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定年与早期人类演化 被引量:97
1
作者 朱日祥 邓成龙 潘永信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2-944,共23页
主要评述了近年来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建立泥河湾组的磁性地层年代格架、厘定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和确定华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年代序列。研究表明:第一,泥河湾组河湖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高斯正极性时末期以来的地磁极性... 主要评述了近年来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建立泥河湾组的磁性地层年代格架、厘定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和确定华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年代序列。研究表明:第一,泥河湾组河湖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高斯正极性时末期以来的地磁极性特征(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即沉积时代始于约2.6Ma。早期人类至少在1.66~0.78Ma期间的大约90万年的时间内长期持续地占据高纬度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动物群(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时代为2.0—0.8Ma。第二,华北地区早期人类已经能够适应东亚高纬度地区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和干旱化趋势增强的复杂环境变化,尤其能适应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前后中国北方多变而且不稳定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因此,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第三,早期人类走出非洲以后,可能沿不同的路径并以较快的速度扩散到东亚地区。向南越过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向北至少扩散到40°N的泥河湾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磁性地层学 岩石磁学 旧石器遗址 泥河湾动物群 早期人类演化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 被引量:56
2
作者 卫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3-238,共16页
半山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端,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与东谷坨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以一条正断层相隔,分别在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半山遗址的位置比东谷坨遗址低70余米,但根据野外观察.二者的地层层位大致相... 半山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端,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与东谷坨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以一条正断层相隔,分别在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半山遗址的位置比东谷坨遗址低70余米,但根据野外观察.二者的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半山遗址发掘近2平方米,获得95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初步分析,半山的石制品和东谷坨的非常相似,它们应该属于同时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遗址 泥河湾盆地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古湖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早期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44
3
作者 袁宝印 同号文 +1 位作者 温锐林 王燕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1期77-87,共11页
泥河湾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系的东北端,是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近纪初恒山-大同一带发育软流圈上涌柱,导致岩浆喷发和地壳变薄,距今25~24Ma,阳原-石匣一带开始沉陷形成盆地,北侧出现伸展造山带。受到挤压作用使盆地内地壳缩短... 泥河湾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系的东北端,是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近纪初恒山-大同一带发育软流圈上涌柱,导致岩浆喷发和地壳变薄,距今25~24Ma,阳原-石匣一带开始沉陷形成盆地,北侧出现伸展造山带。受到挤压作用使盆地内地壳缩短并在盆地南侧形成台地。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为盆地沉陷最盛时期,泥河湾古湖形成。距今2.0~0.8Ma,该地区为温和的温带气候环境,有的时段为亚热带气候,同时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风成沉积为盆地土壤提供了丰富矿物质养分,湖泊周边地区动植物繁盛,为早期古人类在此栖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裂谷型盆地是适于早期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泥河湾盆地将是我国最有可能发现早期古人类化石的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汾渭裂谷 早期古人类 生存环境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磁性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红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091,共11页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的环境磁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湖相地层的物源具有多重性,既有来自周边山地的风化碎屑,又有来自西北和北方沙漠地区的粉尘物质,导致了其古环境和气候记录的复杂性。湖相地层除记录了松山反极性时晚期和布容正极性...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的环境磁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湖相地层的物源具有多重性,既有来自周边山地的风化碎屑,又有来自西北和北方沙漠地区的粉尘物质,导致了其古环境和气候记录的复杂性。湖相地层除记录了松山反极性时晚期和布容正极性时这两个大的极性时段以外,还记录了哈拉米洛极性亚时和另外3个短期极性漂移事件。磁组构参数表明东谷坨剖面的地层是在正常的重力分异条件下沉积的,且自沉积结束以来没有受到明显的后期扰动。磁化率最大轴的方位角显示东谷坨剖面处乃至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古水流方向主要(或大多数时候)为北北西-南南东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组构 河湖相地层 东谷坨剖面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泥河湾陆相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及其对古湖泊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0
5
作者 年小美 周力平 袁宝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校正,这种方法利用长石的释光信号,饱和剂量较高,且异常衰退较小,为测量老样品提供了可能性。根据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光释光测年结果,郝家台、后沟和红崖地区现存泥河湾湖相顶部沉积物年龄为360~420ka,虎头梁湖相顶层沉积物年龄为约270ka,而郝家台和后沟湖相沉积物上覆黄土一古土壤年龄分别为约130ka和180ka。这些测年结果表明在泥河湾地区湖相沉积物顶层及其上覆沉积物之间广泛存在一个沉积间断,且不同地点湖相沉积物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推测现在泥河湾地区出露的湖相沉积物顶层并不是当时古湖泊消失时的沉积,即至少部分古湖泊沉积的顶部已被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 湖相沉积物 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 长石信号 古湖泊演化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0
6
作者 谢飞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4-332,共9页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异常丰富,在约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各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三十余处,这些发现为该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的科学资料。盆地内小石器文化传统贯穿始终,从早到晚旧石器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到...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异常丰富,在约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各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三十余处,这些发现为该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的科学资料。盆地内小石器文化传统贯穿始终,从早到晚旧石器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存在细石器技术传统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文化 泥河湾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湖相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夏正楷 韩军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4-350,共7页
本文作者之一曾于1993年报道过在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湖相叠层石,并根据测年数据和其中所含的藻类化石,认为它是末次间冰期的温暖期中藻类生命活动的产物。近年来,作者对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作者之一曾于1993年报道过在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湖相叠层石,并根据测年数据和其中所含的藻类化石,认为它是末次间冰期的温暖期中藻类生命活动的产物。近年来,作者对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发现的湖相叠层石主要生活在古泥河湾湖水深0.4~46cm左右的湖滨浅水地带;在末次间冰期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温暖干燥的气候环境和盐度较大的湖泊水体,为藻类的繁衍和叠层石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通过湖相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分析,不仅有助于重建古泥河湾湖的环境,而且也有助于加深对本区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第四纪 湖相叠层石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几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光释光测年 被引量:26
8
作者 長友恒人 下冈順直 +2 位作者 波冈久惠 佐川正敏 卫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84,共9页
中国泥河湾盆地几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经过光释光年代测试,分别得出IRSL和BLSL年龄。油房遗址文化层上下部层位分别为1.3—1.4万年和1.5—1.7万年,虎头梁遗址上部层位为0.9±0.13万年,许家窑遗址文化层约为6.9±0.8万年。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史前遗址 泥河湾盆地 中国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环境意义——以泥河湾盆地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晓强 李华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52,共10页
选取陆相湖盆泥河湾盆地的郝家台和东谷坨两剖面 ,共取样 2 86块 ,研究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 ,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参数、磁化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蕴含着环境变化的信息。磁化率各向异性度 (P)、... 选取陆相湖盆泥河湾盆地的郝家台和东谷坨两剖面 ,共取样 2 86块 ,研究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 ,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参数、磁化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蕴含着环境变化的信息。磁化率各向异性度 (P)、磁线理 (L )、沉积物磁化率的高值和细粒物质含量的低值指示湖水平面下降 ,气候较为干燥 ;相反 ,则说明湖水平面上升 ,气候较为湿润。据此 ,将泥河湾盆地沉积过程中湖水平面的变化过程划分为 2个大的阶段 ,14个次级阶段。阶段 变化周期较长 ,而阶段 周期则较短 ,可能是由不同的气候周期所控制。而磁化率椭球体最大主轴的方向指示了盆地古水流方向 ,主轴倾角的变化说明了沉积过程是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沉积物粒度 泥河湾盆地 陆相 断陷湖盆
下载PDF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马宁 裴树文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5-288,共14页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发现于1974年,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发现于1974年,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占63.6%;石器类型多样,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单向加工占72.4%,且以正向为主;双向加工占27.6%,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 泥河湾盆地 晚更新世早期 石制品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二道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21,共13页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二道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器工业 船形石核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坡遗址ESR年代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春茹 尹功明 +3 位作者 高璐 李建平 林敏 陈士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6-172,共7页
中国泥河湾盆地以发育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湖相地层和数目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是研究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新旧石器和早期人类演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东坡遗址是泥河湾遗址之一,形成时代一直没有确定。根据古地磁和区域... 中国泥河湾盆地以发育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湖相地层和数目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是研究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新旧石器和早期人类演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东坡遗址是泥河湾遗址之一,形成时代一直没有确定。根据古地磁和区域地质等分析,初步认为东坡遗址形成时代不早于距今780ka。本文利用石英Ti心ESR法对泥河湾东谷坨剖面B/M界限样品进行了测量,年龄为750±88ka,这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泥河湾层水相沉积物进行测年是可行的。我们利用同样方法和参数对东坡遗址进行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东坡遗址文化层的形成时代为距今304±12ka到333±23ka,平均年龄为321±15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Ti心 第四纪 地质年代学 东坡遗址 湖相地层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 被引量:20
13
作者 穆会双 许清海 +5 位作者 张生瑞 浑凌云 李曼玥 胡亚楠 李阳 谢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8-711,共14页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个地层样品的孢粉数据,采用MAT(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方法定量重建了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220~85ka B.P.的年均温和年均降水序列.依据孢粉定量重建的气候变化序列与大西洋-太平洋深海氧同位素和南极冰芯记录的MIS 5、MIS 6和MIS 7阶段有较好对应.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年均降水量比现在多200~400mm;间冰期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约1℃,或与现在相近,年均降水量也与现在相近.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古气候相对稳定,间冰期时波动频繁.侯家窑古人类生活在大理冰期(MIS 6阶段),气候寒冷湿润,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侯家窑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侯家窑人已学会适应和抵御严寒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侯家窑遗址 孢粉 现代类比法(MAT) 古气候定量重建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 被引量:16
14
作者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 1 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 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 1 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 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 1 0 7万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时代早期 试掘 地点
下载PDF
河北阳原侯家窑遗址孢粉组合特征及揭示的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19
15
作者 浑凌云 许清海 +4 位作者 张生瑞 王法岗 刘连强 李建勇 李曼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1-961,共11页
结合前人测年资料和本研究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形成于晚更新世,依据花粉组合变化将其划分为6个带:带Ⅰ,以喜冷的针叶树等乔木花粉为主,表明遗址附近为针阔混交林,此带还出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都表明气候寒冷而湿润;带Ⅱ,乔木花... 结合前人测年资料和本研究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形成于晚更新世,依据花粉组合变化将其划分为6个带:带Ⅰ,以喜冷的针叶树等乔木花粉为主,表明遗址附近为针阔混交林,此带还出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都表明气候寒冷而湿润;带Ⅱ,乔木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加,遗址附近演变为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而干燥;带Ⅲ,乔木花粉骤升,仍以松和云杉属花粉为主,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植被,气候寒冷而潮湿,此带为侯家窑遗址文化层(侯家窑人生活时期),光释光测年表明文化层中上部时代为60000~70000aB.P.,时值大理冰期前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也证明冷期的到来;带Ⅳ,针叶树花粉减少,温带落叶阔叶树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显增,表明遗址附近植被演变为以温带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而潮湿;带V,松属花粉增加,云杉属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略减,遗址附近为以松属植被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带Ⅵ,松属花粉减少,榆属和白蜡属花粉略增,草本植物花粉微增,遗址附近发展为草原植被,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孢粉分析显示从孢粉带Ⅳ开始,遗址附近的气候由之前的冷湿与暖干的交替演变成之后的冷干与暖湿的交替。侯家窑古人类生存时正值大理冰期,气候寒冷,遗址附近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周围存在静水湖沼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是各种动物生存的理想场所。在生产力低下,食物较短缺的旧石器时代,与严寒相比,侯家窑人选择了充足食物来源的湖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侯家窑古文化遗址 孢粉分析 大理冰期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夏正楷 韩军青 +1 位作者 金德秋 周锡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9-124,共6页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物中...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物中所含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研究,认为在末次间冰期(据今13~7万年),该区气候以干暖与湿冷的交替为主要特征。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氧碳同位素 第四纪 泥河湾盆地 盆地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的磁性地层学定年及其对泥河湾动物群的年代制约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平 邓成龙 +4 位作者 李仕虎 蔡书慧 袁宝印 卫奇 朱日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6-1190,共15页
主要对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即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所在剖面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和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出下沙沟剖面记录了高斯正极性时(Gauss normal chron)晚期、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 reverse chron)及布容... 主要对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即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所在剖面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和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出下沙沟剖面记录了高斯正极性时(Gauss normal chron)晚期、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 reverse chron)及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 normal chron)。下沙沟动物群的层位跨越留尼旺(Reunion normal subchron)和奥杜威(Olduvai normal subchron)正极性亚时,其年代约为2.2~1.7Ma。上新世/更新世界限(高斯/松山(Gauss/Matuyama)地磁极性倒转界限)位于下沙沟剖面底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将泥河湾盆地已有磁性地层年代数据的动物群标注在地磁极性年表上,获得了泥河湾动物群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泥河湾动物群位于高斯/松山和松山/布容(Matuyama/Brunhes)两个地磁极性倒转界限之间,因此,泥河湾动物群的年代区间为2.6~0.8Ma,这一研究结果完善了泥河湾盆地的生物地层年代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地质年代学 泥河湾盆地 泥河湾动物群 下沙沟动物群 泥河湾组
原文传递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3
18
作者 WANG Hongqiang1,2, DENG Chenglong1, ZHU Rixiang1 & XIE Fei3 1. Paleomagnetism and Geochronology Laboratory (SKL-L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 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He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95-303,共9页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e carrier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is magnetite. While hematite co-exists with magnetite in some portions of the Cenjiawan sequence, wher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are carried by both magnetite and hematite. Measurements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nfirm that the Cenjiawan sequence has preserved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is suitable for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Paleo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s formed just posterior to the Punaruu normal event, which is dated at about 1.1 Ma. Combined with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of the Donggutuo, Xiaochangliang and Majuangou se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early humans were occupying the Nihewan Basin around 1.6, 1.3 and 1.1 Ma. This integrated resul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y of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envi- ronment of early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asin Early Pleistocen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paleomagnetism.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石制品原料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杜水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诸遗址中石料产地的调查和石制品颜色、质地及表面状况的分析后认为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人类选择石料方式变化主要发生在旧石器晚期的早段和晚段之间 ,在此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类选择石... 本文通过对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诸遗址中石料产地的调查和石制品颜色、质地及表面状况的分析后认为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人类选择石料方式变化主要发生在旧石器晚期的早段和晚段之间 ,在此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类选择石料主要在遗址附近 ,各遗址的石料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但遗址中的一些优质石料可能来源于 10多公里之外的地区 ;而在旧石器晚期早段 ,在基本继承这一特点的前提下 ,仅有很少量的石料输送距离达数 10km ;石料被带到遗址之前一般并不进行粗选 ,多是直接进行打片。在此之后 ,人类对石料的选择则表现出刻意的追求 ,优质石料大量被输送到数 10公里之外 ,而且石料在输入到遗址之前一般要经过精心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料 旧石器中晚期 石制品 泥河湾盆地 原料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兆群 郑绍华 刘建波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6-313,共8页
在泥河湾盆地稻地组与壶流河组、蔚县组命名剖面上分别筛洗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花豹沟剖面选取 3个层位 ,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 1 0种 ;稻地剖面 6个层位 ,发现化石 2 5种。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 ,以及岩石地层追索对比 ,认为壶流河组... 在泥河湾盆地稻地组与壶流河组、蔚县组命名剖面上分别筛洗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花豹沟剖面选取 3个层位 ,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 1 0种 ;稻地剖面 6个层位 ,发现化石 2 5种。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 ,以及岩石地层追索对比 ,认为壶流河组与蔚县组从岩性上无法分开 ,应予合并 ,保留蔚县组 ;稻地组与蔚县组为同时期沉积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变关系 ,建议废止稻地组 ;仅保留蔚县组作为泥河湾组之下风成红黏土之上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时代为中上新世晚期至晚上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新世 小哺乳动物 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