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严家炎 袁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61,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何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何在?本文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1894—1898)前后切入话题,贯通近、现、当代,综合考察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变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 20世纪中国文学何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何在?本文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1894—1898)前后切入话题,贯通近、现、当代,综合考察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变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这一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而且从思想和审美方面构成了它的显著特征。文章对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也作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五四”文学革命 新文学 人的文学
原文传递
“现代文学”的确立与50-60年代的大学教育体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贺桂梅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91,共9页
新文学成为高等院校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始于50年代初期,作为教材的文学史写作也成为课程建制的核心部分。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命名。本文以新文学史写作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概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现代文... 新文学成为高等院校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始于50年代初期,作为教材的文学史写作也成为课程建制的核心部分。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命名。本文以新文学史写作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概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现代文学”作为一套知识体系在50-60年代被生产出来的方式,及其与教育制度之间的关联,尝试对“现代文学”的学科命名做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探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史 知识体系 院系调整 教育体制
下载PDF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丽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9-95,共7页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和合本圣经》 新文学 影响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思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1,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文学研究受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较大,但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都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重写文学史"的发生。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已经有了15年的时间,但无论是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立场,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文学研究的阶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仍未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 被引量:9
5
作者 林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46,共17页
民国初年北京都市格局重组,北海所处的内城中心区域崛起为新文化的中心。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引入茶座、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溜冰与划船等一系列设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青年提供了辅助与补充学校教育... 民国初年北京都市格局重组,北海所处的内城中心区域崛起为新文化的中心。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引入茶座、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溜冰与划船等一系列设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青年提供了辅助与补充学校教育的现代美育空间。北海公园与以新青年为主体的新文学存在相互定义、相互建构的关系,后者赋予前者以诗意的乌托邦色彩,前者则帮助后者确立自身群体性的精英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 北海 美育 新文化 新青年 新文学 乌托邦
下载PDF
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勤建 常峻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14,共11页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 ,使其成为文学的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 ,是 2 0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文学观 民俗文化批评 新文学 20世纪初期 鲁迅 周作人 国民性 民俗人性观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近现代甬籍出版家与中国文艺现代化
7
作者 张文鸯 赵建科 朱梁亮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新文艺发生与近现代大众出版业、知识公共空间关系密切。新文艺作品的出版大家张静庐、鲁迅风骨的追随者唐弢、千金散尽的诗人出版家邵洵美、革命文艺的拓荒者楼适夷、左翼刊物的耕耘者柔石和文化论战的先锋王任叔等六位近现代宁波籍出... 新文艺发生与近现代大众出版业、知识公共空间关系密切。新文艺作品的出版大家张静庐、鲁迅风骨的追随者唐弢、千金散尽的诗人出版家邵洵美、革命文艺的拓荒者楼适夷、左翼刊物的耕耘者柔石和文化论战的先锋王任叔等六位近现代宁波籍出版家,创办现代文艺期刊,编辑新文艺作品,传播新文艺审美理念的现代意识,在新文艺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发挥了新文学建设“浙军”作家群的骨干力量、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开展、拓展了文艺批评的公共舆论空间,对中国文艺的现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籍出版家 文艺现代化 文艺公共领域 新文学
下载PDF
政论文学一百年──试论政论文学为新文学之起源 被引量:3
8
作者 沈永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1,共10页
政论作为一种文体,自先秦时代开始即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存在于中国文学史的漫长时段内,这种文体始终在传统文章学的范畴内演进,变化不大。到了晚清时代,世变激急,排议杂兴,社会对直接明快、透辟淋漓的说理论事文章的... 政论作为一种文体,自先秦时代开始即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存在于中国文学史的漫长时段内,这种文体始终在传统文章学的范畴内演进,变化不大。到了晚清时代,世变激急,排议杂兴,社会对直接明快、透辟淋漓的说理论事文章的需求日益高涨,传统文章学的资源不敷应用,有识之士起而多方寻求变革,由此带来一个从龚自珍开始迄于陈独秀的前后大约一百年的政论文学大变革的时代。这一以政论文体为突破口、多方吸纳异域文学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内部变革过程,在极大程度上动摇了“旧文学”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论文学 文学革命 新文学 文学研究 中国 发展
下载PDF
翻译主体与新文学的身份想象——郭沫若的“风韵译”及其论争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22-28,共7页
"风韵译"是郭沫若在自己的诗歌翻译中创立的一种不同于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它并不尊重原文的权威,允许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自我表达的需要自由地增删剪裁,因而引起了许多的争论。这种翻译观念一方面是由郭沫若以自我表现为中... "风韵译"是郭沫若在自己的诗歌翻译中创立的一种不同于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它并不尊重原文的权威,允许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自我表达的需要自由地增删剪裁,因而引起了许多的争论。这种翻译观念一方面是由郭沫若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诗学观念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他对新文学的身份想象有关。而这种想象则显示了郭沫若不同于当时的文学研究会成员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韵译 郭沫若 新文学 身份
下载PDF
从“故事新编”到现实批判——论现代作家杨荫深的创作
10
作者 陈莉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为剖析杨荫深的创作特色,合理评价其创作成就及文学史意义,通过经典重述、对比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其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结果表明:杨荫深的两大类创作各具特色,其一以来自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为主要题材,形成了“故事新编... 为剖析杨荫深的创作特色,合理评价其创作成就及文学史意义,通过经典重述、对比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其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结果表明:杨荫深的两大类创作各具特色,其一以来自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为主要题材,形成了“故事新编”系列,是新文学与口传文学、旧文学良性互动的结晶;另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有着自觉的批判精神。杨荫深风格多样的文学创作为新文学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荫深 故事新编 女性形象 新文学
下载PDF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以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歧为参照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晓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35,共14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内涵单一、固定的概念。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内在地包含了调和精英与大众两种文化立场的思想努力。它既承续晚清启蒙思想家的精神流脉,同时又有意识地要打破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内涵单一、固定的概念。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内在地包含了调和精英与大众两种文化立场的思想努力。它既承续晚清启蒙思想家的精神流脉,同时又有意识地要打破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区隔,因而十分强调文字上的死活、雅俗问题,并由此奠定中国俗文学在新文学建设中的典范意义。国内《新青年》阵营却重申了梁启超以来"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之间的关联,故他们对白话文的理解,从胡适关注语言层面的死活问题,重新回到了思想上的新旧之争。在这样的思想格局中,中国的旧文学非但不能作为新文学建设的典范,而且应该是全面清理的对象。这导致"白话文"概念内部的理论分裂,并引发傅斯年等更进一步的思考,最终提出"欧化白话文"的主张。欧化白话文虽然在新文化阵营内部解决了语言与思想的分裂问题,却再一次使书面语与大众的文化现状拉开距离,并使胡适的文化理想,湮没不明。白话文内部的这一理论分歧后来在19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1940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实践与理论建设中都有回响,呈示出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白话文 欧化白话文 新文学 《新青年》思想革命
原文传递
关于“五四”落潮后新文学家的创作偏离问题——从俞平伯与新诗的关系说起
12
作者 李艳敏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俞平伯是“五四”新诗人创作转向中典型的个案。新文学先驱者在五四运动落潮后集体疏远了新文学写作现场,复归其习惯的旧体创作,或转而从事传统古典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值得深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中国新文学史... 俞平伯是“五四”新诗人创作转向中典型的个案。新文学先驱者在五四运动落潮后集体疏远了新文学写作现场,复归其习惯的旧体创作,或转而从事传统古典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值得深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中国新文学史对他们的身份定位问题,还牵涉以此类新文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他们复杂多变的文化取向问题。从文体的新旧来看,中国新文学史中的旧体写作理应另成独立的一脉,而非笼统归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范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新文学家 俞平伯 “五四”新诗人 中国新文学史
下载PDF
自然的人生化——《新潮》与新文学发生期的“自然”
13
作者 危明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 “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然观念为基础,在“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中提出自然的人生化。“自然”作为新文学的重要写作对象与基本准则便以物质世界的自然为基点,生发出多重面向,并反过来深化了新文学论域中的“自然”。自然的人生化,是《新潮》同人对新文学自然观理论贡献的核心,也是其思想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生” 《新潮》 新文学
下载PDF
新见韦丛芜“燕大求学”时期史料考释
14
作者 黄如怡 金星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新发现的韦丛芜《幽宫》《自题着毕业礼服的照像》两首佚诗及两份关于韦丛芜获奖学金的公函,分别刊于燕京大学校刊《燕大月刊》《燕京大学校刊》。“燕大求学”是未名社作家韦丛芜生平研究的重要阶段,此四则史料不仅是韦氏生平史料的重... 新发现的韦丛芜《幽宫》《自题着毕业礼服的照像》两首佚诗及两份关于韦丛芜获奖学金的公函,分别刊于燕京大学校刊《燕大月刊》《燕京大学校刊》。“燕大求学”是未名社作家韦丛芜生平研究的重要阶段,此四则史料不仅是韦氏生平史料的重要补充,也能为燕京大学的校园新文学活动研究以及现代教育“政校互动”的助学体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丛芜 佚诗 燕京大学 新文学 校刊
下载PDF
眷顾与批判:民俗叙事的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民俗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嘉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5,共5页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淀的滞重和国民精神的愚弱,对民俗多取"批判"姿态;二是引入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审察民俗,多自然平和的鉴赏趣味,寄托着对"乡村家园"的眷恋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民俗叙事 “眷顾”型 “批判”型
下载PDF
论新文学婆媳矛盾的多元叙事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剑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22,128,共9页
在新文学家庭矛盾叙事当中,“婆媳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伦理关系,由于“媳妇”是一种“植入”型的家庭身份,除了自己的子女之外,她同“婆家”的其他成员,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婆婆”与“媳妇”之间,不可能具有母亲同女... 在新文学家庭矛盾叙事当中,“婆媳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伦理关系,由于“媳妇”是一种“植入”型的家庭身份,除了自己的子女之外,她同“婆家”的其他成员,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婆婆”与“媳妇”之间,不可能具有母亲同女儿那样的亲近感。因此,新文学将其归结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留问题,并试图通过“启蒙”与“革命”的思想路径,去最终解决中国家庭内部的“婆媳矛盾”。然而,“婆媳关系”毕竟不同于“父子关系”,由于缺乏“血缘”这一亲情的“粘合剂”,即便是“父权”文化体制崩溃以及现代婚姻制度确立,它仍旧会是一种家庭内部生活的主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婆媳矛盾 家庭伦理 思想启蒙
下载PDF
新文学“国民性改造”脉络中的沈从文 被引量:6
17
作者 迟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从沈从文的作品、书信,尤其是发表于三四十年代的大量杂文和文论可以看出沈从文虽然留恋乡村,厌恶都市,但他的国民性改造思路却并不是想要复归传统,也不是反对现代性,而只是希望用乡村的自然、淳朴和淋漓的生气来警醒现代性发展中所隐... 从沈从文的作品、书信,尤其是发表于三四十年代的大量杂文和文论可以看出沈从文虽然留恋乡村,厌恶都市,但他的国民性改造思路却并不是想要复归传统,也不是反对现代性,而只是希望用乡村的自然、淳朴和淋漓的生气来警醒现代性发展中所隐含的弊端,用它们所蕴藏的真、美以及生命的热度来进行国民精神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沈从文 新文学
下载PDF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章培恒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12,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本已孕育着通向现代的新文学的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使这一过程突然加快,形成飞跃。所以两者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而非“断裂”。通过对《红楼梦》的剖析,可以具体地论证此种联系的存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新文学 内在联系
下载PDF
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志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 新文学 看法 自我批评
下载PDF
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5
20
作者 孔范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不仅牵涉对这一文化运动的性质、功过等认定,也牵涉到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的认定。轻易地加以怀疑、给以否定,是不公正、不科学的。除了这一基本认识和态度外,还应注意:首先,是关于不同价值范畴的辨...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不仅牵涉对这一文化运动的性质、功过等认定,也牵涉到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的认定。轻易地加以怀疑、给以否定,是不公正、不科学的。除了这一基本认识和态度外,还应注意:首先,是关于不同价值范畴的辨析问题;其次,应重视对历史结构的研究,在结构中认识、把握各参与因素的实际价值意义;再次,应对对象本身就有的及其发展的动态的复杂性,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停留在历史某一点上的突发事件,而是一个不断调适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学 文化启蒙运动 《新青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