拔节期亏水对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复水后补偿效应不明显;灌浆期亏水对株高影响不明显,但对叶面积及干物质影响明显;成熟期亏水对玉米生长的各个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施氮对玉米的生长及地下干物质的累积有一定的影响,在试验的土壤肥力水平下,表现为施纯N 0.1 g/kg的施氮水平对盆栽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最好,是适宜的施氮水平。水氮交互作用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对玉米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影响极显著,对根冠比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苗期和成熟期对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亏缺 施氮量 生长 根冠比 干物质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云奇 陶洪斌 +4 位作者 王璞 郭步庆 鲁来清 张丽 尤桂芸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94-1598,共5页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播前150 kg·hm-2+拔节40 kg·hm-2);模式Ⅲ,施氮量250 kg·hm-2(播前90 kg·hm-2+拔节160kg·hm-2);模式Ⅳ,施氮量300 kg·hm-2(播前50 kg·hm-2+拔节150 kg·hm-2+吐丝100 kg·hm-2)。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基肥和拔节肥的基础上,再追施吐丝肥,与不施吐丝肥的模式相比,其吐丝后11~20 d、21~30 d、31~40 d内,每天增加的枯叶数分别减少0.01~0.02片、0.01~0.05片、0.02~0.04片;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的峰值有所提高,灌浆中后期SPAD值下降延缓;模式Ⅳ与模式Ⅲ相比灌浆速率峰值提高8.5%,籽粒体积得到显著提高。夏玉米吐丝后籽粒的吸氮量显著提高(模式Ⅳ籽粒吸氮峰值分别是模式Ⅰ、Ⅱ、Ⅲ的1.65倍、1.45倍、1.31倍),氮收获指数增加2.5~13.3个百分点,穗粒数增加。与穗粒数相比,吐丝期增施氮肥(模式Ⅳ)对千粒重的促进更显著,可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和部分穗部性状,与模式Ⅰ、Ⅱ、Ⅲ相比,分别增产200 kg·hm-2、300 kg·hm-2、400 kg·hm-2。夏玉米增施吐丝肥可以延缓吐丝后光合面积下降,从而为籽粒灌浆提供较多的源,最终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吐丝肥 SPAD值 氮收获指数 灌浆速率 粒重 产量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不同冬马铃薯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岳超 肖石江 +8 位作者 王怀义 王颖 刘凌云 滕松 罗萍 刘曜榕 娄平 毛远春 李燕山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5,132,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2个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分析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冬马铃薯生产上适宜的氮肥用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施氮处理较...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2个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分析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冬马铃薯生产上适宜的氮肥用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施氮处理较未施氮处理增产32.9%~117.2%;马铃薯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块茎产量、施氮纯增收和氮肥贡献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均在N345处理下达最大值,而氮肥产投比、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施氮处理下云薯902的施氮纯增收、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贡献率均高于合作88;马铃薯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反应通过二次多项式模型分析得出,云薯902的氮肥效应回归方程为:Y=-0.272N^2+182.15N+27 987(F=124.15**,R^2=0.988 1**),合作88的氮肥效应回归方程为:Y=-0.2 168N2+119.28N+28 807(F=24.09**,R^2=0.941 4**)。马铃薯不同品种间的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利用率存在差异,且不同品种间的最佳施氮量和生产等量鲜薯的氮肥需要量也不同,云薯902和合作88两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329.6和268.5 kg/hm^2,生产1 t鲜薯的氮肥需要量分别为5.64和5.94 kg。因此,在兼顾产量、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等因素下,建议云薯902的适宜氮肥用量为270~329.6 kg/hm^2,合作88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95~268.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马铃薯 品种 氮肥用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覆膜与施氮组合下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拟合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方恒 李援农 +2 位作者 谷晓博 银敏华 杨金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45-252,共8页
为揭示不同地膜覆盖与施氮水平组合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地膜覆盖(普通地膜、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记为P和J)和尿素(纯氮0、90、180、270 kg/hm2,记为N0、N1、N2和N3)对夏玉米灌浆特征参数和叶绿素a/b影响的试验... 为揭示不同地膜覆盖与施氮水平组合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地膜覆盖(普通地膜、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记为P和J)和尿素(纯氮0、90、180、270 kg/hm2,记为N0、N1、N2和N3)对夏玉米灌浆特征参数和叶绿素a/b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延迟了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最大延迟6.273 d,但提高了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489 mg/d和1.062 mg/d。地膜覆盖配施氮肥主要延长了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分别延长0.554~6.839 d和1.627~12.355 d,并分别提高了快增期和缓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1.125 mg/d和0.285 mg/d。普通地膜覆盖主要延长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并提高灌浆速率,而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延长灌浆持续时间和提高灌浆速率的作用在快增期和缓增期逐渐显现。地膜覆盖配施氮肥推迟了叶绿素a/b质量比达到最大值的时间(12~24 d),但延长了光合活性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籽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Richards模型 灌浆 地膜覆盖 施氮水平 叶绿素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玉米冠层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高素玲 刘松涛 +1 位作者 杨青华 常介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4期114-118,共5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氮肥减量后移对玉米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0)、习惯施氮(N300/2)、减量施氮(N240/2)、减量后移施氮(N240/3)、减量后移施氮(N200/3),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种植密度75000株/... 为了进一步研究氮肥减量后移对玉米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0)、习惯施氮(N300/2)、减量施氮(N240/2)、减量后移施氮(N240/3)、减量后移施氮(N200/3),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种植密度75000株/hm2。结果表明,氮肥减量处理(N240/2)与习惯施氮处理(N300/2)相比叶片SPAD值、PN及产量均有所降低,Dualex值则有所增加,但差异并不显著,减量施氮在生产上应切实可行的;减量后移施氮处理(N240/3)与习惯施氮处理(N300/2)和减量施氮处理(N240/2)在出苗后30天和45天的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及产量也均有所降低,Dualex值则有所增加,表现差异也并不显著,但与减量后移施氮(N200/3)差异显著。减量后移施氮(N240/3)与习惯施氮处理(N300/2)、减量施氮处理(N240/2)和减量后移施氮(N200/3)在出苗后60天和75天的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及产量均有所增加,Dualex值则有所降低,表现差异显著。氮肥减量后移(N240/3)处理的玉米植株氮素不但能满足于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降低投入、提高氮素利用率且产量也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SPAD值 Dualex值 光合速率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房琴 高影 +2 位作者 王红光 李瑞奇 李雁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3-138,共6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同一施氮量下,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但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逐渐减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后干物质贡献率及产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密度对果穗秃尖长、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对穗行数的影响最小。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除拔节期)、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是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375 kg/hm^2最高。本研究条件下,以种植密度6.75万,7.5万株/hm^2,施氮量375 kg/hm^2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分别为12 797.3,12 425.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施氮量 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宏 周建斌 +2 位作者 王春阳 董放 李凤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3-697,共5页
以在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区进行的连续6年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覆草>垄... 以在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区进行的连续6年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覆草>垄沟>常规>节水,其中覆草模式影响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经过12季玉米-小麦的轮作,不同栽培模式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为垄沟>节水>覆草>常规,垄沟和节水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硝态氮累积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和施氮量增加,0~200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240kg·hm-2N(N240)处理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施120kg·hm-2N(N120)处理。不同施氮量下硝态氮在0~200cm土壤剖面的分布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和N120处理相比,N240处理下各栽培模式在120cm以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施氮量 玉米-小麦轮作 硝态氮残留 土壤剖面
下载PDF
施氮量与行距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8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范仲卿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75,共8页
在当今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栽培措施会对小麦籽粒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小麦类型间差异,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 在当今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栽培措施会对小麦籽粒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小麦类型间差异,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场试验田,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150 kg·hm-2、210 kg·hm-2、270 kg·hm-2)为主区,行距(12 cm、20 cm)为裂区,供试品种为小裂区,研究田间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花后蛋白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和行距增加而显著提高,且在低氮条件下施氮效果较为显著。在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增大行距对2个小麦品种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积累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20 cm行距条件下,210 kg·hm-2施氮量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硬度、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及粉质参数等品质指标的改善,而270 kg·hm-2施氮量能够有效提高中筋小麦‘中麦8号’磨粉品质和粉质参数;2个筋型小麦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而2个小麦品种容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氮量在150 kg·hm-2以上时,增大行距,‘济麦20’和‘中麦8号’加工品质均能够显著提升,即在20 cm行距水平下2个筋型小麦加工品质较好。适当的施氮量和合理的行距配置能够提高小麦籽粒品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品质在行距20 cm、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和270 kg·hm-2时达到最优。说明适当增加施氮量和增大行距均有利于强、中筋冬小麦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筋型 施氮量 行距 品质性状
下载PDF
施氮量对枣棉间作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阿丽艳.肉孜 郭仁松 +2 位作者 杜强 武辉 张巨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1-767,共7页
研究了枣棉间作下棉花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品质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机制,确定枣棉间作的合理施氮量,为果棉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的合理氮肥运筹,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南疆的主栽棉花品种"中棉所49"为材料,研究了4... 研究了枣棉间作下棉花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品质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机制,确定枣棉间作的合理施氮量,为果棉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的合理氮肥运筹,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南疆的主栽棉花品种"中棉所49"为材料,研究了4个氮素水平(N 0、150、450和750 kg/hm2)下棉花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棉花干物质累积存在显著差异,氮素缺乏或过量均影响其干物质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累积量,使产量降低。施氮量对棉花品质也有显著影响,合理的氮肥用量不但能提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从而提高产量,而且可使其有较好的整齐度,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因此,在枣棉间作条件下,施氮量为N 450 kg/hm2时棉花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增产效果显著,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控失氮肥控制氮素径流损失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林 蔡冬清 +6 位作者 乔菊 周莎莎 卞坡 余立祥 刘星海 余增亮 吴跃进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4期30-31,21,共3页
本文通过斜面坡地径流实验,研究了控失氮肥(尿素)在控制土壤氮素径流损失上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施肥情况下,控失尿素对普通尿素氮素在径流损失上的控失率为57.50%;控失剂对照对本底对照的径流损失控失率为8.94%。
关键词 径流 土壤氮素 等氮量施肥 控失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胡伟 张亚红 +4 位作者 李鹏 张鹏 李满友 尤璟涛 田水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58-2868,共11页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关系,本研究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无氮(N0,0)、低氮(N1,60 kg·hm^(-2))、中氮(N2,120 kg·hm^(-2))和高氮...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关系,本研究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无氮(N0,0)、低氮(N1,60 kg·hm^(-2))、中氮(N2,120 kg·hm^(-2))和高氮(N3,180 kg·hm^(-2))这4个施氮水平,监测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水热的季节变化,并于紫花苜蓿生长季内不同茬次刈割后测定了土壤生化性质.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水平下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7月下旬达到峰值,12月中旬降至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强,N1、N2和N3施氮水平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0.97、1.04和1.07 g·(m^2·h)^(-1),与N0[0.88 g·(m^2·h)^(-1)]相比,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10.2%、18.2%和21.6%;施氮对紫花苜蓿非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2)不同施氮水平下紫花苜蓿生长季、非生长季和全年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拟合指数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指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表现为生长季(0.46~0.62)<非生长季(0.66~0.76)<全年(0.80~0.86).(3)施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的pH值和速效磷(AP),而提高了速效钾(AK)、土壤有机质(SOM)、土壤脲酶(URE)和土壤蔗糖酶活性(INV).土壤全氮(TN)和碱解氮(AN)含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施氮量在0~120 kg·hm^(-2)时,TN和A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继续增施氮肥超过N2(120 kg·hm^(-2))水平时则略有下降.(4)通过紫花苜蓿生长季内土壤呼吸与其土壤生化性质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可知,土壤呼吸速率(R_S)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TN和UR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OM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INV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考虑土壤生化特性对不同施氮条件下紫花苜蓿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生化性质 紫花苜蓿
原文传递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子胜 徐敏 +4 位作者 张国伟 金路路 单莹 吴晓东 周治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43-3251,共9页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于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每公顷75000、97500、120000株)和施氮量(0、240、480kg.hm-2),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和氮素累积利用率的影响....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于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每公顷75000、97500、120000株)和施氮量(0、240、480kg.hm-2),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和氮素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Logistic模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棉花氮素累积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和品质;氮素的快速累积起始日较生物量早13d左右.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7500株、240kg.hm-2施氮量处理下,两个品种棉花的生物量和氮素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最为协调,皮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最优,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较早的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及较高的累积速率有利于棉花较高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早熟棉区 棉花 施氮量 种植密度 生物量
原文传递
施氮及添加硝化抑制剂对苜蓿草地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倪红 杨宪龙 +3 位作者 王刚 来兴发 邓建强 沈禹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27,共11页
摘 要: 为探究旱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栽培草地氧化亚氮(N2O)排放对施氮水平及添加硝化抑制剂 的响应特征, 采用传统静态箱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 2(N0)、50 kg(N)·hm 2(N50)、100 kg(N)·hm 2(N100)... 摘 要: 为探究旱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栽培草地氧化亚氮(N2O)排放对施氮水平及添加硝化抑制剂 的响应特征, 采用传统静态箱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 2(N0)、50 kg(N)·hm 2(N50)、100 kg(N)·hm 2(N100)和 150 kg(N)·hm 2(N150)]以及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 150 kg(N)·hm 2 (N150+DCD)对 陇东苜蓿草地 N2O 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 监测期内 N0、N50、N100 和 N150 处理 N2O 平均排放速率分 别为 3.5 µg·m 2·h 1、4.1 µg·m 2·h 1、5.0 µg·m 2·h 1 和 6.1 µg·m 2·h 1, 随着施氮梯度的增加, N2O 排放速率呈增 加趋势。添加硝化抑制剂 DCD 对 N2O 排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与 N150 处理相比, N150+DCD 处理下苜蓿 草地 N2O 平均排放速率下降 50.7%, N2O 累计排放量显著降低 61.6%(P<0.05)。施氮对苜蓿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而 N0、N50、N100 和 N150 处理下单位苜蓿产量 N2O 排放量随氮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 各处理分别为 6.5 mg·kg 1、7.8 mg·kg 1、11.3 mg·kg 1 和 12.5 mg·kg 1。N2O 排放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深刻, 生长季 N2O 排放通 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而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 旱作紫花苜蓿栽培草 地 N2O 排放通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明显增加,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硝化抑制剂DCD能显著抑制N2O 排放。 相关研究结果对于该区域苜蓿草地合理施肥以及 N2O 减排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N2O排放通量 氮肥用量 硝化抑制剂
下载PDF
河北省冬小麦氮磷钾肥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丽敏 高露 +2 位作者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77-185,共9页
为了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模型,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表现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 为了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模型,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表现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滨海平原区,且各地区小麦田施肥区较不施肥区的增产量和增产率顺序均为NPK配施> NP配施> NK配施> PK配施;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0. 77,201. 18,151. 07,150 kg/hm2,最佳施磷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kg/hm2,最佳施钾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 kg/hm2。4个生态类型区土壤的供肥能力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按照地区进行排序,土壤供氮肥能力依次为太行山>低平原>山前平原>滨海平原,供磷肥能力为太行山>山前平原>低平原>滨海平原,供钾肥能力为低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磷、钾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存在明显差异,除山前平原外,其他均表现为磷肥最高,钾肥最低,氮肥居中。综合分析认为,在低平原、太行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山前平原地区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磷肥 钾肥 “3414” 供肥能力 农学效率 最佳施肥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