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被引量:654
1
作者 金煜 陈钊 陆铭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89,共11页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经济政策
原文传递
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23
2
作者 孙久文 姚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9,共9页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可以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我们利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SP指数来测算这一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京津冀实现了产业分工;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北京与河北、天...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可以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我们利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SP指数来测算这一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京津冀实现了产业分工;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北京与河北、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大,这说明北京与河北、天津形成了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专业化分工较为明显,但是河北与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小,并且呈现出小幅度下降趋势;北京正逐步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转移到河北与天津,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主的制造业格局。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是:打破行政分割,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协同创新为先导,构建京津冀区域分工新格局;在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区域产业综合发展的新局面;尽快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完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持,让人民群众尽快感受到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地区专业化 协同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原文传递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 被引量:56
3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42,共8页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流动 集聚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张文忠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102,共9页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规模经济 集聚力 分散力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被引量:39
5
作者 顾朝林 王恩儒 石爱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7-504,共8页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全球化 产业组织
下载PDF
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 被引量:56
6
作者 李小建 苗长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3-161,共9页
从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评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两支脉络交互学习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应科学借鉴西方经验,注重在研究中分... 从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评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两支脉络交互学习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应科学借鉴西方经验,注重在研究中分析和提炼理论问题,不断引进相关学科理论,合理使用模型和计量方法,加强微观视角和政治经济研究;在此基础上,应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发掘特殊的思维方法。中国国情下的独特问题的研究,比如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对于推出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郭建万 陶锋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2009年第4期29-37,共9页
本文集中分析了聚集经济以及环境管制下的外商投资区位选择。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纳入环境管制因素考察FD 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聚集经济情况下,"污染避难所"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成立,考虑到集聚经济... 本文集中分析了聚集经济以及环境管制下的外商投资区位选择。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纳入环境管制因素考察FD 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聚集经济情况下,"污染避难所"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成立,考虑到集聚经济,外商投资与环境管制关系则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降低环境标准,牺牲环境换发展不是最佳选择,而需要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人力资本和本地FD I集聚效应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区位选择 环境规制 集聚效应 新经济地理
下载PDF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56
8
作者 段学军 虞孝感 +1 位作者 陆大道 Josef Nipper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克鲁格曼在借鉴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世界贸易、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改造并创新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套新的空间区位理论—称之为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以在该领域及此前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形势预测... 克鲁格曼在借鉴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世界贸易、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改造并创新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套新的空间区位理论—称之为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以在该领域及此前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形势预测方面的贡献,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在新形势下取得的新成果,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使经典区位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被认为与地理界所研究的经济地理学关系不大,未引起地理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克鲁格曼所研究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内涵、研究意义及其与传统区位论的关系等方面,重新解读和审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该理论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研究和制订区域科学发展路线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理论 区位论 意义 克鲁格曼
下载PDF
地区市场潜能、出口开放与我国工业集聚效应研究 被引量:52
9
作者 孙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7-60,共14页
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最终会引致产业集聚的形成。然而,在开放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市场对于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和国外市场在内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市场在地区... 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最终会引致产业集聚的形成。然而,在开放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市场对于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和国外市场在内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市场在地区工业集聚中的作用,然后运用200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样本及其子样本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地区市场潜能对工业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性。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子样本回归结果发现,两类市场对于地区工业集聚均有显著作用,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这能够说明我国的工业集聚为什么会发生在东部而不是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潜能 出口开放 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
原文传递
高铁开通、地区特定要素与边缘地区的发展 被引量:49
10
作者 颜银根 倪鹏飞 刘学良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136,共19页
高铁的开通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同时也增加了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负向集聚阴影效应,因此学术界对高铁开通如何影响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从边缘地区是否拥有地区特定要素着手... 高铁的开通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同时也增加了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负向集聚阴影效应,因此学术界对高铁开通如何影响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从边缘地区是否拥有地区特定要素着手,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说,采用2004—2016年中国259个边缘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倾向值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法经验检验。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剧了地区特定要素贫瘠的边缘地区的衰落,同时也可能会促进地区特定要素丰裕的边缘地区的崛起;高铁开通只是边缘地区崛起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边缘地区相对规模越大、非农产业规模越高以及距离核心城市越远,则高铁的开通就越有可能改变边缘地区的发展轨迹。政府应当结合地区特定要素资源空间分布来确定高铁空间布局,同时警惕高铁开通引起的边缘地区间或者城市群内边缘城市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新困境。对于地区特定要素丰裕的边缘地区,政府应当市场化配套相关基础设施以吸引流动性要素的流入来促进其崛起;对于地区特定要素缺乏的边缘地区,政府应当政策性配套相关基础设施以吸引流动性要素的柔性流入来避免其进一步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特定要素 高铁开通效应 边缘地区经济增长 新经济地理
原文传递
集聚空间外部性、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45
11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0,共10页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集聚空间外部性 劳动力流动 城乡收人差距 空间面板计量
下载PDF
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袁海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7,共3页
笔者利用2005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而金融服务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2)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 笔者利用2005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而金融服务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2)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化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3)沿海区位与文化资源禀赋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产业政策
下载PDF
中部塌陷:现象及其内在机制推测 被引量:39
13
作者 安虎森 殷广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共6页
比较不同区域近十多年的GDP和人均GDP发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既慢于东部也慢于西部,即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从1997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如果考虑超越中部6省范围的更广意义上的中部,"塌陷"更明显。改革开放后,东... 比较不同区域近十多年的GDP和人均GDP发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既慢于东部也慢于西部,即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从1997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如果考虑超越中部6省范围的更广意义上的中部,"塌陷"更明显。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即"东部崛起"是"中部塌陷"的宏观背景,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对"东部崛起"的理论解释,进一步推测循环因果机制是"中部塌陷"的根本原因。"中部塌陷"现象出现的具体时间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分化等事实为上述推测提供了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塌陷 循环因果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72-75,共4页
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我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3—2003年间我国各省份的专业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大部分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整个制造业集... 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我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3—2003年间我国各省份的专业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大部分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上升。在制造业各行业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测算中,引入SP指数,结果显示这一指标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地区专业化 产业集中 经济集聚 SP指数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 被引量:28
15
作者 顾朝林 石爱华 王恩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经济学家廖士 (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 ,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 ,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 ,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 ... 经济学家廖士 (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 ,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 ,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 ,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 ,经济景观学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 ,在 19世纪 5 0~ 6 0年代 ,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地理学产生兴趣 ,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经济学 空间 区位
下载PDF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产业政策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下载PDF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CSSCI 2017年第6期1-8,95-97,共11页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三区三州"贫困的特殊性、"三区三州"的禀赋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发现通过提升禀赋结构可实现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异地搬...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三区三州"贫困的特殊性、"三区三州"的禀赋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发现通过提升禀赋结构可实现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异地搬迁的村组应考虑就地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产业发展中要厘清发展主体、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产业是分散发展还是集聚发展的问题;易地搬迁村组应整村搬迁、集中居住,搬迁与景区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相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民族文化融入异地搬迁并实现产业化。在精准扶贫方面,扶贫政策设计要考虑激励相容,实施贫困家庭振兴计划;理解贫困群众行为逻辑,体现精准帮扶的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完善社会保障/保险,实现分层次的社会救助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精准扶贫 可持续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结构经济学
下载PDF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被引量:36
18
作者 颜银根 安虎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796,共9页
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 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地理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文中对演化经济地理的形成、优势以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演化经济地理继承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加以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些重要的启示:①产业的动态化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②关系网络指出户籍制度放开的必要性与无效的可能;③多样性则认为单一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风险性;④再演化的政策则指出政策需要具有"连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产业动态化 多样性 再演化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模型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谭遂 杨开忠 +1 位作者 荀丽娜 谭成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最新成果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模型。在本模型中,城市与区域空间系统的集聚力量除了区位的因素外,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消费品多样化的偏好和生产企业对中间产品的多样化偏好。而分散力量...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最新成果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模型。在本模型中,城市与区域空间系统的集聚力量除了区位的因素外,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消费品多样化的偏好和生产企业对中间产品的多样化偏好。而分散力量完全来自于各种行为主体对有限土地的竞争。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模型能够较好地抓住单一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在不同给定条件下的演化。并且本模型也能够体现出交通条件改善对于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 新经济地理学 模型 多中心城市 单一中心城市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部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8-99,共12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工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 双重差分模型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