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孕育过程分析与震后趋势研判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培 秦四清 +1 位作者 薛雷 李国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7-1833,共7页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板间地震区划分原则,划分了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该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三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8.3~8.6地震危险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是该区当前孕育周期第三锁固段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发生的一次标志性大震事件;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Mw7.3地震发生后,该地震区再次处于临界状态,将发生Mw8.0~8.2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 尼泊尔mw7.8地震 地震孕育周期 锁固段 震后趋势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磁扰动极化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管贻亮 董晓娜 +2 位作者 尹玉振 冯丽丽 殷海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1325,共15页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中1500km范围内台站的极化值在震前98d出现了同步性高值异常,考虑到磁场变化具有区域同步性,提出了极化逐日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各台站间的极化相关性明显增强,而地震发生在同步性转折阶段。基于极化值相对变化量进行的空间异常分析显示,尼泊尔地震前>20%的台站出现持续3d以上的异常,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文中从构造动力演化角度对地磁极化异常的孕育和发展进行了解释,对磁场变化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认为,多台同步性极化异常和逐日相关转折对强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该成果能为强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磁 极化法 尼泊尔mw7.8地震 逐日相关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宇磊 张永志 +1 位作者 王帅 刘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GPS数据 球体位错理论 断层余滑 地幔黏滞性松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