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就业形态的特征、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8
1
作者 余少祥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15,共10页
新就业形态是指新经济模式下在雇佣、劳动管理、劳动报酬获取方式和劳动关系认定等方面与传统标准相异的一种就业形态,具有就业方式灵活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任务自主化、主体身份多重化等特征。新就业形态对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 新就业形态是指新经济模式下在雇佣、劳动管理、劳动报酬获取方式和劳动关系认定等方面与传统标准相异的一种就业形态,具有就业方式灵活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任务自主化、主体身份多重化等特征。新就业形态对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就业总量和规模、改变就业市场结构、保障和维护基本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新就业形态对我国现有劳动法规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管理和监管以及社会发展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劳动法规范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管理和监管,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新经济模式 劳动法 权益保障
下载PDF
基于低碳经济的石油工业发展对策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寿春 王一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17,8-9,共6页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石油企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市场的冲击,从低碳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石油工业面临的机遇: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石油企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市场的冲击,从低碳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石油工业面临的机遇: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促使石油工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而且还能促使国际竞争关系发生改变;并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应适时转换石油用途、改进石油生产技术、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建立适当的碳交易机制及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对策建议,以促进石油行业良性增长和保持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业 低碳经济 新能源 碳排放 新经济模式
下载PDF
延长水稻产业链 改变“强稻弱米”现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正行 王莉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强稻弱米"的现状,分析了水稻产后处理与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低水稻产后损失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食用率同样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的... 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强稻弱米"的现状,分析了水稻产后处理与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低水稻产后损失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食用率同样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的观点,为此论述了建立新型经济模式对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粮食安全 产业链 产后加工与处理 新型经济模式
下载PDF
马来西亚“新经济模式”视角下中国企业FDI产业选择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詹小颖 《东南亚纵横》 2015年第5期11-15,共5页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模式"改革试图通过对大环境的实质性改进来谋求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以使利用外资同改革和长期发展过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外国投资资本塑造了一个投资的"理想空间"。本文结合马来西亚新经济...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模式"改革试图通过对大环境的实质性改进来谋求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以使利用外资同改革和长期发展过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外国投资资本塑造了一个投资的"理想空间"。本文结合马来西亚新经济模式对外资的一系列开放、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提出我国企业对马来西亚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新经济模式 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下载PDF
试论新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宝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第4期13-14,共2页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与管理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理念,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在新的市场环...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企业在发展与管理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理念,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模式 企业管理 创新发展
下载PDF
基于新经济模式的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6
作者 饶万松 《集成电路应用》 2021年第7期158-159,共2页
阐述共享员工模式便于企业弹性灵活调整用人,有利于旺季熟手员工回归岗位,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能够完善目前存在的缺陷,能大大缓解目前就业紧张的状况。
关键词 新经济模式 共享员工 灵活用工
下载PDF
延长杂交水稻产业链,改变“强稻弱米”现状
7
作者 陈正行 王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53-557,共5页
杂交水稻技术正在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强稻弱米"的现状,分析了杂交水稻在产后处理与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低杂交水稻产后损失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食用率同样是保障粮... 杂交水稻技术正在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强稻弱米"的现状,分析了杂交水稻在产后处理与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低杂交水稻产后损失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食用率同样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的观点,为此论述了建立新型经济模式对杂交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粮食安全 产业链 产后加工与处理 新型经济模式
原文传递
产业互联网发展研究
8
作者 李岑 田志景 +1 位作者 李澄 马东林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1年第5期89-91,共3页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经济新时代,产业互联网已经在市场上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基于概念定义、产业背景以及金融、医疗等典型领域分析产业互联网目前发展的现状,探讨目前产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通过对目前各类企业面临的现状进行分...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经济新时代,产业互联网已经在市场上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基于概念定义、产业背景以及金融、医疗等典型领域分析产业互联网目前发展的现状,探讨目前产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通过对目前各类企业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典型行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建设、技术人才培养和全方位资源科学配置等建议,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经济新模式 技术发展
下载PDF
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82
9
作者 明庆忠 陈英 李庆雷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6,127,共6页
在旅游业中发展低碳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其本质是一致的,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和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 在旅游业中发展低碳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其本质是一致的,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和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低碳旅游"的核心是通过在旅游业内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是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需要因势利导地利用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延伸生产者责任、环境伦理导向、应用科学技术等的策略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旅游 旅游产业生态化 新技术经济范式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与浙江实证 被引量:34
10
作者 马仁锋 王腾飞 +1 位作者 张文忠 李雪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9-390,共12页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区位熵方法借助从业人员数据刻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OLS模型,甄别驱动因素佐证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区位规律不仅具有"资本空间"(杭州)集聚...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区位熵方法借助从业人员数据刻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OLS模型,甄别驱动因素佐证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区位规律不仅具有"资本空间"(杭州)集聚性,还具有"地方空间"(舟山、金华和台州)分异性;(2)经济科教、政府支持、市场需求、环境、交通和地方性是重要区位因素,且不同重点行业、不同地理层级所受区位因素不尽相同;(3)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全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管治双要素驱动型,8重点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软因子"驱动型;(4)研究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与规划调控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新经济区位模型 区位因素 杭州 金华
原文传递
技术溢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雄浪 叶连广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73,共18页
大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关注产业空间分布的长期均衡问题,而忽视了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关注。本文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融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并在考虑到技术溢出与环境污染对企业固定生产成本的影响情况下,探讨了技术溢出效应和环境污染... 大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关注产业空间分布的长期均衡问题,而忽视了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关注。本文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融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并在考虑到技术溢出与环境污染对企业固定生产成本的影响情况下,探讨了技术溢出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对产业空间演化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地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和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是促使企业走向集聚的动力,本地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强和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减弱是促使企业走向分散的动因。产业空间结构的稳态并非都必然表现为棒棒均衡结构的特征,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可以引起任何形式的产业空间结构稳态。当技术溢出向心力不低于环境污染离心力时,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产业空间演变的总趋势为“分散-集聚”;反之,产业空间演变的总趋势为“分散-集聚-再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溢出 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地理模型
下载PDF
创新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12
作者 王阳 郭俊华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创新集聚部门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理论阐释了创新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及异质性、空间溢出效应,并验证财政纵向...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创新集聚部门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理论阐释了创新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及异质性、空间溢出效应,并验证财政纵向失衡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创新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影响呈U型特征;创新集聚在有效推动东部城市、一线城市工业绿色转型的同时,却抑制了中部城市、资源型城市、四五线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创新集聚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U型特征受到财政纵向失衡的负向调节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调节;创新集聚对地理距离相近地区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集聚 工业绿色转型 U型 新经济增长模型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乔彬 代沛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5-77,共13页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共聚 数字经济 专业化分工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GS2SLSAR
原文传递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逆向调整与政策干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长德 《兰州商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6期31-39,共9页
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 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随着贸易成本下降,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去工业化发生的机制和必然性。文章认为,"十二五"及以后时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将继续得到改进,贸易成本将继续下降,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可能会进一步低端化,去工业化趋势会继续下去。为此,文章提出,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支持的中心在于在民族地区保持住制造业份额,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把企业总部迁移到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实施投资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逆向工业化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下载PDF
工资溢价与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小靓 田相辉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8,共5页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有效处理集聚经济识别与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检验集聚经济与工资溢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发现,核心变量市场潜能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显著正相关,表明劳动力在市场潜...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有效处理集聚经济识别与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检验集聚经济与工资溢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发现,核心变量市场潜能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显著正相关,表明劳动力在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会获得更高的能力,或者说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有能力支付给劳动力更高的工资,从而揭示了生产要素纷纷流向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工资方程 内生性 系统GMM
下载PDF
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地区资本集聚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林如 高翔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2,共7页
本文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研究地区资本形成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 本文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研究地区资本形成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端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地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削弱资本的集聚效应,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受"偶然因素"使地区资本形成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出现"路径依赖"。因此,要使地区转向均衡发展,需要打破"偶然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资本 集聚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下载PDF
循环经济又好又快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述彭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3-9,共7页
循环经济是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种新“社会-经济”模式。本文探讨了对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共识,及其发展基础。同时,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开始萌发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评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种新“社会-经济”模式。本文探讨了对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共识,及其发展基础。同时,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开始萌发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评述国内外对循环经济普及开发的案例。指出循环经济是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战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社会-经济新模式 区域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失业地区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
18
作者 丁一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66-1971,共6页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业 地区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原文传递
新旧常态转换期柳州金融业发展思路探析
19
作者 黄天国 《区域金融研究》 2015年第6期59-62,共4页
本文在探讨新旧常态转化期柳州金融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柳州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并为未来柳州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 柳州金融业 金融生态环境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 被引量:85
20
作者 黄爱莲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1年第10期47-49,共3页
高速铁路由于减少交通成本、改善可进入条件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讨论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运输成本减少,旅游企业在交通廊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变化。... 高速铁路由于减少交通成本、改善可进入条件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讨论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运输成本减少,旅游企业在交通廊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变化。以武广高铁为例,通过研究武广高铁开通后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高铁营运对旅游业的挑战,提出应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加强高铁沿线旅游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新经济地理模型 空间竞争 旅游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