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代高英 张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4期2006-2009,2013,共5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6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康复期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6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康复期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神经营养指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髓鞘碱性蛋白(MBP)、脑红蛋白(NG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的含量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神经营养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含量以及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的含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高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MD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可有效优化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全身氧化应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康复期 康复训练 神经营养治疗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聂丽光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6期186-188,共3页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营养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营养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细胞因子分泌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神经递质谷氨酸(6.19±1.31)ng/ml、天冬氨酸(7.19±1.21)ng/ml、超氧化物歧化酶(78.19±9.31)U/ml及丙二醛(6.19±1.31)ng/ml均优于对照组的(9.21±1.57)ng/ml、(12.12±1.30)ng/ml、(58.21±7.45)U/ml、(8.45±1.6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外伤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细胞因子分泌指标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神经营养治疗 脑外伤 神经细胞因子分泌 氧化应激反应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营养治疗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BDNF、GDNF的影响
3
作者 刘光平 盛文亮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3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营养治疗在脑外伤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92例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营养治疗在脑外伤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92例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营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及神经营养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文版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试量表评分为(63.68±5.67)分,高于对照组的(55.63±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分别为(9.60±1.44)pg/mL、(4.85±0.52)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7.71±0.92)pg/mL、(3.36±0.44)n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营养治疗在脑外伤恢复期患者中的效果确切,利于改善认知功能,增强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恢复期 康复训练 高压氧 神经营养治疗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强化神经营养方案对脑病患儿脑血流灌注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静 刘金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9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观察强化神经营养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康复期患儿脑血流灌注指标及相关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68例足月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6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强化神经营... 目的观察强化神经营养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康复期患儿脑血流灌注指标及相关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68例足月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6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强化神经营养方案组)和对照组(常规神经营养方案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治疗,每日30μg,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每日20mg,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患儿的脑血流灌注指标和相关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SV、EDV均高于对照组患儿,RI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PSV、EDV以及RI等血流灌注指标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NA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BP、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神经营养方案治疗康复期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不仅能提高NGF水平,降低MBP和BNP水平,还能改善患儿的脑血流灌注指标,具有更明显的营养神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强化神经营养方案 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唐勇 余曙光 陈瑾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mg/kg)1-甲基-4苯基-1,2,3,6...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mg/kg)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Hz,电压2~4V,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20min,7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空电组减少,P〈0.05;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原位杂交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和空电组减少,P〈0.01;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帕金森小鼠突触可塑性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电针疗法
下载PDF
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检测 被引量:4
6
作者 曲伸 何小龙 +3 位作者 侍坚 由振东 王成海 路长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BDNF表达质粒,并转染成肌细胞进行PD大鼠脑内纹状体移植。结果细胞移植后...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BDNF表达质粒,并转染成肌细胞进行PD大鼠脑内纹状体移植。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和第8周,移植组毁损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分别为(95753±8895)和(104029±10478)pg/mg〕较对照组〔分别为(33598±10248)和(32788±7023)pg/mg〕明显增加(均为P<001),并可维持2个月之久。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可使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增加,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 基因疗法 BDNF
原文传递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维维 方三华 +1 位作者 应康杰 童舜谊 《浙江实用医学》 2023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足踝创伤患者89例,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股前组46例和腓肠组43例,股前组接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腓肠组接受腓肠神经营...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足踝创伤患者89例,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股前组46例和腓肠组43例,股前组接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腓肠组接受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观察两组皮瓣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皮瓣一次成活率、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同时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评价患者行走能力,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股前组创面愈合时间(13.39±2.28)天,时间短于腓肠组(18.28±2.8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前组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4.50±1.12)mm,明显小于腓肠组(5.98±1.0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股前组行走能力优于腓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55,P=0.019),其中股前组Holden步行功能Ⅳ-Ⅴ级比例达73.91%优于腓肠组46.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30,P<0.05);股前组术后6个月SF-36量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腓肠组,而躯体疼痛评分明显低于腓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皮瓣愈合较好,且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创伤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下载PDF
HSV携带BDNF基因重组体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荣荣 但齐琴 +2 位作者 刘佳 胡立群 王廷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人单纯疱疹病毒(HSV)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重组体对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HSV-BDNF转基因重组体,通过坐骨神经注射使其转运入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 目的探讨人单纯疱疹病毒(HSV)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重组体对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HSV-BDNF转基因重组体,通过坐骨神经注射使其转运入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探讨BDNF对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 GFP标记的HSV-BDNF注入坐骨神经后5d能运输到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BDNF转基因治疗可减轻SCI带来的神经元损害,增加神经元存活数量并阻止胞体萎缩,同时改善大鼠后肢运动行为(P<0.05)。结论 HSV携带BDNF基因是一种有效治疗脊髓损伤的备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