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侏罗世叶巴组与桑日群火山岩: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陆缘弧与洋内弧? 被引量:50
1
作者 黄丰 许继峰 +2 位作者 陈建林 康志强 董彦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89-2100,共12页
雅鲁藏布特提斯洋的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该特提斯洋早期的俯冲岩浆产物。本研究选取了拉萨附近达孜地区叶巴组中的2个中基性火成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 雅鲁藏布特提斯洋的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该特提斯洋早期的俯冲岩浆产物。本研究选取了拉萨附近达孜地区叶巴组中的2个中基性火成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别为188±2Ma和175±2Ma,与已发表的叶巴组中酸性火成岩的形成时代(174~193Ma)一致,已发表的桑日群火山岩的年龄也在相同范围内,因此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喷发时间主要为早侏罗世。叶巴组和桑日群基性及中酸性岩浆均类似岛弧型火山岩,但前者具有相对高的Nb、Zr含量,Th/Y比值及相对较低的La/Nb比值,呈现出大陆地壳组分增加的趋势,叶巴组火山岩表现为典型的大陆边缘弧特征而桑日群类似于洋内弧火山岩,桑日群火山岩分布于叶巴组南侧,并呈碎片似展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同时显示了与叶巴组不同的岩性组合,暗示同时代的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可能分别代表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形成的陆缘弧和洋内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巴组 桑日群 弧火山岩 新特提斯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The timing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 被引量:34
2
作者 Yongfei Zheng Fuyuan W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4期1649-1654,共6页
The timing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screening isotopic ag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ectonothermal event along the convergent c... The timing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screening isotopic ag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tectonothermal event along the convergent continental boundary. After distinguishing the collisional orogeny from the precollisional accretionary orogeny and the postcollisional rifting orogeny, an age range of 55 ± 10 Ma is obtained to mark the collisional orogeny in the Early Cenozoic rather than throughout the Cenozoic. This age range provides the resolution to the timing of tectonic reactivation not only for reworking of the marginal arc systems in the Early Cenozoic but also for overprinting of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on eclogites in the Late Cenozoic. In particular, superimposition of the rifting orogeny on both accretionary and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Late Cenozoic is the key to the reactivation of both Gangdese and Himalayan orogens for contemporaneous metamorphism and magmatism at high thermal gradients. Therefore, rise of the plateau may be caused by underplating of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for rifting orogeny in the composit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s after foundering of their roots in the Late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OROGEN GANGDESE OROGEN neo-tethys ocean ACCRETIONARY OROGENY Collisional OROGENY RIFTING OROGENY
原文传递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新特提斯洋俯冲期成矿作用:来自雄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Re-Os同位素年龄证据 被引量:29
3
作者 郎兴海 唐菊兴 +6 位作者 陈毓川 李志军 黄勇 王成辉 陈渊 张丽 周云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525,共11页
雄村矿集区是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内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铜金矿集区,该矿集区位于冈底斯造山带中段南缘,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最新的勘探资料表明,雄村矿集区由I、II、III号斑岩型铜金矿体组成.本文以雄村I号矿体为研究对象,获得I... 雄村矿集区是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内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铜金矿集区,该矿集区位于冈底斯造山带中段南缘,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最新的勘探资料表明,雄村矿集区由I、II、III号斑岩型铜金矿体组成.本文以雄村I号矿体为研究对象,获得I号矿体中4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范围非常一致,其变化范围为160.1±2.3~163.4±2.3Ma,等时线年龄为161±11Ma(MSWD=4.2),误差较大,而平均模式年龄161.5±2.7Ma(MSWD=2.0),误差较小.因此,雄村I号矿体的形成时代为160.1±2.3~163.4±2.3Ma,最有可能的形成年龄应为161.5±2.7Ma,该年龄代表了雄村I号矿体的成矿年龄,这与前人获得的含矿斑岩(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164.3±1.9Ma)基本吻合,表明矿床形成于中侏罗世.同时,雄村I号矿体的含矿斑岩体和赋矿火山岩具有与岛弧火成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相对富集LREE、LILE,亏损HREE、HFS,缺少或微弱负Eu异常.综合来看,雄村I号矿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期(>65Ma),产出的构造背景为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属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年代学 辉钼矿 斑岩 成矿作用 西藏 新特提斯洋
原文传递
Late Triassic Granites From the Quxu Batholith Shedding a New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Gangdese Belt in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17
4
作者 MENG Yuanku XU Zhiqin +1 位作者 XU Yang MA Shi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62-481,共20页
The Gangdese magmatic belt formed during Late Triassic to Neogene in the southernmost Lhasa terran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t is interpreted as a major component of a continental margin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subdu... The Gangdese magmatic belt formed during Late Triassic to Neogene in the southernmost Lhasa terran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t is interpreted as a major component of a continental margin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ic slab beneath Eurasia and it is the key in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southern Tibet prior to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ic crust formed the Gangdese magmatic belt, but the occurrence of Late Triassic magmatism and the detaile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rn Tibet are still debated. This work presents new zircon U-Pb-Hf isotope data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 mylonitic granite pluton in the central Gangdese belt, southern Tibet. Zircon U-Pb dating from two representative samples yields consistent ages of 225.3~=1.8 Ma and 229.9~1.5 Ma,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granite pluton was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Late Triassic instead of Early Eocene (47-52 Ma)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Geochemically, the mylonitic granite pluton has a sub-alkaline composition and low-medium K calc-alkaline affinities and it can be defined as an I-type granite with metaluminous features (A/CNK〈I.1). The analyzed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nrichments of LREE and pronounced depletions of Nb, Ta and Ti, suggesting that the granite was generated in an island-arc setting. However, the use of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indicates a continental arc setting. Zircon Lu-Hf isotopes indicate that the granite has highly positive till(t) values ranging from +13.91 to +15.54 (mean value +14.79), reflecting the input of depleted mantle material during its magmatic evolution, consistent with Mg# numbers. Additionally, the studied samples also reveal relatively young Hf two-stage model ages ranging from 238 Ma to 342 Ma (mean value 292 Ma), suggesting that the pluton wa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juvenile crust. Geochemical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Triassic neo-tethys oce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Gangdese batholith southern Tibet
下载PDF
新特提斯单向俯冲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日祥 赵盼 +1 位作者 万博 孙卫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99-1708,共10页
新特提斯洋向北单向俯冲的机制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南侧冈瓦纳被动大陆的不断裂解和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陆块诱发的俯冲起始.本文统计了大火成岩省的分布规律,发现200~80 Ma期间,与地幔柱相关的大火成岩省主要分布于南半球,暗示该时... 新特提斯洋向北单向俯冲的机制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南侧冈瓦纳被动大陆的不断裂解和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陆块诱发的俯冲起始.本文统计了大火成岩省的分布规律,发现200~80 Ma期间,与地幔柱相关的大火成岩省主要分布于南半球,暗示该时期南半球地幔温度高于北半球地幔温度.在南北半球地幔温差和地幔柱/大火成岩省作用下,引起上覆岩石圈抬升、破裂,结合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共同诱发冈瓦纳大陆的多期裂解.由于南北半球地幔温差会造成地幔柱头岩浆向北扩散并与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相互作用,在特殊情况下,会引发原来大洋中脊的堵塞和跃迁,形成新的洋中脊,促进了陆块不断向北漂移.在古特提斯洋闭合后洋壳持续俯冲引发的应力作用下,欧亚大陆南缘具有高含水特性的洋陆过渡带率先破裂并产生向北的俯冲起始.驱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持续向北俯冲的动力,除俯冲板片的拖曳力/重力外,还应该包含南半球高地幔温度和洋中脊产生的向北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单向俯冲 俯冲起始 南北半球地幔温差 欧亚大陆南缘富水岩石圈
原文传递
南拉萨地块中部早侏罗世仁钦则花岗闪长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邹洁琼 余红霞 +7 位作者 王保弟 黄丰 曾云川 黄文龙 文雅倩 张钊 范子尘 谈荣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95-2810,共16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俯冲时间,目前还未得到统一的认识.南拉萨地块上广泛发育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为探讨亚洲-印度大陆碰撞前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天然样品.对仁钦则地区一套花岗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俯冲时间,目前还未得到统一的认识.南拉萨地块上广泛发育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为探讨亚洲-印度大陆碰撞前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天然样品.对仁钦则地区一套花岗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套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180 Ma左右,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产物.仁钦则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O_2含量(62.77%~64.18%)、较低的K_2O/Na_2O(0.29~0.60)和A/CNK值(0.90~0.98),表明其属于I型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明显富集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CaO含量、较低的全碱和Al_2O_3含量,与含水的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成分一致.锆石Ti和全岩Zr饱和温度计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可能形成于下地壳源区.仁钦则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 671~0.703 794)、较高的εNd(t)(5.41~5.66)和锆石εHf(t)值(12.6~14.8),进一步表明其很可能为新生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物.综合分析认为,仁钦则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背景之下,新特提斯洋的打开时间至少在晚三叠世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钦则 花岗闪长岩 SR-ND-HF同位素 南拉萨地块 新特提斯洋 俯冲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拉萨地块南部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3
7
作者 熊秋伟 陈建林 +4 位作者 许继峰 黄丰 陈雪峰 曾云川 雷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45-1655,共11页
作为拉萨地块南部形成时代最早的火山岩,叶巴组火山岩对于确定新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叶巴组火山岩是一套岩性由基性到酸性连续的、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目前在... 作为拉萨地块南部形成时代最早的火山岩,叶巴组火山岩对于确定新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叶巴组火山岩是一套岩性由基性到酸性连续的、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目前在叶巴组火山岩中只有酸性岩获得了精确的锆石U-Pb年龄,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然而对叶巴组中基性火山岩目前尚无精确的年代学报道。另外,有关叶巴组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拉萨地块南部得明顶地区的叶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88.8±1.8Ma,表明与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一致。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部分样品具有Sr及Eu(δEu=0.75-0.83)的略微异常。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叶巴组火山岩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其形成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有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叶巴组火山岩 得明顶地区 新特提斯洋俯冲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带中段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3 位作者 徐扬 李日辉 孙敬博 张奎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6-1215,共20页
以藏南冈底斯带中段的东嘎花岗岩体和奴玛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据此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意义。东嘎花岗岩体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组成;奴玛花岗岩... 以藏南冈底斯带中段的东嘎花岗岩体和奴玛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据此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意义。东嘎花岗岩体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组成;奴玛花岗岩体主要由石英、长石以及少量黑云母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东嘎花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5.8±2.3 Ma,奴玛花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5.9±2.2Ma和185.1±1.7 Ma,两个岩体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为同一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两个岩体均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俯冲带岩浆岩特征;里特曼指数和铝饱和指数显示,两个岩体属于弱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锆石Lu-Hf结果显示,两个岩体均具有显著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和极高的εHf(t)值(分别为+11.14^+15.55,平均值+13.76;+9.49^+15.52,平均值+13.56)以及相对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反映了它们的源区以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期)时,藏南冈底斯地区应为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体的北向俯冲有关,其成因与幔源岩浆的底侵引起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世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新特提斯洋 冈底斯带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命运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丰 许继峰 +4 位作者 王保弟 曾云川 刘希军 刘函 余红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85-2804,共20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过程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南部地质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上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用于限制板片断离过程的...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过程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南部地质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上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用于限制板片断离过程的岩石学方法.对拉萨地块南部典型地区早新生代镁铁质岩石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57 Ma和~50 Ma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密切相关的两套岩石.~57 Ma的镁铁质岩石显示出高的Zr/Y和Ti/Y比值,不同于拉萨地块南部广泛分布的岛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下,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板片断离的开始.~50 Ma的镁铁质岩石为富闪深成岩,反映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南拉萨地块岩石圈中的富水环境,暗示大洋板片断离后仍然持续释放流体至上覆岩石圈地幔中.结合拉萨地块上已有的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新特提斯洋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从初始撕裂至板片完全断离的全过程,即新特提斯板片在~57 Ma开始发生初始撕裂,随后以高角度俯冲并与印度大陆岩石圈脱离,导致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同时出现广泛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在~50 Ma大洋板片完全断离.拉萨地块内部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组成存在极大的不均一性,中拉萨地块和南拉萨地块东部的局部地区存在古老的岩石圈物质组成,而南拉萨地块中部主要为亏损的岩石圈.拉萨地块内局部古老富集岩石圈可能受到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深部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转变为新生的亏损岩石圈,这一过程很可能促进了拉萨地块的中酸性岩浆大爆发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新特提斯洋 板片断离 镁铁质岩石 拉萨地块 青藏高原 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西藏南冈底斯带拢布村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10
作者 钟云 夏斌 +3 位作者 刘维亮 夏连泽 夏中宇 王利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62-1370,共9页
在一定条件下,花岗岩对于研究古大洋板块俯冲消减及陆-陆碰撞等板块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拢布村花岗岩体位于西藏南冈底斯带中段,有关南冈底斯带花岗岩类形成年代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拢布村花岗岩的形成... 在一定条件下,花岗岩对于研究古大洋板块俯冲消减及陆-陆碰撞等板块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拢布村花岗岩体位于西藏南冈底斯带中段,有关南冈底斯带花岗岩类形成年代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拢布村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57.0Ma±2.9Ma,表明南冈底斯带存在晚侏罗世岩浆活动。拢布村花岗岩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指示晚侏罗世南冈底斯带存在新特提斯洋北向欧亚大陆的早期俯冲运动。研究表明,拢布村花岗岩为洋壳板块俯冲消减作用背景之下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拢布村花岗岩 锆石U-PB LA-ICP-MS 新特提斯洋 南冈底斯带
下载PDF
缅甸甘宝锡钨矿区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德勇 谢志鹏 +5 位作者 李文昌 陈爱兵 江小均 张如成 李志鹏 董紫奥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1-608,共18页
与东南亚锡矿带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晚白垩世—古新世花岗岩带广泛发育于缅甸地区,然而有关花岗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及时-空规律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对缅甸甘宝矿区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甘宝... 与东南亚锡矿带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晚白垩世—古新世花岗岩带广泛发育于缅甸地区,然而有关花岗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及时-空规律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对缅甸甘宝矿区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甘宝矿区岩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两件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64.0±0.69)Ma(n=25,MSWD=1.9)和(65.7±1.5)Ma(n=19,MSWD=3.8),表明岩浆侵位形成于晚白垩至古新世早期。代表性岩石样品具有高SiO_(2)(74.5%~77.2%)、高碱性元素(w(Na_(2)O+K_(2)O)=7.05%~8.48%),为过铝质(A/CNK>1.11)和高钾钙碱性属S型花岗岩。岩石具“平坦型”REE配分模式和强烈负铕异常(Eu/Eu^(*)=0.14~0.19),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显示富集的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Pb)和亏损的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322~0.7446)和负的εNd(t)值(–7.51~–6.95)以及TDM2年龄(1.55~1.51 Ga)表明,岩浆的初始熔体起源于中元古界陆壳基底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分异结晶作用。甘宝矿区花岗岩体是属缅甸晚白垩世—古新世花岗岩带(90~60 Ma)的一部分,均形成于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花岗岩体与钨成矿是新特提斯洋壳东向俯冲期间的岩浆-成岩-成矿事件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宝矿区 东南亚锡矿带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浆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元库 袁昊岐 +2 位作者 魏友卿 张书凯 刘金庆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共31页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俯冲(>152 Ma)、晚期俯冲(100~65 Ma)、主碰撞(55~40 Ma)和后碰撞伸展期(23 Ma至今)。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和进展,然而关于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冈底斯带火成岩岩浆源区的属性、精细的成岩过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冈底斯带的研究历史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冈底斯带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争议进行了初步梳理,从1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初步的梳理给出的启示是:冈底斯带是一个典型的岩浆—构造—成矿—变形变质带,经历了长期、复杂和多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拼贴于古老拉萨地体之上的新生大陆岛弧体。主要认识包括:(1)冈底斯岛弧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最为理想的场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是破解新特提斯洋板片初始俯冲时限和板片俯冲方式最佳的研究对象;(2)冈底斯带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基或岩株可能经历了一个多期次组装累积的过程,今后应运用晶粥体的模型去重新理解冈底斯带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动力学成岩过程;(3)冈底斯地区地幔的性质沿着走向表现出复杂性,具有地球化学上的不均一性;(4)冈底斯带的火成岩存在同位素上的倒转,这可能暗示冈底斯地区存在老的基底;(5)冈底斯岛弧带在构造上具有明显的掀斜性,表现出东段以下地壳组分为主,中西段以中上地壳组分为主,暗示了冈底斯带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和剥露过程;(6)冈底斯带的研究对象仍以火成岩为主,研究方法多限于传统的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冈底斯岩浆带 新特提斯洋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Petrogenesis of Kejie Granite in the Northern Changning-Menglian Zone, Western Yunnan: Constraints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Hf Isotope 被引量:3
13
作者 NIE Fei DONG Guochen +4 位作者 MO Xuanxue WANG Xia FAN Wenyu DONG Meiling ZHU Hua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754-765,共12页
The Kejie pluto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zone. The rock types are mainly biotite-granite.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Kejie pluton emplaced at about 80-77 Ma, Late ... The Kejie pluto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zone. The rock types are mainly biotite-granite.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Kejie pluton emplaced at about 80-77 Ma, Late Cretaceous. The Kejie pluton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2 (71.68%-72.47%), K2O (4.73%-5.54%), total alkali (K2O + Na2O = 8.21%-8.53%), K2O/Na2O ratios (1.36-1.94) and low P2O5 (0.13%-0.17%), with A/CNK of 1.025-1.055; enriched in U, Th, and K, depleted in Ba, Nb, St, Ti, P and Eu. They are highly fractionated, slightly peraluminous 1-type granite. The two samples of the Kejie pluton give a large variation of εHf(t) values (-5.04 to 1.96) and Hf isotope crustal model ages of 1.16-1.5 Ga. Zircon Hf isotopes and zircon saturation temperatures of whole-rock (801℃-823℃) show that the mantle-derived materials maybe hav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Kejie pluton. The Kejie pluton was most likely generated in a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where intrusion of mantle wedge basaltic magmas in the crust caused the anatexis of the latter, forming hybrid melts, which subsequently experienced high-degre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e GEOCHEMISTRY highly fractionated 1-type granite Kejiepluton neo-tethys ocean
下载PDF
二叠纪泛大陆球壳三维力学模拟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江海 宋珏琛 毛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1-557,共7页
二叠纪时期,泛大洋包围泛大陆并向其俯冲,在此背景下泛大陆内部洋盆呈现剪刀差式旋转关闭,并具有此消彼长的特征。前人通过自俯冲平面模型来解释泛大陆裂解过程中裂谷盆地的成因和泛大陆内部简单的应力状态,但是该模型与实际的地质背景... 二叠纪时期,泛大洋包围泛大陆并向其俯冲,在此背景下泛大陆内部洋盆呈现剪刀差式旋转关闭,并具有此消彼长的特征。前人通过自俯冲平面模型来解释泛大陆裂解过程中裂谷盆地的成因和泛大陆内部简单的应力状态,但是该模型与实际的地质背景相差较大。本文通过球壳三维模型,并考虑非洲核幔边界低速带以及阿拉伯地幔柱对泛大陆的影响,建立了二叠纪时期泛大陆所处的力学模型,模拟了泛大陆形成后古特提斯洋盆俯冲、关闭对大陆内部产生的应力应变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三维球壳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该时期中亚区域发育的大型断裂、残余洋盆,也支持古特提斯洋盆剪刀差式关闭、新特提斯洋盆从古特提斯洋盆被动陆缘后侧张开的地质现象;非洲—阿拉伯板块的地幔垂向作用为新特提斯洋盆的张开提供了力学支持。由于在泛大陆分裂过程中,新老洋盆此消彼长、早期洋盆剪刀差式关闭的模式并不仅局限于古特提斯—新特提斯洋,本模拟结果可适当推广到其他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泛大陆 古特提斯洋 新特提斯洋 三维球壳模型 力学模拟
下载PDF
西藏普兰县姜叶玛地区中二叠统西兰塔组中的有孔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以春 王玥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1-323,共13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混杂岩中混杂着大小不一的二叠纪灰岩块体,它的来源一直颇有争议,这些灰岩块体中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面貌是判断其来源的重要手段。姜叶玛灰岩体是位于西藏普兰县境内混杂在中生代蛇绿混杂岩中的一个大型二叠纪...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混杂岩中混杂着大小不一的二叠纪灰岩块体,它的来源一直颇有争议,这些灰岩块体中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面貌是判断其来源的重要手段。姜叶玛灰岩体是位于西藏普兰县境内混杂在中生代蛇绿混杂岩中的一个大型二叠纪灰岩块体。其中,中二叠世西兰塔组中含有丰富的非?有孔虫化石,它们主要由Neodiscus,Climacammina,Pachyphloia和Lysites组成,伴生有Dagmarita,Deckerella,Globivalvulina,Neoendothyra,Lasiodiscus,Lasiotrochus,Tetrataxis,Geinitzina,Ichthyofrondina,Nodosaria,Nodosinelloides,Agathammina,Septoagathammina和Shanita,时代相当于中二叠世Capitanian期。古生物地理上,Lysites和Shanita的出现表明这个动物群属于基墨里生物区,它们从古生物地理上以及生物多样性上和印度板块北缘的巴基斯坦盐岭地区以及藏南喜马拉雅区的同时代动物群有显著差别。结合前期?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姜叶玛灰岩块体很可能位于拉萨地块与喜马拉雅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海山上,与两个地块之间都有一定的隔离。这也说明新特提斯打开的时间早于中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生物地理 二叠纪 新特提斯洋 西藏
原文传递
西藏谢通门雄村地区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16
作者 何青 解鸿儒 +10 位作者 郎兴海 王旭辉 邓煜霖 谢富伟 王涌滔 杜良艺 吴伟哲 王勇 刘洲基 姜楷 詹宏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4-1718,共25页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地区洞嘎金矿作为南拉萨地体较早发现的独立金矿,其成矿作用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探讨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揭...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地区洞嘎金矿作为南拉萨地体较早发现的独立金矿,其成矿作用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探讨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揭示凝灰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凝灰岩结晶年龄为185.1±1.9 Ma(MSWD=0.48),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K_(2)O/Na_(2)O值(2.91~12.3)较高,属于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等)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认为凝灰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另外,凝灰岩以Nb/Ta值为14.0~17.8、La/Nb平均值<2.50、Zr/Ba平均值为0.31为特征,具有较高的正的ε_(Hf)(t)(+8.05~+14.2),暗示凝灰岩岩浆源区为受到新特提斯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交代的亏损软流圈地幔楔;岩浆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主要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结晶分异。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中的裂隙构造不仅为洞嘎金矿的含矿热液运移提供了空间,而且也为矿质的沉淀提供了场所;同时,凝灰岩也起到了盖层作用,保护矿床形成后免受剥蚀作用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洞嘎金矿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大洋岛弧环境,是斑岩型铜金矿床外侧的热液脉型金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新特提斯洋 雄村 洞嘎金矿 西藏
下载PDF
藏南太昭地区早侏罗世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和构造动力学过程
17
作者 王海涛 曾令森 +2 位作者 高利娥 赵令浩 高家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85-3604,共20页
藏南地区冈底斯岩基是长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保存着与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构造动力学过程的丰富记录,是揭示深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及其长期演化特征的重要岩石探针。太昭地区发育高Na/K比花岗岩(组一)和低Na/K比花岗岩(组二)... 藏南地区冈底斯岩基是长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保存着与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构造动力学过程的丰富记录,是揭示深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及其长期演化特征的重要岩石探针。太昭地区发育高Na/K比花岗岩(组一)和低Na/K比花岗岩(组二),另外,在距离太昭不远的巴松措地区发育一套辉长岩-闪长岩。本文以组二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与其他二套岩体的对比研究:(1)组二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90~194Ma,与组一花岗岩为同期岩浆作用;(2)同位素组成方面,组二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εHf(t)=-7.2~-2.5;εNd(t)=-4.1~-3.7)略高于组一花岗岩,Sr同位素(^(87)Sr/^(86)Sr(t)=0.7061~0.7070)比值略低于组一花岗岩,而与巴松措中基性岩相近,这也暗示组二花岗岩的源区不同于组一花岗岩,是由受熔体交代的弧下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而组一来源于中下地壳古老基性岩部分熔融;(3)地球化学组成方面,组二花岗岩的Al_(2)O_(3)、CaO、TiO_(2)、FeO T、MgO、Sr、Sc等元素组成与SiO_(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但Na_(2)O、Rb、Nb、Ta等元素组成与SiO_(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组二花岗岩是较原始的基性岩浆经历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并且在岩浆向高硅演化阶段经历了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太昭地区这两组花岗岩形成于新特提洋板片向北俯冲作用相关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早侏罗世 花岗岩 新特提斯洋 西藏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18
作者 杨同山 郎兴海 +6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吕娜 董咪 何青 张相国 梁海辉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7-484,I0001-I0006,共24页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广泛,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使得区内岩浆岩成分复杂、形成时代跨度大。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本文选取桑日县西侧塔木村附近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广泛,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使得区内岩浆岩成分复杂、形成时代跨度大。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本文选取桑日县西侧塔木村附近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年龄表明桑日地区塔木村火山岩形成于91.7~90.8 Ma,属于晚白垩世。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SiO_(2)含量为55.79%~74.26%,MgO含量为1.31%~4.34%,同时具有高Sr(平均含量为779×10^(-6))、低Y(8.36×10^(-6)~15.85×10^(-6))、Yb(0.92×10^(-6)~1.38×10^(-6))含量及高Sr/Y比值(36.28~105.59)的特征,表明桑日晚白垩世火山岩为埃达克质岩石。同时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值(0.704152~0.704515)和较高的143Nd/144Nd初始值(0.512676~0.512750)。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新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洋壳熔体上升过程中伴有地幔楔物质的加入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南缘 桑日地区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 火山岩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缘早始新世荣玛辉长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咪 郎兴海 +1 位作者 邓煜霖 王旭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9-1370,共22页
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约束.对拉萨地体南缘荣玛地区早始新世辉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以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 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约束.对拉萨地体南缘荣玛地区早始新世辉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以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荣玛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51±1 Ma,形成于早始新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59~0.7066,ε_(Nd)(t)值为+3.1~+3.3;与典型弧岩浆岩相比具有较高的Zr(134.28×10^(-6)~230.07×10^(-6))、TiO_(2)(1.04%~1.51%)、Nb(9.01×10^(-6)~14.67×10^(-6))含量,显示出典型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岩石源区除了来自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的岩石圈亏损地幔外,同时可能受到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南部拉萨地体已发表的始新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数据,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时间不晚于5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南部拉萨地体 辉长岩 板片断离 新特提斯洋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新特提斯洋晚侏罗世岩浆作用:藏南白朗地体辉绿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胜标 杨经绥 +7 位作者 李源 薄容众 张健 李瑞保 刘成军 刘飞 熊发挥 陈晓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31-1246,共16页
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界线,带中洋岛型基性岩构造归属还存在争议。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白朗地体为近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构造岩片,由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泥岩、泥页岩、凝灰岩、微晶灰岩、玄武岩、辉绿岩、... 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界线,带中洋岛型基性岩构造归属还存在争议。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白朗地体为近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构造岩片,由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泥岩、泥页岩、凝灰岩、微晶灰岩、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组成。辉绿岩和辉长岩呈岩脉或岩床侵入沉积地层中。测年结果显示,这些辉绿岩形成于晚侏罗世,锆石206 Pb/238 U年龄为150.3±0.8 Ma(n=39,MSWD=1.8)。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Pb)和高场强元素(Th、Nb、Ta、Zr、Hf和Ti),源区具有明显的石榴子石印记,是没有经历陆壳混染的洋岛型辉绿岩。这些特征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洋岛型基性岩相似。由此认为,这些洋岛型基性岩可能起源于新特提斯洋板内环境,代表了海山的残迹。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侏罗纪新特提斯洋地幔柱活动可能驱使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到拉萨地体之下,并形成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至早白垩世,先期俯冲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与上覆板片解耦并向南后撤,诱发冈底斯弧前伸展形成现今保存在缝合带中的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新特提斯洋 白朗地体 洋岛玄武岩 地幔柱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