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戴筱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8期2589-259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校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校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损伤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等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损伤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IGF-1、BDNF、NG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神经损伤因子S-100β、NSE、GFAP、UCH-L1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MDA、AOPPs、LHP的含量低于对照组,SOD、GSH-Px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接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优化神经功能并减轻神经损伤,抑制全身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康复期 针灸 神经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醒脑开窍汤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鲁莲兄 李振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83-186,共4页
目的分析醒脑开窍汤在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1年5月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0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组方案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吡拉西坦,观察组在... 目的分析醒脑开窍汤在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1年5月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0例,随机纳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组方案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吡拉西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汤,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45/50)高于对照组[72.00%(36/5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肢体麻木、神疲眩晕、言语障碍评分、全血黏度高切(WHV)、全血黏度低切(WLV)、血浆黏度(PV)、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可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调节血脂并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恢复期 醒脑开窍汤 神经细胞因子 血脂 血液流变学 康复
下载PDF
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圆华 刘霞 +1 位作者 于媛媛 刘夏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刺络拔罐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血液动力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SV)、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神经细胞因子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36/40)vs70.00%(28/40)](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下肢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SV、LSV、PSV、HCT及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F-1、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2/40)vs 20.00%(8/40)](P<0.05)。结论刺络拔罐法治疗DPN的疗效显著,可提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刺络拔罐法 神经传导速度 血液动力学 神经细胞因子
下载PDF
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原发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崔青丽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1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尼莫地平,42例)与...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尼莫地平,42例)与观察组(常规治疗+尼莫地平+吡拉西坦,43例)。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入选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并对比两组入选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脑部血流参数,同时记录两组入选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入选者血肿体积均小于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肿体积更小,NIHSS评分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入选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NSE、MCP-1水平更低,BNDF水平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入选者平均血流速度(V_m)、搏动指数(PI)值均高于治疗前,阻力指数(RI)值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_m和PI值更高、RI值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与对照组(9.5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利于缩小血肿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脑出血 急性期 吡拉西坦 尼莫地平 神经细胞因子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清NSE、NTF、NGF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石春香 《当代医学》 2021年第7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拉西地平联合格列吡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T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改善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方面,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 奥扎格雷钠 低分子肝素 神经细胞因子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效果
6
作者 刘晓鹏 郑锐锋 +1 位作者 史盼 许雷雷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15期66-69,共4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肢体功能[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平衡能力]、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神经细胞因子[S100β蛋白、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67%,55/60)高于对照组(73.33%,44/60),P<0.05。治疗后,研究组TGA、FMA、平衡能力、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DNF、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S100β蛋白、NSE、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康复训练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炎性状态,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丁苯酞软胶囊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 神经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Lp-PLA2、BDNF和GCS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戴伍妹 焦黛妍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95例急性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以住院号末尾单双数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3例)...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95例急性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以住院号末尾单双数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3例)。在常规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炎症因子、神经细胞因子和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15%,50/52)明显高于对照组(83.72%,36/43),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85%,2/52)明显低于对照组(9.30%,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减轻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患者的炎症状态,调节神经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意识水平恢复,改善疾病预后,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意识障碍 醒脑静注射液 炎症因子 神经细胞因子 安全性
下载PDF
The HMGB1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chwann cells 被引量:5
8
作者 Li-li Man Fan Liu +5 位作者 Ying-jie Wang Hong-hua Song Hong-bo Xu Zi-wen Zhu Qing Zhang Yong-jun 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706-1712,共7页
Schwann cells are not only myelinating cells, but also function as immune cells and express numerous innat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including the Toll-like receptors. Injury to peripheral nerves activates an in... Schwann cells are not only myelinating cells, but also function as immune cells and express numerous innat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including the Toll-like receptors. Injury to peripheral nerves activates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chwann cells.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specific endogenous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olecules are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following nerve injur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monstrate that a key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olecule,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 is upregulated following rat sciatic nerve axotomy, and we show colocalization of the protein with Schwann cells. HMGB1 alone could not enhance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or th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 but was able to facilitate migration of Schwann cells. When Schwann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HMGB1 together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oll-like receptors and RAGE, as well as inflammatory cytokines were upregulated. Our novel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HMGB1 pathway activate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chwann cells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sciatic nerve transection Schwann cells HMGB1 migra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TLRs peripheral nerves DAMPs cytokine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