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统乡村士绅的“嬗变”与“疏离”——以辛亥前后江浙地区的“毁学”事件为例 |
李涛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2
|
近代华北乡村教育的变迁 |
郑起东
|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3
|
晚清时期教育博物馆的开设 |
李军
|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4
|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近代中国——兼述若干省份的实施情况 |
吴洪成
罗佳玉
许娟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5 |
5
|
|
5
|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初步形成 |
张瑞静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6
|
清末民初甘肃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郝婧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7
|
商业教育的近代缘起 |
吴玉伦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8
|
近代商业教育在清末的兴起 |
吴玉伦
|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 |
2
|
|
9
|
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考论 |
王军
|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0
|
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新式教育及其教学实态——以《一个徽州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为中心 |
陈杰
|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
2014 |
2
|
|
11
|
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
杨银权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2
|
民国时期华北乡村教育的转型与困境(1912-1937) |
朱汉国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4 |
0 |
|
13
|
在战争语境规范下发生的五四文学 |
李宗刚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1
|
|
14
|
试论新式民族教育的人伦基础:自守尊严与互守尊严的再教育 |
纳日碧力戈
|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
2014 |
1
|
|
15
|
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脱嵌”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
邵长兰
|
《职业教育研究》
|
2022 |
0 |
|
16
|
中国农村社区与乡村学校的近代转型刍议 |
李倩
|
《黑河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7
|
新型教育智库:特征、功能与建设策略 |
杨敏
|
《当代教育论坛》
|
2015 |
5
|
|
18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思想文化背景探析 |
曹贵
|
《设计艺术研究》
|
2014 |
1
|
|
19
|
21世纪通识教育的新样态——伊恩·韦斯特伯里教授访谈录 |
王海莹
|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20
|
网络参政中虚拟群体的分析 |
曾桂芳
陈京民
梁亚婷
|
《微型电脑应用》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