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外支架预防静脉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文标 郑家豪 +4 位作者 连锋 傅于捷 吴学军 张谷兰 王小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间置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20~25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术后28d取出双侧静脉桥血管... 目的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间置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20~25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术后28d取出双侧静脉桥血管,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图像定量分析获得静脉桥内、中膜厚度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情况。结朵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桥血管内膜厚度分别为(0.4269±0.0794)mm和(0.1371±0.039)mm(P〈0.05);中膜厚度分别为(0.4601±0.0628)mm和(0.259±0.0178)mm(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PCNA、PDG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20±2.17)%vs(2.34±0.68)%和(13.10±1.39)%vs(2.44±0.25)%(P均〈0.01)。结论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抑制大隐静脉桥血管新内膜及中膜的增生,可能籍此预防静脉桥的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增生 中膜增厚 静脉桥 再狭窄 血管外支架
下载PDF
旋覆花素抑制血管内皮剥脱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狄柯坪 韩梅 温进坤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观察旋覆花素对内皮剥脱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血管壁粘附分子OPN、ICAM-1、ILK表达的影响,为寻找该药物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靶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 目的观察旋覆花素对内皮剥脱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血管壁粘附分子OPN、ICAM-1、ILK表达的影响,为寻找该药物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靶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壁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整合素偶联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的表达变化及旋覆花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血管内皮剥脱可诱导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新生内膜呈弥漫性增厚,血管损伤局部组织中OPN、ICAM-1、ILK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旋覆花素治疗组在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程度显著减轻,血管壁OPN、ICAM-1、ILK的表达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旋覆花素减缓新生内膜形成的效应与其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阻断粘附分子信号传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覆花素 大鼠 内膜增生 粘附分子
下载PDF
连接蛋白43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史悦 辛兆阳 李宾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7期668-672,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及机械性损伤所致新生内膜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是血管细胞表达最为丰富的连接蛋白,其组成的半通道在血管病理变化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抑制Connexin 43表达活性为... 动脉粥样硬化及机械性损伤所致新生内膜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是血管细胞表达最为丰富的连接蛋白,其组成的半通道在血管病理变化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抑制Connexin 43表达活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与潜在治疗靶点。本文聚焦于Connexin43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NEXIN43 动脉粥样硬化 新内膜形成 治疗靶点
下载PDF
两种品系小鼠左颈总动脉结扎建立血管再狭窄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穆军升 朱洪生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1年第1期26-28,T002,共4页
为了建立一种与临床上冠脉搭桥手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等病理过程相似的血管再狭窄模型 ,探讨血管再构和新内膜形成的机理 ,及在血管再狭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们用不同品系 ( BAL B/ c A和 C57BL / 6J)小鼠的左颈总动... 为了建立一种与临床上冠脉搭桥手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等病理过程相似的血管再狭窄模型 ,探讨血管再构和新内膜形成的机理 ,及在血管再狭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们用不同品系 ( BAL B/ c A和 C57BL / 6J)小鼠的左颈总动脉进行了结扎 ,在 2周和 4周后 ,分别作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两种品系小鼠产生了不同的病理结果 ,C57BL/ 6J小鼠有明显的血管狭窄和炎症细胞浸润 ,而 BAL B/ c A小鼠虽有炎症细胞的浸润 ,但血管内膜无炎症细胞浸润 ,也无血管狭窄表现。结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系 小鼠 血管再狭窄 血管再构 新内膜形成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对损伤后血管内膜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剑飞 黄岚 +5 位作者 武晓静 晋军 赵晓晖 于世勇 赵刚 崔斌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7期1570-1571,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对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5只,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EPCs。另取SD大鼠25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成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于球囊损伤14d后处死大鼠,颈动脉...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对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5只,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EPCs。另取SD大鼠25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成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于球囊损伤14d后处死大鼠,颈动脉切片观察骨髓EPCs对损伤内膜增殖的影响。结果颈动脉球囊损伤14d后EPCs移植组大鼠颈动脉损伤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移植的EPCs可到达内膜损伤部位并参与损伤血管内膜的修复,降低新生内膜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内膜增殖
下载PDF
旋覆花提取物抑制血管内皮剥脱后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狄柯坪 韩梅 温进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旋覆花提取物(Inula britannica extract,IBE)对内皮剥脱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内膜与中膜比... 目的观察旋覆花提取物(Inula britannica extract,IBE)对内皮剥脱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动物模型,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内膜与中膜比值(I/M)、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表达变化及IBE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在实验结束时,模型组损伤处血管壁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大量增生、新生内膜呈弥漫性增厚、I/M值增加,NF-κB p65、AP-1的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BE给药组内膜增生程度显著减轻、I/M值减少(P<0.05),NF-κB p65、AP-1的表达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细胞核NF-κB减少。结论IBE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和AP-1的表达而发挥抗血管炎症反应和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覆花提取物(IBE) 血管内皮剥脱 内膜增生 核转录因子-κB(NF-κB) 激活蛋白-1(AP-1)
下载PDF
RSPO3参与新生内膜形成及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渠航 陈冲 +1 位作者 罗雪阳 丁晓维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637-642,共6页
目的探究RSPO3是否参与小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以及对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本实验于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新华医院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完成。构建小鼠股动脉导丝损伤模型,检测股动脉RSPO3的表达;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目的探究RSPO3是否参与小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以及对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本实验于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新华医院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完成。构建小鼠股动脉导丝损伤模型,检测股动脉RSPO3的表达;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增殖及迁移的细胞模型中检测RSPO3的表达,观察小干扰RNA敲低RSPO3后PDGF-BB对HASMCs作用的变化。结果小鼠股动脉损伤后RSPO3表达升高,且主要集中表达在新生内膜区域;PDGF-BB处理HASMCs后RSPO3时间依赖性表达升高,敲低RSPO3抑制PDGF-BB诱导的HASMCs增殖和迁移。结论RSPO3参与小鼠新生内膜形成的过程,促进PDGF-BB诱导的HASMCs增殖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PO3 新生内膜形成 PDGF-BB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Carbon Monoxide Releasing Molecule Accelerates Reendothelialization after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 in Rat
8
作者 HU Qing Song CHEN Yang Xin +4 位作者 HUANG Qing Sheng DENG Bing Qing XIE Shuang Lun WANG Jing Feng NIE Ru Qio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arbon monoxide releasing molecule (CORM-2), a novel carbon monoxide carrier, on the reendothelialization of carotid artery in rat endothelial denudation ...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arbon monoxide releasing molecule (CORM-2), a novel carbon monoxide carrier, on the reendothelialization of carotid artery in rat endothelial denudation model. Methods Male rats subjected to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CORM-2, inactive CORM-2 (iCORM-2) or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The reendothelialization capacity was evaluated by Evans Blue dye and the immunostaining with anti-CD31 antibody.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adhesion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3H]thymidine, Boyden chamber and human fibronectin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protein were detected by using western blot analysis. Results CORM-2 remarkably accelerated the re-endothelialization 5 d later and inhibited neointima formation 28 d later. 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EPC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RM-2-treated rats than that in iCORM-2 or DMSO-treated rats after 5 d later. In vitro experiments, CORM-2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adhesion of HUVECs. The levels of Akt, eNOS phosphorylation, and NO generation in HUVECs were also much higher in CORM-2 treated group. Blocking of PI3K/Akt/eNOS signaling pathway markedly suppressed the enhanced migration and adhesion of HUVECs induced by CORM-2. Conclusion CORM-2 could promote endothelial repair, and inhibit neointima formation after carotid artery balloon injury, which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function changes of HUVECs regulated by PI3K/Akt/eNOS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onoxide REENDOTHELIALIZATION neointima formation Vascular injury
下载PDF
Eupatilin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靳文 李冬义 +3 位作者 劳钰 刘一炫 陈洁琼 赵雅红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Eupatilin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选择10~12周龄TSC1c/c SM22Cre+/-小鼠,体内实验予以行左侧颈动脉结扎制备左侧颈动脉狭窄小鼠模型后分为2组,每组8只,Sestrin2激动剂组每日予以10 mg/kg Eupatilin灌胃,对... 目的探讨Eupatilin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选择10~12周龄TSC1c/c SM22Cre+/-小鼠,体内实验予以行左侧颈动脉结扎制备左侧颈动脉狭窄小鼠模型后分为2组,每组8只,Sestrin2激动剂组每日予以10 mg/kg Eupatilin灌胃,对照组每日予以Sestrin2激动剂组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持续28 d。Van Gieson染色检测左颈动脉新生内膜形成。体外实验分离和培养TSC1c/c SM22Cre+/-小鼠源性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VSMCs)。予以不同终浓度Eupatilin干预AVSMCs24 h后,CCK-8检测AVSMCs增殖。予以终浓度为0、100μmol/L Eupatilin干预AVSMCs 24 h后,划痕实验检测AVSMCs迁移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AVSMCs中Sestrin2以及TSC2、S6K1、4E-BP1等分子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结果动物体内实验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upatilin干预后TSC1c/c SM22Cre+/-小鼠的左颈动脉管腔面积增加(P<0.05)、内膜面积和I/M比值减少(P<0.05)。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显示:Eupatilin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VSMCs的增殖,以100μmol/L Eupatilin的抑制效率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 Eupatilin组AVSMCs迁移距离缩短(P<0.05),AVSMCs中Sestrin2、TSC2磷酸化水平表达升高,p-S6K1表达降低(P<0.05),4E-BP1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Eupatilin是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以及AVSMCs的增殖和迁移的有效药物,与激活Sestrin2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ATILIN 新生内膜形成 Sestrin2
下载PDF
硅胶微导管套管缩窄术建立小鼠颈总动脉血管重塑模型
10
作者 赵峰 徐强 +3 位作者 胡舒婷 郭志福 宋晓伟 吴弘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5-881,共7页
目的通过硅胶微导管套管缩窄术建立一种新的小鼠颈总动脉血管重塑模型,分析血管缩窄时间与血管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12只C57BL/6小鼠经异氟烷麻醉后,取颈正中切口,分离左、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行缩窄术,将长1 cm、内径0.3 mm的... 目的通过硅胶微导管套管缩窄术建立一种新的小鼠颈总动脉血管重塑模型,分析血管缩窄时间与血管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12只C57BL/6小鼠经异氟烷麻醉后,取颈正中切口,分离左、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行缩窄术,将长1 cm、内径0.3 mm的硅胶微导管纵向剖开后套入颈总动脉,固定并扎紧;右侧颈总动脉仅行假手术,不放置硅胶微导管,不进行缩窄术。在术后2周和4周时分别处死6只小鼠,3只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3只用于RNA和蛋白提取。取小鼠两侧颈总动脉制作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血管的显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颈总动脉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取两侧颈总动脉RNA和蛋白样品,采用q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标志分子钙调理蛋白1(CNN1)、平滑肌肌动蛋白α2(ACTA2)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分子周期蛋白A2、周期蛋白D1和PCNA的表达。结果12只小鼠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缩窄手术均获得成功,套管扎紧后即刻可见血管管腔狭窄但血流未被阻断,术后2周和4周取材时小鼠均无明显异常表现。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血管外膜组织明显增生,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血管中膜和内膜明显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2周和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出现大量PCNA表达,提示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周和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收缩型平滑肌细胞标志分子CNN1、ACTA2的表达水平均降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周和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细胞周期蛋白A2、周期蛋白D1和PC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结论硅胶微导管套管致小鼠颈总动脉缩窄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血管重塑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重塑 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 颈总动脉缩窄 微导管 内膜增生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减轻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组织蛋白酶S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徐戈 周胜华 +1 位作者 蒋路平 孙智山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5-1009,共5页
背景新生内膜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血管病理改变时的重要特征。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参与血管生成的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 Cat S)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形成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 背景新生内膜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血管病理改变时的重要特征。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参与血管生成的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 Cat S)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形成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Cat S及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8)、手术组(n=8)和阿托伐他汀组(n=8) ,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行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变化,28 d后大鼠处死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检测各组Cat S和NF-κB表达。结果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大鼠颈动脉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I/ M)比值明显减少[内膜面积:(148.6±8.8)×103比(64.8±5.1)×103μm2;I/ M:(2.1±0.2)比(0.9±0.1) ,均P<0.01]。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Cat S表达和NF-κB评分也明显减少[Cat S mRNA:(0.80±0.07)比(0.50±0.04) ;Cat S评分:(15.3±1.4)比(8.5±0.7) ;NF-κB评分:(12.5±1.3)比(6.7±0.5) ,均P<0.01]。内膜面积与Cat S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使Cat S表达减少,减轻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组织蛋白酶S 核转隶因子κB 新生内膜形成
原文传递
Roscovitine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研究
12
作者 张双双 白融 +3 位作者 赵崇强 李闻宇 杨向俐 吕家高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roscovitine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以期提供新型的支架涂层药物。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模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干预组损伤局部给予roscovitine(200μ... 目的:观察roscovitine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以期提供新型的支架涂层药物。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模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干预组损伤局部给予roscovitine(200μmol/L)孵育10分钟。14天后取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oscovitine对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HE染色观察roscovitine对内膜增生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球囊损伤后14天,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跃、内膜增生明显。Roscovitine干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内膜增生被显著抑制,管腔狭窄率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降低。结论:Roscovitine显著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有效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COVITINE 内膜增生 细胞增殖 再狭窄
下载PDF
HDAC2 deacetylates class Ⅱ transactivator and suppresses its activity in macrophages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被引量:8
13
作者 Kong, X. C. Fang, M. M. +2 位作者 Li, P. Fang, F. Xu, Y.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9-499,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化形成 病理学 HDAC2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