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配制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多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邓树荣 张媛 +5 位作者 梁焕笑 吴祝峰 吴玲 梁小娜 吴晓松 金伟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考察电解质、氨基酸、温度、pH等因素对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调配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 目的:考察电解质、氨基酸、温度、pH等因素对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调配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结果:营养液的外观和pH均变化不大,电解质用量过多、高温(40℃)和pH过低(5.0)的营养液的平均粒径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均变大,40℃下放置的营养液和pH 5.0的营养液在24 h均出现粒径大于5μm的乳粒,占比均超过5.0%。结论:电解质、温度、pH的改变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较大。电解质用量较多,温度较高,pH较低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不稳定;氨基酸用量较多,新生儿肠外营养液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不同氨基酸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顾莹芬 洪莉 +2 位作者 陈敏玲 黄诗颖 吴娟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2-77,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5组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分别为0、1%、2%、3%和3.5%)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每组各3袋,在配制后0、12、24、48、72 h时进行外观考察,测定pH值和渗透压,应用激光纳米粒... 目的 探讨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5组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分别为0、1%、2%、3%和3.5%)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每组各3袋,在配制后0、12、24、48、72 h时进行外观考察,测定pH值和渗透压,应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脂肪乳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结果 5组肠外营养液在配制后0、12、24、48、72h时肉眼观察外观颜色无变化,无分层、 沉淀、 絮凝、 挂壁现象.在72 h内,5组肠外营养液pH值波动于(5.49±0.01)-(6.19±0.01),渗透压波动于(774±3)-(1106±13)mOsm/kg,平均粒径大小波动于(280.6±0.7)-(332.2±2.0)nm,多分散指数值波动于(0.200±0.011)-(0.245±0.012).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增高,5组肠外营养液的pH值逐渐下降(P=0.000),渗透压值逐渐升高(P=0.000),平均粒径大小逐渐增大(P=0.000),多分散指数值未呈现线性变化趋势(P=0.628).结论 在室温下72 h内,未添加氨基酸或氨基酸终浓度≤3.5%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外观、pH值、 渗透压和脂肪乳粒径大小均在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脂肪乳剂 静脉注射用 稳定性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原文传递
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邓树荣 张柳红 +1 位作者 闫丽娜 金伟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3493-3495,共3页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室温(25℃)下考察仅含一价或二价离子的电解质(10%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营养液和同时含一价、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室温(25℃)下考察仅含一价或二价离子的电解质(10%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营养液和同时含一价、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混合放置24 h内的外观变化,测定其p H和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多分散指数,PDI)。结果:加入电解质的营养液的p H均大于5,均符合质量要求;外观均未出现沉淀、絮凝、变色等现象;仅含一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放置24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但未出现破乳现象;仅含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放置24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且出现破乳现象;同时含一价和二价离子的电解质营养液放置12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放置24 h挂壁现象更明显且出现微量破乳现象,同时出现粒径大于5μm的乳粒和粒径大于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且平均粒径和PDI值均比前2种情况更高(P<0.05)。结论: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含一价和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特别是含二价离子的电解质加入越多,其稳定性越差,表现为乳粒粒径增大、不溶性微粒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粒径 不溶性微粒数
原文传递
两种脂肪乳注射液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邓树荣 金伟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研究两种脂肪乳注射液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影响。方法:按照相同的配制方法,将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力能)和脂肪乳注射液(C14~24)(英脱利匹特)分别配制成新生儿肠外营养液,4℃下存放,在25℃下分别于... 目的:研究两种脂肪乳注射液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影响。方法:按照相同的配制方法,将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力能)和脂肪乳注射液(C14~24)(英脱利匹特)分别配制成新生儿肠外营养液,4℃下存放,在25℃下分别于第1,2,4,8 d观察其外观变化、测定pH和不溶性微粒数,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结果:两种脂肪乳在营养液中比较,两者的外观和pH均无明显差别,加入英脱利匹特的营养液的不溶性微粒数较多,乳粒粒径较大和粒度分布较差,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力能和英脱利匹特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差别不大,加入力能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 新生儿肠外营养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瑞玲 王晶 +2 位作者 张丽锋 张云霞 陈晓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974-1978,共5页
目的:比较含不同厂家水溶性维生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并评价其在临床使用的疗效。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pH、乳滴平均粒径及分布、不溶性微粒数和细菌生长情况的方法考察其稳定性;采用回顾性分析肠外营养... 目的:比较含不同厂家水溶性维生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并评价其在临床使用的疗效。方法:采用实验室检测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pH、乳滴平均粒径及分布、不溶性微粒数和细菌生长情况的方法考察其稳定性;采用回顾性分析肠外营养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住院时间、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生化指标值、并发症发生率考察临床疗效。结果: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的肠外营养液的pH、不溶性微粒数、乳滴平均粒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DI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含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肠外营养液的乳滴单分散性相对较好。使用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的患儿在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体质量、营养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血糖(Glu)以及电解质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使用含相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的患儿在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体质量、白蛋白(ALB)、前蛋白(PA)以及总蛋白(TP)、血糖(Glu)以及非结合胆红素(IB)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厂家水溶性维生素均可用于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均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但注射剂中抑菌剂的安全性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I)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顾莹芬 洪莉 +1 位作者 包懿雯 杨婉花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343-349,共7页
目的考察多种微量元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评估过滤前后稳定性指标的变化。方法以1.5 kg体重为标准,设计7组含不同浓度多种微量元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包括空白组(不含多种微量元素)、正常剂量组[1 ml/kg,每100 m... 目的考察多种微量元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评估过滤前后稳定性指标的变化。方法以1.5 kg体重为标准,设计7组含不同浓度多种微量元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包括空白组(不含多种微量元素)、正常剂量组[1 ml/kg,每100 ml肠外营养中加入0.75 ml]和5个试验组(每100 ml肠外营养中分别加入1.5、3、4.5、6和7.5 ml),在配制后0 h、24 h时进行外观考察,应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过滤前后脂肪乳平均粒径(mean droplet diameter,MDD),采用光阻法测定过滤前后脂肪乳粒径>5μm的乳粒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residing in globules larger than 5μm,PFAT5)及粒径分布。结果7组肠外营养液在配制后24 h内肉眼观察外观颜色无变化,无分层、挂壁等现象。在24 h内,所有肠外营养液过滤前MDD波动于(338.67±6.11)nm~(370.00±15.13)nm,PFAT5值波动于(32.00±1.00)×10^(-3)%~(85.67±6.81)×10^(-3)%,过滤后MDD波动于(310.67±8.62)nm~(362.33±19.86)nm,PFAT5值波动于(4.67±1.15)×10^(-3)%~(17.33±0.58)×10^(-3)%。多种微量元素的浓度与PFAT5值呈正相关(P<0.05)。放置24 h后,PFAT5值和t=0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过滤前后的PFAT5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室温下24 h内,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多种微量元素后,其外观无改变,脂肪乳的MDD均在安全范围内;但当一价阳离子(Na^(+)、K^(+))浓度为38.9 mmol/L,二价阳离子(Ca^(2+))浓度为5 mmol/L,微量元素(Zn^(2+)、Cu^(2+)、Mn^(2+)、Se4+)浓度超过0.063 mmol/L时,PFAT5值大于0.05%,需经1.2μm的过滤器过滤,可显著降低PFAT5值以及粒径分布,提高肠外营养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建议添加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I)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需进行终端过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新生儿 肠外营养 脂肪乳 过滤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我院新生儿外科全静脉营养液处方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彭骞 蒋志平 +2 位作者 蒋南平 王晓梅 何周康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45-46,共2页
目的:对我院新生儿外科全静脉营养处方中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间新生儿外科的全静脉营养液处方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至全静脉营养结... 目的:对我院新生儿外科全静脉营养处方中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间新生儿外科的全静脉营养液处方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至全静脉营养结束时,体重增加者67例(23.5%),最多增加190g,体重维持者163例(57.2%),体重下降者55例(19.3%)。少数处方在设计中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营养液的药剂学稳定性和患儿对营养的利用。结论:合理设计配方,结合早期微量喂养,提高临床静脉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科 全静脉营养 处方分析
下载PDF
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制剂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晶 张丽锋 赵瑞玲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考察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样的调配方法,以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临床常用量1.5 m L和临床最大使用量3 m L为依据,将添加(实验组)和不添加(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两种注射用水溶... 目的:考察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样的调配方法,以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临床常用量1.5 m L和临床最大使用量3 m L为依据,将添加(实验组)和不添加(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分别调配成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将其置于避光室温(25℃)下存放,于调配后的0 h、12 h、24 h考察外观变化、p H值、乳粒粒径大小、粒度分布、不溶性微粒以及细菌生长情况等。结果:按临床常用量或临床最大使用量配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样品的p H值、乳粒粒径大小、不溶性微粒数、细菌生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样品的PD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样品的PDI值均<0.2,乳滴的单分散性良好。结论: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添加和不添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均较好,临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下载PDF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及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邓树荣 梁焕笑 +1 位作者 张柳红 金伟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考察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及质量控制研究。方法:将营养液分别于4,20,40℃下放置,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用苏丹红染料检测、测定其p 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并进行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 目的:考察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及质量控制研究。方法:将营养液分别于4,20,40℃下放置,分别于0,12,24 h考察其外观变化、用苏丹红染料检测、测定其p H值、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并进行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于4,20℃下放置的营养液的外观、p H值、平均粒径和PDI值均变化不大,无菌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均符合质量要求,但40℃下放置的营养液的平均粒径和PDI值均变大。结论:4,20℃下放置的新生儿肠外营养的稳定性较好。为保证营养液的质量,建议定期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 稳定性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支持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时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齐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8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喂养模式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取的危重儿机械通气者83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前者行全静脉营养模式,后者行早期微量喂养模式。...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喂养模式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取的危重儿机械通气者83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前者行全静脉营养模式,后者行早期微量喂养模式。对比两种喂养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机械通气需时和体质量恢复时间,腹胀、胃潴留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喂养耐受34例(34/42),耐受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O%(P〈0.05);(3)观察组患儿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儿达全量胃肠营养时间和住院需时显著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实施早期微量喂养模式可以提高患儿喂养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治疗 新生危重儿 早期微量喂养 全静脉营养
下载PDF
新生儿肠外营养的药事管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焕青 朱扣柱 +1 位作者 吕栋 王燕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1年第6期468-470,共3页
目的: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编制的《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制剂选择、配制、输注装置、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药事管理干预措施进行持续改... 目的: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编制的《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制剂选择、配制、输注装置、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药事管理干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选用适宜的新生儿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集中调配肠外营养、临床药师审核肠外营养处方和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质作为肠外营养输液袋等多项措施,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的应用,结论:通过药事管理有效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并通过持续改进取得良好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肠外营养 药事管理
下载PDF
94例新生儿静脉营养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香连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0期38-39,共2页
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静脉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住的94例早产新生儿给予静脉营养,观察94例早产新生儿的体质量日增加量,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者代谢合并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静脉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住的94例早产新生儿给予静脉营养,观察94例早产新生儿的体质量日增加量,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者代谢合并症等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治疗期间,所有94例早产新生儿的体质量每天平均增长35~55g,出院时的体质量均在1500g以上,并且均未见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和代谢合并症等的发生,94例早产新生儿的各体质量段之间的日均增长体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新生儿静脉营养效果优良,可行性和安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营养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自动处方软件的开发及应用——以新生儿肠外营养开方软件为例
13
作者 刘欢 《无线互联科技》 2017年第4期53-54,共2页
开发这款新生儿肠外营养(PN)开方软件是为了辅助临床医生根据不同新生儿的情况高效准确地制订肠外营养治疗方案。该软件通过归纳新生儿肠外营养处方涉及的药品,设置相应药品模板,自动产生PN处方和计算处方营养成分配比,标记超出参考范... 开发这款新生儿肠外营养(PN)开方软件是为了辅助临床医生根据不同新生儿的情况高效准确地制订肠外营养治疗方案。该软件通过归纳新生儿肠外营养处方涉及的药品,设置相应药品模板,自动产生PN处方和计算处方营养成分配比,标记超出参考范围的指标。该软件不仅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还提高了开方的准确性和效率,保证了新生儿监护病区肠外营养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肠外营养 PN开方软件 指标
下载PDF
先天性小肠闭锁治疗体会
14
作者 李金昌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2年第3期7-8,共2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小肠闭锁的术式及围术期治疗原则。方法:系统回顾我院近两年间收治的小肠闭锁患儿68例,手术采用闭锁两断肠切除,端端斜形单层一期吻合术,围术期辅以周围静脉径路全静脉营养,术后4天对28例肠功能恢复不良患儿鼻饲... 目的: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小肠闭锁的术式及围术期治疗原则。方法:系统回顾我院近两年间收治的小肠闭锁患儿68例,手术采用闭锁两断肠切除,端端斜形单层一期吻合术,围术期辅以周围静脉径路全静脉营养,术后4天对28例肠功能恢复不良患儿鼻饲中药复方大承气汤。结果:本组患儿术后存活56例,治愈率82.35%,疗效满意。结论:先天性小肠闭锁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以保障吻合口通畅和良好的愈合;围术期护理和治疗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周围静脉径路全静脉营养即便于操作和护理,又能基本上满足患儿机体营养发育的需要,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措施。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应用于术后肠功能恢复不良患儿,对闭锁远端肠功能的恢复具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肠闭锁 手术治疗 围术期 护理 复方大承气汤
下载PDF
新生儿消化道手术围手术期全静脉营养的应用
15
作者 熊耕 刘铭 +2 位作者 廖凯男 谭毅 植勇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评价全静脉营养(TPN)在新生儿消化道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5例需行消化道手术的新生儿在围手术期应用全静脉营养(TPN)支持治疗,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55例中2例因为呼吸衰竭和重症感染引起的DIC死亡,其余53例... 目的:评价全静脉营养(TPN)在新生儿消化道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5例需行消化道手术的新生儿在围手术期应用全静脉营养(TPN)支持治疗,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55例中2例因为呼吸衰竭和重症感染引起的DIC死亡,其余53例均获满意效果。结论:新生儿消化道手术围手术期全静脉营养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但应合理设计配方并合理应用,以提高静脉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消化道手术 围手术期 全静脉营养
下载PDF
Ⅰ期修补腹裂的早期转归(附18例报告)
16
作者 时恒舰 李炳 陈宗义 《河北医学》 CAS 2002年第8期687-688,共2页
目的 :评价Ⅰ期修补腹裂的早期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小儿外科 17年间收治的腹裂病历 18份。结果 :产前诊断 16例 (89% )。全部病婴I期修补腹壁缺损。出生至手术的平均时间 5h(0 .5h~ 17h)。 4例合并肠道畸形和 1例并发肠坏死者需... 目的 :评价Ⅰ期修补腹裂的早期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小儿外科 17年间收治的腹裂病历 18份。结果 :产前诊断 16例 (89% )。全部病婴I期修补腹壁缺损。出生至手术的平均时间 5h(0 .5h~ 17h)。 4例合并肠道畸形和 1例并发肠坏死者需要更多的手术和更长的时间达到完全喂养 (P<0 .0 1)。 3例死亡 (16 .6 % ) ,其中 2例死于感染。结论 :我们的经验提示腹裂的死亡率不超过 16 .6 % ,降低死亡率主要是防治感染并发症 ,Ⅰ期修补可改善早期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补 腹裂 早期转归 全胃肠道外营养 死亡率 儿童
下载PDF
PDCA循环在降低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调配差错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芳 张侨 +4 位作者 岳建宏 罗焕余 沈怡萱 赵凯 刘振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TPN)调配差错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统计我院2019年7月至9月新生儿科2个病区TPN集中调配各个阶段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拟订改进措施,以调配差错发生率、临床科室满意度为衡...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TPN)调配差错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统计我院2019年7月至9月新生儿科2个病区TPN集中调配各个阶段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拟订改进措施,以调配差错发生率、临床科室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对比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结果。结果PDCA循环实施后,我院新生儿TPN调配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实施后,临床对PIVAS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我中心形成了标准化的有效措施,保障了新生儿TP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新生儿全肠外营养液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新生儿科
下载PDF
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NBNA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珂 张煜晗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4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4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经口摄入时间、达基础热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15 d体质量增长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氯离子、钙离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5、10、15 d后,研究组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应用于HIE治疗中,能够缩短患儿住院治疗时间,有助于促进病情转归,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肠内外营养 电解质
下载PDF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殷炽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9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新生儿PNAC患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使用熊去氧胆酸联合注...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新生儿PNAC患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使用熊去氧胆酸联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生化检测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45/50)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应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期间,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治疗10 d后,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45.4±10.7)μmol/L、(30.1±7.6)μmol/L、(34.5±10.6)U/L、(47.2±11.5)U/L、(402.1±60.9)U/L、(20.4±9.8)μmol/L,对照组分别为(57.5±13.5)μmol/L、(47.7±9.5)μmol/L、(57.4±12.3)U/L、(78.2±16.9)U/L、(489.7±73.4)U/L、(39.4±22.9)μmol/L,两组TBIL、DBIL、ALT、GGT、ALP、TB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及熊去氧胆酸治疗新生儿PNAC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新生儿PNAC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退黄、降酶,且未见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熊去氧胆酸
下载PDF
茵陈理中汤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靖 李伟伟 +4 位作者 艾军 陈洋 张小利 胡洪源 奚碧冰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2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茵陈理中汤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临床疗效。方法:制定诊疗及随访流程,纳入门诊治疗的PNAC患儿55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2组。熊去氧胆酸组26例予熊去氧胆酸;茵陈理中汤组29例予熊去氧胆酸加用茵陈理中汤治... 目的:观察茵陈理中汤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临床疗效。方法:制定诊疗及随访流程,纳入门诊治疗的PNAC患儿55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2组。熊去氧胆酸组26例予熊去氧胆酸;茵陈理中汤组29例予熊去氧胆酸加用茵陈理中汤治疗。记录2组临床指标纠正胎龄、体质量、体质量Z值、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发病日龄、胆红素峰值水平以及就诊时纠正胎龄、体质量、体质量Z值、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加用茵陈理中汤组治疗周期较熊去氧胆酸组缩短,治愈时纠正胎龄更小,体质量、体质量Z值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熊去氧胆酸组有5例因疗效不佳,使用激素治疗,加用茵陈理中汤组无使用激素治疗。结论:加用茵陈理中汤治疗PNAC可缩短疗程,促进追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 阴黄 胎怯 茵陈理中汤 纠正胎龄 体质量 体质量Z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