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7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244
1
作者 孙睿 朱启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45,共10页
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 由1992 年4 月~1993年3 月12 个月的1 km AVHRR NDVI资料及同期地面气象资料确定地表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然后由光能利用率得到植被净第一... 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 由1992 年4 月~1993年3 月12 个月的1 km AVHRR NDVI资料及同期地面气象资料确定地表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然后由光能利用率得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为了更准确计算NPP, 本文还考虑了温度及土壤水分条件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最后得到我国陆地植被年NPP分布图,并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布情况的季节变化及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NPP的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 全国年总净第一性生产力约为2.645×109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 生产力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 被引量:229
2
作者 刘某承 李文华 谢高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2-597,共6页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产量因子是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随着生态足迹方法的广泛应用,...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产量因子是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随着生态足迹方法的广泛应用,其标准化和本地化成为迫切需要。为了便于区域水平上的生态足迹空间分析,本文采用中国2001年1kmMODIS数据,根据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计算出全国和不同省份各种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就中国产量因子而言,由于中国农地生产力水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产量因子为1.74,而其余几种类型土地的产量因子均<1,分别为林地0.86,畜牧地0.51,渔场0.74;就不同省份而言,由于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产能力不同,产量因子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产量因子 净初级生产力
原文传递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49
3
作者 朱文泉 陈云浩 +1 位作者 徐丹 李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6-300,共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研究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回顾NPP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气候模型、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各自的优缺点 ,并对NPP模型研究做出展望。生态生理过程模型是当前陆地NPP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研究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回顾NPP模型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气候模型、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各自的优缺点 ,并对NPP模型研究做出展望。生态生理过程模型是当前陆地NPP估算研究的主要手段 ,而区域尺度转换则是它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光能利用率模型已成为NPP估算的一种全新手段 ,它利用遥感所获得的全覆盖数据 ,使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估算成为可能 ,但其生态学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 ,“生态 遥感耦合模型”将是陆地NPP估算的主要发展方向 ,它融合了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优点 ,增强了NPP模型估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 区域尺度转换 耦合模型 NDVI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模拟 被引量:109
4
作者 张峰 周广胜 王玉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6-797,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13年的地上生物量资料对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m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典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13年的地上生物量资料对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m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1982-200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82~2002年21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平均年NPP为290.23 g C·m^-2.a^-1,变化范围为145.80~502.84 g C·m^-2·a^-1;2)内蒙古典型草原NPP呈增加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1982~1999年的18年间NPP呈现非常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NPP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生长旺季生长本身增强所致;3)内蒙古典型草原NPP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年降水量显著影响NPP的变异,而NPP与年均温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内蒙古典型草原
下载PDF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 被引量:101
5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3 位作者 苏兵强 林德喜 刘春华 蒋宗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63-2473,共11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6个混交林的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216.41、260.06、221.92、221.65、246.13t/hm^2及201.04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204.37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81.4%~83.7%,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在混交林中,处于主林层的马尾松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3.5%~85.4%。在各林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6.4%~64.8%,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6.3%~18.6%)〉枝(9.O%~16.9%)〉皮(4.9%~7.3%)〉叶(1.1%~4.3%)。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9m高度的生物量分配比例(67.1%)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在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马尾松纯林中则出现在13~14m。混交林中,阔叶树根系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40cm土层,占根系总生物量的74%~99%,60cm以下土层则根系分布很少,而马尾松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20cm)和60cm以下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6%和49%。各混交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0.60~15.25t/(hm^2·a),而马尾松纯林的生产力仅7.34t/(hm^2·a)。林分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光合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比(X1)、细根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比(X2)存在显著的非线形关系:NPP=5.5745+1.1985 X1+2.6479X2^2。在所研究的林分中,细根(d〈2mm)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为0.2%,但细根生产力占林分净生产力的平均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阔叶树 混交林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 被引量:72
6
作者 黄青 任志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2期11-17,共7页
当前 ,我国生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论述了生态安全的含义和特点。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 ,保证生态安全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净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用NOAA气象卫星的AVHRR遥感资料估算中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80
7
作者 肖乾广 陈维英 +1 位作者 盛永伟 郭亮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期35-39,共5页
重点研究用气象卫星AVHRR遥感方法估算目前中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水平。AVHRR可见光通道和近红外通道组合成的标准化差植被指数(NDVI),既是监测植被生长好坏的参量,也是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重要参量。介绍... 重点研究用气象卫星AVHRR遥感方法估算目前中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水平。AVHRR可见光通道和近红外通道组合成的标准化差植被指数(NDVI),既是监测植被生长好坏的参量,也是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重要参量。介绍了用遥感统计模型计算NPP的方法,获得了一系列结果。将遥感方法计算的NPP与气候模型计算的NPP进行了比较,证明两者有一定的可比性。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需要全年的ND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遥感 净第一生产力 敏感地区 气象卫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7
8
作者 孙睿 朱启疆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61,共4页
在假定气温平均升高 1.5℃ ,降水平均增加 5 % ,地表植被分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和 1992年 12个月的 1kmAVHRR NDV1资料及地面气候资料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在假定气温平均升高 1.5℃ ,降水平均增加 5 % ,地表植被分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和 1992年 12个月的 1kmAVHRR NDV1资料及地面气候资料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华南沿海NPP略有下降外 ,中国大部分地区NPP将有所增加 ,平均增加 6 .2 %。其中从相对增加量来说 ,青藏高原NPP的增加幅度最大 ;而从绝对增加量来说 ,森林植被的增加量最大 ,荒漠地区NPP的增加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气候变化 NPP 中国
下载PDF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63
9
作者 李金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6-78,共3页
本文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估测的方法 ,分析了大陆典型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背景值 ,研究了确定自然系统最优生态承载力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关键词 区域生态承载力 净第一性生产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最优生态承载力 测算方法 自然植被
下载PDF
基于3S的自然植被光能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88
10
作者 张娜 于贵瑞 +1 位作者 于振良 赵士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5-336,共12页
光能利用率 (LUE)直接影响植被各层中的能量分布和光合速率 ,在确定环境对光合和地上部生长分配的综合限制上十分有价值 ,是衡量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遥感图像 (TM)作为数据源 ,获取了影响植被LUE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 光能利用率 (LUE)直接影响植被各层中的能量分布和光合速率 ,在确定环境对光合和地上部生长分配的综合限制上十分有价值 ,是衡量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遥感图像 (TM)作为数据源 ,获取了影响植被LUE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 (LAI) ;用程序语言编写了描述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 (EPPML)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太阳总辐射、净初级生产力 (NPP)和LUE等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 ;并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 ,从而实现了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尺度上主要植被类型的NPP和太阳总辐射 ,对LUE的模拟结果也大多在我国森林的LUE范围之内 ,但对不同植被类型LUE的验证因实测数据不足 ,仅做了初步比较。模拟结果表明 ,长白山植被的LUE与NPP的季节进程十分近似 ,7月可达 2 .9%。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植被LUE的模拟平均值分别为 0 .551 %、2 .680 %、0 .551 %和 0 .0 4 7%。植被年LUE的模拟值平均为 1 .0 75 % ,在 - 3 .2 72 %~ 3 .556 %之间变化 ,阔叶红松 (Pinuskoraiensis)林最大 (1 .653 % ) ,高山流砾滩草类最小 (0 .1 4 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光能利用率 太阳总辐射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74
11
作者 孙睿 朱启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757-760,共4页
回顾了当前国内外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的研究现状,分析了3 种生产力模型( 气候相关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 在应用于全球和区域生产力研究时的长处及不足:气候相关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比较多,但计算... 回顾了当前国内外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的研究现状,分析了3 种生产力模型( 气候相关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 在应用于全球和区域生产力研究时的长处及不足:气候相关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比较多,但计算的只是潜在NPP;过程模型着重于植物生长的生理生态过程,但过于复杂,模型中的参数不易获得;光能利用率模型因为可直接利用遥感数据成为NPP模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国内NPP的研究及遥感手段在NPP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植被 遥感 全球变化 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80
12
作者 周才平 欧阳华 +2 位作者 王勤学 渡边正孝 孙青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9,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北、五道梁、拉萨等4个野外台站2000~2002年的观测数据、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2001年MODIS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表现出由东南... 利用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北、五道梁、拉萨等4个野外台站2000~2002年的观测数据、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2001年MODIS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梯度,该趋势也与水热梯度表现基本一致;整个青藏高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02.44×1012gC yr1,其中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120.11×1012 gC yr1,占整个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39.7%;全年中夏季(6~8月)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246.7×1012gC yr1,约占全年总净初级生产力的80%.用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二者非常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NPP 碳循环 遥感
下载PDF
基于MOD17A3的陕西省植被NPP变化特征 被引量:90
13
作者 李登科 范建忠 王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76-2782,共7页
利用2000—2006年MOD17A3数据集的年均NPP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陕西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NPP变化范围为340~434gC·m-2·a-1,平均值为383gC·m-2·a-1;年均NPP分布全省呈现北低南高,关中、陕... 利用2000—2006年MOD17A3数据集的年均NPP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陕西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NPP变化范围为340~434gC·m-2·a-1,平均值为383gC·m-2·a-1;年均NPP分布全省呈现北低南高,关中、陕南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长城沿线风沙区年平均NPP在0~200gC·m-2·a-1,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NPP在200~300gC·m-2·a-1,中部林区年平均NPP在400~500gC·m-2·a-1,渭北旱作农业区年平均NPP在300~400gC·m-2·a-1,关中灌溉农作区年平均NPP大部在400~500gC·m-2·a-1,秦巴山地林区年平均NPP>400gC·m-2·a-1。与2000年相比,2006年陕西省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增加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5%。陕西省NPP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变化百分率增加10%以上的面积所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比例为50.6%;植被NPP的变化百分率>10%的植被主要分布在延安市以北地区,说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这些地区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 陕西省
原文传递
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53
14
作者 刘世荣 柴一新 +1 位作者 蔡体久 彭长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40-46,共7页
本文于1988年对帽儿山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1年生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 Rupr.]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生物量增量、枯死量、凋落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算了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落叶松人... 本文于1988年对帽儿山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1年生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 Rupr.]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生物量增量、枯死量、凋落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算了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为145.615t/ha,其中乔、灌、草各层的植物量分别为142.358t/ha、2.686t/ha和0.571t/ha;落叶松林净生产量为13.861t/ha·a,其中乔、灌、草各层净生产量分别为12.539t/ha·a,0.874t/ha·a和0.448t/ha·a;林分立枯量为3.122t/ha,年凋落量为3.577t/ha,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3.20t/ha。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林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1
15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1 位作者 罗辑 王启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3-831,共9页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m 2,叶生物量8~39t/hm 2,根茎比0.1~0.2,生产量8~13t/hm 2.a;高山灌丛类型生物量20~40t/hm 2,叶生物量3~6t/hm 2,根茎比0.4~0.8,生产量4~7t/hm 2.a;高寒草甸生物量一般为20~60t/hm 2,沼泽草甸高达100t/hm 2以上,叶生物量2.5~5.5t/hm 2,根茎比8~20,生产量4~9t/hm 2.a;高原冬小麦和春小麦年生物产量高达26~30t/hm 2,叶生物量12~16t/hm 2,根茎比约0.06。在垂直分异方面,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呈递增,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而生产量随海拔升高一般呈递减趋势,反映出热量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限制作用。与全国相比,青藏高原同一森林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其生产量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生物量 生产量
下载PDF
基于AVIM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 被引量:72
16
作者 何勇 董文杰 +1 位作者 季劲均 丹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5-349,共5页
利用AVIM(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了现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分布并计算了全国NPP的碳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年NPP变化范围在 0 ~1 389gC/m2 之间,年平均值为 355gC/m2,年吸收 3. 33Pg的大气碳。中国陆地植被... 利用AVIM(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了现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分布并计算了全国NPP的碳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年NPP变化范围在 0 ~1 389gC/m2 之间,年平均值为 355gC/m2,年吸收 3. 33Pg的大气碳。中国陆地植被NPP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NPP的最大值出现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最小值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地区。中国现代陆地植被NPP主要分布于小于 100gC/(m2·a)、300 ~500gC/(m2·a)以及 500 ~700gC/(m2·a)3个区间,其占总计算值的比例都超过了 20%以上;大于 1 000gC/(m2·a)的NPP最少,只占总数的 2. 15%。对中国陆地植被NPP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IM 陆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遥感-过程耦合模型的1988~2004年青海三江源区净初级生产力模拟 被引量:73
17
作者 王军邦 刘纪远 +3 位作者 邵全琴 刘荣高 樊江文 陈卓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4-269,共16页
三江源区不仅是地处青藏高原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我国甚至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作为提供物质基础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评价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该文应用已在碳通量观测塔验证,扩... 三江源区不仅是地处青藏高原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我国甚至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作为提供物质基础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评价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该文应用已在碳通量观测塔验证,扩展到区域水平的遥感-过程耦合模型GLOPEM-CEVSA,以空间插值的气象数据和1km分辨率的AVHRR遥感反演的FPAR数据为模型主要输入,模拟并分析了1988~2004年该区NPP时空格局及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平均NPP为143.17gC·m–2·a–1,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其中,以森林NPP最高(267.90gC·m–2·a–1),其次为农田(222.94gC·m–2·a–1)、草地(160.90gC·m–2·a–1)和湿地(161.36gC·m–2·a–1),荒漠最低(36.13gC·m–2·a–1)。其年际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NPP表现为增加趋势,每10a增加7.8~28.8gC·m–2;而中、东部表现为降低趋势,每10a降低13.1~42.8gC·m–2。根据显著性检验,NPP呈增加趋势(趋势斜率b>0),显著性水平高于99%和95%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43%和20.34%,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NPP呈降低趋势(趋势斜率b<0),显著性水平高于99%和95%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0.75%和3.77%,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尤以该区长江和黄河等沿线区分布更为集中,变化显著性也更高。三江源NPP的年际变化趋势的气候驱动力分析表明,整个区域水平上该地区植被生产力受气候变化的主导,西部地区暖湿化趋势,造成了该地区生产力较为明显的、大范围的增加趋势;但东、中部地区则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河流沿线,是人类居住活动密集的地区,造成这些地区放牧压力较大、草地退化严重,而该地区暖干化趋势加剧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三江源 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过程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62
18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1 位作者 冷允法 岳燕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7-344,共8页
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 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S型曲面递增,且其递增速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加快;当年均温度0℃~10℃和年降水量400mm~1000mm时,生物生产量增长最快;当年均温度>11℃和年降水量>1100mm时,生物生产量趋向于20t/hm2·a;在年均温度<0℃时,相对降水量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缓慢的递减趋势,说明这时温度是影响生物生产量的主导因子。两省区115个县的生物量现实分布图显示,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墨脱,其次是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和米林,青藏高原中部及西北部的广阔地区最低。青藏高原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0t/hm2·a,全区平均为6.03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量 植被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71
19
作者 龙慧灵 李晓兵 +2 位作者 王宏 魏丹丹 张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67-1378,共12页
利用NOAA/AVHRR GIMMS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改进的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估算模型对内蒙古草原区1982-2006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分别以年、季节和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基... 利用NOAA/AVHRR GIMMS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改进的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估算模型对内蒙古草原区1982-2006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分别以年、季节和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基于像元的NPP与降水、温度之间的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分析不同时间单位及尺度上NPP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内蒙古草原区NPP总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值为0.861Mt C/a。以年为时间单位,内蒙古草原区年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以季节为时间单位,年际春季和夏季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秋季二者关系相对较弱,春季和秋季NPP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空间格局比较一致,且相关性明显高于夏季。以月为时间单位的相关水平明显高于年际水平,多年平均年内月NPP与降水、温度的相关程度明显增强,除去降水的影响,月均温对NPP的影响明显下降,且空间格局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以月为时间单位在年内尺度上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比温度要大。而以4、7、10月份为例,在年际尺度上,虽然各月份NPP均受降水的影响较大,但与降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4月份和10月份NPP,与之相比,7月份NPP与温度的关系明显高于其他两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与气候关系 内蒙古草原区 GIMMSNDVI
下载PDF
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59
20
作者 马明东 江洪 刘跃建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9,共6页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9gC·g^-1,树...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9gC·g^-1,树皮0.4654gC·g^-1,树枝0.5232gC·g^-1,树叶0.4958gC·g^-1,树根0.4931gC·g^-1,灌木层0.4989gC·g^-1,草本层0.4733gC·g^-1,苔藓层0.4143gC·g^-1,枯落物层0.3882gC·g^-1;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0.0139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27.59t·hm^-2,其中乔木层91.33t·hm^-2,占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40.13%,灌木层0.38t·hm^-2,只占0.17%,草本层1.71t·hm^-2,占0.76%,苔藓层0.63t·hm^-2,占0.28%,枯落物层0.66t·hm^-2,占0.29%,林地土壤(0-80cm)碳贮量为132.88t·hm^-2,占58.40%;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0-80cm)〉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苔藓层〉灌木层;楠木林分净生产量为8.5706t·hm^-2a^-1,其中乔木层净生产量为6.6691t·hm^-2a^-1,占林分总量的77.82%。楠木林分碳素年固定量4.2536t·hm^-2a^-1,其中乔木层碳素年固定量3.5736t·hm^-2a^-1,占林分总量的8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人工林 生物量 碳含量 净生产量 碳贮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